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到聚餐,你們飯前第一件事是干啥?洗手?拍照?還是燙餐具?十幾個人,動作一致,一氣呵成,仿佛在進行餐前禮儀。碗、筷子、杯子、碟子一個也不放過,必須接受一次高溫的洗禮……聽上去挺干凈衛(wèi)生的,但有人說燙的是一種心理安慰,開水燙碗筷真的有用嗎?
首先來分析一下,餐具上一般都會殘留哪些微生物?
最主要的微生物包括:細菌(金黃色葡萄球菌、沙門氏菌以及大腸桿菌等)、病毒(甲肝病毒、乙肝病毒、諾如病毒等)、霉菌(真菌)以及芽孢等。這些微生物都可能對人體產(chǎn)生一定程度的危害。那燙一下真的能殺死這些微生物嗎?
金黃色葡萄球菌在一定條件下能產(chǎn)生腸毒素,會引起人惡心、嘔吐、胃痙攣以及腹瀉等食物中毒的癥狀,對高溫有一定的耐受能力,在80℃以上的高溫下30分鐘,才能將其徹底殺死。
沙門氏菌是我國食物中毒事件中最大的病因,由于廣泛存在,極易污染餐具。感染后,會出現(xiàn)嘔吐、腹痛、水樣便,嚴重者會出現(xiàn)寒戰(zhàn)、抽搐甚至昏迷。不過,沙門氏菌相對不耐熱,55℃~60℃溫度下15~30分鐘即可殺死大部分沙門氏菌。
大腸桿菌是我們經(jīng)常聽到的一種細菌,它存在于我們生活的各個地方,比如水里、飯里,甚至是身體里。它是人和動物腸道的正常寄居菌,只有在特殊情況下才會引起急性腹瀉。大腸桿菌對高溫也不耐受,一般75℃溫度下1分鐘即被殺死。
細菌芽孢簡單來講,可以理解是細菌的休眠體。它具有很強的適應(yīng)能力,可抵抗酸、旱等不利因素,且十分耐熱。所以,一般情況下,開水不能殺死它們。
大多數(shù)霉菌在70℃~80℃溫度下就足夠被殺滅。但真菌孢子(休眠狀態(tài)的真菌)及一些真菌產(chǎn)生的毒素無法在高溫下殺滅。所以,餐具一旦發(fā)霉,就別想著燙一下解決問題了。
餐具上可能會有的病毒有諾如病毒,甲肝、乙肝病毒等。其中,諾如病毒很容易消滅,但甲肝、乙肝病毒則需要100℃的熱水。
由此看來,高溫的確能起到一定的殺菌消毒作用,但常規(guī)的用熱水涮碗筷卻達不到理想的效果。專家表示,要達到消毒效果,至少要同時滿足兩個條件:必須是100℃滾燙的開水;不是在開水里放一下就拿起來,而是至少浸沒5分鐘以上。也就是說高溫消毒的兩個必備條件“溫度和時間”,缺一不可。
一般餐廳提供的熱水熱茶,為了避免燙傷,多在70℃~80℃左右。這些水倒在涼的餐具里,溫度還會降至更低。另外,不少人燙餐具的時候,快則幾秒,慢則十幾秒,這在作用時間上也是遠遠不夠的。
在日常使用消毒餐具時,可以記住“三要三無”,來對餐具的衛(wèi)生進行初步判斷。
“三要”:餐飲具包裝要完整;包裝要清晰標明廠名、廠址、聯(lián)系電話、生產(chǎn)和保質(zhì)日期;餐飲具要光潔、感官良好。
“三無”:合格的集中消毒餐飲具要做到無油漬、無泡沫、無異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