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豪
提到餐具,很多人想到的都是陶瓷、玻璃甚至塑料,對于不銹鋼餐具的記憶,大抵只會停留在學生時代。唯獨廣東人是個例外。
打開社交平臺,你能看到不銹鋼餐具在廣東人家里的一萬種用法——盛菜、盛湯、吃火鍋、熱菜、洗菜、腌肉、裝水果……無論食材多么珍貴、菜品如何精美,只要上了廣東人的餐桌,不銹鋼餐具就必定是標配。
那么,最懂美食的廣東人,為何唯獨對不銹鋼愛得深沉?
廣東人的餐具被不銹鋼承包了
廣東人家里餐具的“不銹鋼含量”到底有多高,打開消毒碗柜就可見一斑:大到盛湯的湯煲,小到裝豉油的蘸料碟,只要是能夠端得上桌的鍋碗瓢盆,必然會出現(xiàn)不銹鋼。就連筷子、勺子、刀叉、油壺,都能由不銹鋼承包。
似乎可以毫不夸張地講,不銹鋼在廣東就是“包容萬物”般的存在。一個無從考究的民間說法是,鑒定一家餐廳(或小吃店)到底好不好客,只需要看盛菜用的是不是不銹鋼餐具——如果是,說明店家沒把你當外人,大可直接進店大快朵頤。
在各式各樣的不銹鋼制品里,尺寸不一的不銹鋼盆是其中的C位,也是應(yīng)用最廣泛的不銹鋼制品。但比起稱其為不銹鋼盆,廣東人更愿意稱之為“不銹鋼pang(意同碗狀的盆,更意象的表述是‘兜)”。
假如不銹鋼pang也像新會陳皮一樣按年份劃分等級,那么“pang齡”5年以內(nèi)的只能是青銅,10年的頂多算個白銀。只有超過20年的不銹鋼餐具,才有資格成為不銹鋼界的王者。“不銹鋼pang從小用到大”,是很多廣東人經(jīng)常說的話。
廣東人偏愛不銹鋼的四大理由
在餐具界里,相較于陶瓷,只有一層防銹漆的不銹鋼,給人最直接的印象除了丑可能還是丑,讓習慣陶瓷餐具的人一度難以接受。不過在廣東人眼里,餐具精美與否往往只是次要,人們更看重的是烹飪出美味的菜品到底好不好吃、夠不夠鮮、有沒有保留食材最真的味道。
就拿廣東人最愛的清蒸來說,不少老廣認為,用不銹鋼碟來蒸魚、蒸雞、蒸肉餅、蒸海鮮、蒸臘肉臘腸等,都比用陶瓷碟來蒸會更加鮮甜、更加入味,而且制作起來也更加省時省力。畢竟鋼鐵的導熱性比以黏土為主的陶瓷要強,也更不容易散失熱量,自然能夠留住食材本有的味道。
此外,比起裝飾精美的陶瓷碟,其貌不揚的不銹鋼碟往往在邊緣上有卷邊,起鍋時沒這么燙手,不論是徒手拎起還是用夾子夾,都比陶瓷碟方便不少。
更何況,用不銹鋼碟也不用擔心摔壞,不易留下污漬,是讓小孩學習洗碗的不二選擇。相比之下,陶瓷碗碟往往很難擁有十年以上的壽命,不是在洗碗的時候被用力過猛的主人磕破,就是在一聲聲“碎碎平安”里結(jié)束了“碟生”。
最重要的是,廣東是不銹鋼制造大省?;洊|的潮州、揭陽是全國聞名的不銹鋼制品之鄉(xiāng);粵西陽江的“十八子”刀剪成為這座城市的工業(yè)名片;珠三角腹地的江門新會,坐擁廣東最有規(guī)?;牟讳P鋼生產(chǎn)基地;粵北的云浮新興生產(chǎn)的不銹鋼廚具,有95%走出國門銷往海外。
而以制造業(yè)聞名的“爆款之都”佛山,早在宋代便大興冶鐵業(yè),到了明末清初時已經(jīng)是中國南方最大的軍火鑄造基地,一度被稱為“帝國的鐵都”。時至今日,東平河沿線的瀾石、樂從一帶,仍坐落著成行成市的鋼鐵交易市場,南海獅山的有色金屬園區(qū)和大瀝的不銹鋼批發(fā)市場,還在將各式各樣的不銹鋼制品送往五湖四海。
產(chǎn)地近、成品多、容易買到,而且又便宜,似乎也不難理解為什么不銹鋼餐具會成為廣東人餐桌上的標配,又為何能和花短褲、人字拖一樣,高度融入廣東人的日常生活里。
廣東人的美味不用靠精美的餐具來支撐
對那些在海外打拼生活的廣東游子來說,一個不銹鋼pang就是鄉(xiāng)愁的記憶。
有在英國留學的廣東人最近在社交平臺上感慨,自己在倫敦走了幾個街區(qū)、花上半天才買到一只大小適中的不銹鋼pang,用它裝上從超市里買回來的海鱸,剛好能放進鍋里?!昂w|配上姜蔥、料酒一起清蒸,等10分鐘出鍋之后再澆上蒸魚豉油,放在小房間的書桌上細細品嘗,吃上第一口瞬間就像回到了萬里之外的家?!?/p>
更有長期旅居海外的老廣們回家鄉(xiāng)的第一件事,就是去超市挑選不銹鋼pang,將這份“鄉(xiāng)愁”帶出廣東、帶出國門,用它裝起七分熟的牛扒,端上西餐餐桌,在燭光中與紅酒交相輝映。
當然,廣東人的消毒碗柜并非完全被不銹鋼餐具占據(jù)。各種尺寸的陶瓷碟、搪瓷碟、玻璃碟、紫砂煲,甚至由密胺聚酯制成的碗和盆,都會高頻率地出現(xiàn)在廣東人的廚房里和餐桌上。
不過,餐具再怎樣精致、花紋再怎樣復(fù)雜好看,也只是一個餐具而已。廣東人對待美食的底氣,才不靠精美的餐具來支撐。不銹鋼也好,陶瓷也罷,能享受美食佳肴帶來的自洽松弛的煙火氣生活感,才是廣東人懂得“生猛且務(wù)實”生存的至高哲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