佛立像近景。攝影/ 杜雨敖
三年前,故宮博物院將每日預約觀眾人數(shù)從5000人上調為8000人。即使是這個數(shù)量,位于故宮文華殿的“譬若香山:犍陀羅藝術展”還是讓觀眾體會到了什么是“好難約”的展。這一國內最大規(guī)模犍陀羅藝術展開幕后,網(wǎng)上現(xiàn)在提前一周都已經(jīng)約滿了,有網(wǎng)友評論犍陀羅藝術展是故宮讓觀眾在春天與美有一個約會,看到那片山谷中800年的文明。
展品前,觀眾們駐足停留,仔細端詳著,就像在問一個傳奇,你們從哪里來?
在今天巴基斯坦北部白沙瓦河谷到印度河東岸以及阿富汗喀布爾河谷東部一帶,分布著古代犍陀羅的主要考古遺址。五千年前,印度河流域文明處于全盛期,大約在公元前1500年出現(xiàn)了雅利安人文明,接著犍陀羅文明崛起,在其后迎來了佛教。伊斯蘭教在這一地區(qū)的出現(xiàn)又為這片土地平添了另一個豐富的文明。根據(jù)史料記載,公元400年至630年間,中國古代求法高僧和巡禮者法顯、宋云和惠生、玄奘等先后造訪此地,留下了有關犍陀羅物質文化的記載,成為巴基斯坦早期歷史研究的重要史料。
中國與巴基斯坦均是絲綢之路上的文明古國,兩國文化藝術交流源遠流長。2023年,中巴兩國舉辦“中巴旅游交流年”,今年3月16日,“譬若香山:犍陀羅藝術展”正式對觀眾開放。一個多月以來,越來越多的觀眾走進故宮,領略犍陀羅藝術的魅力。為了讓廣大讀者更深入地了解此次大展,《新民周刊》專訪了故宮博物院研究館員、故宮藏傳佛教文物研究所所長、“譬若香山:犍陀羅藝術展”策展人羅文華,聽他講述幕后的故事。
“譬若香山”出自《彌勒大成經(jīng)》。這部經(jīng)主要講彌勒在未來世成佛,他成佛的地方非常優(yōu)美,“譬若香山”,在這里“香山”是一個理想國的象征,傳說中這個國家到處都彌漫著香味。在中國佛教史上,犍陀羅就是佛教世界的“理想國”。而犍陀羅梵文就是由“香”和“遍及”兩個詞組成的,有學者認為,佛經(jīng)中所說香山就是指犍陀羅地區(qū),故宮就借用了這個典故。
犍陀羅是古印度十六列國之一,位于今天的巴基斯坦北部白沙瓦河谷到印度河東岸以及阿富汗喀布爾河谷東部一帶。那里有平整的土地、宜人的氣候,再加上交通樞紐的地理位置,佛教寺院的大量建立帶動了佛教雕像的發(fā)展。犍陀羅佛像兼有印度和希臘風格,一般身穿希臘式披袍,人物身材高大,肌肉健碩。面部表情沉靜肅穆,有明顯的歐羅巴人特征,高鼻大眼、頭發(fā)卷曲,通常有像流水一樣的頂髻。犍陀羅也由此成為世界美術史上一種雕塑藝術風格的代名詞。
羅文華告訴記者,展覽最初的構想始于2019年,為慶祝中國和巴基斯坦建交七十周年作準備,后來因為種種原因推遲,直到2022年具體的展覽工作才正式啟動。今年,恰好趕上了2023年“中巴旅游交流年”,這個展覽終于實現(xiàn)。談起巴基斯坦與故宮博物院的合作,羅文華說:“關于‘一帶一路’周邊國家的歷史和文化,我們也一直在努力地去了解。故宮博物院這些年在‘一帶一路’周邊國家和地區(qū),包括一直與我國文化往來活躍的地區(qū)分別做過一些相關的文物展。在這個文化傳播過程中,有一個主題是大家都非常關心的——那就是佛教文化與佛教藝術。這是文化交流的一個載體,也是一個動力。前幾年,我們做過印度的展覽,這次與巴基斯坦合作,未來希望還以佛教文化和佛教藝術為載體,逐步推進相關國家與故宮的合作?!?/p>
羅文華的本科畢業(yè)于北大考古系,他所在的故宮藏傳佛教文物研究所長期以來一直關注于青藏高原藏傳佛教文物的研究。近年來,羅文華越來越意識到我國青藏高原與周邊國家和地區(qū)文化的密切關系,故宮博物院致力于通過展覽的方式,向中國觀眾展示周邊國家和地區(qū)的文物與文化,以及文明之間文化藝術的交流與互動。所以,此次展覽也可以說是藏傳佛教文物研究所研究方向的一個延伸。
當記者問到辦展遇到的困難是什么?羅文華笑了,他說:“第一個困難就是因為疫情,無法到現(xiàn)場去甄選確認文物。在那之前,我們盡可能購買到世界各國有關犍陀羅展覽的文物圖錄和研究文獻,在全球的圖書與文獻網(wǎng)站上一個個找,從巴基斯坦對外展覽、國際上對犍陀羅的考古研究和研究報告入手,團隊花費了大量精力,自己編纂了一套所需文物借展的目錄?!?/p>
當羅文華信心滿滿地將這套目錄提交給巴基斯坦有關部門時,他沒有想到,第二個困難就在前方等著他,而這一等就是一年多。
由于兩國的管理體制不同,巴基斯坦的博物館有很大的自由度。當故宮將展品目錄發(fā)過去時,大多數(shù)博物館都有顧慮,尤其是提出想借一級品展覽時,巴方的博物館出于珍貴程度,最大的擔心莫過于文物的“傷況”問題。
“傷況”顧名思義,就是文物受損的程度。經(jīng)過多次協(xié)商溝通,文物目錄里的展品不斷地剔除或者增加,在兩國政府不斷地推動下,只要圍繞主題,巴基斯坦的多家博物館與故宮一起商定了文物種類與數(shù)量。
確定好數(shù)目,接下來就是運輸。講到這,羅文華又笑了,就像唐僧取經(jīng)遭遇九九八十一難一樣,運輸?shù)睦щy也讓他碰到了。
2022年9月13日晚,巴基斯坦開普省斯瓦特卡巴爾地區(qū)發(fā)生爆炸,警方已經(jīng)封鎖了該地區(qū)。就在爆炸發(fā)生前的一個小時,當?shù)卣藕灹藚f(xié)議允許文物運出。羅文華當時看到新聞,趕緊與我駐巴基斯坦使館聯(lián)系,他擔心文物的安全,更擔心由于突發(fā)狀況文物運不出來。好在那批文物有驚無險,已經(jīng)在爆炸前安全啟運,如果晚一兩個小時,很有可能這批文物再也無法運出。事后羅文華用“驚心動魄”來形容這個過程。
今年2月,當最后一批文物抵達故宮時,距離展覽開幕還剩下不到一個月的時間。所有的工作人員全部上陣,清點、量尺寸、對表、描述傷況、拍照、上傳數(shù)據(jù)、提用數(shù)據(jù)、設計、宣傳、出版……羅文華連晚上睡覺都夢到展覽。
由于時間緊迫,羅文華和設計師一起開箱,每件文物羅文華負責清點設計師負責當場拿出設計思路。展覽選取了來自巴基斯坦和故宮博物院的文物共203件(套)。其中巴方文物173件,分別來自巴基斯坦國家博物館、塔克西拉博物館、白沙瓦博物館、伊斯蘭堡博物館、迪爾博物館、斯瓦特博物館和洪德博物館共七家博物館。這些文物多為考古發(fā)掘出土,時代自公元前2世紀至公元10世紀。展覽展品以早期佛菩薩造像、佛塔建筑構件等犍陀羅石雕品為主,也有部分金銀器物和首飾,充分展示了犍陀羅藝術的風格多樣性。故宮博物院文物30件(套),大多從古代犍陀羅地區(qū)通過高原絲綢之路上斯瓦特、吉爾吉特和喀什米爾等藝術中心進入中國西藏西部。
故宮犍陀羅展現(xiàn)場觀眾拍攝酒神金碗。攝影/杜雨敖
展覽分為“芳香國:多元文化下犍陀羅文明的誕生”“犍陀羅藝術的輝煌”“犍陀羅藝術的余輝”三個單元。從古代犍陀羅文明發(fā)展的角度,為觀眾展示犍陀羅文化的藝術魅力及其影響。
在展覽第一單元,“芳香國:多元文化下犍陀羅文明的誕生”主題單元里,一件華麗的酒神金碗在入口處格外引人注目。金碗浮雕有四頭翼獅與四蕨類葉片,中央頭像呈希臘貴族面相,眉骨隆起,雙眼圓睜,絡腮胡濃密,長發(fā)垂肩。依據(jù)發(fā)上所飾葡萄葉,專家判斷其為古希臘神話中的酒神狄俄尼索斯,他是宙斯之子,護佑著希臘的農業(yè)與戲劇文化。
這件文物可以說是羅文華此次展覽里最讓他心花怒放的。想想這件純金的黃金碗盛滿美酒,幾百年前使用它的人們,高唱著佛陀喬達摩悉達多的慈悲。千百年來,這些故事一直被所有語言書寫與講述,從希臘語到粟特語,從回鶻語到中國話,它們被鐫刻在石碑上,寫在絲綢上和羊皮紙上,產生了那么多的傳說和美妙的故事,還有冒險家的指南手冊,還有那些人間的奇書。
羅文華介紹,第一單元我們想展示犍陀羅藝術出現(xiàn)、成熟之前,究竟有哪些文化對犍陀羅藝術產生了影響。正是由于多元文化在此地的融合,為未來的犍陀羅藝術提供了肥沃的土壤。第二單元以大量考古出土的犍陀羅遺址石刻浮雕,展示犍陀羅藝術極為輝煌、文化極為豐富的一面。觀眾可以看到,在大乘佛教影響下,首次發(fā)明了佛陀與菩薩形象,以及過去、現(xiàn)在和未來三個不同時段的佛陀形象;第三單元是本次展覽非常重要的創(chuàng)新。犍陀羅藝術消亡之后,在印度河上游三地(斯瓦特、克什米爾和吉爾吉特)兩個藝術中心仍保留了其藝術影響,我們從故宮博物院藏品中選出30件出自三地的代表性的金銅造像,重點展示它們繼承犍陀羅藝術的風氣并把它延續(xù)下來,通過印度河上游的高原絲綢之路,傳入西藏西部,給中國藏傳佛教藝術的發(fā)展輸送營養(yǎng)的歷史軌跡。
采訪最后,羅文華對所有來看展的觀眾表示感謝。他覺得每天有那么多觀眾買票進入故宮來看展覽,他很感動。他想把更多文物更多知識呈現(xiàn)給觀眾。有一天展覽時,羅文華在展廳給觀眾講解:“犍陀羅藝術通過絲綢之路東傳,主要有兩條路線:一是從西域經(jīng)新疆、河西走廊傳入中國腹地,二是通過斯瓦特、克什米爾、拉達克進入中國西藏阿里地區(qū)。第二條路線較少有人關注,此次展覽的創(chuàng)新點即在于此,說明故宮在青藏高原藏傳佛教的研究方面在不斷拓展新的領域,促進藏傳佛教藝術史研究的進一步深化。讓更多人了解高原絲綢之路與犍陀羅藝術的淵源。”在場的觀眾不知道,講解人就是這場展覽的策展人。
對展覽現(xiàn)場呈現(xiàn)的時間軸很有興趣的現(xiàn)場觀058d1b7dcd333b24e4f2bf16208f94aea6c8a85474fdc9703f1fa85802bc419d眾。
為了讓觀眾有更好體驗,羅文華為此次展覽做了一個細致的安排,那就是所有展品的說明卡片上都有一個二維碼,觀眾只要掃二維碼,就可以在手機上看到該展品的高清圖和數(shù)百字的文字說明。小小的展板放下百字左右的中英文說明都很困難,目前只有通過二維碼才是解決這個困境的不二法門。一枚二維碼,濃縮了展品幾百年的歷史。
觀眾余女士是民營企業(yè)副總,看展前,她提前學習了以下課程——視頻類的:《從犍陀羅到巴米揚——沿著玄奘的道路》,主講人邵學成;《犍陀羅文化因素在中國的傳播發(fā)展》,主講人李靜杰;《從印度河到獅泉河——跨過喜馬拉雅的犍陀羅藝術》,主講人羅文華;《犍陀羅與大乘佛教的興起》,主講人孫英剛;央視紀錄片《永遠的犍陀羅》;清華大學巴基斯坦文化傳播研究中心犍陀羅項目課題組特聘研究員何平主持拍攝的《尋訪犍陀羅》。
音頻則有姜松的《漫游全球博物館番外:解讀“譬若香山:犍陀羅藝術展”》。還有一種書:孫英剛、何平聯(lián)合出的書《犍陀羅文明史》。
余女士說,這是如今網(wǎng)上大家都在分享的知識點,等到真正進入到展廳,那只能用屏住呼吸來形容了,言語無法形容。
觀眾姚先生是等了三周預約了三次才買到票,他本人是建筑專業(yè),所以對雕刻格外感興趣??戳岁恿_藝術,更加對石灰、石料、板巖、木材等等這些材料鐘愛無比。
觀眾王女士是退休干部。她說只要是國家級的展覽在故宮的她都來看,因為有故宮年票所以犍陀羅藝術展買票還算順利,提前一周約就買到了。因為犍陀羅藝術跟佛教相關,王女士覺得那些復雜、神秘更容易喚起人們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觀眾岳先生是一位網(wǎng)絡文博主播。他已經(jīng)是第三次來看展了,每次來都上線直播,都會提前預告自己又來故宮犍陀羅藝術展,最多的時候,岳先生的直播間有1700多名網(wǎng)友和他一起云游故宮。他說這個展給他壓力,因為要做好多功課,怕懂行的網(wǎng)友挑刺,更怕面對千年前的文物,一不留神講錯了知識打臉。
觀眾小肖是一位大二的在校生,她并不知道犍陀羅是什么,但她卻給出了現(xiàn)場一個最可愛的回答。小肖告訴記者:“我來看展,是因為博物館里菩薩看上去比廟里的菩薩安靜,也沒那么忙,我想跟菩薩許個愿,保佑我今年脫單,博物館里這么安靜,菩薩一定能聽得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