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察金
張玫是哈佛商學院校友會董事,是榮登美國旅行雜志A+榜單的“中國專家”,是環(huán)游世界的資深背包客,亦是擁有15塊國際馬拉松獎牌的長跑愛好者……不久前,她又重返校園繼續(xù)念博士,就讀于加利福尼亞大學伯克利分校。她說,教育是長線投資,父母能給孩子最大的幫助就是讓孩子看到,人生可以有不同的選擇。
張玫是20世紀90年代的大學生,說起來,她自己的教育經(jīng)歷便有些傳奇。
張玫生在云南,普通家庭,父母是水電工人。小時候,張玫就住在西洱河邊山坡上的工棚里。在大理念完小學三年級,此后小學、中學到大學的十多年間,一直在昆明受教育,畢業(yè)于云南大學英語專業(yè)。用今天的話來講,起點是小鎮(zhèn)做題家。
每每回憶,張玫都認為生命中最早的良師是父親——盡管他只有小學文憑,13歲便步入工作。
所謂言傳身教,并不一定來自書香豪門。父親一輩子以工人的身份驕傲,文化程度不高,求知欲卻非常強,鄉(xiāng)里圖書館的書,幾乎被讀盡,而且那時候便有眼光,鼓勵女兒學好英文,后來的事實證明,這一方向指得恰到好處。
1994年,張玫被哈佛商學院錄取。
和從小待在云南的張玫相比,她3個孩子的成長環(huán)境已大為不同。跟著父母在中美之間搬過好多次家,上的學校也是類型五花八門,有公立有私立。
哪種成長經(jīng)歷更好呢?張玫直言,時間線不夠長,還看不出來:“他們肯定有一部分的缺失,但另一方面,又得到了一種對于世界的自如——去到任何一個地方,都能更輕松地融入進去?!?/p>
去讀博的第一天,張玫差不多是與孩子們一起開學。她說:“我覺得父母能給孩子最大的幫助,可能就是讓孩子看到,人生可以有不同的選擇。”
1.她信奉一分耕耘一分收獲
50歲去讀博的決定作得似乎挺“美式”——不是將父母的角色全然圍繞著孩子,但張玫也不覺得自己的教育觀全都是美式的。
“一開始做父母的時候,總免不了將自己的成長經(jīng)歷做參照物?!痹诤荛L時間里,她信奉一分耕耘一分收獲,踏踏實實方能前進,努力爭取才有收獲——非常傳統(tǒng)的中國人的理念。
在努力這事兒上,直到今天張玫也覺得,中美教育須得辯證看待:比方說中國孩子學中文,一筆一劃一撇一捺,字里行間都是刻苦的功夫,沒有一定程度的堅持、對于細節(jié)的注重,很難學到很高的水平;數(shù)學也是如此,美國人對數(shù)字的不敏感程度,常常讓她嚇一跳。說白了,就是基礎(chǔ)教育不扎實。
2.一個單詞里的教育理念
當然了,單純的強硬手段到了美國,也會水土不服。張玫注意到,美國的學校常會用到“agency”這個詞,比如說孩子應(yīng)該“have agency”。
該“agency”,指的不是中介,而是主觀能動性。“這個詞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美國教育的特點。”
張玫在孩子的養(yǎng)育方面,贊同這一理念,也很重視“agency”。比如,小朋友偶爾會特別想要一件東西,很常見。但這事兒在她家有講究,也很有意思:有次,女兒想再養(yǎng)一條狗,張玫表示不行,因為家里已經(jīng)有一只,養(yǎng)一只的活兒已經(jīng)很重了,怎么還能再養(yǎng)(拋出理由)。這時候,小朋友要么開始哭鬧,要么就此打住。但張玫的女兒琢磨琢磨,居然一口氣寫了份9頁的PPT,詳細地闡述了再養(yǎng)條狗的好處,甚至是新狗如何與舊犬友好相處的可能性——簡直像一份迷你的企業(yè)方案。
一家人就這么坐在一塊兒,正經(jīng)八百開了個會。張玫也不生氣,只是暗暗發(fā)笑:“這孩子就是有‘a(chǎn)gency。”
3.親子間,“渠道”暢通是底線
中國語境里的耳提面命,或許夠直接,但往往無效。隨著孩子的成長,張玫逐漸意識到,教育中最忌諱的,是做父母的,把跟孩子的溝通渠道完全堵住。親子間的信任,而且是長期達成的信任,太重要了!
“如果當孩子第一次跟你透露一點消息,就立刻采取打壓的方式,那么好,下次他什么也不會再說了,交流徹底堵死——所以我把重點放在讓溝通渠道保持通暢?!?/p>
這種通暢,還表現(xiàn)在家里平等的氣氛上。張玫家經(jīng)常會來很多朋友,只要不是非常正式的場合,不管來什么樣的客人,孩子也都是坐在成人的桌上,想問什么問題都可以問。這其實就是刻意地以對等的方式,給孩子跟成年人交流的機會。
在良好溝通的基礎(chǔ)上,張玫表示,她的教育其實就三個點:給孩子指清一個大致的方向,給孩子自主選擇的權(quán)利,再就是陪伴和支持。
4.藤校不是必須品
為人父母固然有期待,但方向只能是潛移默化地給,而不是下放指標。父母出身哈佛,孩子也一定要進藤校嗎?張玫明確地跟孩子們說,沒有這個必要,按自己的想法走就好。
她覺得,當孩子對某些東西想明白的時候,就沒有必要再去逼他。至于最后是去大家都崇拜的斯坦福、哈佛,還是國內(nèi)比較少聽說的文理學院,區(qū)別其實不大。
如果是在勉強的情況下,孩子得到一些東西,也必然會失去一些東西。張玫認為,孩子在生活方面失去的,與藤校所帶來的增值是不對等的——“如果孩子最后身上的活力、激情、愛好、健康都給磨沒了,這才叫得不償失?!?/p>
她清醒地意識到,不是每個孩子都適合藤校,“像我家三個,我就知道他們有的適合,有的不適合,沒有必要拿同一個模子去套”。雖說仨孩子都不算天才,但學業(yè)不落下、成績還不錯,又有體育和興趣方面的愛好,這就足夠。比如女兒迷上裁裁剪剪,經(jīng)常會在二手店里買很多衣服回來重新做。張玫不覺得這是“不務(wù)正業(yè)”,反倒很支持。現(xiàn)在,女兒甚至擁有自己的網(wǎng)站,銷售自己翻新和設(shè)計的衣服?!碍h(huán)?!倍植槐乜桃庠俳獭?/p>
5.寬容不等同于放縱
話說回來,鼓勵支持與任由放縱是一回事兒嗎?張玫繼續(xù)說了個故事:有段時間,她帶孩子去練網(wǎng)球,開車來回要5個小時的車程。結(jié)果孩子總是在球場上打得漫不經(jīng)心,很不認真。一兩個禮拜后,張玫跟孩子坐下開了個小會,平靜但認真地說:“不是想讓你感到內(nèi)疚,但如果你繼續(xù)這么吊兒郎當?shù)鼐毩?,我覺得,我沒受到足夠的尊重,也沒有必要花費這么多時間和精力陪著你。”然后她給孩子提供了兩個選擇:要么,在練習場上打起精神來;要么,在家附近找地方自己隨便玩玩。
她強調(diào),的確是要給孩子選擇的空間,但也一定教會他們什么是尊重,美國的教育也并不是說“任爾東西南北風”。
經(jīng)過這次開會后,孩子選擇了繼續(xù)堅持,在球場上打得格外認真努力,跟大人也沒鬧別扭——道理說明白了,進退都在自己手上。
6.教育亦是長線投資
說到底,張玫覺得培養(yǎng)孩子,跟哈佛商學院的理念其實是一樣的,要做長線投資。做生意不要緊盯著賺小錢,做教育也不要緊盯著從98分到100分。
正因此,張玫不但自己愛旅行,也喜歡帶孩子出去。旅行是最好的長線投資之一:不但鍛煉身體、拓展見聞,也增進關(guān)系……其實早在20多年前,她便提出了游學的概念,與國內(nèi)的眾多學校合作,將游與學緊密結(jié)合。
“我最舍得投資的,就是帶孩子一起出行?!辈槐刈蟀透鷪F,不必上豪華郵輪,有時甚至沒有什么花費,只是陪孩子在戶外徒步幾公里。
家里三個孩子,她最喜歡的方式是一個個單獨帶出門,“這樣,可以不把時間都花在管后勤、吵架或者趕飛機這些事情上。就是放慢腳步,媽媽和孩子兩個人一起走,可以有一些共同的記憶?!?/p>
旅行中,有時候是大人看著小朋友,有時候是小朋友“逼著”大人。四月的地中海,張玫覺得這個季節(jié)太冷了,但孩子堅持要下水。沒有辦法,她就陪著一起下去,游了一會兒身體熱起來了,又覺得底下是個小天堂。就這樣,大人和孩子互相“逼”一把,張玫說,都走出自己的舒適圈一點點,收獲都很大。
另外,旅行經(jīng)常能讓孩子書中的東西“活過來”?!昂⒆釉谡n堂上研究過希臘的政治經(jīng)濟,看到橄欖油、葡萄酒等,沒有多少體會”,但當張玫真正帶著孩子到希臘,看到漫山遍野的橄欖樹,課本里的東西一下子變得生動了。
一邊游,一邊學。她把朋友找來,做孩子的導(dǎo)游,一邊登希臘的山坡,一邊講述荷馬筆下偉大的史詩。伴隨著撲面而來的遠眺的風景,孩子聽得是意猶未盡,主動說:“媽媽,回家以后我們再把《奧德賽》重新讀一遍?!?/p>
內(nèi)驅(qū)力的魔力,可見一斑。偉大的經(jīng)典常常讓人望而生畏,但一旦激發(fā)起孩子的興味,同他們的切身體驗融合,經(jīng)典也便不再遙遠。
旅途中所見,也是最好的美學教育。徒步時見到的那些美景,跟看到畢加索的畫、莫奈的畫,聽到貝多芬的音樂,不遑多讓。
張玫會對孩子說:“你記住現(xiàn)在的這個景色有多漂亮,以后生活里頭遇到再大困難的時候,你也可以想一想,世界上還有其他更多的美好等著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