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龔 剛
在秋天偶遇秋天
案頭的書與廚房里的塑料袋
嘩嘩作響
水珠從剛洗凈的葡萄上
向四方逃竄
倒掛的高腳酒杯
在相互叩擊中傳遞某種寓意
正午的河面
將魚群般的漣漪護送到岸邊
肅穆的遠山仍然是一種過渡
秋天沖出了秋天的柵欄
(選自本刊2023年第二期“詩高原”欄目)
義海點評:
這是一首寫秋天的詩,除首尾兩行提到“秋”字,其他各處卻一律不涉“秋”:這是該詩的高妙之處。這恐怕也叫“不著一字,盡得風(fēng)流”(司空圖)吧。
“在秋天偶遇秋天”,詩一開頭就令人驚訝。從語義分析的角度說,似乎是一句無意義的話,但這種“無意義性”特別能引起讀者的注意。同時,它也是全詩的“關(guān)鍵句”(key sentence),因 為“偶 然”二 字在以下的各個語境里都得到了呼應(yīng)或回應(yīng)。而“穿堂風(fēng)”則是全詩的由頭、牽引與動力源(impetus)。
全詩五節(jié),實際上就是五個語境(畫面),就是詩人呈現(xiàn)的他所要表現(xiàn)的秋天的五種形態(tài)。通過“塑料袋”“葡萄”“高腳杯”“漣漪”“遠山”五個中心意象,從五個方面、用五種不同的暗示,曲寫詩人與秋天的“偶遇”。
詩中的各個畫面非常含蓄,甚至有著極強的神秘感;其所指是無限的,也給讀者留下巨大的想象空間?!鞍割^的書”與“塑料袋”,形成一對特殊的關(guān)系;“倒掛的高腳酒杯/在相互叩擊中傳遞某種寓意”,有著很強的內(nèi)部張力。
“風(fēng)”貫穿全詩,與“秋”一樣不露痕跡。不露痕跡的“風(fēng)”,穿行于五個畫面,引發(fā)的可能性卻是無數(shù);同時,它也把“穿堂”之意巧妙地暗示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