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王雄,中國作家協(xié)會會員,漢水文化學者?,F任西南交通大學、蘇州科技大學兼職教授。著有小說、散文、報告文學、學術論著多部(篇),共計640萬字。多篇作品被《人民日報》《人民文學》《中國作家》《青年文學》《小說選刊》《中篇小說選刊》等報刊刊登或轉載。代表作有“漢水文化三部曲”——長篇小說《陰陽碑》《傳世古》《金匱銀樓》、長篇報告文學《中國速度——中國高速鐵路發(fā)展紀實》《絲路大通道——中歐班列紀行》《中國力量——高鐵正在改變中國》等。作品被譯為英、法、德、西、俄、阿、日、羅、波等文字。
一座座高鐵客站,猶如一顆顆閃爍的明珠,熠熠生輝,光彩奪目。
一條條高鐵線,恰似銀線串珠,串起了一顆顆客站明珠,串起城市和沿線景觀,拖出一路的光彩,鐘靈毓秀,美不勝收。
火車站是人們離鄉(xiāng)的起點和歸途的終點,演繹了無數人間悲喜劇。
世界上第一批真正意義的火車站,誕生于1830年開通的英國利物浦至曼徹斯特鐵路。這條31英里長的鐵路,連接起利物浦和曼徹斯特兩座英國西北部的工業(yè)城市。蒸汽機的發(fā)明,紡織機的改進,讓這兩座城市經濟繁榮、人口呈爆發(fā)式增長。于是,拉旅客的火車應運而生。在此之前,火車都是用來拉貨的,也就沒有火車站之說。
歐美國家現存的火車站大多建于19世紀。這些車站代表了當時的建筑風格,規(guī)模宏偉,建筑精美。特別是一些城市火車站,似乎成為炫耀財富的宮殿,金碧輝煌,美輪美奐,乃城市建筑的瑰寶。古老的利物浦、曼徹斯特火車站,至今保留著,作為科學博物館供后人參觀。
我國第一個火車站,是1882年初修建的唐山火車站,至今已有141年的歷史。中國火車站的快速發(fā)展,是在改革開放以后,特別是伴隨著高鐵建設的突飛猛進,引發(fā)了鐵路客站的革命性變化,實現了從“單一客運場所”向“綜合交通樞紐”的轉變和突破。
中國高鐵客站立足高起點、高標準、高水平,集交通、經濟、文化、歷史于一體,踐行“功能性、系統(tǒng)性、先進性、文化性、經濟性”建設理念,建立起了適應客流特點、滿足客流需要、便于客運組織、利于城市發(fā)展的現代化技術體系,閃耀著時代的、時尚的光芒。
截至2021年底,我國相繼建成了北京南、武漢、鄭州東、廣州南、上海虹橋、西安北、深圳北等千余座具有世界一流水平的高鐵客站,其中特大型客站近百座。
第一節(jié) 城市新地標品質
有人說,一個城市的地標是人們集體的回憶,是歷史的印記。
火車站作為城市地標性建筑,不僅具有獨特的地理特色,更具有豐富的文化底蘊,體現了一座城市的品質、風貌和文化內涵;是城市個性化的最佳展示,見證了城市的變遷與發(fā)展。
現代社會,人們認識一座城市,往往是從這座城市的火車站開始的?;疖囌静粌H是城市的一個門戶,也是人們的始足之地,情感的發(fā)生之地,記載著歷史及許許多多的故事。
高鐵線路的不斷延伸,自然需要更多的高鐵客站來承擔運營管理責任,由此一大批設計獨創(chuàng)、新型時尚、工藝創(chuàng)新的高鐵客站拔地而起。與城市地域文化特色實現完美結合,與周邊建筑環(huán)境形成了協(xié)調美、整體美,傳承著城市文化基因,流淌著大眾審美情趣。
與傳統(tǒng)的火車站相比,氣勢恢弘的高鐵客站,給人以簡潔大方、特色鮮明的視覺刺激。隨著新技術、新工藝的應用,彰顯建筑之美和時代精神的高鐵客站,其設計建造水平達到了新高度,成為城市發(fā)展的新地標。打開了城市的新窗口,展示著城市的新面貌。
現代生活的縮影
高鐵客站的便利與氣派,無疑是現代生活的一個縮影。
步入高鐵客站,現代化氣息撲面而來,寬敞的候車大廳,便暢的“刷臉進站”通道,站臺上靜靜等候的高速列車,一切都讓您感覺到溫馨、便捷與美好。
走出高鐵客站,一座高鐵客站,就是一座新城。高鐵新城內,大道通衢,綠樹花海,商場林立,人流涌動……多種交通工具齊備,“零距離”換乘,讓您出行無憂;購物、娛樂、體驗,一切盡在其中。
2010年建成的上海虹橋站,就是一座大氣、時尚、繁忙的世界級交通樞紐。巨大的長方形建筑綜合體,高大、通透、明亮。天上飛機,地上高鐵,還有地鐵、公交車、長途汽車,全都匯聚在一個空間里。無論是建筑綜合體的設計,還是立體空間的利用,都充分體現了現代交通樞紐的集約性和高科技特征,極大地提升了高鐵客站的公共性和吸引力,滿足了廣大旅客便捷出行的多樣化需求。
這個“巨無霸”高鐵站,宛如一只章魚般的龐大腦袋,日均旅客吞吐量達115.6萬人次,最高峰日流量達到145.6萬人次。同時,還向四周伸出長長的“觸角”——虹橋天地、龍湖虹橋天街等一站式購物商場。虹橋站集酒店、百貨商場、超市、電影院于一身,吃、住、玩、購物一條龍。別說食肆云集,僅僅是吃面,都能吃出一整層的花樣,從重慶小面、武漢熱干面、西安臊子面,一直吃到日本的烏冬面。
星羅棋布的高鐵客站,不僅支撐起大都市的現代與繁榮,一些小城鎮(zhèn)也樂在其中。被稱為“全國最牛縣城”的江油縣,只是四川省綿陽市下屬的一個普通縣城,常住人口只有35萬。江油從前的名片,是唐代詩仙李白的故里。而眼下,它成了全國擁有火車站最多的縣城——14座火車站,其中3座高鐵站,每天有44趟列車途經、停站,為小縣城帶來了興旺和發(fā)展機遇。因火車站最多,被網民們稱為最“牛”縣城,這是全國唯一。高鐵站不僅成為交通便利的代名詞,更是一個地區(qū)、一座城市經濟發(fā)展、文明進步的時代象征。
廣州南站匯聚了三條高鐵線,日均旅客發(fā)送量超30萬人次,名符其實南中國第一大交通樞紐。廣州南站地區(qū)依托站前高端建筑群構筑空中公共花園廣場,加快推進廣州恒大專業(yè)足球場、南站TOD、南站地下空間等重大項目建設,打造世界一流火車站。將喜街定位為“南站旁·美食與文化聚薈地”,通過與知名粵式餐飲合作,在南站商圈打造地道粵式美食集中地。同時發(fā)揮嶺南文化優(yōu)勢,通過多維度的文化植入,讓旅客在出行中領略嶺南文化底蘊。蛙小俠、太哼、嬤孫家、鹵味研究所、港麗、酒拾烤肉、如軒砂鍋粥、COCO、蘇閣鮮茶等餐飲和茶飲品牌已經簽約進駐。
2009年12月26日,一列時速350公里的動車組列車駛入長沙南站,由此開始了一座城市與高鐵客站密不可分的故事。長沙蝶變的腳步聲,快節(jié)奏響起。隨著京深、滬昆高鐵在長沙南站交會,長沙南站地區(qū)引來了大批產業(yè)項目的集聚,一撥撥地標建筑拔地而起,人流、物流、商業(yè)流,組合成現代產業(yè)的交響曲,激蕩不息。
徜徉在長沙高鐵新城,您可以去甲級寫字樓進行商務交流,也可以到購物中心愜意休閑。明昇壹城、綠地城際空間站等高端商務樓宇,是您身份的象征,也是商務洽談的樂土;10萬平方米的吾悅廣場購物中心內,潮流服飾、時尚餐飲、休閑娛樂一應俱全。走得更遠一點,運達中央廣場、保利MALL、山姆會員商店……城市綜合體和品牌店扎堆,讓您的商貿體驗變得繽紛而多元。
如今每天數百對高速列車從長沙南站穿行而過,城市的日新月異,已成為車窗外最令人心曠神怡的風景。從上海虹橋站到長沙南站,滬昆高鐵一路拖出新時代的繁榮,交通樞紐推動著城市能級的提升和新城板塊的快速崛起。
高鐵客站以及造就的高鐵新城,以生活的溫度和美好的建筑品位,滿足人們物質和精神的需求,作為現代城市的價值符號,成為人們幸福生活的美好體驗。
“以人為本”的特質
一切為旅客著想,是中國高鐵客站的本質追求。
堅持“站城融合、功能綜合、文化契合、經濟適合”理念,瞄準世界鐵路客站建設的先進技術和管理水平,以創(chuàng)新發(fā)展為動力,形成了“以人為本、綠色設計、智能建造、精益管理”的中國高鐵客站模式。
采訪中,我曾與武漢站負責人交談,探討高鐵客站以人為本的體驗。他認為,這種體驗應該表現在三個“提供”上,即提供方便舒適的乘車環(huán)境;提供快捷便利的換乘條件;提供人性化的優(yōu)質服務。
遵循“以人為本、以流為主”的主導思想,我國高鐵客站作為一個為旅客提供安全搭乘服務的公共平臺,它不僅僅是城市的門戶,更是促進城市發(fā)展的強勁推動力,是新時期城市建筑的縮影,已經發(fā)展為集交通、住宿、商業(yè)、辦公、娛樂、餐飲等多功能于一身的綜合樞紐。
以方便旅客出行為第一需要,我國高鐵客站踐行“上進下出”的設計理念,將站房分為地面層、站臺層和高架層。無論在站區(qū)規(guī)劃、功能布局、交通流線、建筑造型、關鍵技術上,還是在服務理念、服務設施上,都是把方便旅客放在首位,著力打造舒適、自然、時尚、文化氣息濃厚的旅途中轉環(huán)境。
列車在高架橋上進出,旅客由站前立交上到二層進站乘車,各行其道,安全方便。以北京南站為例,實施上下五層立體化布局模式,采用“上進下出”和“下進下出”相結合的流線設計方式,車站內部各條流線便捷順暢。
傳統(tǒng)火車站站房布局大都為“等候式”模式,布置若干候車室及服務空間,適應旅客在站停留時間較長的情況。高鐵客站則采用“通過式”的布局模式,旅客即到即買票(或提前訂票)即出發(fā),在客站停留時間較短、流動性強,盡量擴大進出站流動空間的建筑面積,將傳統(tǒng)的眾多獨立的候車室,綜合成一個共享候車大空間,配備各種服務設施。
上海虹橋站候車大廳給人一種舒適、安全的感覺。這里是一個全開放的空間,不設立分隔的候車室,旅客進入站廳后,可以在候車區(qū)域內等候,也可以前往商場購物或到觀光平臺眺望站外的風景。無論是在大廳的靠椅上,還是在周圍的商場內,旅客度過的都是一段悠閑時光。站內都是圓形的柱子,所有設施的棱角處都被打磨成弧形,防止旅客被劃傷。采光屋頂的每塊玻璃下面都安裝了自動卷簾窗簾,避免陽光直曬旅客。設計上盡量采用自然光,減少人工照明,保證了光照的舒適度。
高鐵客站龐大的人流量,容易導致站前廣場的平面空間擁擠,但在有限的空間內又需容納多種功能,再加上過長的交通流線與高鐵人流快速疏導的要求相悖。因此,高鐵客站站前廣場堅持地面、地下多層面的立體化綜合開發(fā),實現了城市土地資源的集約化利用,與高鐵站房上進下出的布局協(xié)調統(tǒng)一。
北京朝陽站將鋼筋混凝土結構雨棚上蓋全部應用為停車場,可停放555輛社會車輛。與普通的高鐵站房鋼結構雨棚施工工藝相比,北京朝陽站的雨棚對結構承載力、施工工藝、施工組織等都實現了新突破。從停車場到候車大廳,平均距離200米,步行僅需3分鐘。不但實現了旅客輕松換乘,而且在集約利用城市土地資源、節(jié)約建筑成本方面都樹立了典范。
傳統(tǒng)火車站對旅客的服務和疏導以強制管理為主,而高鐵客站則強調多方位服務旅客。高鐵客站實際上是一個綜合的換乘樞紐,候車只是其中一個功能。配套服務與交通換乘的有機融合,讓站前廣場搭建起連接高鐵與城市的橋梁。旅客在客站區(qū)域可以進行候車、換乘、商務辦公、旅游咨詢等各項活動。
有人說,大型高鐵站時尚大氣,可就是太大,拖著行李箱趕火車太累。重慶西站首次在高鐵客站中設置電動平步道,方便旅客出站,讓旅客享受到在機場航站樓的舒適感。
“零距離”換乘
“零距離”換乘是中國高鐵客站追求的高效交通交接方式,即以高鐵客站為平臺,將飛機、地鐵、城鐵、公交、長途汽車、出租車等不同的客運交通工具整合在一起,實現無縫銜接,組成一個完善的交通系統(tǒng)。
我國高鐵客站設計上積極踐行“零距離”換乘理念,大力完善城市多交通綜合功能,甚至與航空實現了“親密接觸”。許多大型高鐵客站,不僅是多條高鐵的交會處,還是這個城市多種交通工具的中心樞紐站,為旅客實現零換乘提供了方便和可能。如廣州南站,已經成為京廣、廣深高鐵和廣珠城際快軌以及廣州地鐵、公交等多種交通方式銜接的綜合交通中心。西安北站,已經成為徐蘭高鐵、西成高鐵、大西高鐵、西銀高鐵以及關中城際鐵路網、西安地鐵、長途汽車、城市公交的中心樞紐站。
上海虹橋站則是上海虹橋綜合交通樞紐的重要組成部分,涵蓋航空、高鐵、磁懸?。A留)、城際鐵路、長途汽車客運、地鐵、公交車和出租車等8種交通方式。北端與京滬、滬寧、滬漢蓉等高鐵接軌,南端與滬昆、滬深、滬杭甬等高鐵接軌,車站候車廳面積達11340平方米,可以同時容納1萬人候車。地面乘客可以通過南北高架平臺和各種公交線路直接進入車站,地下乘客可以從交通大廳乘坐自動扶梯進入候車廳,實現多種交通工具的“零換乘”。
旅客從虹橋站下高鐵后,只需下一層樓梯就能直接出站。出站后,進入換乘通道。換乘通道兩側分布約30個出站口,往東可以到達虹橋機場T2航站樓和東交通中心,均設有公交站;向西則通往長途汽車站、地下車庫和西交通中心。長途客運站位于高鐵虹橋站西側,為地下兩層結構,最大發(fā)車班次可達800余班。有多個出租車站點均勻分布在通道旁,并連接公交車站點。無論旅客從哪個出站口出站,打車和乘坐公交車都不會走太遠路。
位于高鐵站下方的上海虹橋地鐵站,是上海地鐵2號線、10號線和17號線的換乘站。乘客從地下二層站臺層上到地下一層站廳層后,在站廳層東西兩側可以通過自動扶梯到達地上二層候車廳。乘客乘坐汽車出站,下至地下一層后,通過出站檢票口,穿過門洞,到達地鐵站廳層。
每個站臺上都有多部直梯和扶梯,將候車大廳、站臺層和地下?lián)Q乘大廳連接為一體,讓乘客不出站臺就能實現“零換乘”。車站還安置了多部無障礙電梯,方便殘障旅客到達車站的各個區(qū)域。這種四通八達的轉乘方式,最大限度地方便了旅客換乘和人群的快速疏散。
京雄城際鐵路大興機場站為地下車站,地下一層為站廳層,地下二層為站臺層,設置2臺6線。與地鐵線、城際鐵路聯(lián)絡線,共同下穿北京大興國際機場航站樓下方。采用“上進上出”的流線模式,進站換乘京雄城際的旅客先由地面航站區(qū)進入地下一層換乘通廊,通過開放式進站口檢票進站進入地下二層站臺乘車。出站乘飛機的在地下一層南北區(qū)出站,通過換乘通廊向上進入航站樓。京雄城際鐵路與城際聯(lián)絡線、地鐵構成軌道交通站廳層,在地下一層換乘通廊可實現無縫換乘,并進入站臺乘坐高鐵。
2020年12月12日,新鄭機場至鄭州南站城際鐵路開通運營。至此,鄭州市內的鄭渝高鐵、鄭阜高鐵、鄭登洛城際鐵路、機南城際鐵路等多條高鐵與新鄭機場站實現無縫銜接,旅客“空鐵零換乘”變成現實。在此之前,一條全長43公里的城際鐵路將高鐵鄭州東站與新鄭機場連為一體,讓來往于北京、廣州、上海、西安乃至烏魯木齊的旅客,一下飛機,不但有出租車、公交車、地鐵、機場大巴可以坐,而且有城際高鐵可以坐,不出機場即可實現與高鐵換乘。
2021年8月9日,濟青高鐵青島機場站正式啟用,青島市及周邊地區(qū)旅客乘坐高鐵直達青島機場站。青島膠東國際機場是集航空、地鐵、高鐵于一體的綜合交通樞紐,高鐵、地鐵同時并行穿越航站樓,實現了高鐵、地鐵、高速、機場等多種交通方式“零換乘”,將青島膠東國際機場、濟青高鐵、青島地鐵8號線有機地組合在一起。高鐵、地鐵、航空全方位換乘,實現了一小時內青島環(huán)城、一小時內抵達濟南,極大地方便市民出行。
從合肥南站下高鐵,利用線下鐵路出站廳直接步行至線下軌道交通進站口,選擇乘坐軌道交通1號線、5號線或4號線離站。平面平均換乘距離約30米,含垂直交通的總換乘距離不超過100米,就可以實現與城鐵、公交、出租車、軌道交通多種交通方式的“零換乘”。
正在建設中的長沙西站,集高鐵、地鐵、普鐵、城鐵、有軌電車、長短途公交、網約車、出租車、私家車等多種交通方式于一體。乘客不僅可以實現機動車和高鐵站的零換乘,更可在長沙南站、長沙站、長沙西站中實現“一線換乘”。遵循“車遠人近”的原則,站內設計了9個長途及旅游大巴發(fā)車點,10條公交車首末站,鐵路自營停車場、社會停車場、網約車接客車場停車位共約1300個,出租車等候線6條。同時,規(guī)劃建設的4條地鐵線,采用側島側T型換乘方式,直接接入長沙西站樞紐,并在站內與國鐵形成了安檢互認的“緊密換乘”模式,實現了各種交通方式的無縫銜接,旅客無風雨“零換乘體驗”,打造了我國高鐵客站新標桿。
城際鐵路是實現高鐵客站多種交通工具“零換乘”的重要載體。近年來,許多高鐵站開行連接城區(qū)的公交車,試圖達到無縫接駁的目的。但公交車只是常規(guī)性交通工具,擁堵的煩惱,速度慢、時間長的問題,一直沒有得到徹底解決。城際鐵路完美地避開了公交車短板,以正點、快速、安全贏得競爭優(yōu)勢,也為從根本上解決高鐵站與城區(qū)的接駁提供了新的借鑒。
第二節(jié) 高鐵客站的建筑美學
美學,體現著人與世界的審美關系。
火車站是人們到達一個城市的首要印象。它既是一個城市獨一無二的印記,更是一個城市的靈魂和精髓,展示著一個城市的歷史和風貌,凝聚著一個城市的品格和精神。
一座高鐵客站就是一道風景。
高鐵客站成為當今建筑界廣泛關注的特殊建筑類型,實現了高科技成果和文化韻味在建筑學領域的結合,融入了城市文化底蘊,用建筑之美塑造城市氣質。縱觀網紅高鐵客站,不僅為公眾出行提供了切實可靠的平臺,具有獨特的不可取代性,同時還具備重要的社會意義和美學意義。這個美學意義在于,追求結構美學與形象美學的統(tǒng)一,在有限的空間里,表達多元素的審美韻味。
法國速度理論家保羅·維里利奧認為,如果現代性還有什么本質的話,那這種本質就是“流動”。而流動的“速度”則改變了“距離”與“空間”,催生了新的美學緯度。高鐵帶來的“新美學”,自然包涵現代性的一切特征:速度、舒適、時尚、便捷、流動等。
中國高鐵客站以其“高大上”的態(tài)勢,成為展現城市地域風貌和城市人文精神的最好載體。巧妙地采用曲線的形態(tài),營造出多維的視覺效果,淋漓盡致地表現出高鐵客站的流動感和動態(tài)美。一座座高鐵客站,已經成為展示中國成就、中國氣派的建筑美學和動人風景。
傳承地域文化之美
高鐵客站是城市門戶,處于城市品質和文化表現的最佳位置。
伴隨著高鐵的延伸、城市軌道交通和其他公共交通方式的發(fā)展,高鐵客站正向城市綜合交通樞紐作用轉化和城市交通體系融合,日益成為城市生活中最為活躍的中心之一。借助高鐵客站的地標形象,傳承地域文化之美,必然會提升城市的文化厚重感和影響力。
我國地域文化源遠流長,它是一個地域一個城市的根基。將豐富的地域文化元素運用到高鐵客站美學之中,擴展了中國建筑美學視野,提升了客站美學品質,實現了中國高鐵客站建筑形態(tài)的創(chuàng)新。
中國高鐵客站的建筑美學表現,既包含著多功能的便捷,又體現典雅的文化傳承,融合了科技創(chuàng)新、歷史文化、現代精神等多種城市文化元素,給人一種賞心悅目的時代美感。
每一座高鐵客站的建筑寓意,其靈感都源自所在城市和區(qū)域的厚重歷史,體現了中國文化審美情趣。提取城市歷史文化的典型元素,創(chuàng)新性地運用中國傳統(tǒng)繪畫、山水景觀再現等表現手法,矗立起別樣的建筑形象美,勾勒出一幅幅具有深厚文化底蘊的站舍群立體畫卷。
北京南站,中國高鐵的第一站,也是京滬高鐵、京津城際的起點站??驼局黧w建筑的橢圓形外貌,源自天壇的祈年殿。將大殿頂層演化為中央屋蓋,將大殿的二、三層分別演化為站房兩側跌落式的雨棚,站臺為島式13臺24線的地上站臺。中間橢圓形主體建筑設有3個層次,承擔候車換乘等功能,隱喻中國皇家建筑的層次感和崇高地位。借鑒天壇的建筑元素,既古典莊嚴,又散發(fā)著時代的氣息。結合站房整體平面布局及功能需求,在橢圓站房南北側設置四座獨立的實體辦公建筑,其形象恰似兩扇大門,面向城市敞開。
武漢站以飛鳥展翅的外形創(chuàng)意,呈現出黃鶴飛翔的動感。唐代詩人崔顥“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余黃鶴樓”的名句,在此實現了一種形象的時空表達。以奇妙的空間流線和建筑形象,呈現一種流動、飛翔的意境之美,寓示著千年鶴歸、九省通衢,彰顯了武漢特有的歷史文化韻味。
廣州南站巨型的“芭蕉葉”造型,恢弘大氣,充滿動感,設計和建設充分尊重廣州山水城市的格局,做到自然環(huán)境與人工環(huán)境融為一體,具有鮮明的嶺南文化特色,涌動著南國風情之美。站房屋頂以一片片的芭蕉葉為基本單元,通過中央采光帶的串聯(lián),形成極具特色的建筑形態(tài)。
上海虹橋站是一個平直、方正、厚重的建筑造型,線條分明,格局大氣,表現出一種既穩(wěn)重又充滿活力的建筑效果。在浪漫的海派風格中,融入了大都市的時尚與穩(wěn)重,好似一艘停泊在東海廣闊海平面上的綜合交通“航母”,廣納百川,氣度非凡。
南京南站緊扣“古都新站”的特色主題,運用中國傳統(tǒng)建筑的柱廊、斗拱、雙重屋檐等建筑手法,堅持南京城墻的肌理特征,以雨花石的色彩斑斕、中華門的三重空間序列為元素,用方正剛毅的直線和簡約優(yōu)雅的曲線,營造出傳統(tǒng)建筑的壯美神韻和現代化高鐵客站的恢弘氣勢,完美體現了古都南京濃郁的地域風格。
沈陽南站大面積淺灰色實墻鏤空長窗與深窗口相結合,突出表現了內斂、穩(wěn)重的北方大都市建筑形象,略帶傾斜的墻面增強了建筑的整體感和穩(wěn)定感。銀白色的金屬屋頂,其設計靈感來源于古典建筑中的“飛檐翼角”。線條簡潔而舒展,檐口微微隆起的曲線,向外突出的格柵,整個建筑輪廓優(yōu)美而富于動感,又不失恢弘莊嚴的氣勢。
昆明南站以“孔雀開屏、鮮花綻放”的外形,表達了昆明城市開放進取和熱情好客的寓意,使之成為云南面向世界的一張新的名片。作為多民族地區(qū),用富有民族特色的色彩、紋飾和細部構件作為建筑語匯,深化了“民族交融之城、國際交流之門”的情感,綻放地域文化的光芒。
福州南站采用樹狀柱式作為空間構成要素,既凸顯了空間的開闊大氣,又彰顯了榕城的城市文脈。正立面曲線自然舒展如海浪涌動,充分表達出海峽西岸中心城市的地域文化特征。站房屋頂懸挑而出,氣勢恢弘如巨輪出海,象征福州“海絲方舟,時代先鋒”的城市主題。
黃山北站既是世界聞名風景區(qū)黃山的門戶,又位于最富有中國傳統(tǒng)文化底蘊的徽州文化所在地。車站建筑立面集迎客松、奇峰云海、摩崖石刻等多種典型的黃山元素,同時運用中國畫傳統(tǒng)手法和徽州磚雕工藝,勾勒出壯美的黃山韻味和徽派文化畫卷。
西安北站的設計主題為“唐風漢韻、盛世華章”,既復古,又現代,整體氣勢恢弘,傳承著濃郁的漢唐風骨精神。整體風格融合了西安城墻、大明宮等古建筑元素,滲透著一種強烈的唐漢文化韻味和歷史厚重感。
鄭州東站建筑的立面形象,具有中原大鼎的青銅氣質,體現了國寶“蓮鶴方壺”“雙連壺”的和諧構圖,平穩(wěn)、端莊、大氣,見證了傳統(tǒng)文化與現代建筑的交融,蘊藏著角逐中原的歷史圖景和中原崛起的現代精神,寓意中原歷史和中原文化的博大精深。
濰坊北站造型從傳統(tǒng)的盤鷹風箏中汲取營養(yǎng),以簡潔有力的折線勾勒出展翅而飛的動勢。支撐大屋面的結構,構建起風箏骨架與纖細薄羽,還有象征風箏的絲線,細致入微。以磅礴的造型語言,寓意著濰坊如雄鷹翱翔的穩(wěn)健和高度。以精致的建筑細節(jié),表現了濰坊自古作為手工業(yè)城市的工匠氣質和技藝堅守。
石家莊新站的七個大拱門造型,靈感來自趙州橋。南北通行的高速列車從大拱門中穿行而過,延續(xù)了歷史長河的印記。從古老的趙州橋延伸開來,通過一種特有的建筑形態(tài)塑造,創(chuàng)造出一座現代化橋梁的形象。一座緬懷過去、承載輝煌的歷史之橋;一座象征城市、繼往開來的未來之橋;一個走向世界、發(fā)展前景廣闊的開放之橋。
花的造型,是建設中的長沙西站的特色。以“三湘四水、杜鵑花開”為設計理念,利用空間使用的差異性的高度,將建筑塑造成一朵朵花瓣錯落有致的杜鵑花。站房建筑立面造型為圓潤且由下向上逐漸伸展姿態(tài),寓意“杜鵑花開”的美麗愿景。
沿著京雄高鐵,從北京西站到雄安站,一站一景,處處別有韻味。固安東站設計主要以水波形大屋頂及樹狀廊柱為主體造型,充分體現了固安的“中國溫泉之鄉(xiāng)”“礦泉水之鄉(xiāng)”等生態(tài)文化;霸州北站設計主要采用“龍形”與“門”字相結合的方案,傳達出霸州“三關之鎖鑰、冀中之機樞”的歷史文化。
雄安站外觀采用“青蓮滴露”的文化主題,呈水滴狀橢圓造型,橢圓形屋蓋輪廓如清泉源頭,似一瓣青蓮上的露珠,巧妙地將白洋淀的“水”文化融入雄安站的造型設計。雄安站毗鄰白洋淀,水是車站的文化之魂。清泉源頭,風吹漣漪,寓意著“青蓮滴露、潤澤雄安”,體現了親近自然、可持續(xù)發(fā)展之意。
時代的精神坐標
在人類社會發(fā)展進程中,精神永遠是導向、坐標和旗幟。
高鐵客站作為一個城市的當代建筑坐標,除了具備城市、文化屬性外,還應該是積極向上的精神標志,展示具有蓬勃生機的動力之源和精神之源。堅定信念和不懈追求,鑄就速度與時代的精神坐標。
南昌是一座英雄的城市,在近代史上,江西人才輩出,石破天驚的南昌起義,向國民黨反動派打響了具有劃時代意義的革命第一槍。周恩來、賀龍、朱德等都在這里戰(zhàn)斗過,紅色革命成了南昌的名片。南昌西站站房外形以荷葉為主題,寓意“和諧、和平、和睦”,以玻璃幕墻由藍向紅的變化,代表南昌特殊的紅色歷史。每一個體塊上的浮雕,都在講述英雄故事,以此紀念發(fā)生在南昌的對新中國有決定性意義的事件。這座城市的精神高地仿佛在告訴世人,您所到達的城市是一座偉大的城市,一座英雄輩出的城市。
錦州曾經是遼沈戰(zhàn)役的主戰(zhàn)場。1948年10月7日至15日,人民解放軍東北野戰(zhàn)軍主力,對據守遼寧省錦州國民黨軍展開了聲勢浩大的攻堅戰(zhàn)役。最后經過31小時的激戰(zhàn),東北野戰(zhàn)軍攻克了錦州。這一戰(zhàn)例寫進了中國人民解放軍戰(zhàn)史。這里有遼沈戰(zhàn)役紀念館、遼沈戰(zhàn)役配水池戰(zhàn)斗遺址以及東北野戰(zhàn)軍錦州前線指揮所等革命文物單位。
錦州北站的色調風格保持了錦州火車站老站房的早期現代主義風格,單一的灰白色調,莊重大氣,穩(wěn)重剛毅,寓意著對革命英雄的敬仰之情。中部通透大氣,兩側簡潔典雅,設計了富有力量感的弧線與拱券,表達了錦州對于革命歷史的厚重記憶。
位于江西贛州的贛南蘇區(qū),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搖籃和蘇區(qū)精神的主要發(fā)源地,原中央蘇區(qū)振興發(fā)展示范區(qū)、紅色文化傳承創(chuàng)新區(qū),展示了著名紅色旅游勝地的斗爭精神和文化力量。
贛州西站是贛昌高鐵、贛深高鐵的起點站。站房建筑以“二水環(huán)流、贛州之翼”為創(chuàng)意,以菱形的律動建筑體量隱喻多面的礦石晶體,以展翅騰飛的造型,喻意科技引領產業(yè)升級和經濟發(fā)展,體現出贛州生機勃勃的城市精神。站臺雨棚外形為異形結構,整體如贛江之水波浪起伏,又如大鵬展翅騰飛萬里。整體站房中部高起,兩側四邊形的開窗和候車廳上方的大面積側天窗,呈線條狀放射性展開,在為候車廳提供充足自然采光的同時,也寓意革命英雄主義精神永放光芒。
位于黑龍江省東部的林口縣,是一座英雄小城,境內有“八女投江”殉難地、“八女投江”紀念碑和東北抗聯(lián)遺址,廣泛流傳著抗聯(lián)英雄的故事。林口南站建筑外觀如同林中木屋,融入特有的山水神秀文化與英雄紅色文化,象征如山巒屹立的城市精神。兩側較小體塊烘托中部門式造型,窗格構件相互交織,如森林霧淞,展示了雪原建筑意象和寒冷地區(qū)建筑特質。車站穩(wěn)重大氣、簡潔壯麗,通過現代建筑語言詮釋了站房的人文之靈。
牡佳高鐵線上的七臺河西站,秉承“短道速滑,勝利之城”的設計理念,弘揚拼搏創(chuàng)新時代精神。七臺河先后培養(yǎng)了張杰、楊揚、王濛、范可新等10位世界短道速滑冠軍,素有“中國冬奧冠軍之鄉(xiāng)”“中國短道速滑之鄉(xiāng)”“冬奧冠軍搖籃,短道速滑圣地”之稱。站房造型靈感來源于短道速滑運動,隱喻七臺河市短道速滑圣地的城市名片。車站主體與左右兩側造型,形成統(tǒng)一靈動的整體,隱藏的V造型,喻意英文Victory(勝利)。建筑中部采用橫向線條延伸至兩側,同時體現了交通建筑與速滑運動的融合。入口兩側的實體造型作為冰刀的抽象表達,與玻璃幕墻形成虛實對比,突出了速滑運動與拼搏精神的表達,實現了地方特色和現代建筑的交融。
重慶西站整體建筑呈現出山水狀的曲線形態(tài),設計理念融入重慶山水特色和紅巖精神,巖石與江水剛柔相濟,古老山城與現代重慶交相生輝,呈現“兩江相聚潮頭涌,豪邁云起耀明珠”的時代精神,展現出重慶這顆正冉冉升起的西部明珠無窮的魅力。
美學細節(jié)的張力
專家說,建筑是細節(jié)的集合體。
任何一個優(yōu)秀的建筑都是由許多完美的細節(jié)所構成,而對任何一個細節(jié)的忽視,都可能造成一個建筑作品的永久缺憾。美學細節(jié)承載著文化與審美情趣的傳達。注重細節(jié),體現細節(jié)張力,用細節(jié)體現美學精神,成為中國高鐵客站設計建造的不懈追求。
走進呼和浩特東站,中部候車大廳是一個巨大的穹頂,寓意為“草原穹廬”,體現和表達著遼闊、豐厚的草原文化。穹頂的設計結合采光天窗及側窗,結構由一組放射狀布置的拉桿拱組成,形成一個個具有炫彩的光環(huán),有效地解決了大空間的自然采光。每組拉桿拱均由橫截面為三角形的格構式鋼管拱,形成具有視覺沖擊力的空間效果。從結構的構思出發(fā),結合細節(jié)的變化,實現了技巧和藝術的完美結合。
中國傳統(tǒng)建筑的“大屋頂”,是敦煌站的標志性造型要素。將站房廣場及站臺方向立面浮雕立意確定為“舞樂頌客、飛天迎賓”主題,整體展示敦煌文化的同時,細節(jié)設計也成為展示文化元素的載體。外立面裝飾浮雕采用漢白玉,成為整體造型和文化表達不可分割的重要組成部分,將敦煌獨特的文化元素“飛天”,作為外立面浮雕的主要內容,更貼切地反映飛天的飄逸、俊美的文化及神話特征,升華了建筑的地域文化意味。
如此的細節(jié)設計,作為一個個具有特定意義的片段,支持并詮釋著總體設計的文化概念,呈現出文化的張力。這種敦煌文化獨有的文化符號,作為一個個細節(jié)與站房建筑造型主體相呼應,并分別展示著獨特的藝術特征。
孔子故里曲阜東站,綜合運用斗拱、窗花、線腳等中國古典建筑符號,強化了建筑輪廓和線條,主體突出,工藝精細,細節(jié)傳神。正面淺灰色基調的石材幕墻和通透的玻璃幕墻交相輝映,站房造型與曲阜儒學文化區(qū)整體建筑風格相協(xié)調,體現厚重的文化氣勢與內涵。遍刻篆體的“禮、樂、射、御、書、數”的六藝群雕,傳統(tǒng)韻味與現代時尚交織,飄浮著濃烈的文化氣息。氣勢恢宏的玻璃屋頂將天光引入室內,隱喻新儒學思想對中國文化的精神指引。建筑與城市文化背景有機融合,表達出天人合一的境界。
走進雄安站,溫馨、典雅、時尚、大氣,處處體現出細節(jié)的精致與美感。建筑技術與形象藝術在這里和諧共生,從室內裝飾,到設施布局,每一處細節(jié),都讓人感受到設計者和建造者的匠心獨運。
雄安站的細節(jié)之美,是建立在深入解讀京津冀地區(qū)、雄安新區(qū)歷史文化基礎上展開的。因地制宜地弘揚地域文化,與時俱進地傳遞時代精神,拓展了高鐵客站設計美學。整合了建筑、視覺表達、工業(yè)設計等多個學科,緊扣客站文化定位,構建視覺秩序,呈現出和諧統(tǒng)一的美學風格。融合多種工藝來圍繞主題、豐富細節(jié)審美,彰顯藝術裝飾空間、空間襯托藝術的美學意境。
仰望雄安站高大開闊候車大廳正梁,你會看到一塊青灰色牌匾,正中是用榜書題寫的“雄安站”,下方為一排銅鍍金字母。這塊站名牌匾融合了多種傳統(tǒng)工藝并加以創(chuàng)新,充分利用色彩漸變體現釉料自身的顏色特征,使字體更為簡潔明亮。匾額底紋由8斤蛋殼拼貼而成,灰白色的蛋殼襯托出琺瑯黃色的字,紋樣以白洋淀的生態(tài)元素為基礎,通過抽象的裝飾表現,營造一個恬靜、清新的“水的世界”。由于融入了大漆工藝中的貼蛋殼裝飾技法,還有鍍金、蝕刻、錘鍛等傳統(tǒng)金屬工藝,使整個牌匾更加有層次,靈動而豐滿。由多個幕墻組成的進站單元體,把二十四節(jié)氣融入裝飾中,別有韻味。結合站廳流線,寓意雄安新區(qū)四時更替、春秋代序、生生不息。
地處風景名勝的張家界西站,候車大廳屋頂采用木紋鋁板桁架,燈槽及橫梁等細節(jié),構建土家族吊腳樓屋頂,柱面均留槽采用西蘭卡普花邊圖案,二層欄桿下方通風口亦采用簡化西蘭卡普圖案,將整個候車室打造成具有土家族民族特色的吊腳樓空間,給旅客賓至如家的感覺。
步入鄭阜高鐵周口東站站房大樓,莊重典雅的主樓給人現代、簡潔、氣勢恢宏的深刻印象。以“三水匯西周、千帆興陳州”的設計主題,站房的天際線由高至低層層疊加,與周口三水交匯的地域特征相吻合,也表現出建筑的層次感。立面幕墻橫向的百葉設計,隱喻伏羲畫卦,表現地方特色的伏羲氏文化。站房二樓進站口,由篆書字體設計的“周”字市標圖案,高懸正中,精巧耐看。一個“周”字的細節(jié),攪活了整個周口漕運文化。相傳,明永樂年間,淮河、沙河和潁河漕運開通,有一周姓人家在沙河南岸的子午街開辟了一個渡口,在此往返擺渡,因而稱之為周家渡口,“周家口”因此得名。
金建高鐵是一條集名山、名水、名勝于一體的黃金旅游線路。蘭溪東站以隱喻山水造型,錯落有致,層次分明,給人以活潑大方、靈秀多姿的視覺感受。蘭溪自古享有“三江之匯”“六水之腰”的美譽,山水秀美,風景怡人。站房設計細節(jié)上,提取了蘭溪自然山水元素,將屋頂設計成山水起伏、水波蕩漾的形態(tài),正面幕墻以豎向線條排列組合,如同一幅畫卷向乘客徐徐展開,令人心曠神怡。
第三節(jié) 高科技客站“質感”
中國社會經濟與文化多樣性發(fā)展,促進了高鐵客站功能的多樣化。高鐵客站除擔負傳統(tǒng)的運輸任務之外,其綜合服務功能也在不斷增強。高鐵客站站房及其站前廣場的科學設計和布局,呈現出時尚的多元化特征。
我國高鐵客站建設集中了當代科技優(yōu)勢,功能先進,布局合理,品質高端,旅客出行順暢、自如。設計新理念,促進了設計藝術、建造技術的進步。站橋合一結構、清水混凝土技術、綠色生態(tài)發(fā)展等一系列科技創(chuàng)新實踐,讓中國高鐵客站更加通暢、更加有氣勢、更加有質感。
“站橋合一”的舒展
“凌空高架”是中國高鐵客站的存在形式與立體宣言。
“站橋合一”結構體系,構筑起我國高鐵客站的最佳載體。將橋梁結構與站房建筑結構結合起來,既有效地利用了空間,營造出寬敞舒適的候車換乘環(huán)境,又實現了客站結構的人性化、藝術化,集軌道交通和地面公交為一體,實現客站的景觀性、功能性、經濟性和多元化。
在寸土寸金的城市空間里,要想舒展開高鐵客站的“博大胸懷”,“站橋合一”的建筑理念和實踐,無疑是最佳選擇。北京南站、廣州南站、沈陽南站、鄭州東站、濟南西站、天津西站等樞紐高鐵客站,均采用“站橋合一”的結構體系,展現出宏大空間和迷人光彩。
“站橋合一”式客站具有設計結構復雜、下部框架結構剛度大、構件形式多樣化等特點。與傳統(tǒng)火車站的站橋分離結構模式不同,“站橋合一”結構體系的軌道層結構是站房整體結構的一部分。當高速列車通過軌道層時,車致振動會通過豎向支撐向上傳遞到高架層和屋頂層,從而引起整個站房結構的振動響應。輕者影響旅客候車或換乘的舒適性,重者造成客站結構性破壞。
為攻克“車致振動”難題,中國高鐵客站設計團隊建立了“列車—軌道—站房耦合系統(tǒng)整體動力學分析模型”,系統(tǒng)研究高速列車通過客站時列車與站房結構的動力響應,分析客站各個樓層的動力響應規(guī)律,以及車致振動在客站內的傳播衰減規(guī)律,有效制定了應對措施。在滿足客站既定功能的前提下,處理好地鐵、鐵路橋梁、站房結構間的相互關系;結合獨特的建筑外形和通透、靈動的室內空間,運用結構概念和基本原理確定合適“站橋合一”方案,實現了橋梁結構、站房建筑力學的精準傳遞、對接與平衡。
寧波站站房建筑結構綜合考慮溫度效應以及“風—車—梁”耦合振動對安裝和卸載作業(yè)精度控制的影響,設計團隊自主研發(fā)了三維多角度“五級調節(jié)構造體系”,正立面采用超大跨度大懸挑“水滴”鋼結構及幕墻體系,最終將誤差嚴格控制在兩毫米以內,形成了一整套雙層雙曲面異形鋼結構及幕墻安裝的專利技術。這是世界鐵路站房超大異型懸挑體系技術的重大創(chuàng)新,為國內外大型公建異型鋼結構及點支式雙曲面玻璃幕墻提供了成功經驗。
雄安站的一層和三層是候車室,列車從二層的橋上通過。雄安站在國內首次采用裝配式站臺吸音墻板,這種墻板運用聲學設計,上面設置了很多55毫米的孔眼,夾層為玻璃絲綿。由此,極大降低了列車通行時產生的噪聲,人們在候車時聽到列車經過的響動,大概相當于一輛汽車駛過公路的聲音。
廣州南站則是一座集鐵路橋梁、站房建筑于一體的全高架式大型客站??驼鞠虏繛闃蛄航Y構,中部為高架候車層框架結構,上部為大跨度鋼架結構屋頂。屋頂雨攀柱全支撐在鐵路橋梁墩上,高架候車層則全部支撐在鐵路橋梁上,候車層柱荷載直接傳遞給鐵路橋梁。開通運營十多年來,廣州南站站橋組合形式經受了考驗,人車分道,各行其流,成為目前中國現代化程度最高、功能最復雜、客流量最大的高鐵客站。
常州站為普鐵與高鐵共用車站,京滬鐵路和滬寧城際鐵路交會于此。改造擴建后的常州站為橋梁式高架站,候車室位于橋梁下方,與橋梁結構墩柱組成整體框架結構,采用鋼箱梁拱作為受力形態(tài),鋼箱梁最大跨度達到66.4米。通過進站天橋,實現普速鐵路與高鐵客流的相互流動。
武漢站距離天興洲長江大橋僅4公里,客站站臺與站前廣場之間有10米左右的高差。設計團隊以10座鐵路雙線橋的形式,將客站的11個站臺20條股道線,完全采用橋梁架空通過車站用地。在狹小的鐵路限界內,以單管方式實現了116米的跨距,創(chuàng)造了類似結構的世界最大跨度。同時,還將候車大廳、乘降站臺、城市換乘廣場以及地鐵站,自上而下立體疊合在這個全架空的站場范圍之內。充分利用橋下空間設置鐵路售票、進出站廣場和地鐵出入口,確??驼緯惩o阻。
這種疊合式立體布局,空間視線通透,視角美感通暢,借助自動垂直升降設施,可以使旅客進出流線大大壓縮,創(chuàng)造了舒適便捷的乘車環(huán)境,開創(chuàng)了中國高鐵站場整體“凌空高架”的先例。由此,武漢站成為中國高鐵站房建設的里程碑工程,榮獲中國建設工程魯班獎。
鳥瞰上海虹橋綜合交通樞紐,高架橋、引橋、盤橋縱橫交錯,猶如一道五線譜鑲嵌在大地上,蔚為壯觀。上海虹橋站是典型的“站橋合一”結構,采用線上高架橋結構,包括東西兩個站房和高架站房,并在兩側設置站前高架和落客平臺,建筑體型巨大,荷載作用工況復雜。主體建筑由站房、無柱雨棚、車站設備、南北輔助辦公樓等部分構成。高鐵站采用在線高架候車、在線出站結構,東西兩側設置高架落客平臺,外觀與機場候車樓相似。確定站房結構形式時充分考慮了建筑功能、美觀和設備安裝等因素,實現了建筑功能和美觀的協(xié)調統(tǒng)一。
步入雄安站,靈活多樣、別致有趣的雙層立體候車布局,吸引了很多過往的旅客。基于立體布置、緊湊布局的原則,雄安站進站以地面層為主,高架層為輔,旅客可以根據需求自由選擇候車地點。同時,在地面層和站臺層之間設置出站夾層,旅客“進出分層,到發(fā)分離”,實現了進出站的順暢無阻,提高了換乘效率,為旅客節(jié)約更多時間和經濟成本。
“大跨度”結構力學
大跨度空間,成就了中國高鐵客站空曠大氣的經典之作。
高鐵客站因受其使用功能、場地條件等因素的影響,在站房屋面及樓面、站臺雨棚及天橋均較為普遍地運用大跨度結構。大跨度的站房、候車大廳,通透明亮,視野開闊,氣貫如虹,呈現出一種恢弘氣勢的表達。
粗壯的鋼管柱結構,弧形地頂立起巨大的穹頂,描繪出一個似乎無邊無際的空間,大攬?zhí)煜轮停v橫結構之美。在這個大跨度的巨大空間里,人流涌動,從容自信,來去匆匆,井井有條,這靜與動的組合,描繪出具有中國特色的高鐵流動圖景觀。
中國高鐵客站的結構設計,不斷創(chuàng)新技術,不斷挑戰(zhàn)自我,整體提升了建筑工程難度,積極踐行著對建筑結構美學意義的探索。多種形式大跨度鋼架結構、無站臺柱雨棚鋼結構等客站結構新技術,通過立體化的空間布局,在節(jié)約寶貴的土地資源的同時,滿足旅客多種需要,提升了客站的時代感。
高鐵客站建筑結構主要體現在屋頂結構上,對空間要求較高的建筑物往往采用大跨度屋面結構體系。專家告訴我,當前世界上大跨度屋蓋結構指的是大于或等于60米的屋蓋結構。
殊不知,大跨度不僅僅是力學問題,還是一個情感和美學問題。經過一系列的技術創(chuàng)新,鋼框架、鋼桁架、空間網架已經成為中國高鐵客站常用的結構形式。如何讓這些“冷冰冰的鋼鐵”更富有美感,高鐵設計師花空了心思,運用多種結構形式,將高鐵客站的屋頂形態(tài)設計為遮陽效果明顯的懸挑式,使得建筑整體更具飄逸感與動態(tài)感;將重復的柱廊和大面積玻璃幕墻設計于主立面中,以增強建筑構件的韻律感和節(jié)奏感。同時,還利用豐富多彩的光影效果,給旅客帶來多角度的視覺享受。
廣州南站候車大廳采用的是64米的大跨度拱形結構,巨大的玻璃穹頂棚,形似6片漂浮于空中的芭蕉葉,似乎有一種廣東音樂《步步高》的意境。突破了傳統(tǒng)車站一字排列的鐵路站場、旅客站房和站前廣場結構,進行創(chuàng)新性地立體疊合,形成了通暢的大跨度結構,大大縮短了進出站流線。同時在東西兩側設有懸空的廊橋,供車輛直接開上出發(fā)平臺送客,其立體化的交通方式與飛機場的設計風格相似。
深圳北站站房同樣為大跨度空間結構,包括地面站臺層、高架夾層、高架候車層、商業(yè)夾層共四層,為超長無縫鋼結構,鋼結構最大跨度東西86米、南北81米,最大懸挑63米,為中國房建領域最大懸挑。站房屋蓋采用“上平下曲”形態(tài),線條順應空間走向,立面與內、外部空間渾然一體,形成強烈的節(jié)奏、韻律及風格特點,展示出輕透的亞熱帶建筑個性。
廈門北站采用“大跨度空間桁架+雙向正交管桁架屋蓋”結構,無柱候車廳屋蓋雙向跨度達132米×220米,創(chuàng)造了“世界上已建成具有最大跨候車室的高速鐵路站房”“世界上首次采用雙向巨型混合框架結構體系的鐵路客運站房”“世界上首次應用雙向不等高交叉桁架組成的屋蓋結構”三項世界紀錄。2015年榮獲國際橋梁及結構工程協(xié)會“杰出結構工程獎”。
福州南站站房設計采用將站臺雨棚與側式站房“一體化設計”,打造舒展流動的屋頂輪廓和天際線。在南北腰部設置落客平臺,與既有西廣場共同形成分區(qū)均衡的交通體系。實現客流的分區(qū)疏解,“北進北出、南進南出、西進西出”各方向客流相對均衡,確??土鲿惩?。
大跨度空間讓地下結構的客站,依然是陽光燦爛。
京津城際鐵路延伸線上的天津濱海站(原于家堡站),是一座建在地下30多米的高鐵客站。其“大貝殼”結構美學,令中國高鐵客站的設計者引以為豪。以海洋文化為靈感,屋頂采用貝殼式螺旋線形結構,半敞開式的設計手法,通過大面積玻璃介質隔墻的應用,引入明媚的陽光,徹底打破了軌道地下空間給人陰暗、狹窄、局促的印象。
天津濱海站大跨度網殼結構體系創(chuàng)新,主要包括網殼網格形式的創(chuàng)新和國內外罕見的大跨度。網殼由36根順時針方向和36根逆時針方向的螺旋形箱梁桿件相互編織,形成縱向跨度143米、橫向跨度80米、矢高24米的貝殼形單層網殼結構。中間沒有支撐,穹頂鋼結構總重量達4600噸,相當于半個埃菲爾鐵塔的重量,開創(chuàng)了站房穹頂采光屋面創(chuàng)新設計國內先例。大噸位、大跨度、大面積的超大型構件,以及新材料、新技術的應用,堪稱“站房工法博物館”。
夜色降臨,燈火燦爛。遠遠看去,這枚精美的“大貝殼”就是一個臥伏在地面上的彩色大貝殼,熠熠生輝,給人以無限遐想。
無獨有偶,位于深圳市中心區(qū)域的福田站,是一座全地下高鐵客站,最大埋深30米。地面乃繁華區(qū),周邊高樓林立,橋梁縱橫。福田站地下總建筑面積近15萬平方米,與三條地鐵線銜接換乘,堪稱地下結構的奇跡。
與此同時,中國高鐵客站大量采用無柱雨棚站臺,盡可能減少站臺上影響旅客行進和觀察視線的障礙物,創(chuàng)造更明亮、更舒適的乘車環(huán)境。無柱雨棚不僅使客站面貌煥然一新,也有力推進了結構設計與建造技術的進步。
過去的鋼結構雨棚容易出現表面銹蝕起鼓情況,高鐵客站創(chuàng)新采用“無站臺柱清水混凝土雨棚的設計創(chuàng)新實踐”方案,以重慶西站雨棚為試點,首次采用現澆純清水混凝土雨棚設計。連綿伸展的雨棚,精巧而簡約的結構形式,細膩而利落的建筑風格合二而一,沒有多余和造作,一改想象中混凝土的粗糙和笨拙。建筑師、結構師與水、電工程師共同研究,為雨棚特別配置了定制設計燈具和暗藏Y形雙向落水管,完整展現了建筑、結構、機電設備一體化設計施工的共融之美。堅固、耐久、免維護的優(yōu)勢,充分保障了日后列車的安全營運。
高鐵客站作為城市經濟建設的標志,其站房設計正在不斷走向智能化、經濟化,它的功能越來越完善,讓人們的出行充滿了幸福感和安全感。
清水混凝土的“爽”
人們在形容一種美好的手感時,都會說“猶如撫摸嬰兒的肌膚”。如今撫摸高鐵客站的清水混凝土建筑物,就是這種感覺。
2020年底,京雄城際鐵路開通。走入雄安站一層候車大廳,一排排連接地面候車大廳和城市通廊梁柱的淺灰色柱子異常引人注目。“內實外美”的雄安站站房,眉目清秀,光滑柔潤,讓人感覺特別“爽”。專家告訴我,這源于站房實施清水混凝土結構技術。
何為清水混凝土?即直接利用混凝土成型后的自然質感作為飾面效果的混凝土,是通過石子、沙子、水泥配比的不同,在保證強度的前提下,呈現出自然的“高級灰”。更重要的是,它十分環(huán)保,沒有任何刺鼻的味道,給旅客帶來了自然舒適的候車體驗。
雄安站是全國首座大規(guī)模運用清水混凝土柱的高鐵站房,清水混凝土結構面積達3萬多平方米。這種清水混凝土工藝,表觀顏色統(tǒng)一,有規(guī)律的明縫與禪縫,以混凝土的本色本質示人。建成后的梁柱,一次成型,表面基本不用做任何修飾,且表面光滑不易落灰,呈現出混凝土本身的自然質感,與精心設計的明縫、禪縫和對拉螺栓孔組合形成自然狀態(tài)。它曲線優(yōu)美,橫豎都是弧度,觀感自然清新,結構挺拔俊美,作為裝飾面的建筑表現形式,有建筑界的“素顏女神”之稱。
清水混凝土有兩個優(yōu)勢,其一,表觀效果上佳,符合現代審美要求。清水混凝土充分展示水泥特有的原始與樸素,顏色端莊穩(wěn)重、易維護,規(guī)避了飾面涂料的使用,與綠色建筑的理念相迎合,極具東方文化特點。其二,清水混凝土強度極高,不易污損,以材質為飾面,耐久性遠高于傳統(tǒng)涂料,有效避免了人為破壞產生的翻修,極大降低了運維成本。
雄安站房的首層候車廳、城市通廊等高大空間的梁、柱均采用了清水砼技術?!斑@些清水混凝土立柱都是一次澆筑成型,邊角順直、弧度順滑、挺拔俊美?!敝需F建工集團雄安站項目部總工程師吳亞東介紹。每道制造工序都進行了上百次實驗,其中材料配比的實驗更是進行了上千次,最終取得10多項專利,為整體設計帶來一股清新的自然之風。如此大規(guī)模地應用清水混凝土工藝,追求的正是綠色、溫馨、經濟、藝術的綜合效果。
東南大學綠色建材研究中心錢春香教授團隊,參與了雄安站和朝陽站清水混凝土技術攻關和工程建設服務。自2018年11月起,團隊結合實際工程建設開展研究,承擔了國鐵集團技術攻關項目“京津冀地區(qū)重點客站關鍵技術研究”。錢春香教授率領團隊深入施工現場,從清水混凝土技術方案研究,到小樣制作、大樣試驗和實際施工現場質量跟蹤、分析和質量問題解決方案,開展了大量深入細致的研究工作,在“混凝土表面氣孔形成機理和控制方法”“現場清水混凝土外觀質量信息采集與分析方法”和“清水混凝土表面抗污染”等多個方面取得了重大成果,解決了氣泡穩(wěn)定控制和現場質量定量評價的難題。
與此同時,一批高鐵客站站房也相繼開始了清水混凝土技術的探索。北京朝陽站站房的清水混凝土結構工程、廈門北站異型結構清水混凝土施工、三亞站鋼筋混凝土空腹網架施工等關鍵技術的突破,填補了中國高鐵站房建設領域的多項技術空白,大大提升了工程質量和工程進度。
哈爾濱西站建設工期只有600天,且有一半是零下35攝氏度左右的高寒天氣,建設者突破極寒天氣下混凝土結構施工難題,在荒涼野外建起一座現代化高鐵站房,用技術、人才和“鐵軍精神”打造出了“哈西速度”,保證了工程質量和按期完成。
京張高鐵昌平、東花園北、懷來、下花園北、宣化北、張家口南等客站均采用清水混凝土站臺雨棚設計,即裝飾面以現澆混凝土的自然表面效應來體現。構筑出能滿足站臺功能需求、旅客審美需求、鐵路運維需求、具有普遍適應性的有柱雨棚,實現了材料、工藝等多方面的開拓性創(chuàng)新。
在高鐵客站施工中,綠色環(huán)保是很重要的指標。不允許邊坡山體裸露在外,因為既不美觀,也很容易引起揚塵,或者帶來泥石流、山體滑坡等安全隱患。如何固定土質,又能保持自然植被?一種新型的生態(tài)混凝土工藝運用在了高鐵客站施工中。
貴陽北站的實踐表明,這種新型混凝土澆灌在山坡后,不僅能固封表面松動的土體,而且在兩三個月后就能長出綠油油的小草。這一新工藝的問世,對高鐵客站及沿線高鐵線的綠化,意義重大。
試想一下,在高鐵“綠色長廊”中,城市風貌和田野風光交相輝映,高速列車疾馳而去,組合成一道優(yōu)美的風景線。這些如詩如畫的綠色,愉悅著人們出行的爽朗心情。
(此文摘選自王雄的長篇報告文學《中國智慧——中國高鐵科技創(chuàng)新之路》,外文出版社,2022年9月版。題目為編者所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