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耿
那么,糖尿病腎病患者為什么容易發(fā)生貧血呢?臨床觀察發(fā)現,DKD的發(fā)病機制并不單一,其因素主要有:(1)葡萄糖毒性反應。血清鐵蛋白(SF)除了是人體儲鐵量的指標,也是一種炎性因子,而DKD患普遍存在葡萄糖毒性反應,會導致血清鐵的釋放量降低,進而使SF升高,導致機體氧化應激增加而產生大量自由基和氧化脂質,導致并加重貧血;(2)腎功能惡化。在腎臟功能下降的過程中,患者體內鐵代謝逐漸紊亂,促紅細胞生成素缺乏,這種情況會加大貧血的發(fā)生率,對患者危害比較大,并且預后不理想;(3)脂質紊亂。DKD患者很容易形成低蛋白血癥,血液黏稠度增加,血管循環(huán)產生障礙,導致機體出現一系列應激反應,加重腎功能衰退和惡化;且脂質過低者容易發(fā)生營養(yǎng)不良,而貧血和患者的營養(yǎng)狀態(tài)息息相關;(4)血鈣水平降低。血鈣降低后患者的甲狀旁腺會受到刺激,導致甲狀腺功能亢進,致使甲狀腺激素增加,讓貧血更嚴重。
研究還發(fā)現,男性DKD患者中身體質量指數(BMI)、白蛋白(Alb)、表皮生長因子受體(eGFR)過低的更容易發(fā)生貧血;而在女性DKD患者中除了低eGFR、低BMI,血鈣含量下降也是誘發(fā)貧血的危險因素之一。
貧血可影響DKD患者的認知功能,誘發(fā)心血管疾病,讓腎臟功能急劇惡化,甚者會導致患者死亡。因此,DKD患者應該加強對貧血的防治,可通過定期檢測血紅蛋白來及早發(fā)現貧血,同時評估鐵、葉酸、維生素B12等營養(yǎng)狀態(tài)以及血清鐵蛋白、轉鐵蛋白等鐵代謝等指標。
如果發(fā)現貧血,可通過科學飲食來糾正低鈣血癥、營養(yǎng)不良、鐵缺乏等。具體應該遵循以下原則:(1)DKD患者需要將血紅蛋白水平控制在100~130g/L,血紅蛋白水平在100~110g/L者可每周食用2次富鐵食物,血紅蛋白水平小于100g/L患可每周食用3次富鐵食物。(2)鐵是紅細胞合成血紅蛋白的重要原料,因此增加膳食鐵攝入量尤其是血紅素鐵的攝入量對于貧血患者起著關鍵作用。富鐵食物首推動物類食品,如紅肉、動物血等,其含有豐富的血紅鐵素,能夠被機體高效轉化吸收。(3)多食用含鈣量高的食物,比如牛奶、豆制品、黑木耳、河蝦、紫菜等;患者可在水分和血磷控制良好的情況下,每天堅持食用300g牛奶以及奶制品;在血鉀濃度控制良好的情況下,每天食用蔬菜至少300~500g,并且其中一半必須是深色蔬菜。(4)在補鐵的同時需兼顧低鉀、低磷、低脂和低嘌呤飲食,對于部分高磷血癥患者,在選擇富鐵食物時,可將食物用清水煮幾分鐘后再繼續(xù)烹飪,以有效去除部分磷,也不影響食物的補鐵效果。
如果貧血比較嚴重,可在醫(yī)生指導下使用紅細胞生成刺激劑和口服鐵劑(如琥珀酸亞鐵片、復方硫酸亞鐵葉酸片等)或靜脈鐵劑。如果貧血特別嚴重,則需要通過輸血的方式來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