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潤澤 邱佩瑤 路端 陳曦
摘 要:歷史上,中國和“一帶一路”國家友好交往源遠流長,留下了不少共有文化印記。本文通過構建2000-2019年面板數(shù)據(jù),使用雙重差分模型分析了共有文化印記如何影響“一帶一路”倡議的實施,促進中國企業(yè)對外投資,推動“一帶一路”高質量建設的實現(xiàn)。文章發(fā)現(xiàn),媽祖文化是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共有文化印記的重要來源,中國企業(yè)對存在共有文化印記的國家投資額更多。異質性分析表明,共有文化印記對投資促進作用存在區(qū)域和企業(yè)的差異性影響,在高風險地區(qū)共有文化印記促進投資的作用更為顯著。共有文化印記對投資的促進作用顯著體現(xiàn)在國有企業(yè)中,對民營企業(yè)投資促進作用并不顯著。我們以來華游客數(shù)量作為民心相通的代理變量,分析了共有文化印記如何通過促進民心相通影響企業(yè)對外投資。上述結論為“一帶一路”實現(xiàn)高質量建設提供了新的政策建議。
關鍵詞:文化印記 “一帶一路”倡議 企業(yè)對外投資 雙重差分模型
DOI:10.19592/j.cnki.scje.391310
JEL分類號:F125? ?中圖分類號:F74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0 - 6249(2023)03 - 076 - 18
一、引言
世界銀行的數(shù)據(jù)顯示,與上世紀90年代初的239.41萬億美元相比,企業(yè)的對外直接投資總額(OFDI)實現(xiàn)了大幅增長,對外直接投資成為企業(yè)擴張與國際化的主要手段(世界銀行,2019)。這種現(xiàn)象出現(xiàn)的一個重要原因是,隨著全球化的不斷推進,文化交流的增加縮短了文化距離,減少了文化差異帶來的隔閡,促進了世界整體對外投資的迅猛增加(蔣冠宏,2015;劉洪鐸等,2016)。文化印記是指文化是一種歷史沉淀的產(chǎn)物,在歷史上國家或者組織的行為都可能會行成一種文化印記,這些印記通過一些外部沖擊可能會被放大或者縮?。∕arquis and Tilcsik,2013)。共有文化印記則是指兩個不同的國家或地區(qū)具有相同的文化印記,對縮短文化距離具有重要影響,為雙方交流合作奠定了基礎(Lounsbury,2007)。
作為影響對外投資的重要因素,文化因素如何影響了企業(yè)對外投資引發(fā)了廣泛的討論。一些學者指出文化距離是影響企業(yè)對外投資的重要因素,由于東道國制度環(huán)境與投資環(huán)境都存在差異,文化因素成為彌補制度環(huán)境缺陷的重要保證,降低了企業(yè)對外投資面臨的風險(蔣冠宏,2015),同時,有一些研究認為文化交流減少了雙邊貿易面臨的壁壘,使雙方貿易關系趨于穩(wěn)定(劉洪鐸等,2016)。但另一些研究則指出存在“文化距離悖論”的可能性,文化距離對國際投資的影響隨著外部環(huán)境的改變而不同(殷華方、魯明泓,2011)。關于文化因素對企業(yè)對外投資的影響存在爭議,測量文化距離方法的差異可能是產(chǎn)生不同研究結論的原因,找到衡量文化因素的指標是討論文化因素如何影響企業(yè)對外投資的前提。
“一帶一路”倡議是中國加強與各國交流合作的重要基礎,也是影響中國對外投資的重要風向標,檢驗文化因素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投資的影響,對理解我國對外投資基本格局具有重要意義。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共建“一帶一路”倡議源于中國,但機會和成果屬于世界,中國不打地緣博弈小算盤,不搞封閉排他小圈子,不做凌駕于人的強買強賣1。而企業(yè)正是參與“一帶一路”建設的重要主體,在2013年“一帶一路”倡議實行后,2014年中國對外投資出現(xiàn)了歷史新高,達到1231.2億美元,同比增長14.2%,這一數(shù)字在2019年高達1369.1億美元,相比2014年再次增長11.2%,“一帶一路”倡議推動了中國對外投資的大幅增長(呂越等,2019;金剛、沈坤榮,2019)。
雖然高質量建設“一帶一路”符合各方共同發(fā)展這一良好愿景,但“一帶一路”倡議的實施效果在不同國家存在明顯的差異。企業(yè)作為“一帶一路”倡議的重要參與者,也是破局的關鍵。以往研究表明,雖然“一帶一路”倡議為企業(yè)對外投資帶來了新的機遇,為開拓市場與對外投資搭建了平臺(Hennart,2007),但企業(yè)開展對外投資也會面臨新的不確定性,具體而言,企業(yè)跨國進行監(jiān)督的成本上升,同時企業(yè)需要在新的市場環(huán)境中生存并發(fā)展,面臨新的挑戰(zhàn)(Hart and Moore,1990;Wright et al.,2002),這也是影響“一帶一路”高質量建設的一大難題。已有研究表明,減少企業(yè)面臨的不確定性存在多種方式(North,1990;Acemoglu and Johnson,2005),其中,文化交流往往能夠成為雙方合作的基礎,成為減少不確定性新的重要手段。
媽祖文化是起源于中國民間的一種傳統(tǒng)文化,在歷史發(fā)展的過程中成為了中外溝通交流的紐帶(謝重光,2002;蔡少卿,2004)。文化印記作為嵌入社會網(wǎng)絡的重要因素對國家之間的交流與合作產(chǎn)生了重要影響(Kilduff and Lee,2020),有利于民心相通。而民心相通正是“一帶一路”所提倡的“五通”的重要組成部分,縮短了雙方的文化距離,為雙方提供了合作的基礎。因此,本文將共有文化印記作為研究重要的切入點,討論媽祖文化作為一種共有文化印記能否減少企業(yè)面臨的不確定性,增進雙邊的合作與戰(zhàn)略互信,共同推動“一帶一路”高質量建設的實現(xiàn)。
以往研究對“一帶一路”倡議的討論主要集中在政策本身的積極影響(呂越等,2019),或是討論經(jīng)濟因素、制度因素等如何影響中國企業(yè)對外投資(王永欽等,2014;羅偉、葛順奇,2013),以及東道國和中國的合作基礎如何影響企業(yè)對外投資的區(qū)位選擇(宗芳宇等,2012; 楊宏恩等,2016)。目前,鮮有研究將以上兩種討論進行結合,聚焦“一帶一路”政策實施差異的來源,分析阻礙“一帶一路”實施的因素,討論如何高質量推進“一帶一路”建設;更鮮有研究從文化角度出發(fā),探索文化印記對于“一帶一路”高質量建設的重要作用。
本文研究的邊際貢獻主要有以下三個方面:第一,分析了文化因素如何影響“一帶一路”高質量建設,使用共有文化印記檢驗了文化因素對企業(yè)對外投資的作用,收集整理了媽祖文化的獨特數(shù)據(jù),為檢驗文化因素的影響提供了新的視角與方法;第二,說明了共有文化印記提供了雙方合作的信任基礎,對企業(yè)向高風險經(jīng)濟體的投資具有更大的促進作用;第三,討論了國有企業(yè)是參與“一帶一路”投資的重要力量,在面臨不確定性時承擔了對外投資的重任。
本文后續(xù)內容包括:第二部分為文獻回顧與理論框架,第三部分為實證模型與數(shù)據(jù)來源,第四部分為實證結果與分析,最后一部分是本文的結論與政策建議。
二、文獻回顧與理論分析
中國企業(yè)是參與“一帶一路”倡議的重要主體,也是實現(xiàn)“一帶一路”倡議高質量建設的重要力量。雖然企業(yè)在參與“一帶一路”倡議時可以獲得規(guī)模經(jīng)濟等優(yōu)勢,對提升企業(yè)績效有一定的幫助(Hitt et al.,1997;Hennart,2007;歐錦文等,2021),但企業(yè)跨國投資往往需要面臨更加嚴重的不確定性(Wright et al.,2002),導致監(jiān)督成本增加等新問題,面臨新的挑戰(zhàn)(Hart,2017),這也成為影響“一帶一路”倡議高質量建設的阻礙因素。Fehr et al.(2011)指出歷史與文化因素對減少不確定性有特殊的作用,長期的文化交流能夠減少雙方的合作障礙,促進雙方在短時間內開展有效的溝通與合作(Marquis and Tilcsik,2013)。
文化因素為雙方展開高效的合作與交流打下了良好的基礎,同時文化因素提供的信任基礎減少了雙方不必要的談判,加快了合約的簽訂,降低了監(jiān)督成本,也為雙方的合作提供了制度以外的保障(North,1990)。在這些研究中,文化因素被看成一種印記,呈現(xiàn)出區(qū)域性特點,對特定組織與地區(qū)的發(fā)展產(chǎn)生了重要影響(Marquis,2003;Burton and Beckman,2007)。文化印記來自于一個組織或區(qū)域的歷史與文化,是一種綜合的產(chǎn)物,既可能是本土的也可能是外來的(Marquis and Tilcsik,2013)。同時,文化印記雖然是一種歷史維度上的產(chǎn)物,但卻對現(xiàn)實有著深遠的影響,這種影響可能被一些事件放大或者削弱(Burton and Beckman, 2007)。
以往研究中對于文化因素如何影響了企業(yè)對外投資也開展了激烈的爭論。一些研究指出文化因素作為非正式制度,是彌補東道國制度建設不足的重要因素(蔣冠宏,2015),同時,劉洪鐸等(2016)指出文化交流有助于減少貿易障礙,建立雙方穩(wěn)定的貿易關系。另一些文獻則認為文化因素的影響不總是正面的,使用文化距離作為衡量指標時存在“文化距離悖論”(殷華方、魯明泓,2011),因此,使用文化距離作為檢驗文化因素的指標存在爭議,本文提出使用共有文化印記作為文化因素的衡量指標。
共有文化印記是指雙方歷史上具有相似的歷史與文化,對縮短文化距離具有重要影響,為雙方的深度合作堅定了基礎(Lounsbury,2007)。媽祖文化作為起源于中國的一種傳統(tǒng)文化,被亞洲特別是東南亞各國廣泛接受與認可(謝重光,2002;蔡少卿,2004)。以往研究中,媽祖既是“鄉(xiāng)土之神”,通過民間自發(fā)的交流與傳播在各國廣為流傳(謝重光,2002;李伯重,1997);又是“公務之神”,是促進國與國之間開展交流的紐帶(李伯重,1997),同時與媽祖廟在世界范圍內的廣泛建立緊密聯(lián)系在一起(李伯重,1997),這種聯(lián)系在當前社會發(fā)展中發(fā)揮著日益重要的作用。媽祖文化在2009年被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代表作名錄》,通過節(jié)日慶典、祭奠儀式等方式廣泛傳播,成為世界有關地區(qū)共屬的精神財富。媽祖文化作為一種文化形式嵌入了各個地區(qū)的社會網(wǎng)絡之中,成為不同國家的共有文化印記。
從另一方面來看,東道國制度建設與制度環(huán)境也是影響企業(yè)對外投資區(qū)位選擇的重要因素,劉曉寧(2018)指出東道國的市場環(huán)境與制度環(huán)境影響企業(yè)對外投資面臨的不確定性,影響企業(yè)投資的選擇,宋利芳、武睆(2018)的研究發(fā)現(xiàn)東道國風險水平對企業(yè)對外投資具有直接影響,而國有企業(yè)對外直接投資具有“風險偏好”。另一些研究則指出,當前我國不同類型企業(yè)投資具有不同的模式,企業(yè)性質與海外環(huán)境共同影響企業(yè)對外投資的區(qū)位選擇(周經(jīng)、張利敏,2015),因此本文在異質性分析等部分考慮了東道國制度與企業(yè)性質等因素的影響,使研究更加全面。
總的來說,媽祖文化成為一種共有文化印記嵌入了各個地區(qū)的社會網(wǎng)絡中,搭建起文化交流的紐帶(Kilduff and Lee,2020)。共有文化印記成為雙方交流與合作的基礎,促進了民心相通,減少了不確定性,這也成為企業(yè)對外投資差異的重要來源。因此,我們提出本文的研究假設:媽祖文化有利于促進民心相通,減少不確定性,企業(yè)更愿意向有媽祖文化的“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進行投資。
三、實證模型與數(shù)據(jù)來源
以上分析所提出的理論假說,仍然停留在理論邏輯的推演層面,為了進一步說明本文的假設與分析的合理性,我們給出了本研究的實證模型。
(一)實證模型
本文采用雙重差分(Difference in Difference,DID)模型檢驗本文的理論假設,分析“一帶一路”倡議的提出是否對有媽祖文化國家的政策促進效應更為明顯,后文我們補充運用三重差分模型進行進一步檢驗與說明,以保證實證結果的穩(wěn)健性,本文的模型設定參考了Bai and Jia(2016)、Kilduff and Lee(2020)、王桂軍、盧瀟瀟(2019)、邱雪情等(2021)的研究1。
因此,本文選取“一帶一路”沿線的東盟 10 國、西亞 18 國、南亞 8 國、中亞 5 國2的投資項目為樣本進行研究。基于研究需要,本文使用雙重差分模型,將“一帶一路”作為準自然實驗,考察“一帶一路”倡議提出后對有媽祖文化國家的政策促進效應是否更為明顯。第一步,我們進行了豪斯曼檢驗(Hausman Test),拒絕了原假設,所以這里同時控制“個體固定效應”和“時間固定效應”。據(jù)此設定了如式(1)所示的雙重差分模型:
模型中,被解釋變量[Yit]為受媽祖文化影響的中國企業(yè)對該國的投資總額3。[Treat]為區(qū)分影響實驗組和控制組的虛擬變量,若該國受媽祖文化影響則屬于實驗組1,該變量取值為1;若該國未受媽祖文化影響則屬于控制組,該變量取值為0。需要說明的是,本文選取的亞洲及亞洲周邊的國家均為“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同受“一帶一路”政策沖擊,[Post]為時間虛擬變量,當[Post=1]時,表示第t年為政策沖擊發(fā)生年份。由于“一帶一路”倡議是習近平主席于2013年9月提出的,2014年及以后年份進入實質性推進期,根據(jù)以往研究,政策的實施與推廣具有一定的時滯性(Li et al.,2016),所以本文選擇2014年作為政策沖擊事件發(fā)生年份,后文也會對政策沖擊年份進行更加嚴謹?shù)姆€(wěn)健性檢驗。[Zit]表示一系列控制變量,[μi]表示個體固定效應,[λt]表示時間固定效應,[?it]為隨機誤差項。
借鑒金剛、沈坤榮(2019)、呂越等(2019)、王永欽等(2014)、La Porta et al.(1998)、Glaeser et al.(2004)的研究,本文的控制變量[Zit]包含:東道國經(jīng)濟規(guī)模(GDP對數(shù),lngdp)、東道國人均收入水平(人均GDP對數(shù),lnpgdp)、東道國GDP增長率(GDPrate)、人均GDP增長率(GDPratev)、法治水平(law)、人口總數(shù)(Population)、商品貿易占GDP比重(good)、人均能源供給量(resource)。各變量的含義與描述性統(tǒng)計見表1。
(二)數(shù)據(jù)來源與說明
本文的數(shù)據(jù)來源于多個數(shù)據(jù)庫與多種資料,在利用軟件清洗的基礎上對歷史數(shù)據(jù)進行了手動整理與合并。本文的被解釋變量來自中國研究數(shù)據(jù)服務平臺(CNRDS)提供的《對外直接投資事件》的數(shù)據(jù),該平臺可以獲得中國當前企業(yè)層面對外投資項目的情況。我們在進行清洗后經(jīng)過數(shù)據(jù)處理,選取2000-2019年的數(shù)據(jù)進行分析。由于中國僅有部分地區(qū)受媽祖文化影響,本文先確定受媽祖文化影響的省份及直轄市共十七個,手動確認每一條對外投資項目的投資方企業(yè)是否在受媽祖文化影響的范圍內,剔除未在范圍內的項目;再與“一帶一路”沿線的亞洲國家的投資項目進行匹配并進行求和,得到了被解釋變量企業(yè)對“一帶一路”國家的投資總額(lninvestment)。
同時我們查閱了關于媽祖文化的多種史料,選取一個地區(qū)是否存留有歷史上建有媽祖廟作為媽祖文化的標志,數(shù)據(jù)來源于《世界媽祖大全》《湄洲媽祖志》等多種史料。本文的控制變量與其他變量主要來自于世界銀行、S&P Capital IQ、CNRDS等多個數(shù)據(jù)庫。
四、實證結果及分析
(一)平行趨勢檢驗
在進行基準回歸之前首先要說明雙重差分模型的有效性(楊興全等,2018),雙重差分模型的前提假設是對照組和處理組應該在政策沖擊之前變化趨勢一致,為了進行平行趨勢檢驗,我們設定如下方程:
這一模型設定的方法借鑒了Liu and Qiu(2016)的做法,即在政策發(fā)生時點前實驗組和控制組隨時間變化的趨勢不存在顯著差異。我們進一步借鑒Moser and Voena(2012)的做法,在模型中加入分組虛擬變量([Treat])與年份虛擬變量([Year])的交互項[Treat × Year]。其中,[Year]為年度虛擬變量,當年觀測值取1,其他年份觀測值為0,其他變量與基準模型設定一致。
我們檢驗了2014年“一帶一路”倡議提出之前4年與“一帶一路”倡議提出之后兩年的趨勢變化,圖1匯報了分析結果。從結果來看,在2014年“一帶一路”倡議開始前兩組的變化趨勢一致,交互項系數(shù)均不顯著,但在2014年“一帶一路”倡議開始實施后處理組與對照組發(fā)生了明顯的變化,處理組接受的投資數(shù)額比對照組接受的投資數(shù)額發(fā)生了明顯的上升,說明樣本通過了平行趨勢檢驗。
(二)基準回歸結果
在完成平行趨勢檢驗后,我們分步進行基準模型回歸,詳見表3。模型(1)中先將主要變量進行了簡單的回歸,未加入雙向固定效應,以便與后面的結果進行對比(Acemoglu and Johnson,2005)。模型(2)中加入了經(jīng)濟因素(GDPrate、GDPratev)。模型(3)中加入了制度因素(law)與人口因素(lnpopulation),以及自然資源因素(resource)等,模型均在5%水平上顯著。在模型(4)與模型(5)中使用了雙向固定效應,依次加入了控制變量,結果顯示,“一帶一路”倡議對有媽祖文化的國家影響更大,加入控制變量后影響系數(shù)有所下降,從66.79%下降到59.67%,但解釋力度上升。為了防止組間異方差等問題,我們使用了聚類穩(wěn)健標準誤,同時這里對主要變量進行了Z-Score標準化,使回歸結果更加可靠(呂越等,2019)。我們發(fā)現(xiàn)“一帶一路”倡儀的提出促進了我國對有媽祖文化國家的投資,支持了假設。媽祖文化作為一種文化印記減少了交易成本,實現(xiàn)了中國與這些國家的民心相通,中國企業(yè)更有動機去向“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進行投資。
(三)內生性問題
“一帶一路”倡儀效應依然需要考慮各控制變量與被解釋變量之間的內生性,企業(yè)對外投資本身與各國經(jīng)濟發(fā)展水平等因素息息相關,使用各國經(jīng)濟發(fā)展水平等變量作為控制變量可能存在互為因果的關系導致內生性問題,本文進一步將所有控制變量選擇滯后一期處理,引入GMM模型進行回歸(Niculescu and Whang,2012),這樣可能避免互為因果而導致的內生性問題(張軍等,2007),結果如模型(6)所示。從模型(6)中可知,GMM回歸結果與假設一致,“一帶一路”倡議對有媽祖文化國家的政策促進效用更大。
(四)遺漏變量
為消除不可觀測的遺漏變量對估計結果造成的影響,本文考慮了其他可能影響估計結果的因素,加入遺漏變量使結果更加可靠,詳見表4。
1.醫(yī)療衛(wèi)生與公共服務
醫(yī)療服務是社會公共服務的重要方面,醫(yī)療資源的提供直接影響了國家集體行動能力與公共服務能力,從而影響了國家未來的發(fā)展(Besley and Persson,2014)。良好的醫(yī)療資源意味著社會擁有更好的健康水平與更高的預期壽命,這些都是促進經(jīng)濟與社會發(fā)展的重要因素(Glaeser et al.,2004)。
借鑒Besley and Persson(2014)的研究,本文選擇國內廣義衛(wèi)生支出占GDP的百分比作為衡量醫(yī)療資源差異的變量。模型(1)中我們加入了國內廣義衛(wèi)生支出占GDP的百分比(medical)變量,回歸結果依然在5%顯著性水平下顯著,支持原有的假設。
2.土地資源與經(jīng)濟增長
土地資源與森林資源一直被視為影響經(jīng)濟增長的重要因素,良好的自然資源優(yōu)勢與制度環(huán)境可以促進經(jīng)濟增長(Brollo et al.,2013)。土地與森林資源可以作為財政收入的重要來源,支持地區(qū)的經(jīng)濟增長(邵朝對等,2016;梅冬州等,2018)。因此,本文加入森林面積占土地面積的百分比(tree)作為衡量土地與森林資源影響的重要來源。
表3中模型(2)匯報了加入森林面積占土地面積的百分比(tree)的回歸結果,我們發(fā)現(xiàn)在加入變量后,顯著性水平并未下降,回歸系數(shù)略有上升,媽祖文化依然通過促進民心相通影響了企業(yè)投資。
3.國防投入與國家能力
國家能力介于政策和政治制度之間,體現(xiàn)為國家的軍事實力與國防能力以及稅收能力等多個方面(Besley and Persson,2014)。進一步討論中發(fā)現(xiàn),軍事能力較弱的國家往往容易陷入內憂外患的局面,這也會影響它們對于國家能力其他方面的投入(Blattman and Miguel,2010)。
本文延續(xù)了以往文獻的觀點,使用國家的武器進口花費作為衡量國家軍事能力的變量,模型(3)匯報了加入變量之后的結果,顯著性水平依然維持在5%,解釋力度上升,原有假設得到了支持。
(五)穩(wěn)健性檢驗
1.使用中國對外投資存量
文化和人力資本、知識技術等概念都可能具有溢出作用(Acemoglu and Angrist,2000;Gleaser et al.,2004),地區(qū)之間文化的交流可能促進文化印記的影響進一步擴大。存量是指某個時刻,以往累積的產(chǎn)品、貨物、儲備、資產(chǎn)負債的總量,這里本文在表5模型(1)中使用中國對外投資的存量(lninvestc)替換原有的被解釋變量,檢驗文化溢出作用的效果,我們發(fā)現(xiàn)估計結果在1%的顯著性水平上顯著,表明基準回歸的結果是穩(wěn)健的。
2.使用中國對外投資流量
流量是指一定時期內經(jīng)濟總量的變動,僅使用存量進行分析只能描述與衡量投資的結果,不能準確地衡量投資變化的過程。為了進一步討論投資變化的過程,我們在表5模型(2)中使用中國對外投資的流量(lninvestl)替換了被解釋變量,回歸結果依然顯著為正,支持了原有假設。
3.加入金融約束
金融環(huán)境與信貸約束是制度建設的重要體現(xiàn),也是影響地區(qū)經(jīng)濟發(fā)展與企業(yè)投資的重要因素(Acemoglu et al.,2014)。跨國企業(yè)面臨更多的風險與不確定性,要求企業(yè)生存發(fā)展有良好的金融環(huán)境。因此我們在模型(3)中加入金融與信貸約束(loan),回歸結果仍然在5%置信水平上顯著,表明研究結果是可靠的。
4.加入預期壽命
預期壽命是一個地區(qū)經(jīng)濟發(fā)展水平的表現(xiàn)因素之一,它體現(xiàn)了一個地區(qū)的國家能力,影響著一個地區(qū)的消費水平與發(fā)展?jié)摿Γ˙esley and Persson,2014)。在模型(4)中我們加入了各國的預期壽命(life),我們發(fā)現(xiàn)在控制預期壽命后模型的回歸結果仍然顯著。
5.替換國家能力的衡量變量
雖然國防能力與軍事能力是國家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但由于使用軍事能力作為國家能力的衡量指標可能會存在一些缺陷,陷入戰(zhàn)爭的國家往往也需要巨大的軍費開支作為支撐戰(zhàn)爭的重要手段,這并不能代表他們具有極強的國家能力(Davenport,2007)。
這里我們使用一個國家使用互聯(lián)網(wǎng)的人數(shù)占總人數(shù)的比例(Internet)作為衡量國家能力的變量替換原有模型中的武器進口費用,回歸結果見模型(5),結果仍然是正向顯著的,支持了原有假設。
6.安慰劑檢驗:反事實假設
雙重差分模型的一個重要假設是在事件發(fā)生前不存在巨大的差異,我們將安慰劑檢驗設定在事件發(fā)生前的某個時刻進行穩(wěn)健性檢驗(Topalova,2010;呂越等,2019),我們假設事件發(fā)生在2014年前的某個時期,我們將“一帶一路”倡議的政策沖擊時間分別設定為2006、2007、2008、2009、2010、2011、2012、2013,這一做法和呂越等(2019)做法類似。如果我們沒有遺漏其他事件,那么t×treat的估計系數(shù)應該并不顯著,反之則說明存在遺漏變量。根據(jù)表6可知,核心變量的估計系數(shù)并不顯著,反向印證了時間節(jié)點的非隨機性及基準回歸的穩(wěn)健性,可以排除其他不可觀測因素對本文企業(yè)對外投資的影響,表明本文結果是可靠的。
(六)異質性分析
企業(yè)對外投資受多種因素的驅動,在很多維度上存在異質性行為的可能性(Hart,2017;呂越等,2019;隋建利等,2021),討論異質性因素可以幫助我們更加準確地理解媽祖文化如何影響“一帶一路”倡議的實施,這里主要討論制度差異的影響。
風險與不確定性一直是影響企業(yè)對外投資的重要因素,企業(yè)需要花費成本適應新的環(huán)境與外部因素(Lundan and Li,2019),企業(yè)會慎重地評估投資國家的風險,而文化印記是緩解風險的重要因素,因此我們需要討論經(jīng)濟體在不同風險下的情況。借鑒Conconi et al.(2016)做法,我們使用PRS集團公布的ICRG(international country risk guide)提供的140個發(fā)達經(jīng)濟體和新興市場經(jīng)濟體的風險評級和預測,根據(jù)法律制度1等指標分別進行了分樣本的匹配,若分類的指標都在中位數(shù)以上即為高風險經(jīng)濟體國家,反之則為低風險經(jīng)濟體國家。在匹配時由于ICRG包含的國家僅有140個,一些國家的指標出現(xiàn)了缺失,如哈薩克斯坦、烏茲別克斯坦等國家,具體結果見表7模型(1)與模型(2)。
通過回顧結果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模型(1)中結果為正向顯著的,表明在高風險經(jīng)濟體中文化印記發(fā)揮著重要作用,而在模型(2)中結果是正向不顯著的。這也反映了企業(yè)對外投資時受到東道國制度環(huán)境的影響,當東道國制度環(huán)境越差時企業(yè)面臨的風險越大,而共有文化印記作為非正式制度為企業(yè)提供了新的保障,在高風險經(jīng)濟體中發(fā)揮了更大的作用,也表明文化印記的作用可能隨著不同經(jīng)濟體制度的變化有所下降。
(七)進一步分析:國有企業(yè)與非國有企業(yè)
國有企業(yè)本身與民營企業(yè)存在企業(yè)性質上的差異,影響了國有企業(yè)與民營企業(yè)的戰(zhàn)略選擇(董曉慶等,2014)。中國對外投資中國有企業(yè)扮演著重要的角色,是中國企業(yè)走出去的重要代表,是國家對外政策的主要執(zhí)行者(宋利芳、武皖,2018),而當前我國企業(yè)對外投資面臨新形式,不用類型的企業(yè)應該采用差異化、多層次的投資戰(zhàn)略(周經(jīng)、張利敏,2015)。國有企業(yè)與民營企業(yè)由于在投資行為上可能存在著差異,投資行為受媽祖文化影響可能存在不同。
為了討論國有企業(yè)對外投資的影響,本文構建了如下模型:
這里[Investsoeit]為被解釋變量,代表了國有企業(yè)對外投資總額,這里我們引入變量[soei]為0、1變量,代表該企業(yè)是否為國有企業(yè),當它取1時為國有企業(yè),其他設定與原模型一致,回歸結果見表8。在逐步加入控制變量后可以看出,在考慮控制組與對照組的情況下,文化印記對國有企業(yè)對外投資具有正向的影響,支持了本文的假設。跟以往文獻相比,這一發(fā)現(xiàn)表明了在“一帶一路”倡議的實施中,國有企業(yè)對外投資更加關注長遠,共有文化印記對國有企業(yè)對外投資的影響是顯著的。
表8 國有企業(yè)
[ (1) (2) Variables Investsoe Investsoe t×treat×soe 0.4847** 0.6528* (0.2143) (0.3542) t×soe 0.7448* 0.3170 (0.3785) (0.3459) Constant 0.6195 -2.9424 (2.6062) (4.6095) Observations 573 489 R-squared 0.0969 0.1208 Country FE YES YES Year FE YES YES Based Control YES YES Added Control NO YES ]
注:①括號內為聚類穩(wěn)健標準誤;②***表示p<0.01, ** 表示p<0.05, *表示p<0.10;③這里使用了Z-Score標準化; ④ Based Control依次為表3中模型(1)-(5)的控制變量;⑤Added Control依次為表4中模型(1)-(3)的控制變量。
同時,為了加強論證,分析非國有企業(yè)對外投資的影響并與國有企業(yè)進行比較,本文構建了如下模型:
[Investnosoeit=α0+βTreati×Postt×nosoei+β1Postt×nosoei+γZit+μi+λt+?it] (4)
這里[Investnosoeit]為被解釋變量,代表了非國有企業(yè)對外投資總額,這里我們引入變量[nosoei]為0、1變量,當它取1時代表非國有企業(yè),其他設定與原模型一致,回歸結果見表9。在逐步加入控制變量后可以看出,共有文化印記對非國有企業(yè)對外投資的影響是正向不顯著的。
(八)機制分析
文化印記通過促進民心相通減少了交易成本,促進了企業(yè)對外投資的提升,這也是中國與各方深化合作的重要體現(xiàn)(呂越等,2019),文化傳播有助于增強雙方互信,加強雙方交流與合作(韋永貴、張藝川,2021)。
同時,有研究指出旅游活動是雙方加強交流合作的重要體現(xiàn),民眾選擇某一國家作為旅游地點,是對該國印象的整體反映,來中國旅游人數(shù)的差異體現(xiàn)了該國與中國文化交流的差異,是民心相通的重要衡量指標(翟崑、王麗娜,2016),中國文旅部提出了一系列促進旅游交流的舉措,因此使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來中國的旅游人數(shù)可以體現(xiàn)民心相通的情況(李紅秀,2020)。因此我們整理了各國來中國旅游的人數(shù),參考呂越等(2019)的做法進行了回歸分析,具體結果見表10。同時為了保證結果的嚴謹性,本文參考溫忠麟等(2004)的研究,首先檢驗了t×treat與被解釋變量的關系,根據(jù)主回歸模型可以看出,兩者有顯著的正向關系;其次本文檢驗了t×treat與中介變量(lnAllpeople)的關系,模型(1)的結果顯示,t×treat對中介變量的影響是正向顯著的;最后本文檢驗了三者之間的關系,將t×treat與中介變量(lnAllpeople)都放入模型中進行回歸,中介變量對被解釋變量的影響是正向顯著的,表明文化印記促進了雙方的民心相通,加強了民眾的交流與往來,提升了對存在媽祖文化沿線國家的對外投資,支持了原有假設。
五、結論與政策含義
本文聚焦如何實現(xiàn)“一帶一路”高質量建設這一問題,通過分析企業(yè)層面參與“一帶一路”的意愿,提出了以共有文化印記為核心促進企業(yè)對外投資的模式,為實現(xiàn)“一帶一路”倡議高質量建設提供了新的理論支持。同時我們構建了媽祖文化留存與分布的獨特數(shù)據(jù),以量化的方法評估了媽祖文化對中國企業(yè)走出去的重要作用,說明了中華傳統(tǒng)文化作為共有文化印記對當前中國發(fā)展的重要作用。
本文主要結論有以下幾個方面:第一,實證研究發(fā)現(xiàn),共有文化印記是減少風險與不確定性的重要因素,能夠縮短文化距離,促使雙方開展深度合作。歷史上媽祖文化的傳播促進了中國與各國的交流,而這種共有文化印記影響了當前“一帶一路”倡議的實施,有媽祖文化留存的地區(qū)實現(xiàn)了與中國人民的民心相通,政策實施效果更好,說明了傳統(tǒng)文化對“一帶一路”高質量建設的重要作用。第二,通過異質性檢驗發(fā)現(xiàn)了共有文化印記的作用具有差異性,在高風險經(jīng)濟體中文化印記的作用更加明顯,表明文化印記作為非正式制度為企業(yè)提供了新的保障。在進一步分析中發(fā)現(xiàn)與非國有企業(yè)相比,國有企業(yè)投資更加關注長遠戰(zhàn)略,具有更強的風險承受意愿。第三,共有文化印記促進了民心相通,增強了雙方民眾的交流與往來,促進了“一帶一路”倡議的實施,上述結果經(jīng)過了替換被解釋變量等一系列穩(wěn)健性檢驗。
根據(jù)研究結論,本文有如下啟示:首先,要發(fā)揮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優(yōu)勢,加強與外國的文化交流,促進民心相通,取得彼此互信,共同開創(chuàng)互利共贏的良好局面。再者,政府應該加強對“一帶一路”的引導,更好地發(fā)揮“一帶一路”的優(yōu)勢,在中國進入新發(fā)展階段的同時,為“一帶一路”合作伙伴提供更多的市場機遇、投資機遇、增長機遇,與“一帶一路”各國建立更加緊密的伙伴關系,堅持走團結合作、互聯(lián)互通、共同發(fā)展之路。最后,“一帶一路”倡議在高風險經(jīng)濟體國家取得了更好的效果,國有企業(yè)是參與“一帶一路”倡議的重要力量,中國應該總結“一帶一路”倡議實施的經(jīng)驗,加強對企業(yè)的保護與引導,消除企業(yè)對于風險等問題的擔憂,破解企業(yè)對外投資面臨的困境,讓企業(yè)更好地參與“一帶一路”合作中來。同時也要利用歷史優(yōu)勢,發(fā)揮睦鄰友好的歷史傳統(tǒng)的重要作用,增強政治互信,以共有文化印記為基礎推進 “一帶一路”合作更加深入,實現(xiàn)“一帶一路”的高質量建設。
本文主要討論了傳統(tǒng)文化作為共有文化印記促進了民心相通,推動了“一帶一路”高質量建設,實現(xiàn)了企業(yè)對這些地區(qū)投資的增加。但是,由于客觀因素的限制,本文存在以下三點研究的不足:
第一,本文主要考慮了媽祖文化的影響,由于文化本身具有區(qū)域性,我們選擇的主要研究對象集中在亞洲及周邊地區(qū),說明了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作用,其他地區(qū)可能存在其他共有文化印記搭建了雙方交流合作的橋梁。第二,本文主要討論了“一帶一路”倡議本身實施的政策差異,這種差異主要來源于文化因素,由于本文樣本的局限性導致了本文對“一帶一路”與非“一帶一路”國家的政策促進差異討論不夠詳細。第三,由于本文構建的數(shù)據(jù)集時間較長,一些數(shù)據(jù)在個別年份難免存在缺失,變量的選擇可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在當前研究中,如何實現(xiàn)“一帶一路”高質量建設仍然是社會各界所關注的熱點話題,討論文化因素對國家之間交流合作的作用仍然有很大的空間。在未來的研究中可以更加全面地考慮文化因素的影響,討論文化因素對中國與“一帶一路”及非“一帶一路”國家合作交流的影響,或是用更加詳實的數(shù)據(jù)與新的變量豐富文化因素對“一帶一路”高質量建設影響機制的分析,也可以從其他新的視角說明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作用,為“一帶一路”高質量建設提供更全面的理論支持。
參考文獻
蔡少卿,2004,“中國民間信仰的特點與社會功能——以關帝、觀音和媽祖為例”,《江蘇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4期,第32-35頁。
崔遠淼、方霞、沈璐敏,2018,“出口經(jīng)驗能促進中國對‘一帶一路國家的直接投資嗎——基于微觀企業(yè)面板數(shù)據(jù)的實證檢驗”,《國際貿易問題》,第9期,第66-79頁。
董曉慶、趙堅、袁朋偉,2014,“國有企業(yè)創(chuàng)新效率損失研究”,《中國工業(yè)經(jīng)濟》,第2期,第97-108頁。
金剛、沈坤榮,2019,“中國企業(yè)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交通投資效應:發(fā)展效應還是債務陷阱”,《中國工業(yè)經(jīng)濟》,第9期,第79-97頁。
蔣冠宏,2015,“制度差異、文化距離與中國企業(yè)對外直接投資風險”,《世界經(jīng)濟研究》,第8期,第37-47+127-128頁。
李伯重,1997,“‘鄉(xiāng)土之神、‘公務之神與‘海商之神──簡論媽祖形象的演變”,《中國社會經(jīng)濟史研究》,第2期,第47-58頁。
呂越、陸毅、吳嵩博、王勇,2019,“‘一帶一路倡議的對外投資促進效應——基于2005—2016年中國企業(yè)綠地投資的雙重差分檢驗”,《經(jīng)濟研究》,第9期,第187-202頁。
羅偉、葛順奇,2013,“中國對外直接投資區(qū)位分布及其決定因素——基于水平型投資的研究”,《經(jīng)濟學(季刊)》,第3期,第1443-1464頁。
李紅秀,2020,“‘一帶一路倡議下的文化傳播與民心相通”,《人民論壇》,第32期,第107-109頁。
劉洪鐸、李文宇、陳和,2016,“文化交融如何影響中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雙邊貿易往來——基于1995—2013年微觀貿易數(shù)據(jù)的實證檢驗”,《國際貿易問題》,第2期,第3-13頁。
劉曉寧,2018,“企業(yè)對外直接投資區(qū)位選擇——東道國因素與企業(yè)異質性因素的共同考察”,《經(jīng)濟經(jīng)緯》,第3期,第59-66頁。
梅冬州、王思卿、王志剛,2018,“資本賬戶開放對政府規(guī)模的影響機制研究——基于OECD國家與其他國家的比較分析”,《財政研究》,第5期,第2-14頁。
歐錦文、王安生、葉文平,2021,“持續(xù)性績效期望落差與OFDI——基于威脅剛性理論視角”,《南方經(jīng)濟》,第12期,第112-129頁。
邱雪情、卓乘風、毛艷華,2021,“‘一帶一路能否助推我國全球價值鏈攀升——基于基礎設施建設的中介效應分析”,《南方經(jīng)濟》,第6期,第20-35頁。
邵朝對、蘇丹妮、鄧宏圖,2016,“房價、土地財政與城市集聚特征:中國式城市發(fā)展之路”,《管理世界》,第2期,第19-31+187頁。
隋建利、龔凱林、劉金全,2021,“中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雙邊貿易周期的動態(tài)變遷測度”,《南方經(jīng)濟》,第2期,第84-105頁。
宋利芳、武睆,2018,“東道國風險、自然資源與國有企業(yè)對外直接投資”,《國際貿易問題》,第3期,第149-162頁。
譚秀杰、周茂榮,2015,“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貿易潛力及其影響因素——基于隨機前沿引力模型的實證研究”,《國際貿易問題》第2期,第3-12頁。
王永欽、杜巨瀾、王凱,2014,“中國對外直接投資區(qū)位選擇的決定因素:制度、稅負和資源稟賦”,《經(jīng)濟研究》,第12期,第126-142頁。
王永貴、洪傲然,2020,“千篇一律還是產(chǎn)品定制——‘一帶一路背景下中國企業(yè)跨國渠道經(jīng)營研究”,《管理世界》,第12期,第110-126頁。
王桂軍、盧瀟瀟,2019,“‘一帶一路倡議與中國企業(yè)升級”,《中國工業(yè)經(jīng)濟》,第3期,第43-61頁。
韋永貴、張藝川,2021,“跨國文化傳播對中國出口貿易的影響研究——基于友好城市的研究視角”,《南方經(jīng)濟》,第11期,第97-121頁。
溫忠麟、張雷、侯杰泰、劉紅云,2004,“中介效應檢驗程序及其應用”,《心理學報》,第5期,第614-620頁。
謝重光,2002,“試論媽祖信仰的社會功能”,《中共福建省委黨校學報》,第1期,第67-71頁。
楊宏恩、孟慶強、王晶、李浩,2016,“雙邊投資協(xié)定對中國對外直接投資的影響:基于投資協(xié)定異質性的視角”,《管理世界》,第4期,第24-36頁。
楊興全、尹興強、孟慶璽,2018,“誰更趨多元化經(jīng)營:產(chǎn)業(yè)政策扶持企業(yè)抑或非扶持企業(yè)?”,《經(jīng)濟研究》,第9期,第133-150頁。
殷華方、魯明泓,2011,“文化距離和國際直接投資流向:S型曲線假說”,《南方經(jīng)濟》,第1期,第26-38頁。
宗芳宇、路江涌、武常岐,2012,“雙邊投資協(xié)定、制度環(huán)境和企業(yè)對外直接投資區(qū)位選擇”,《經(jīng)濟研究》,第5期,第71-82+146頁。
張相偉、龍小寧,2018,“中國對外直接投資具有跨越貿易壁壘的動機嗎?”,《國際貿易問題》,第1期,第135-144頁。
張軍、高遠、傅勇、張弘,2007,“中國為什么擁有了良好的基礎設施?”,《經(jīng)濟研究》,第3期,第4-19頁。
翟崑、王麗娜,2016,“一帶一路背景下的中國—東盟民心相通現(xiàn)狀實證研究”,《云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6期,第51-62頁。
周經(jīng)、張利敏,2015,“新形勢下我國企業(yè)對外投資模式的選擇”,《經(jīng)濟縱橫》,第3期,第52-56頁。
Acemoglu, D. and Johnson, S., 2005, “Unbundling Institutions”,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113(5):949-995.
Acemoglu, D., Gallego, F. A. and Robinson, J.A., 2014, “Institutions, Human Capital, and Development”, Annual Review of Economics, 6(1) :875-912.
Acemoglu, D., Akcigit,U.,Alp,H.,Bloom,N.and Kerr,W., 2018, “Innovation, Reallocation, and Growth”,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08 (11): 3450-3591.
Acemoglu, D. and Angrist, J., 2000, “How Large Are Human-Capital Externalities? Evidence from Compulsory Schooling Laws”, NBER Macroeconomics Annual, 15: 9-59.
Burton, M. D. and Beckman, C.M., 2007, “Leaving a Legacy: Position Imprints and Successor Turnover in Young Firms”,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72(2) :239-266.
Besley, T. and Persson, T., 2014, “The Causes and Consequences of Development Clusters: State Capacity, Peace, and Income”, Annual Review of Economics, 6(1):927-949.
Brollo, F., Nannicini, T., Perotti, R. and Tabellini, G., 2013, “The Political Resource Curs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03(5) : 1759-1796.
Blattman, C. and Miguel, E., 2010, “Civil War”, Journal of Economic Literature, 48(1) : 3-57.
Bai Y. and Jia R.X., 2016, “Elite Recruitment and Political Stability: The Impact of the Abolition of China's Civil Service Exam”, Econometrica, 84(2):677-733.
Conconi, P., Sapir, A. and Zanardi, M., 2016, “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Process of Firms: From Exports to FDI”,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99 :16-30.
Davenport, C., 2007, “State Repression and the Tyrannical Peace”, Journal of Peace Research, 44(4) :485-504.
Fehr, E., Hart, O. and Zehnder, C., 2011, “Contracts as Reference Points—Experimental Evidenc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01(2) :493-525.
Glaeser, E., La Porta, R., Lopez-De-Silanes, F. and Shleifer, A., 2004, “Do Institutions Cause Growth?” Journal of Economic Growth, 9(3) :271-303.
Hitt, M.A., Hoskisson, R.E. and Kim, H., 1997, “International Diversification: Effects on Innovation and Firm Performance in Product-Diversified Firms”,The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40(4) :767-798.
Hennart, J.F., 2007, “The Theoretical Rationale for a Multinationality-Performance Relationship”,Management International Review, 47(3) :423-452.
Hart, O. and Moore, J., 1990, “Property Rights and the Nature of the Firm”,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98(6) :1119-1158.
Hart, O., 2017, “Incomplete Contracts and Control”,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07(7) :1731-1752.
Hillman, A.J., Withers, M.C. and Collins, B.J.,2009, “Resource Dependence Theory: A Review”, Journal of Management, 35(6):1404-1427.
Kilduff, M. and Lee, J. W.,2020, “The Integration of People and Networks”, Annual Review of Organizational Psychology and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7: 155-179.
Li, P., Lu, Y. and Wang, J., 2016, “Does Flattening Government Improve Economic Performance? Evidence from China”, 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 123: 18-37.
La Porta, R., Lopez-de-Silanes,F(xiàn)., Shleifer,A. and Vishny, R.W., 1998, “Law and Finance”,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106(6): 1113-1155.
Liu, Q. and Qiu. L.D., 2016, “Intermediate Input Imports and Innovations: Evidence from Chinese Firms' Patent Filings”,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103:166-183.
Lundan, S.M. and Li, J.T., 2019., “Adjusting to and Learning from Institutional Diversity: Toward a Capability-Building Perspective”,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tudies, 50(1):36-47.
Lounsbury, M., 2007, “A tale of two cities: Competing Logics and Practice Variation in the Professionalizing of Mutual Funds”,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50(2): 289-307.
Marquis, C. and Tilcsik, A., 2013, “Imprinting: Toward a Multilevel Theory”, Academy of Management Annals, 7(1) :193-243.
Marquis, C., 2003, “The Pressure of the Past: Network Imprinting in Intercorporate Communities”, 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 48(4):655-689.
Moser, P. and Voena, A., 2012, “Compulsory Licensing: Evidence from the Trading with the Enemy Act”,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02(1) :396-427.
North, D.C., 1990, “Institutions, Institutional Change and Economic Performance”,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Niculescu, M. F.and Whang, S., 2012, “Research Note: Codiffusion of Wireless Voice and Data Services: An Empirical Analysis of the Japanese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Market”, Information Systems Research, 23(1) : 260-279.
Topalova, P., 2010, “Factor Immobility and Regional Impacts of Trade Liberalization: Evidence on Poverty from India”, American Economic Journal: Applied Economics, 2(4):1-41.
Wright, F. W., Madura, J. and Wiant, K. J., 2002, “The Differential Effects of Agency Costs on Multinational Corporations”, Applied Financial Economics, 12(5) :347-359.
Abstract:Historically, China and the Belt and Road countries have a long history of friendly exchanges, leaving a lot of shared cultural imprints. This paper uses a difference in difference model to analyze how shared cultural imprinting influence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promote Chinese enterprises' outbound investment, and facilitate the realization of high-quality construction of the “Belt and Road” by constructing panel data from 2000 to 2019.
We finds that Mazu culture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an important source of shared cultural imprinting, and Chinese firms invest more in countries where shared cultural imprinting exist. Heterogeneity analysis shows that there are regional and firm-specific effects of shared cultural imprints on investment promotion, and the role of shared cultural imprints in promoting investment is more significant in high-risk areas. The promotion effect of the shared cultural mark on investment is significant in state-owned enterprises, but not in private enterprises. We use the number of tourists coming to China as a proxy variable for people-to-people ties and analyze the impact of shared cultural imprints on enterprises' outbound investment through promoting people-to-people ties. These findings provide new policy recommendations for achieving quality construction along the Belt and Road.
Keywords:Cultural Imprint; 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Corporate Outward Investment; Difference in Difference Model
(責任編輯:徐久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