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滿茹
夜間小便頻數是中老年人的常見病,也是衰老的標志之一,不僅影響睡眠,冬季還容易著涼感冒或誘發(fā)其他疾病。中醫(yī)認為,夜尿頻數分虛、實兩個方面,據此,應在醫(yī)生或藥師的指導下辨證用藥。
腎陽虛 腎氣不足,腎陽虧虛,氣化失常,癥見夜尿頻數、尿急、小便清長,常伴有腰膝酸軟、記憶力減退、耳鳴等癥狀,舌質淡,苔薄白。治宜補腎助陽、固精縮尿。可選用五子衍宗丸和縮泉丸。
五子衍宗丸處方源于《懸解錄》養(yǎng)生秘方守仙五子丸,明代醫(yī)學家張時徹在其所著《攝生眾妙方》中將其更名為五子衍宗丸,方由枸杞子、菟絲子、覆盆子、車前子、五味子5味藥組成。重用枸杞子、菟絲子補腎益精、溫腎扶陽,為主藥,菟絲子溫腎壯陽力強;輔以覆盆子、五味子固腎澀精,佐以車前子利水瀉火,瀉有形之邪濁。澀中兼通,補而不滯,五子配伍,既能滋補陰血,又擅于益氣溫陽。
縮泉丸處方來源于宋代的《校注婦人良方》,方由益智仁、山藥、烏藥3味藥組成。益智仁溫補腎陽;山藥益腎補脾;烏藥溫通散寒,除膀胱冷氣,與益智仁同為治療腎陽虛寒尿頻的良藥。三藥合用,共奏溫補腎陽、固澀縮尿的功效,適用于虛寒尿頻、小便頻數等癥。
腎陰虛 癥見小便頻數,色黃,單次小便量少,常伴有腰膝酸軟、眩暈耳鳴、口干多飲等癥,舌紅少苔。治宜滋補腎陰、清降虛火。可選用六味地黃丸。
六味地黃丸處方來源于宋代名醫(yī)、兒科專家錢乙所著的《小兒藥證直訣》,為滋陰補腎的名方。方由熟地黃、山茱萸、山藥、澤瀉、牡丹皮、茯苓6味藥組成,以補陰為主,補中寓瀉。重用熟地滋陰補腎、填精補血,為主藥;輔以山茱萸補養(yǎng)肝腎,山藥補脾固腎,為“三補”,用以治本;佐以澤瀉利水,牡丹皮涼血,清瀉肝火,茯苓滲濕利水健脾,為“三瀉”。此藥補瀉并用,甘淡和平,適用于各種腎陰不足、虛火上炎引起的頭暈目眩、腰膝酸軟、小便清長、眩暈耳鳴、口干多飲等癥。
中氣虛陷 癥見面色淡白、眩暈易汗、短氣倦怠、食少便溏、腹部重墜、便意頻數,小便淋瀝等,或伴有胃下垂、腎下垂、子宮下垂、脫肛及慢性腸炎、慢性痢疾等。治宜補中益氣。可選用補中益氣丸。
補中益氣丸處方來源于李東垣的《脾胃論》,方由黃芪、黨參、炙甘草、升麻、柴胡、當歸、白術、陳皮8味藥組成,黃芪、黨參為主藥,補中益氣、升陽固表;輔以甘草、白術益氣健脾;佐以陳皮理氣和胃,當歸養(yǎng)血;升麻、柴胡升舉下陷之陽氣。諸藥合用,共奏補中益氣、升陽舉陷之功,適用于中氣虛陷所致的小便頻數。
膀胱濕熱 癥見夜間小便次數多,單次小便量少,伴有尿頻尿急、小便灼熱疼痛,舌紅苔黃,脈弦數。治宜采用利濕通淋之法,可選用八正散。
八正散處方源自《太平惠民和劑局方》,方由車前子、瞿麥、萹蓄、滑石、梔子仁、炙甘草、木通、大黃等藥組成,共研為散,每服6克,水煎燈心湯送服。瞿麥利水通淋、清熱涼血,木通利水降火,為主藥;輔以萹蓄、車前、滑石、燈心清熱利濕、利竅通淋,以梔子仁、大黃清熱瀉火,引熱下行;炙甘草和藥緩急,止尿道澀痛。諸藥合用,共奏清熱瀉火、利水通淋之功,適用于膀胱濕熱導致的尿頻尿急、溺時澀痛、淋漓不暢、尿色渾赤,甚則癃閉不通,小腹急滿、口燥咽干等癥。
夜間尿頻者,晚餐應少吃生冷寒涼和有滑利作用的食物,如冬瓜、黃瓜、白菜、白蘿卜以及香蕉、雪梨等:可吃些調養(yǎng)脾腎、溫腎壯陽的食物,如蓮子、板栗、芡實、核桃仁、羊肉、油菜、山藥、香菇等。睡前不可飲茶和咖啡,可在睡前半小時飲水200毫升,并在睡前排尿,以免夜尿多而影響睡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