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燕靖
我從來都是個很慢的人,慢慢地說話,慢慢地寫文,就連對這個世界的理解速度也是慢慢的。高三那一年,因為害怕自己在高考中敗下陣來,所以我一直在逃避,從而對未盡全力的自己深感抱歉。所幸那時我才剛成年,我還有時間去修改自己的人生。也許,人生這個詞太過厚重了,但是沒有高考,我可能過的是另一種生活。是怎樣的生活呢?我也不知道,但我知道那樣的生活會比現(xiàn)在更加艱辛。
作為經(jīng)歷過兩次高考的孩子,高考是劫難,亦是救贖。此時,謹向高四時勇敢又拼命的自己致敬。
我還記得,第一次高考成績公布的那天,我把頭埋在胳膊里抽泣,窗外的陽光投射在地板上,朦朧的身影都是悲傷的形狀。
哭泣過后, 我翻開《亮劍》 那本書,看到書中李云龍浴血奮戰(zhàn)的片段,他說:“古代劍客們在與對手狹路相逢時,無論對手有多么強大,就算對手是天下第一的劍客,明知不敵,也要亮出自己的寶劍,即使倒在對手的劍下,也雖敗猶榮,這就是亮劍精神。”讀到這番話時 , 我的心里一下就明亮了。時隔多年,我依然清晰地記得在決定復(fù)讀的那一刻,那種浴火重生的感覺在自己心底生根發(fā)芽。
幾經(jīng)輾轉(zhuǎn),八月下旬,我再一次進入原來的高中。第一天晚自習(xí),我坐到了第一組倒數(shù)第二排靠墻的位置,窗外是一片郁郁蔥蔥的墨綠色。就這樣,我又再一次站在了高考的戰(zhàn)場上。
我不是個擁有好運氣的人,考試從來都沒能超常發(fā)揮;我也不是個聰明的人,剛背的單詞很容易就成了過眼云煙。還好,世上是沒有絕路的,不幸運不聰明的人是可以用勤奮來彌補的。
我每天六點起床背書、每天堅持做一套英語閱讀、睡前溫習(xí)一遍當天的知識點……這些成了我高四的日常安排,那一年我對未來的擔(dān)憂和憧憬全都寄托在書本上、試卷上、黑板上。
地理和歷史是我的弱項,于是我跟著老師的腳步,每天拾起一點知識,遇到不懂的題反復(fù)咀嚼,直到自己能完整地說出解題思路才跳到下一個知識點。我把歷史書和地理書翻來覆去地看,忘記看了多少遍,我只記得那幾本書都被我翻破了。下午的課堂容易犯困,因此我的文具盒里放著一瓶風(fēng)油精,疲憊的時候就倒點出來擦在太陽穴上。一番努力后,我在第三次月考時拿到了全班第二的成績,只比第一名少一分。
高考前的每一次考試我都用嚴謹?shù)膽B(tài)度去完成,每次考試的成績都牽動著我的神經(jīng)。最可怕的不是分數(shù)的多少,而是考砸以后強烈的失敗感包裹著我,吞噬著我的信心,讓我不斷對自己產(chǎn)生懷疑。在那段時間里,我不知道到底要多努力才能算作真的努力,我就像溺水之人,拼命掙扎,可是那條河上沒有舟子可以渡人,除了自救,他人愛莫能助。慢慢地我也明白,高考不是個人的戰(zhàn)場,我背后還有千千萬萬的考生,我要不斷奔跑才能不被超越。
我有時會翻看朋友們在微信發(fā)的動態(tài),他們的大學(xué)生活豐富多彩,去兼職,去談戀愛,去旅行……那些都是我想要的生活。我在奮力追逐這樣的生活,可是我會不會再一次失敗呢?會不會比上一次高考的成績更差呢?會不會讓爸媽再次失望呢?
每次回家,廚房里忙忙碌碌的身影都讓我無比愧疚,中午多睡了十分鐘,心里就像被劃了一刀,休息也成了奢侈品。我不斷強迫自己冷靜下來,焦慮是無濟于事的,倒不如踏踏實實地做好每一道題。
高考來臨,我很平靜地上了考場,沒有絲毫的慌亂。不久后,高考成績公布,我上了一本線,發(fā)揮正常。我終于如釋重負,那一晚我睡了個無比安穩(wěn)的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