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健華
為提升道德與法治教學質量,本文主要研究了新課標指導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的實操策略,分析道德與法治教學現(xiàn)存的問題,包括教學目標不明確、教學方法不合理、教學評價不完善等,并逐一列舉了應對策略,以期為廣大教學同仁提供參考,更好地發(fā)展學生的道德與法治核心素養(yǎng)。
作為義務教育階段的思政課,道德與法治課程在學生的成長道路上,扮演著極為重要的角色,對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起到了極為重要的作用。2022年4月,教育部頒布了《義務教育道德與法治課程標準(2022年版)》,旨在為新時期的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給予方向上的指導。該課程標準從“政治認同”“道德修養(yǎng)”“法治觀念”“健全人格”“責任意識”等角度出發(fā),為道德與法治教學提出了層層遞進、由淺入深、科學合理的教學要求,為提升課堂教學質量、解決課程改革現(xiàn)存問題,教師應強化對新課標的解讀,利用新課標更好地促進學生的成長發(fā)展。
一、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現(xiàn)存問題
自《課程標準(2022年版)》發(fā)布以來,筆者針對我校道德與法治課堂的教學現(xiàn)狀展開調研,發(fā)現(xiàn)盡管課程改革實施已久,實踐教學中仍然存在諸多亟待解決的問題,很大程度上影響了課堂教學的效率與質量,制約了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成長發(fā)展。
(一)教學目標不夠明確,忽視“因材施教”
明確的教學目標能夠為課堂教學的深入開展指明正確方向。目前看來,新課標針對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提出的目標是十分詳細的,如“政治認同教學目標”這一方面,課程標準就提出了層層遞進的目標:引導學生認識國旗與國徽、培養(yǎng)學生對國情的初步感知.但縱觀現(xiàn)階段的道德與法治課堂,很多教師理解、執(zhí)行上述目標都存在較多誤區(qū),一個典型問題就是很多教師長期受傳統(tǒng)教學理念的桎梏,在教學過程中不懂得“因材施教”,結合本班學生的具體特點,依照新課標要求,圍繞教材制定精細化的教學目標,造成教學質量不佳。
(二)學生缺乏學習興趣,學習效率不夠高
小學生有著活潑好動的年齡特點,故而在課堂中驅使其對道德與法治知識展開探索的主要動力就是興趣,在這方面新課標也提出了十分明確的要求:倡導教師踐行創(chuàng)新教學,開展情境教學活動,加強對各類現(xiàn)代化教學手段的應用,為學生打造形象、生動、寓教于樂的道德與法治課堂。但目前看來,很多道德與法治教師,尚未明確認識到培養(yǎng)學生學習興趣、激發(fā)學生學習積極性的重要性與必要性,大多依然習慣使用以理論講述為主的教學策略,較少去思考并使用諸如情境教學法、小組探究教學法、翻轉課堂教學法等創(chuàng)新性教學方法,造成學生的學習效率低下,學習態(tài)度被動,與新課標的要求背道而馳。
(三)學生課堂參與度低,缺少互動與交流
新課標認為“學生是課堂的主體,教師是課堂的組織者、參與者與引導者”,倡導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多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結合學生的實際學情、學習需求、生活經驗開展各項教學工作,激發(fā)學生學習知識、技能的主觀能動性,多引導學生針對重難點知識展開溝通交流,在合作探究中獲得新知。但目前看來,很多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師,在實際教學中并不重視提升學生的課堂參與度、彰顯學生的學習主體性,造成課堂氛圍十分死板,與新課標要求的“價值性與知識性相統(tǒng)一、灌輸性與啟發(fā)性相統(tǒng)一”背道而馳,影響了學生對各類知識的理解,制約了學生核心素養(yǎng)與綜合素質的發(fā)展。
(四)評價主體單一,缺乏創(chuàng)新性課堂評價
新課標倡導廣大道德與法治教師使用多種現(xiàn)代化、創(chuàng)新性的評價策略,從多角度出發(fā),給予學生多元化的評價,彰顯評價對學生的引導性,提升過程性評價在整個評價系統(tǒng)中的占比,利用課堂評價,更好地促進學生的進步成長。但目前看來,很多教師采用的評價策略都遠無法達到新課標的要求,部分教師受傳統(tǒng)教學理念桎梏較為嚴重,習慣將自身視作課堂的主導者,從自身的角度出發(fā),對學生的課堂表現(xiàn)給予主觀評價,造成“創(chuàng)新性評價”“綜合性評價”在實際應用中流于形式,達不到理想效果,“唯分數(shù)論”現(xiàn)象突出,對培養(yǎng)學生的道德情操無太大助益,影響了學生的進步與發(fā)展。
二、新課標指導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實操策略
(一)制定精細化的教學目標,指引課堂教學的高效開展
《課程標準(2022年版)》要求廣大教師遵循核心素養(yǎng)教育觀的要求,結合課程性質、理念及學生的實際學情,為學生制定科學合理、循序漸進、有的放矢的教學目標,強化教學目標對課堂教學的引領作用,利用教學目標更好地整合課堂教學資源,實現(xiàn)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為提升道德與法治教學質量、解決道德與法治教學長期存在的幾類問題,教師必須從實際出發(fā),遵循“因材施教”“寓教于樂”的現(xiàn)代化教學理念,對教學目標給予精細化設計,保障課堂教學的高效開展。
實際操作中,教師具體可圍繞《課程標準(2022年版)》給予的教學提示設計精細化的教學目標。舉例而言,第一學段道德與法治新課標的教學提示有“感知”“了解”“體驗”等詞匯,故而在這一學段的教學中,教師應重視培養(yǎng)學生的初級能力,啟發(fā)學生形成基本的社會適應性與道德法治意識;第二學段道德與法治新課標的教學提示有“能夠”“初步”“積極參與”等詞匯,因而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格外重視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增強學生的道德與法治認同感,培養(yǎng)學生的中級能力;第三學段道德與法治新課標的教學提示有“自覺”“感受”“主動”等詞匯,故而在實際教學中,教師應重視培養(yǎng)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強化學生的家國情懷,促進學生政治素養(yǎng)的生成發(fā)展。在上述教學思路的指導下,教師最終制定出來的教學目標就像是一張囊括了各學段教學思路的大網,能夠對課堂教學產生十分積極的指導作用。
(二)采用現(xiàn)代化的教學策略,培養(yǎng)學生的課堂學習興趣
正所謂“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在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中,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興趣是至關重要的,對學生的學習效率、學習質量有著極為突出的影響力,與學生終身的成長發(fā)展息息相關。《課程標準(2022年版)》倡導廣大教師結合學生的具體學情,活用情境教學法、主題探究式教學法等一系列多元化的教學方法,為學生構建“寓教于樂”的課堂,引領學生在濃厚的學習興致的驅使下,潛移默化地完成學習活動,并將相關知識、技能深刻內化在自己的知識、能力體系中,獲得長足的發(fā)展。
1.創(chuàng)設生活化情境,增強學生的知識感知能力。
小學生年齡較小,閱歷有限,對很多相對抽象的道德與法治知識都缺乏感知能力,學習起來較為吃力。為提升學生的學習效率,在新課標的指導下,教師應重視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為學生創(chuàng)設形象、生動的教學情境,使用帶有濃厚生活色彩的素材進行教學,增強學生對道德與法治知識的親近感,培養(yǎng)學生的實踐探究能力與知識應用能力。
舉例而言,在教學二年級上冊《我生活的地方》這一課時,在課堂導入環(huán)節(jié),筆者使用多媒體設備,為學生展示了很多家鄉(xiāng)的照片,引導學生結合生活經歷,感知家鄉(xiāng)的風土人情,對自己日常生活的地方產生更為深刻的思索。實踐看來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成效,學生對教師展示的形象、生動的素材充滿了親近感,學習興趣濃厚,課堂發(fā)言十分踴躍,教學效率有了顯著提升。
2.開展案例剖析活動,培養(yǎng)小學生的思辨能力。
道德與法治知識來源于實際生活、回歸于實際生活,為學生傳授道德與法治知識的主要目的是培養(yǎng)學生在生活中應用這些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這也符合新課標“注重能力培養(yǎng)”的要求。為增強學生的實踐應用能力,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應重視為學生展示一些真實的道德與法治案例,指導學生針對這些案例展開思索,活用課堂中學過的知識、技能,解決案例主人公遇到的問題,豐富學生的課堂學習體驗,培養(yǎng)學生的思辨能力。
舉例而言,在三年級下冊《生活離不開規(guī)則》教學時,教師就可使用多媒體設備,為學生展示生活中常見的景象:小汽車車主遇到斑馬線時,會主動禮讓過斑馬線的行人。教師可引導學生以“小汽車該不該禮讓斑馬線”為題展開討論,引導學生從多個角度出發(fā),針對行人、司機在這一情境中做出的行為展開討論,分析這些行為會對自身及社會造成怎樣的影響,從而提升學生的學習能力。在筆者的課堂實踐中,學生對這一思辨活動有著極為濃厚的興趣,很多學生都能從多元化的角度出發(fā),結合生活經驗,對情境展開思索與討論,這說明學生有著“活學活用”“學以致用”的學習意識,與新課標的要求相一致。
3.開展合作探究活動,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合作探究教學法是新課標高度提倡教師使用的一種創(chuàng)新性教學方法。小學道德與法治教材中,可供學生開展課堂探究的內容是十分豐富的,在實際教學中,教師應懂得挖掘與利用,力求體現(xiàn)道德與法治的生活化特色,給予學生深刻的思想啟迪。
舉例而言,在教學四年級下冊《當沖突發(fā)生》一課時,教師可引導學生以角色扮演的方式創(chuàng)設如下情境:上課鈴響了,某學生飛跑著進入教室,不小心撞倒了另一名學生的水杯,這名學生看都沒看一眼就回到了自己的座位上,被撞倒水杯的學生立刻生氣了。在結束情境扮演后,教師可為學生提出本節(jié)課的探究課題:發(fā)生沖突如何化解?引導學生以小組為單位,結合過去學過的知識及自己的生活經驗,針對這一話題展開討論,其間教師可在教室中巡回觀察,不時結合學生在探究中遇到的重難點問題給予一定的點撥。在筆者的課堂實踐中,學生對這一話題有著極強的探究意愿,參與活動十分投入,在結束討論后,學生得出了如下結論:同學之間應當平等相處、互相關心,發(fā)生沖突時應及時溝通、相互寬容,這體現(xiàn)了學生實踐能力與知識應用能力的成長,對培養(yǎng)學生的品德操守很有助益。
(三)開展多元化的互動活動,提升學生的主動參與意識
《新課標(2022年版)》倡導廣大教師凸顯學生的課堂主體性,使用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教學手段,激發(fā)學生的參與意識,提升學生參與學習活動的主動性。為達到這一教育目標,在實際教學中,教師應主動把握道德與法治課程的教學性質,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為學生設計一系列生動有趣的互動學習活動,引導學生身臨其境地步入教師創(chuàng)設的情境之中,身體力行地完成知識學習過程,強化學生的主動學習意識,指導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
舉例而言,在教學三年級下冊《感恩父母》這一課時,教師就可組織學生在課堂中開展“親情表演會”活動,將教材中抽象的知識點與生動形象的情景劇結合在一起,依據(jù)自己的興趣,自選角色并完成情景劇扮演,體驗父母的付出。為提升學生的學習效率,教師可在學生參與情景表演的過程中,從表演主題、表演內容等角度出發(fā),給予學生一系列的啟發(fā)與點撥,例如教師可為學生提示如下表演主題:每當餐桌上有好吃的...每當我生日時...有一次我生病了...引導學生更好地走入情境中,通過一系列的表演,切實感受親情的偉大與無私,引導學生形成孝順父母、尊敬長輩的想法,培養(yǎng)學生正確的價值觀念,促進學生的健康成長。
(四)給予創(chuàng)新性的教學評價,激發(fā)學生積極進取的精神
教學評價在道德與法治課堂中發(fā)揮著重要作用,是教師檢驗自身教學效果、學生檢驗自身學習成果的必備工具。在新課標的指導下,教師應正確看待為學生給予過程性評價、綜合性評價、創(chuàng)新性評價的重要性與必要性,多從評價主體、評價對象等角度出發(fā),給予學生多元化的評價,利用評價更好地調動學生的進取精神,削弱傳統(tǒng)、落后的“分數(shù)評價體系”對道德與法治教學造成的不良影響。
在日常教學中,教師可嘗試將教師評價與學生評價結合在一起,引導學生在完成某次學習活動后,及時對自身及他人給予中肯的評價,培養(yǎng)學生客觀看待自己及他人優(yōu)缺點的意識與能力,在課堂中營造出取長補短、共同進步的教學氛圍,激發(fā)學生的進取精神,鼓舞學生不斷進步、超越自我。評價內容方面,應加強對學生實踐能力、合作能力、主動學習能力的評價,體現(xiàn)學生綜合素質的成長,有條件的教師也可在課堂中增設“家長、社區(qū)評價”,具體的評價標準因活動內容而變,力求彰顯多元化、靈活性特色,打破傳統(tǒng)評價模式的桎梏,更好地促進學生的成長發(fā)展。
三、結語
綜上所述,在課程改革深入推進、素質教育全面開展的背景下,道德與法治教師應重視貼合新課標的要求,開展各項教學活動,活用一系列生動、有趣的教學方法,為學生提供思維上的啟迪,彰顯學生的課堂主體性,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促進學生核心素養(yǎng)及綜合素質的成長。
(宋行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