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本位的教學模式在新時代,尤其是在互聯(lián)網背景下,受到了極大的挑戰(zhàn)和沖擊。在科學技術日新月異的新時代,教育教學的創(chuàng)新與改革必須面向未來,漢語言文學教學也應與時俱進,并且面向未來積極探索創(chuàng)新之道。江蘇鳳凰科學技術出版社出版的《潘新和談語文教育》一書基于培育“立言者”的高標定位,開創(chuàng)了一種“表現(xiàn)—存在本位”的教學新范式,對于漢語言文學教學的創(chuàng)新頗具啟示意義。
全書共三個部分。潘教授基于“言語生命動力學表現(xiàn)—存在論”,從“立言之觀”到“實踐之問”,再到“學測之思”,對“表現(xiàn)—存在本位”的范式展開了全方位、系統(tǒng)性的理論探討:在課程本體論上確立了培育“立言者”的高標定位,在教學論上構建了以“動機、價值觀素養(yǎng)”為核心的五大素養(yǎng)結構,在教法論上設置了“一體兩翼”的平臺。此外,該書較側重教學實踐層面,基于“表現(xiàn)—存在論”的理論體系對諸多實例展開了細致入微的解讀,并且循序漸進、深入淺出地給出一些行之有效的教學策略和方法??傮w而言,該書對于漢語言文學教學模式創(chuàng)新具有以下兩方面的啟示:
其一,漢語言文學教學必須彰顯母語性。潘教授認為,母語教育關系到人格養(yǎng)成、國家和民族認同、精神建構、文化承傳等;漢語母語教育宗旨應是“立人以立言”。只有擁有存在性言語價值觀,中華文化才得以薪火相傳。由此可知,漢語言文學教育教學應該“植根優(yōu)秀中華文化的母體,立本悟道,進行多元文化的探究與揚棄、整合與創(chuàng)新,才不致迷失方向”。在教學實踐中,要有意識地將先賢的立言志向、人生艱辛、卓越貢獻等作為重要的教學資源,以經典為楷模,以圣賢為榜樣,以中華文化承傳、創(chuàng)新為終極目標。樹立“讀必經典”的觀念,引導學生讀經典作品,做文化史、文學史專題研究,以課題研究帶動精讀細讀,寫讀書筆記、研究報告等,令學生在“表現(xiàn)—存在本位”的讀寫互動之中,獲取精神歸屬感與歸宿感,感受血濃于水的親情、故土家園的戀情、文化哺育的恩情。
其二,漢語言文學教學應“超越‘理解,聚焦‘轉化”。潘教授所倡導的“表現(xiàn)—存在本位”教學觀,旨在打破讀懂、理解文本的漢語言文學教學慣性思維,重在對所學內容的轉化、創(chuàng)新,為言語表現(xiàn)做準備,為立言奠基。其中特別指出,“轉化”是“表現(xiàn)—存在本位”教學的關鍵詞,它指向的是一種在“轉化”要求下的“理解”和在“理解”基礎上超越性的“轉化”,即借助讀、寫、聽、說等各種教學活動與教學方法,使文本中的“志、知、情、意、能”轉化為學生的“志、知、情、意、能”的策略和過程。而面向未來的教師的教學智慧正是體現(xiàn)在幫助、促成學生的“轉化”上,該書通過優(yōu)秀的教學和評課案例對此作了分析。
綜上所述,該書既從整體的母語教育層面進行理論闡述,又將研究重點放在教學實踐探索上,同時輔以豐富而生動的案例支撐,令以“立言”為高標的教育信念更接地氣,令“表現(xiàn)—存在本位”的教學觀更易落地,為漢語言教育教學打開了新視野,提供了新洞見。
(周口技師學院劉紅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