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漢周
語文課文《田忌賽馬》《圍魏救趙》《鄒忌諷齊王納諫》,單純看任何一個故事,都能感覺到其中蘊含著哲理,但如果回歸當時諸侯爭霸的時代背景,一場驚心動魄的“瑯琊榜”式宮廷陰謀,就會躍然紙上。
孫臏是春秋時期著名軍事家孫武之后,與龐涓同時在鬼谷子門下學習。龐涓學成后來到魏國出仕,受魏王賞識一躍成為上將軍,并培養(yǎng)訓練了一支龐家軍。
龐涓自知學問能力不及孫臏,于是以將孫臏引薦給魏王為借口,把師兄孫臏騙到魏國,挖出孫臏雙腿的髕骨,并逼孫臏寫出祖?zhèn)鞯摹秾O子兵法》。孫臏裝瘋賣傻,騙過了精明的龐涓,在魏國茍活下來,同時不斷找尋脫身的機會。
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工夫,脫身的機會說來就來了。
齊國派使者出使魏國都城大梁的消息傳到孫臏耳中,孫臏分析之后認為,當前只有齊國才具備與魏國抗衡的實力,因此這次齊使赴梁是自己脫身的絕佳機會。
孫臏私下請求拜見齊國使臣。齊國使臣早就聽說過孫臏的大名,可接見之后見到來人遍體鱗傷的落魄樣子,不敢相信他的身份。孫臏講出自己的不幸遭遇,又精準分析天下大勢,打動并說服了齊國使臣。使臣在回齊國的時候,偷偷將孫臏藏在自己的馬車上,于是孫臏成功逃出了龐涓的魔掌。
“梅長蘇”孫臏改頭換面來到齊國都城臨淄。盡管與《瑯琊榜》中梅長蘇應邀入京有區(qū)別,孫臏是偷渡入城,但他同樣是一到臨淄便住進了大將軍田忌的府上,不過孫臏倒是真心想依靠和幫助這位田忌成為“一品軍侯”的。
孫臏幫助田忌在賽馬比賽中戰(zhàn)勝了齊威王,引得齊威王大為震驚,田忌順勢將孫臏介紹給了齊威王。
從此,孫臏開始幫助田忌一步步地從一個默默無聞的將軍走上權力的巔峰,而在爭權之路上,田忌的頭號政治對手正是鄒忌。
鄒忌的特長是彈琴,還因此得以覲見齊威王并得到信任,后來因為勸諫有功,被封為相國,號稱成侯。
要說他與田忌為何成為政敵,就要從魏國進攻趙國,也就是課文《圍魏救趙》的前奏說起了。
公元前354年,魏國因不滿趙國進攻盟國衛(wèi)國,派兵干涉兩國之間的戰(zhàn)爭,并包圍了趙國都城邯鄲。趙國向齊、楚兩國求救,齊威王召集大臣們商議,孫臏由此為田忌開啟了第一次謀劃。
齊威王問:“我們對趙國是救還是不救?”
鄒忌作為相國第一個站出來說:“魏國太強大,不如不救!”
與田忌一派的大夫段干綸站出來反對:“若不救,對我們不利!”
齊威王問:“這是為何?”
大夫段干綸反問:“三晉之中魏國兼并趙國,對齊國有什么好處呢?”
齊威王認為有理,決定出兵援助邯鄲。
段干綸按照孫臏的指點說:“臣所說的有利與不利,不是指這個,如果我們援助邯鄲,只能保存趙國得罪魏國,但是如果我們乘虛而入攻擊魏國,那么就可以一箭雙雕,既可以使得趙國在魏國的進攻中被削弱,又可以削弱魏國?!?/p>
于是齊威王任命田忌為主帥、孫臏為軍師,領兵直逼大梁。
最終結果是龐涓聽聞齊軍進攻魏國都城大梁的消息倉皇而回,被埋伏在桂陵的田忌軍隊包圍,損失慘重。
大勝回國,田忌受到齊威王的關注和器重,被晉封為上將軍。
此時臉上最難看的就是鄒忌,畢竟之前鄒忌是主張綏靖的。隨著田忌這顆將星璀璨升空,鄒忌開始擔心自己的相位不保,對田忌也多有忌憚。幾年間,齊國出現了將相“不相悅”的局面。
公元前342年,魏國突然襲擊韓國,韓國兵敗,向齊國求援,齊威王趕忙召集大臣商量對策。
田忌認為這是幫助孫臏報仇的大好時機,便向齊威王建議:“我們應該明確答應韓國使臣的求援,讓韓國與魏國血拼,這樣雙方實力都會削弱。等魏、韓兩國精疲力竭,我們再坐收漁翁之利!”
韓國君臣自恃有齊國撐腰,士氣高昂,出動十萬兵馬對戰(zhàn)魏國主力,沒想到五戰(zhàn)都以敗北收場。如此慘局之下,他們盼星星盼月亮仍見不到援軍到來,趕忙再次派出使臣前往齊國。
鄒忌手下第一謀士公孫闬積極為主公出謀劃策:“相國大人為何不建議齊王討伐魏國呢?打了勝仗,是相國您的謀劃,那么您也有功勞;打了敗仗,田忌沒有功勞,兵敗如不能自殺殉主,以后也無法立足朝廷?!?/p>
鄒忌對此一箭雙雕的計策很是認同,次日便向齊威王進言,請求派田忌討伐魏國。
于是齊威王再次任命田忌為上將軍,孫臏為軍師,率兵援助韓國。
孫臏還是建議田忌用“圍魏救趙”的辦法,不直接援助韓國而是直撲魏國國都大梁,龐涓聞訊果然又從韓國撤軍。
孫臏又建議利用龐涓輕視齊軍的弱點,主動放棄對大梁的包圍撤軍回國,引龐涓追擊。
他們第一天在營地擺放十萬個做飯的灶臺,第二天放五萬個,第三天放三萬個。龐涓觀察灶臺的數量認為齊軍已經潰退,于是不設防備地帶領騎兵連夜追擊。當趕到馬陵的時候,看到一棵樹上赫然寫著:“龐涓死于樹下!”此時齊軍萬箭齊發(fā),魏軍全部被殲,龐涓在樹下羞愧自殺。
這就是孫龐之爭的最終結局,田忌終于幫孫臏報了大仇,二人的聲威傳遍天下。
魏國主力大損,國力衰弱,從此齊國稱霸天下。
孫臏深知田忌和鄒忌不合,如今田忌戰(zhàn)功赫赫,孫臏怕鄒忌從中挑撥使得田忌被君主猜忌。
孫臏找機會將田忌拉到一邊深談:“將軍有意做一番大事嗎?”見田忌沒明白自己的意思,他補充道,“將軍您兵不卸甲返回齊國,只需留下少量軍隊把守隘口橋梁,背靠泰山,兵鋒直逼臨淄,沖破臨淄的城門可以說輕而易舉。到時候齊國大權必將落入將軍之手,對手鄒忌將再無容身之處。否則,將軍您現在回到臨淄,恐怕也不能善終?!?/p>
最終,田忌沒有聽從孫臏的建議,孫臏見此情景與田忌別過,從此歸隱田園。
鄒忌責備公孫闬出了餿主意,如今田忌大獲全勝,氣焰將更加囂張。但公孫闬自信滿滿地請鄒忌放心,他已經有了妙計,可以除掉田忌。
公孫闬派人帶著金子,到市場上找了個算卦的人對其講道:“我是田忌的門客,我們主公三戰(zhàn)三捷,聲威震動天下,想要做驚天動地的大事,你幫我算算吉兇!”隨后,公孫闬威脅算卦之人,將其帶到齊威王面前,對田忌詬病誹謗。齊威王信以為真,認定田忌要謀反。
田忌聽說齊王正在舉國追捕自己,無奈之下只能逃往楚國。
鄒忌擔心自己陷害田忌的計謀被拆穿,于是派出門客前往楚國游說。
鄒忌的門客來到楚國,對楚王說:“鄒忌對楚國不友好,是因為他怕田忌回到齊國,大王何不利用鄒忌、田忌二人的矛盾,將江南的土地封給田忌,這樣鄒忌就會認為大王有意收留田忌,從而對楚國友好;田忌也會感激大王恩德,不再想回到齊國,而且即使他日后回到齊國,也會記得大王的恩情?!?/p>
楚王聽后,果然將江南封給田忌,從此田忌只好留在了楚國。
等到齊威王去世之后,齊宣王繼位。他得知了田忌的冤屈,將田忌接回齊國,只可惜那時的田忌已是垂垂老矣。
孫臏讓田忌謀權是對的,田忌選擇不謀權也是對的。這兩條路,一個是當時的最優(yōu)選擇,一個是身為人臣的必然格局。
(摘自《拿得起放不下的中國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