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雪
我國古代積累了大量優(yōu)秀的文學作品,作品中營造了各種各樣的意境,展現(xiàn)出深厚的文學價值和美學價值,吸引著一代代的研究者去探索、分析,從不同的維度總結出了我國古代文學作品中各種不同的意境特征。具體來說,我國古代文學作品從呈現(xiàn)形式來看,有情景交融的意境特征;從結構原則來看,有虛實相生、形神兼?zhèn)涞囊饩程卣?;從意象含義來看,有同中求異的意境特征;從風格形態(tài)來看,有陽剛之美和陰柔之美兩種意韻綿長的意境特征。
“意境”是古代文論中的一個基本術語,在各類文學藝術研究中被廣泛提及。其中,“意”一般代表情理統(tǒng)一的主觀思想,“境”代表形神統(tǒng)一的客觀景物,兩者結合代表了一種情景合一的美學境界。在文學作品中,意境是創(chuàng)作者內心世界能動的、形象化的映照,用以表達多維度的、能引起讀者共鳴的情感或理念,十分玄妙、神奇,一般不會有直觀的介紹或定義,而是通過文字描述和詞語運用烘托出來的??梢哉f,意境是文學作品表現(xiàn)思想境界、實現(xiàn)審美價值的關鍵。我國歷史悠久,文學創(chuàng)作蔚為大觀,古代文學作品對意境的營造十分成熟、多樣且影響深遠。對古代文學作品的意境特征的研究一直在我國文學研究中占據(jù)著十分重要的地位,到了今天,人們仍然能夠從中獲取源源不斷的新的體悟。從目前的研究成果來看,我國古代文學作品中的意境營造大致可以總結出情景交融、虛實相生、形神兼?zhèn)?、同中求異、意韻綿長等特征。
一、情景交融
文字的魅力,在于其生動的情景表現(xiàn)能力。情景交融是文學作品藝術境界的核心,是我國古代文學作品中意境的基本呈現(xiàn)形式和基礎特征,指的是文學作品對情感和畫面的同時呈現(xiàn),以及情感和景物的密切關聯(lián)。情景交融中的情和景都是真實的,情感合乎內心,景物符合客觀規(guī)律,有時景物會受創(chuàng)作心理的影響與實際相比有適當?shù)淖冃?、夸張或修飾,這正是情景交融的結果,是意境營造的體現(xiàn)。在情景交融中,作者發(fā)自內心的無形情感為實體景物所承載,表情達意的效果更加生動、真實,讀者的想象力可以得到很好的激發(fā),更容易與文本內容產生共鳴。
在我國古代文學作品中,情景交融的意境特征具體表現(xiàn)為景中藏情、情中見景、情景并茂等。景中藏情是一種較為含蓄的、間接性的情感表現(xiàn)手法,作者致力于描繪具有真實性的客觀景物,而將主觀的情感藏于其中。李白對景中藏情的創(chuàng)作手法十分擅長,如在其詩歌作品《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中,詩人對遠帆、碧空和奔流的長江等景物的描寫,將友人乘舟遠去的景象生動地描繪出來,無一字寫情,卻處處流露著送別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情中見景則多為直抒胸臆,情感抒發(fā)較為強烈,是一種通過直接抒發(fā)情感使人聯(lián)想到與之相通的景象的意境表現(xiàn)手法。陳子昂的《登幽州臺歌》就是情中見景的典范,詩句將景物實體隱去,沒有描繪具體的景物,言語內容是純粹的抒情言志,但和詩歌標題結合起來品味,就很容易引發(fā)讀者的聯(lián)想,讀者的腦海中會呈現(xiàn)出詩人站立在高臺上詠嘆天地萬物的景象。詩人將古往今來的天地滄桑和人世艱辛濃縮到這樣一個畫面中,憂憤、沉郁的情感充斥其中,讓人仿若身臨其境,與詩人同嘆、同訴,正因為隱含著這樣一幅豐滿、逼真的畫面,詩歌的抒情言志才具有了震撼人心的效果。情景并茂綜合了景中藏情與情中見景的特點,將抒情與寫景充分融合,情感與景物相互映照形成了完整的意象,這種手法在我國古代文學作品中運用得十分廣泛。張繼的《楓橋夜泊》,此詩從視覺、聽覺多個角度呈現(xiàn)了“月落”“烏啼”“江楓”“漁火”“鐘聲”“客船”等眾多意象,畫面豐富、完整,將“對愁眠”的情感表現(xiàn)與之結合,以景襯情,以情馭景,充分展現(xiàn)了主人公夜晚宿于客船的凄涼之感,是情景并茂的典型體現(xiàn)。
二、虛實相生
虛實相生是我國古代文學作品中意境呈現(xiàn)的一種基本結構特征。意境呈現(xiàn)具有真實性,人具有預見能力和想象能力,因此意境營造中也有虛幻的部分,且多數(shù)文學作品的意境都既有實也有虛。虛與實是文學藝術辯證法的體現(xiàn),是中國古代文學研究中的重要審美范疇,其中蘊含著哲學思想,是人類審美理想的重要表現(xiàn)形式。古往今來,許多學者對虛實進行了研究。先秦時期的《易經(jīng)》中就有“陰陽相推”的理論,儒家、道家也有一些相關的論述,算是虛實相生的思想淵源。有人把意境劃分為實境和虛境兩部分,實境是對現(xiàn)實的如實再現(xiàn),虛境則是在實境的基礎上融入情感或哲思而形成的一種與實境不同的形態(tài),是情感的具象化體現(xiàn),是實境的升華。虛與實的指向其實并不固定,可以是情為虛、景為實,也可以是襯托為虛、主題為實,還可以是無景處為虛、有景處為實,等等。實境與虛境相互轉化融合形成了意境,虛實相生便產生于此。
我國古代有很多優(yōu)秀的文學作品體現(xiàn)了虛實相生的意境特征。例如,在葉紹翁的《游園不值》中,園內“滿園春色”就是根據(jù)墻外的“一枝紅杏”的實境聯(lián)想而來的一種虛境。詩人雖然沒能進門親眼看到,但能夠通過眼前微小的景物獲得無窮聯(lián)想,結合詩人情感的轉換過程,顯示出不怕困難、勇于突破、生機勃勃、努力展露才能的生命力量,給人以精神的啟發(fā)與鼓舞,富有哲理。又如,賈島的詩歌《劍客》中,詩歌內容表面上是在問“十年磨一劍”的寶劍有無用武之地,但結合當時的時代背景和詩人的人生經(jīng)歷可以看出,這是一首借詠寶劍以言志的詩。詩人實際表達的是自己的懷才不遇,是在渴望自身才能得以施展。這種不直接寫情,而以對他物的描寫引發(fā)出情感的聯(lián)想,以聯(lián)想的結論表達真實意圖的寫作手法也是虛實相生的重要體現(xiàn)。我國古代文學中大量托物言志的作品基本都體現(xiàn)了這一特征。
三、形神兼?zhèn)?/p>
形與神是中國古代文學藝術的兩大組成部分,“形”是可以見到、感知到的人或物的外在形貌,“神”是不可見的、無法直接感知的人的精神內核或事物的本質特征,形與神相互影響、相互依存,構成了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形與神和虛與實類似,也產生于古代的哲學研究中,被運用于文學創(chuàng)作時,會賦予文學作品一定的哲學內涵?!靶紊窦?zhèn)洹笔侵冈趽碛忻烂畹男螒B(tài)外貌的同時也要有神韻和內涵,它是文學藝術創(chuàng)作必須遵守的一項基本原則。書法、繪畫、雕塑等領域都對其十分重視,同時它也是我國古代文學作品意境的結構特征之一。
在我國古代文學作品中,形神兼?zhèn)涞囊饩程卣饕灿卸喾N表現(xiàn)形式,其中最重要的有以形寫神和傳神賦形兩種?!耙孕螌懮瘛保葟膶π蔚拿鑼懭胧?,再在對形成一定認知的基礎上通過形來“入神”。杜甫的《房兵曹胡馬詩》,前四句較為寫實地描繪了馬的形體、樣貌,將馬神清骨峻的氣勢也寫得十分傳神,因而后四句也能自然轉入抒情描寫,使形神相依,是以形寫神的優(yōu)秀代表?!皞魃褓x形”則是一種出神入化的意境表現(xiàn)手法,詩句內容會從對“神”的描寫入手,先傳其神,后賦其形,意境渾然而成。例如,王昌齡的《從軍行》其一,詩中前兩句以視覺角度的環(huán)境描寫將人引入情境,表現(xiàn)的是吹笛時的神韻,渲染了氣氛;第三句寫到“更吹羌笛”,表明形態(tài),在環(huán)境中加入了聲音,此前的景物也顯得立體、豐滿起來;第四句直抒胸臆,通過前文的層層鋪墊使情感充分爆發(fā),顯得格外有力。全詩內容委婉曲折、水到渠成,有著十分動人的神韻。
四、同中求異
“同中求異”就是在同一事物中剖析出不同之處,是人們探索事物的一種思維方法。從整體上看,我國古代文學作品中的意境營造也有同中求異的特征。文學作品中的意境營造往往需要伴隨一些意象的描寫,意象是形成意境的必然因素,文學作品中意境營造的求同存異就體現(xiàn)在對意象的使用上。在我國漫長的文學創(chuàng)作歷史中,有很多會被反復選用的意象,富有創(chuàng)造力的文學家們深入挖掘了這些意象的特質,將之運用在各種類型的作品中,賦予其多重含義,使之呈現(xiàn)出不同的表達效果,傳達不同的情感內涵,由此形成了同中求異的意境特征。
在我國古代文學作品中,同中求異的意境特征表現(xiàn)為不同作品中利用同一意象營造出的不同意境。例如,“明月”這一意象在我國古代詩詞創(chuàng)作中被廣泛選用,它可以表現(xiàn)多種內涵。在張若虛的“海上明月共潮生”(《春江花月夜》)中,“明月”表現(xiàn)的是明月高遠、柔和的景象之美;在蘇軾的“明月幾時有”(《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中,“明月”表現(xiàn)的是對故鄉(xiāng)和親人的思念之情;在張九齡的《望月懷遠》中,“明月”表現(xiàn)的是男女愛情中的相思與期盼;在曹操的“明明如月,何時可掇?”(《短歌行》)中,“明月”表現(xiàn)的是一種志向和人生感悟;在王昌齡的“秦時明月漢時關”(《出塞》其一)中,“明月”表現(xiàn)的是邊關將士在歷史變遷中的悲壯;在李白的《把酒問月》中,“明月”象征恒常的時間流逝,表現(xiàn)的是生命在時間面前的無奈。此外,在我國古代的一些傳說故事中,“明月”還被視作女性的化身,被視為一種精神家園。除明月之外,水、草木、珠玉、梅、蘭、竹、菊等也是古代詩詞中十分常見且內涵多樣的意象。
五、意韻綿長
優(yōu)秀的意境營造會賦予文學作品深刻的意韻,意韻綿長也是我國古代文學作品的意境特征之一。我國古代各文學大家憑借豐富的知識積累和創(chuàng)新突破的精神,在創(chuàng)作過程中不斷升華文學境界,探索出各種各樣的形象塑造和情感表現(xiàn)方式,展現(xiàn)出各自的審美特性和創(chuàng)作風格,使我國古代文學史中積累了大量意韻綿長的優(yōu)秀作品。文學作品意韻的形成受多種因素影響,除了作品本身精妙的語言和意境外,還與作者自身的閱歷、習慣、認知思維、生活環(huán)境等相關。我們體會作品的意韻,必須結合各相關因素,深入理解作品的意境。
在我國古代文學作品中,意韻綿長的意境特征大致可以總結為陽剛和陰柔兩種美學形式。陽剛之美表現(xiàn)的是一種“養(yǎng)浩然之氣”的精神,有氣勢恢宏、波瀾壯闊的特點,在我國古代文學作品的意境營造中長期處于主流地位,并隨著時代發(fā)展展現(xiàn)出多種特性,相關優(yōu)秀作品不勝枚舉。例如,莊子在《逍遙游》中對“鯤之大”的相關形容與描繪就充分展現(xiàn)了這種浩蕩的陽剛意韻。李白的“飛流直下三千尺”(《望廬山瀑布》),蘇軾的“千古風流人物”(《念奴嬌·赤壁懷古》)等豪邁風格的詩詞,都是我國古代文學作品中體現(xiàn)了氣勢恢宏的陽剛意韻的代表作品,有震撼人心的效果。此外,表現(xiàn)廣闊空間的文學作品也是陽剛之美的體現(xiàn),如王維的“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使至塞上》)等,將自然空間描摹出無限廣闊的感覺,與人的心靈世界產生碰撞,引發(fā)內心的廣闊性,令人心曠神怡。陰柔之美是與陽剛之美相對應的,是我國古代文學作品意境的另一種意韻特征,具有輕柔、幽靜、空靈的特點,在我國古代文學創(chuàng)作發(fā)展中也逐漸成為主流。陰柔之美中的輕柔體現(xiàn)在一種富有暗示性的意境中,如李白的“樹深時見鹿,溪午不聞鐘”(《訪戴天山道士不遇》),賈島的“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處”(《尋隱者不遇》)等。幽靜空靈的特點主要體現(xiàn)在作品創(chuàng)設的自然意境帶給人的一種直覺感受上,王維的許多詩句體現(xiàn)了這一意韻,如“人閑桂花落,夜靜春山空”(《鳥鳴澗》),“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山居秋暝》),“行到水窮處,坐看云起時”(《終南別業(yè)》)等,給人靜謐、清幽、自在超然之感,有洗滌心靈的特殊效果。王維的“秋天萬里凈,日暮澄江空”(《送綦毋秘書棄官還江東》)和陶淵明的“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飲酒》其五)等,營造出一塵不染的自然意境,也是幽靜空靈的體現(xiàn)。在古代社會動蕩時期,一些文人士大夫不愿接受官場名利,也不悲觀厭世,他們寄情山水、歌以詠志,用淡雅意境寄托純美的人生理想,創(chuàng)作出了許多優(yōu)秀的有著陰柔意韻的山水田園詩,為我們創(chuàng)造了許多文學財富。
綜上所述,筆者從不同的角度總結出我國古代文學作品意境的不同特征,不管哪種特征,都是其創(chuàng)作過程中不可或缺的,都蘊含了中國傳統(tǒng)美學思想,有文學、藝術、歷史等多重屬性,在其他文學藝術領域也有重要的影響。在不同的時代情境之下,文學家們對環(huán)境會有不同的感悟,創(chuàng)作出的文學作品的意境也會不同,讀者對作品意境的理解和感悟也受各種因素影響有著不同的偏向??梢?,把握古代文學作品的意境是一項非常復雜的工作,我們需要持續(xù)提高自身的審美能力和思維能力,增長知識積累,深入解讀作者的情感和思想,探索文學作品的主題,領會各種不同意境之間的差異,才能持續(xù)從中獲取更深層次的感悟。即使相關研究已經(jīng)十分豐富,有關我國古代文學作品意境的探索還將繼續(x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