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榴花照眼明,絲綢之路風韻點亮了夏日的古都西安。5月18日至19日,中國—中亞峰會在這里舉行。
峰會上,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發(fā)表主旨講話,就建設一個什么樣的中亞提出“四點主張”,就如何建設中國-中亞命運共同體提出“四個堅持”,并就怎樣發(fā)展中國同中亞國家合作提出“八點建議”。
中國還同中亞五國達成了包括《中國-中亞峰會西安宣言》《中國-中亞峰會成果清單》等在內(nèi)的7份雙多邊文件,簽署了100余份各領域合作協(xié)議。此次峰會的成功舉辦,標志著中國-中亞元首會晤機制正式成立,為中國-中亞合作打造了頂級平臺。
長期以來,外界更關注作為“文明驛站”的中亞帶來了什么,又帶去了什么。被忽視的問題是:中亞到底是什么?中亞的先民如何來到這里,如何被塑造,又如何形成“中亞”的自我認知?借由此次峰會的召開,這片石榴花盛開的土地需要重新去發(fā)現(xiàn),“何以中亞”的新時代答案,也需要探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