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德芬空間
近期,知名個人成長作家張德芬老師受邀參加尹建莉父母學堂《破界對話》欄目的邀請,就話題“吃苦”展開的一系列討論,幫助網友減少生活或工作中的“苦”。張德芬表示:海靈格大師說過一句話:受苦比解決問題來得容易。所以的確大部分人會寧可一直受苦,跟著慣性過日子而不愿跳出情境。受苦是有好處的——可以埋怨“都是別人的錯”,這樣就不必為自己的人生承擔責任了。
在采訪中,張德芬老師表示,說到苦,平時我們看到好像很多,好像很多媽媽需要用三頭六臂來應對生活。其實這都是自己的選擇,比如我們最常見的,媽媽們單手抱娃,另一只手拎著采購的東西,卻還要責怪哭鬧的孩子不懂事,但其實這都是我們給自己找的“罪受”。所以我們要仔細思考一下究竟是外境造成了苦,還是我自己造成了苦?看看周遭,和我們面對同樣狀況的人,為什么有人活得很快樂?
比如我們遇到了別人的責備,這時候不管是自己生氣或是委屈都是自己的一種選擇,我們也可以淡然這種情緒,不能一味地把責任都推到對方身上了。當然我們也不能夠將錯誤歸到自己身上,然后攻擊自己,而是需要去思考:我為什么在經歷這件事時如此痛苦,我的哪些內在傷痛被這一外在事件觸發(fā)了?現(xiàn)在,我能用什么方法把事情做到最好?
張德芬老師說道:我們很多人有不被愛的模式,不被尊重的模式,不配得、無價值的模式,被拋棄的模式……各式各樣的模式。當我們帶著創(chuàng)傷模式,到關系中跟別人碰撞,只要對方碰到我們這個東西,我們馬上就炸掉。但愛自己、接納自己的人絲毫不會受到這種影響。
當受害者,代表內在毫無力量,只好把責任都推給別人。當你決定自我負責,就會知道,外面沒有別人,只有你自己。跳出受害者角色,要通過增長內在力量。就像增長肌肉力量,要鍛煉,忍受酸痛的過程,增長內在力量也一樣要經過一段陣痛期。把生命中遇到的所有困難、不如意,都當成覺察自己創(chuàng)傷模式的契機和鍛煉內在力量的工具,就能坦然處之。
真正愛自己的人,會知道對自己真正重要的,其實是自己的精神獨立和幸福快樂,而不是每天花了時間在別人身上。我們女人的自我成長,重要的就是找回自主性。失去了自主性的關系,永遠不會好。把抓取老公、抓取孩子的注意力,放回到自己身上,把自己每天的生活穩(wěn)穩(wěn)地過好,把自己內在的一切美好都活出來,這樣,別人不愛你也難。張德芬老師表示:
把自己活好,才可能擁有良好的親密關系。
最后,張德芬老師分享了關于親密關系成長中的問題。主持人提問:面對親密關系中的問題,明明是對方的問題,為什么卻要自己先去學習成長,還要幫助對方調解問題?張德芬老師回答道:”其實,當我們選擇學習成長后,最大的受益者是你自己。首先,當我們遇到事情不開心,并不是對方不開心,所以我們不能讓別人來解決自己的問題。其次,我們的生命中不會僅有一個‘直男/直女,學習成長一勞永逸。最后,當對方變溫柔了,孩子變快樂了,家庭變幸福了,自己才會是大贏家?!?/p>
張德芬老師表示:你沒有辦法讓任何人快樂,你只能讓自己快樂。之后,你的快樂是有感染力的,就像你舉了一只火把,火把的溫暖會照亮別人,你身邊的人會自然而然因為你從內而外流露出來的愛,而感受到愛,照亮他自己。最后,引用張德芬老師在《我們終將遇見愛與孤獨》中的一句話:人生沒有白吃的苦,無論你的痛苦和煩惱是什么,都是因為你太在乎。當你學會直面內心的黑暗,未來就能一步步光明。
(知名個人成長作家 張德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