舍小英
明清時期是中國社會最動蕩不安的時期之一,也是中國史學發(fā)展的活躍時期,這個時候社會生產力發(fā)展,封建經濟發(fā)展高度繁榮,而且開始出現了資本主義萌芽。經濟社會持續(xù)繁榮也促進了中國社會思潮開始啟蒙,中國傳統(tǒng)的史學在這一時期更加注重對前人研究成果的總結和繼承。對于史學的經世致用思想有了更細致的思考。以瞿林東先生的中國史學史和梁啟超先生的新史學理論來探究明清史學發(fā)展的同與異,可以看出明清史學可能在許多外在表達形式上有所不同,但從根本上看二者是同源之水,同根之木。而所謂的新史學也是在繼承中國傳統(tǒng)史學的基礎上吸收西方史學思想發(fā)展而來的,并且傳統(tǒng)史學也在這一時期開始出現轉型,開始關注中國以外的世界以及與世界相互關聯的中國。
有關明清史學的研究及論述
前人有關明清史學的研究有許多成果,在這里對以往學者的研究做一個簡單的綜述。許多倡導經世致用的思想都從明沿用至清,歷史批判與學術總結上面的很多成果也大都被繼承下來。有關明清兩朝相互聯系方面的研究有文中提到清代興盛起來的學術總結活動[1],其源頭可以追溯到明代的歷史批判思潮。這里作者說到了政治形式的變化,提出了學術總結的要求,從而推動了這一時期學術研究和學術成果整理運動的出現,從政治趨勢看到了學術思想的嬋變??吹搅耸穼W對于現實社會的重要作用,而且也肯定了明清時期史學在學科領域中獨樹一幟的作用,是很有進步意義的觀點[2]。還有從史學轉型方面來看明清之際的史學以顧炎武的史學思想為例、總結顧炎武的史學方法以及對顧炎武歷史觀的評價,強調了其經世致用的歷史觀在社會轉型當中的重要作用[3]。
有關兩代史學的特點和這一時期史學繁榮發(fā)展以及史學思潮變遷的研究成果還有很多,都對明清史學發(fā)展的特點及各種思潮的變遷做了細致的考究,研究當中的不同和相同之處。近年來有關明清史學的研究有前者總結以往明史研究的不足,對明史的體例做了總結,細致考究了明史及作者的編纂意圖,對于學者考究史學思潮的變遷有著重要意義[4]。
前人從思想史的角度、明清兩代史學的發(fā)展關系上,以及對專門著作的研究上都有突出性成果。也為論文提供了很多借鑒材料,但是關于明清史學大多數人只是看到了二者之間的聯系發(fā)展之處,現嘗試從明清史學發(fā)展的相互聯系當中找出明清史學發(fā)展的不同之處。
明清史學的相同之處
——以瞿林東先生的《中國史學史》為例
傳統(tǒng)史學的批判繼承與經世致用思想在明清之際的發(fā)展
明清之際歷史批判思想的發(fā)展始于明代中期,明朝統(tǒng)治者不斷加強思想文化控制,并通過不斷組織大規(guī)模修篡史書的形式實現自己的統(tǒng)治意愿,與此同時經濟社會的持續(xù)發(fā)展也逐漸產生了新的社會因素,在這種環(huán)境下開始出現了想要突破這種禁錮的思想要求。
明清兩代都在為前朝修史,明朝有對《元史》的修撰。此書于洪武元年(1368)十二月朱元璋下令修史,到洪武三年(1370)全書寫成,元史總共210卷,含本紀47卷、志58、表8卷、列傳97卷,記載了從成吉思汗至元順帝期間160年的門股、元朝史事。以記事為主,是明代官修前代史的代表性著作。朱元璋及明初的政治集團對于修撰元史的重要性和現實意義有極高的認識,在開局編修元史時就對史臣說過:“近克元都,得元《十三朝實錄》,元雖亡國,事當記載,況史紀成敗、示勸解,不可廢也?!庇衷诿嬷I修史諸儒時說:“自古有天下、國家者,行事見于當時,是非公于后世。故一代之興衰,必有一代之史以記之?!敝煸斑€從元朝紀實當中看出了元初君臣樸厚,政事簡略,與民休息,時號小康,而此后,至其季世,嗣君荒淫。權臣跋扈,兵戈四起,民命顛危,雖間有賢智之臣,言不見用,用不見信,天下遂至土崩[5]。從這段話看出朱元璋注重總結歷史與現實的關系,通過編修元史來實現示懲戒的現實意義,他還十分看中當今政治與現實的關系,而在史學上這段話也反映出了明代統(tǒng)治者自覺的歷史總結意識,也包括史書的撰寫在當代,而是非評論留給后世的思想。中國史學一直以來都有修撰前朝史書的傳統(tǒng),作為明朝的開國君主看到了前朝歷史的經驗教訓,也是對史學的進一步認識。
清修《明史》
清修《明史》開始于康熙十八年(1679),這時國內形勢相對穩(wěn)定,開始了明史的修訂工作,前后經歷了一百年的時間,任萬斯同主其事。全書332卷,本紀24卷,志75卷、表13卷、列傳 220卷,記述了明代前后300年史事。張廷玉在《上明史表》當中肯定了萬斯同當居受功,萬斯同治史,尤重于事實考核。明史在志、傳、表當中都有許多創(chuàng)新之處,可以看到明代歷史的特點?!侗啤凡粌H記載明代兵制,還記述了火器和一些船只建造的內容。明史當中獨創(chuàng)性的撰述是《七卿年表》,當中記載了明太祖罷丞相、設六部的重大變革,還有《閹黨傳》記述宦官篡權參與政治、禍國殃民。還有明史當中記載的明末農民起義,從這些記載中揭露出明朝政治的腐敗、以及導致明朝社會環(huán)境動蕩、民不聊生的原因。給前朝修史更重要的是當前統(tǒng)治階級的政治需要,而傳統(tǒng)上的修史工作也促進了史學的發(fā)展,給歷史學術研究創(chuàng)造了豐碩的參考資料,在經濟社會發(fā)展不斷進步的當下,社會思潮也在不斷地發(fā)生改變,許多學者對歷史學有了社會現實意義的要求,對史學發(fā)展開始設立宏偉藍圖,開始總結和評價前朝的許多注述。典志體史書的內容越來越龐大,中國封建專制在這一時期開始由興盛走向衰敗。
晚明的史學獲得了突出的成就,尤其是在歷史評判方面。明朝后期、清朝前期受新經濟因素和新思潮的影響,歷史批判思想的發(fā)展從對個人私欲的肯定到對“天下人各有欲,豈獨人主”的詰問,再到對封建專制君主一己之私害天下大公的批判,是一個逐步深化的過程。封建君主例如王世貞的《弇山堂別集》,王世貞的史學成就主要在于明史撰述方面。他為寫明朝的歷史,幾乎用了畢生的精力[6]。王世貞用了30年的時間編纂明史,而明朝只修實錄不修國史,束縛了王世貞史學才華的展示。到最后也未能寫出一部完整的明史,而他在史料方面表現出來的批判精神,成引起了當時晚明史學的一股新興風氣,為當時明代停滯不前的史學帶來了一劑良藥,也推動了歷史批判的進一步發(fā)展。
李贄的歷史批判精神
李贄主要撰述有《藏書》《續(xù)藏書》《梵書》,其中也有歷史評論著作。李贄認為“人之是非,初無定質:人之是非人也,亦無定論。無定質,則彼是非并育而不相害”[7]。李贄在歷史評價上還提出不以孔子的是非為是非,認為中國千百前來只是遵循孔子的是非觀念,傳統(tǒng)的價值觀念讓世人都沒有了自己的評判標準,這種敢于突破傳統(tǒng)思想束縛的精神,成為后來的主導思想。
明中后期到明清之際,受到新經濟因素、新的社會觀念影響,歷史批判思想與此相同的是清代黃宗羲的《明夷待訪錄》,是歷史批判精神的代表作。全書以批判封建專制為核心,在文章開頭就說:余常疑孟子一治一亂之言,何三代而下之有亂無治也?對封建專制制度提出疑問,在關于君主統(tǒng)治方面提出了古時的君主不以一己之私利為利,而是天下受其利。后來的君主卻不以為然,認為天下的利害之權皆出于我,我以天下之利盡歸于己,以天下之害盡歸于人。在這里他使用了對比的手法,后世君主錯誤自私的治理國家方式導致國家迅速滅亡。他還論述了法律的本質,認為三代以上有法,而三代以下無法,三代以上之法也,法愈密而天下之亂即生于法中,所謂非法之法也,還認為有治法而后治人。黃宗羲對于法治有明確的認識,在書中他還批判封建社會的各種不良惡習,認為佛與巫是社會的兩大巫蠱[8]。作者還說道:“今夫通都之市肆,十室而九,有為佛而貨者,有為巫而貨者,有為倡優(yōu)而貨者,有為奇技淫巧而貨者,皆不切與民用,一概痛絕之,亦庶乎救弊之一端也?!盵9]黃宗羲對于歷史批判所表現出來的激烈程度是前人所未能達到的,對于封建君主專制的各種弊端有著理性的認識,自覺地承擔了史學的任務,而且也明確地提出了歷史對于指導現實生活的時代要求。
明清史學的不同點——清代后期梁啟超新史學探究其中的
傳統(tǒng)因素
人們一提到新史學,往往會自覺跟中國傳統(tǒng)史學劃清界限,認為新史學是區(qū)別于中國傳統(tǒng)史學的新派史學潮流。但是一個新的史學思潮不會憑空產生,而是在前人的史學思想基礎上發(fā)展而來的,在梁啟超先生呼吁世界革命的同時還要從中國傳統(tǒng)的史學思想當中汲取經驗,從過去的史學發(fā)展趨勢預判接下來中國社會發(fā)展將要經歷的階段。不論是呼吁廣大仁人志士參與到救亡圖存的社會運動當中,還是將歷史聚焦到基層民眾身上,無不運用傳統(tǒng)史學或者中國傳統(tǒng)文化當中的優(yōu)秀部分來增強民族凝聚力,凸顯人民在歷史當中的作用。清代后期的新史學的最終目的或者說運用的方法論與過去的傳統(tǒng)史學有著緊密的聯系。新史學所謂的新應該是打破傳統(tǒng)破除舊有的史學體系建立新的史學理論模式,而清代后期的新史學看似新穎,但其實包含著中國傳統(tǒng)史學,在當時清代后期的社會經濟政治大背景下,決定了當時的史學還是傳統(tǒng)史學的發(fā)展模式。
清代史學的發(fā)展在傳承前代史學足跡的同時,開始有了嬋變,明顯區(qū)別于舊史學的分化趨勢。近代化進程中對新史學的倡導是這一時期史學發(fā)展的一個特點[10]。以此為代表的就是梁啟超,倡導新史學,提出以中國歷史研究法為例,記述人類社會賡續(xù)活動之體相,校其總成績,求得其因果關系,以現代活動作為參考。專述中國先民之活動,供現代中國國民之資鑒者,則曰中國史對中國式的作用提出了界定[11],認為中國人類社會發(fā)展之總體的歷史才是中國史,認為二十四史非史也,二十四之家譜而已,認為史學的范圍應該重新界定,只知道有史學而不知道與其他學科的關系,以收縮為擴充也。學術語言愈發(fā)達則分科愈精密,認為中國古代史外無學,舉凡人類智識之記錄,無不納之于史,史學應該更加細化對各種學科的界定,不能雜糅在一起分不清是史學還是其他學科。而且還說歷史應該是敘述人群進化的,以進化論的指導思想來敘述人類社會發(fā)展變化的種種現象,梁啟超在對史學改造當中提到:吾今日所渴求者,在得近于客觀歷史的歷史,我國無論治何種學問,皆含有主觀的作用,絕不愿為純客觀的研究。認為當今所需之史,當分為專門史與普遍史之兩途。認為當今史學的發(fā)展應該與個別學科聯合起來,強調近代史學與其他學科之間的聯系。梁啟超的新史學理論體系當中還提出了敘述人類進化的現象,從中求得公理公例,以國外的進化論為指導思想探求人類發(fā)展的規(guī)律,在中國史學理論問題上做出了開創(chuàng)性的貢獻。
梁啟超的新史學理論體系,就是要改造中國舊史,對傳統(tǒng)史學進行批判,在處理歷史問題時形成了公理公例的歷史哲學,構想的兩個理論問題也給中國通史的撰寫提供了借鑒,盡管說新史學帶有一定的片面性,片面地否定中國傳統(tǒng)的史學,將傳統(tǒng)史學與即將發(fā)展起來的新史學全面割裂開來,直接用西方史學的理論方法,沒有實際地結合中國當時的史學發(fā)展前景來規(guī)劃,但是明確地提出了改造中國舊事的要求,并且所有的史學變革活動都是在舊有史學理論體系下進行的,是中國近代史學發(fā)展的先驅,也標志著區(qū)別于以往傳統(tǒng)史學的中國資產階級史學流派的建立。
明清兩代史學在很多方面都有繼承和聯系的部分,傳統(tǒng)史學留下的固有模式比如為前代修史、注重對前朝政治得失的總結。而且作為封建王朝的統(tǒng)治者也有著高度的史學發(fā)展自覺意識,看到了史學對于現實社會的指導意義,注重史學反思和總結。但是每個時代都有其特定的歷史背景,所以史學的發(fā)展也會有不同的地方。有了前代學者的批評指正,才發(fā)展出后來的學術總結和經世致用思想,明清兩代有志于史學的歷史學家們總結歷史思想的發(fā)展源流,注重歷史觀念與現實生活的有機結合,在秉持古代良史職責的同時,尋找歷史對當下社會的真正意義。
參考文獻
[1]向燕南,張林.歷史批判與學術總結:明清史學發(fā)展中的相互聯系的兩個方面[J].廊坊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25(06):30-33.
[2]郝若曦.不同因素下明清史學研究范式轉變分析[J].文物鑒定與鑒賞,2021(01):44-47.
[3]金海峰.淺析明清之際史學方面的轉型——以顧炎武為例[J].安陽師范學院學報,2015(04):70-73.
[4]白云.明清史學史研究的新作——讀朱端強著《萬斯同與〈明史〉修纂紀年》[J].紅河學院學報,2007(04):28-30.
[5]王瑜瑜.雪泥鴻爪覓遺蹤——試論《明清戲曲序跋纂箋》的史學品格[J].藝術評論,2022(03):142-158.
[6]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明太祖實錄[M].廣州: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31.
[7]瞿林東.中國史學史綱[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
[8]李贄.藏書[M].北京:中華書局,1974.
[9]瞿林東.中國史學史綱[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5.
[10]黃宗羲.明夷待訪錄[M].孫衛(wèi)華,譯.湖南:岳麓書社,2022.
[11]梁啟超.中國歷史研究法[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