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敏 周靜 袁勝楠
根據第7 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1]顯示,我國65 歲及以上人口1.9 億人,人口比重達到13.50%,人口老齡化程度已高于世界平均水平(65 歲及以上人口占比9.3%),隨著健康老齡化的提出和我國老齡化趨勢逐漸加深,老年人的身體和心理健康越來越受到重視。自我同情含義為個體用寬容的心態(tài)接納自己,開放性的態(tài)度面對負性事件,并產生減輕痛苦和治愈自己的愿望[2]。研究[3]發(fā)現,自我同情不僅與健康促進行為相關,還能預測老年人心理幸福感,并減少因身體疾病造成的負面情緒[4],且Tavares等[5]學者研究證實,自我同情與較低的抑郁、焦慮及較高的快樂和幸福水平相關。但目前國內尚無對社區(qū)老年人自我同情水平及影響因素研究的調查。本研究旨在考察社區(qū)老年人自我同情水平及其影響因素,為制訂相應的干預措施提供參考。
于2021 年6—8 月調查新疆石河子某街道符合納入、排除條件的社區(qū)老年人進行問卷調查。納入條件:年齡≥65周歲;在所調查的社區(qū)長期居?。ā?個月);能夠進行語言或書面有效溝通;了解本項研究的相關事宜并且本人自愿參與本研究。排除條件:嚴重語言交流障礙、精神障礙、認知障礙等無法配合問卷調查;患有嚴重急慢性疾病無法參加訪調查;拒絕參與。本研究發(fā)放問卷350 份,收回有效問卷345 份,有效回收率為98.57%。
1.2.1 一般資料調查問卷 包括年齡、性別、婚姻狀況、文化程度、收入及其來源、慢病種類、自評睡眠、自評健康。其中自評健康由1 個問題構成,為“一般來講, 您怎么評價自己的健康狀態(tài)”;自評睡眠由1 個問題構成,為“一般來講,您怎么評價自己的睡眠情況”,兩者均采用Likert 5 計分,1~5 分別代表很好、較好、一般、較差和很差。
1.2.2 自我同情量表(SCS) SCS 于2011 年陳健等[6]學者根據Neff[7]在2003 年編制的自我同情量表漢化而來。該量表共26 個條目、6 個維度,即自我寬容(5 個條目)、自我批判(5 個條目)、普遍人性(4 個條目)、孤立感(4 個條目)、正念(4個條目)和過度認同(4 個條目),量表采用Likert 5 級計分,從1 分幾乎不這樣到5 分總是這樣,負向題目反向計分,得分范圍26~130 分,得分越高,自我同情水平越高,此量表的Cronbach’sα系數為0.84,具有良好的信效度。
1.2.3 社會支持量表(SSRS) SSRS 由肖水源[8]編制而成,量表包含10個項目,包括客觀支持(3項)、主觀支持(4 項)、對支持的利用度(3 項)3 個維度,其中第1~5 條、8~10 條,每條1~4 分;第6 條為得到經濟支持和協助解決問題的來源,“無”記0 分,有幾個來源記幾分;第7 條為得到安慰和關心的來源,“無”記0 分,有幾個來源記幾分[9]。10 個項目計分之和即為社會支持總分,總分越高說明社會支持水平越高,該量表經長期的實踐應用,適用于中國人群。
使用SPSS 23.0 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量資料服從正態(tài)分布,采用“均數±標準差”表示,組間均數比較采用t檢驗或方差分析,采用Person相關性分析探討社會支持與自我同情的關系,多因素分析采用多元線性逐步回歸分析。P<0.05 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社區(qū)老年人自我同情總均分為92.95±12.94 分,26 個條目總均分為3.58±0.50 分。其中,自我批判得分最高,為19.37±2.85 分;正念得分最低,為12.72±2.32 分。各維度、各條目均勻見表1。
表1 老年人自我同情總分及各維度得分
單因素分析結果顯示,社區(qū)老年人自我同情水平受性別、婚姻狀況、文化程度、月收入情況、收入來源、居住類型、慢病種類、自評睡眠、自評健康影響,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影響老年人自我同情水平的單因素分析
續(xù)表
Pearson 相關結果表明,社區(qū)老年人自我同情與社會支持及各維度呈正相關(均P=0.000),見表3。
表3 老年人自我同情與社會支持的相關性
以社區(qū)老年人自我同情得分為因變量,將單因素分析和相關性分析(SSRS 總分)中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的分析因素為自變量進行多重線性逐步回歸分析。結果顯示,社會支持和自評健康、收入情況為老年人自我同情水平的影響因素。自變量賦值情況見表4,分析結果見表5。
表4 變量賦值表
表5 社區(qū)老年人自我同情多重線性逐步回歸分析
本研究結果顯示,老年人自我同情水平總均分為92.95±12.94 分,條目均分為3.58±0.50 分,高于獨居老年人3.44 分左右的中等水平[10],提示社區(qū)老年人自我同情水平相較于獨居老年人偏高。分析原因可能是:隨著年齡增長,老年人會遭遇身體狀況下降、社會參與減少、睡眠質量減低或遭遇親朋好友去世等負性事件,但相較于獨居老年人,社區(qū)老年人多有配偶或子女相伴,他們有更好的情緒表達出口和得到情緒安慰,較少沉溺于負性情緒,因而自我同情水平較高。從內部維度分析,自我批判條目均分最高,正念均分最低。自我批判指遇到事情,會感到深深的自責,嚴厲的批評自己。因其為負向計分,該維度得分較高可能與老年人在與自己相處的幾十年中,已經學會怎么與自己更好的相處,遇事善用寬闊的視野看待和不再苛責自己。正念是指可以冷靜理智的面對不好的經歷。而正念維度得分較低可能與老年人社會參與減少,接受新鮮事物能力下降,容易過度關注自己不好的經歷。這提示社區(qū)應該開展一系列自我同情的干預措施,如基于正念的自我同情訓練[11]、正念減壓療法[12]等,國內目前僅有一項為期8 周的針對獨居老人自我同情能力提升的個案研究,效果較好[10]。這也說明,根據老年人的心里狀況給予相應的心理疏導可以很好的提高老年人的自我同情水平,進一步提高心理幸福感。因此,我們要建立積極的老齡觀,善待、包容老年人,為他們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幫助,而且?guī)椭夏耆朔窒砩鐣晒椭С炙麄兏玫貐⑴c乃至推動社會發(fā)展,使其感受老有所為,從而降低負性事件或情緒帶來的影響。
3.2.1 收入 本研究結果顯示,收入是社區(qū)老年人自我同情的影響因素,即收入越高,自我同情水平越高,這與Heather 等[13]學者研究結果相一致。原因可能是:老年人隨著身體各項機能的退化,常伴有不同程度的慢性疾病并需要長期服藥[14],且慢性病具有病情遷延、多臟器并發(fā)癥多、需要長期治療及治療費用高等特點[15],這會給老年人帶來繁重的經濟、照顧負擔和負性情緒,而收入高的老年人有相應的經濟應對能力進行積極治療和解決照護問題,進而心理調整良好,不會因經濟、照顧負擔或感覺拖累家人而陷入深深的自我批判,故自我同情水平高。建議社區(qū)多關注收入低、患有慢性病的老年群體,關心其身體、用藥情況和心理健康,聯系他們的子女多陪伴老年人,鼓勵老年人表達自己的擔憂與負性情緒,并進行積極開解,讓他們感受到老有所養(yǎng),從而提高老年人自我同情水平。
3.2.2 自評健康 自評健康(SRH)是指個人對自己當前身體和心理健康的整體感知[16],是評估老年人實際的身體和心理健康的一個主觀的綜合性指標[17]。而慢性疾病、心理健康癥狀和不良的社會關系是老年人自我健康評價差的常見原因[18]。但研究[4]證明,自我同情可以降低老年人身體健康對主觀健康和抑郁的不利影響,并可以讓老年人更巧妙地適應與衰老相關的身體變化和保持心理健康[19]。本研究發(fā)現,自評健康狀況越好,老年人自我同情水平越高。可能因為自評健康好的老年人,能較快意識到身體狀況、認知功能和社交減少等改變帶來的不良影響,并進行積極的健康促進活動和社會參與,以促進身體和心理健康,從而自我同情水平較高,而高水平地自我同情老年人也會采取一系列的健康行為[20],因而自評健康狀況會越好,形成一個良性循環(huán)。建議社區(qū)及時發(fā)現老年人的身體、認知和社交等方面的變化,并進行健康教育和給予相應的干預措施,組織社區(qū)活動,改善老年人不良的社會關系,提高自評健康水平,進一步提高自我同情水平。
3.2.3 社會支持 本研究證明社會支持是老年人自我同情的影響因素,這與符國帥等[21]學者在大學生中研究結果相一致,可能因為老年人晚年生活的社會關系和支持絕大部分來自于婚姻。有研究[22]發(fā)現,發(fā)生重大生活事件時缺乏良性的家庭支持,老年抑郁發(fā)生的可能性就大,并且老年人社區(qū)融合度不夠又與抑郁等負性情緒有關[23],同樣研究[24-25]發(fā)現,約81.25%的老年人存在生活遺憾,隨著年齡增加而更加難以彌補,致使他們可能產生自責或自我批判,因而社會支持水平低的老年人自我同情水平也較低。研究發(fā)現社會支持能夠給予老年個體精神、情感上的安慰,得以緩沖應激、壓力事件對患者的影響[26]。因此建議社區(qū)應當擴充志愿隊伍,根據老年人的身體精神狀況積極組織領導多樣性的文化娛樂等集體性活動,鼓勵老年人參加老年大學, 提高老年人對新事物的接受度,使其積極感受周圍人和事物的變化,促進老年人相互交流,營造良好的鄰里關系,相關部門甚至可以提供平臺鼓勵喪偶或離婚的老年人尋找伴侶,給予老年人更多的心靈陪伴或心理疏導,并鼓勵老年人子女多與父母談心,聽取父母建議,提高老年人的控制感和社會參與,從而提高老年人社會支持,進而提高自我同情水平。
綜上所述,社區(qū)老年人自我同情水平較高,收入、自評健康和社會支持是其重要影響因素。社區(qū)應聯合家庭根據老年人具體情況提供相對應的干預措施,從加強社會支持和促進健康行為與調節(jié)負面情緒等方面提升自我同情水平,使老年人更好的適應衰老等因素帶來的身體心理變化,從而促進健康老齡化。本研究僅選取了2 個社區(qū)的部分老年人,納入的影響因素解釋了自我同情水平34.21%的變異,后續(xù)應該進一步探討其他影響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