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石當
塤是一種有著悠久歷史的中國傳統(tǒng)樂器,其材質(zhì)以陶為主,此外,還有用石頭、骨頭、木頭、竹子等制作的塤;其形狀比較多,有葫蘆形、牛頭形、筆筒形、梨形等,其中,梨形最為普遍。
關(guān)于塤的起源有兩種說法。一種是:很久很久以前,古代的先民靠打獵維持生計。從木棍、石塊,到穿孔的石塊、打制的石器,狩獵工具越來越順手,效率也越來越高。那時,人們常常用繩子系上一個石球或者泥球,投出去擊打鳥獸。有的球體中間是空的,掄起來一兜風就能發(fā)出聲音,這種狩獵工具叫作“石流星”。后來,人們覺得挺好玩,就拿來吹。于是,“石流星”就慢慢地演變成了塤。關(guān)于塤的起源,還有種說法是,最早先民們用其模仿鳥獸叫聲以誘捕獵物,后演化為單純的樂器。
7000年前,塤只有1個吹孔,浙江余姚河姆渡遺址發(fā)掘的陶塤為證,橢圓形,只有吹孔,無音孔;6000年前,塤還是只有1個吹孔,陜西西安半坡村仰韶文化遺址出土的陶哨為證,其狀似橄欖,由細泥捏塑而成,是塤的原始形態(tài)之一;四五千年前,塤由1個音孔發(fā)展到2個音孔,能吹3個音;進入奴隸社會以后,塤發(fā)展為3個音孔,能吹4個音,有1976年在甘肅玉門火燒溝出土的父系社會晚期至奴隸社會早期的陶塤為證;公元前1000多年的晚商時期,塤發(fā)展到5個音孔,能吹6個音;公元前700多年前的春秋時期,塤已有6個音孔,能吹出完整的五聲音階和七聲音階了。
關(guān)于塤的用途,據(jù)可考的文字記載,塤在戰(zhàn)國初期就被廣泛應用于宮廷的祭祀活動中;秦漢以后,更是普遍被用于演奏宮廷雅樂;近百年來,由于種種原因,人們除了在欣賞宮廷雅樂時還可偶或一聞塤樂外,幾乎不知道還有塤這樣一種樂器了;到了20世紀30年代,在公演中塤樂幾絕于耳。
時間來到了20世紀70年代,黃河邊的武陟縣小董鄉(xiāng),一個男孩出生了。
武陟地處黃河中下游交界處,歷史上洪澇災害頻發(fā),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到了清代,黃沁河泛濫依舊,康熙帝重視河工,特命雍正赴武陟,親自督導河工事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留下了“御壩”“嘉應觀”等與治黃有關(guān)的知名建筑,更留下了無數(shù)個雍正與武陟的傳說與故事。
在武陟,鐵腕皇帝雍正是溫暖且富有人情味的。比如雍正在詹店溜村懲治拍馬溜須之徒的舉動,比如雍正與河工一起喝油茶的行為,還比如雍正為河工吹奏的泥塤賜名“黃河泥塤”的傳說,等等。
說到黃河泥塤,就不得不回過頭來說那個小董鄉(xiāng)出生的小男孩。他叫王建,他的父親是一名音樂老師,因為從小耳濡目染,王建在吹奏樂器方面表現(xiàn)出極高的天賦。20世紀90年代初,10多歲的王建憑借吹奏絕活考入沈陽空軍某部文工團,擔任笛子演奏員,后進修于中國音樂學院,竹笛、口笛、簫、葫蘆絲、巴烏等樂器的吹奏技藝精湛,獲得國家一級演奏員稱號。
就在王建的藝術(shù)生涯蒸蒸日上的時候,他在一家樂器店看到了縮在角落里的一只塤。他的全部身心都被這個中國最古老的樂器給吸引了。此后,他開始學習演奏塤、研究塤,然后開始制作塤,他的生命與塤緊密連接起來了!
從部隊轉(zhuǎn)業(yè)回到故鄉(xiāng)后,王建經(jīng)過長期的考察研究嘗試,發(fā)現(xiàn)黃河泥細膩柔滑,具黏著力,有極強的可塑性,非常適合燒制塤。結(jié)合武陟當?shù)仃P(guān)于雍正與黃河泥塤的傳說,王建將自己研發(fā)、純手工制作的塤,稱為“黃河泥塤”。
從黃河岸邊采集來的黃河泥,是不能直接制塤的,要經(jīng)過很多工序。首先是選泥沙,加入適量的水和泥,然后像揉面一樣大力揉捏,直到河泥均勻柔順,不稠不稀,恰到好處,這才能密封醒泥,時間長達1年之久。其次,將醒好的泥拿出,分成饅頭大小的泥團,揉捏造型,形成筆筒狀后再封口抹光,接著打孔、試吹、調(diào)音,晾干打磨光亮,即可吹奏。但此時的塤不是成品塤,還需要進行最后一步——燒制,個中火候、時間的把控等就不一一贅述,非大師難以掌握此種技能。
由此可見,黃河泥塤的制作是很耗費精力的。但王建不怕,上天除了給了他超出常人的音樂素養(yǎng)外,還賜給他一個善解人意的妻子王玲。
王玲自從嫁給了王建之后,“我家老王”就成了她對丈夫的昵稱,話里話外透著崇拜,透著自豪,也透著滿滿的幸福感。為了支持王建的事業(yè),王玲辭去公職,全身心投入到她家老王的黃河泥塤制作傳承發(fā)揚之中,成了老王的左膀右臂。
“我要幫我家老王處理好一切外圍工作,使他一心一意地研究塤、研制塤、演奏塤,用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樂器,弘揚黃河文化,傳承黃河文化,做好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傳承人!”王玲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沒有瑣事羈絆的王建,如虎添翼,塤樂事業(yè)突飛猛進。
2013年5月,武陟縣榮獲首個“中國黃河文化之鄉(xiāng)”稱號,同時成立了中國黃河文化研究中心。王建成為首批為數(shù)不多的“中國黃河文化特邀研究員”之一。
此后,王建更加悉心鉆研,如癡如醉,不斷改良創(chuàng)新黃河泥塤的制作工藝?!拔矣命S河泥制作黃河泥塤,用黃河泥塤吹奏黃河音樂,用黃河音樂傳播黃河文化。我有一個夢想,就是盡快把黃河泥塤做成一個集傳承、創(chuàng)新、研制、包裝、銷售、教學、演出、普及于一體的新興文化產(chǎn)業(yè),讓世界各地都能看到、聽到、買到凝聚著厚重博大黃河文化氣息的黃河泥塤,讓獨具武陟地域特色的黃河泥塤這朵美麗的黃河浪花閃耀世界。”這是王建的豪言壯語,也是他正在做的事。
2014年10月,王建的黃河泥塤在加拿大舉辦的中加文化節(jié)上榮獲銀獎;2016年6月,武陟縣教育局在武陟縣青少年活動中心開設(shè)黃河泥塤制作室和展廳,推動黃河泥塤在青少年群體中的普及和發(fā)展;2016年10月,鄭州師范學院開展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進高?;顒樱x定黃河泥塤作為學生高雅藝術(shù)選修課,并成立了80多人的黃河泥塤樂團,王建被鄭州師范學院聘為客座教授,深受廣大師生歡迎。同時,河南博物院邀請王建復制商代5孔塤,經(jīng)過不懈的努力,王建圓滿完成了任務;接著,河南博物院華夏古樂團又定制了20枚黃河泥塤,并與王建簽訂長期合作協(xié)議,在河南博物院開設(shè)黃河泥塤專柜,展覽、出售黃河泥塤。
王建全力開展黃河泥塤制作工藝攻關(guān)取得的成績不勝枚舉。
近日,我走進了王建在武陟縣城開設(shè)的黃河泥塤坊。樣式多樣、大小不一的黃河泥塤令我眼花繚亂,驚嘆不已!
一邊看著王建吹奏黃河泥塤,一邊聽著王玲的講解,一個令人蕩氣回腸的塤樂世界,徐徐展現(xiàn)在我的眼前,令我在渾厚蒼涼、沉緩悠長、如泣如訴的塤聲中沉醉,恍惚穿越回了那穿獸皮掄石狩獵的遙遠年代。
往事越千年,塤韻穿古今。王建展示了他超人的演奏功力,他不僅可以吹奏竹笛、口笛、簫、葫蘆絲、巴烏等樂器,而且還能自制塤、陶笛、吐良、篪等民族樂器并吹奏。在他手里,不僅樂器可以吹奏,水杯也可以,手中無物,手指一團也能吹出音樂來,爐火純青的演奏技藝,令人嘆為觀止!
帶著一只古色古香的塤出門的時候,我突然想起,曾在洛陽一家博物院看到過一只陳列的塤,當時還特意駐足觀看了一陣子,琢磨那只塤的年代,那只塤跟手里的塤很相像。
我回頭看向王建,問他知不知道那只塤的年代?王建老師笑而不答,王玲老師笑意盈盈,無比自豪地說:“那只塤,出自我家老王之手!”
驅(qū)車返家的路上,夕陽西下,燦爛的晚霞將天邊暈染得燦爛無比,一如我的心情。
我看了一眼擺放在座位旁的塤,想到在以王建為代表的演奏家、制作家和作曲家的共同努力下,塤作為樂器有了標準化和規(guī)范化的制作,喜愛塤樂并且學習、演奏的人越來越多,習塤的熱潮悄然興起。相信未來,會有更多像王建一樣的人加入傳承發(fā)揚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行列,使我們的民族文化、黃河文化在新時代煥發(fā)出新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