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文斌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 , 這是一個大家耳熟能詳?shù)牡涔省?這個典故講了一個樸素而深刻的道理:人類要在改造世界中獲得更多的成果,僅靠年復一年、日復一日的辛勤勞作是不夠的,還需要在無數(shù)次的實踐中不斷總結反思,形成一個智慧的方法,有了這樣的方法,就可以在未來的工作中掌握主動、獲得先機。 方法論的獲得是人類實踐智慧的產物,是文明進步的金鑰匙。
培根在《新工具》一書中說過,赤手做工,不會產生多大效果,理解力也一樣。手用的工具是供以動力或加以引導, 心用的工具是對理解力提供啟示或示以警告。 一個人只有在其所做的工作中善于總結,不斷提升,才能將這一門工作做到極致。 對于教育者來說,不能滿足當一輩子教書匠,而是要做一個傳道授業(yè)解惑的靈魂工程師,如何塑造學生,用什么塑造學生,是我們每個教師的靈魂拷問。 說到底,這種塑造不是簡單地傳授知識,不是簡單地批改作業(yè),不是簡單地考試考核,而是要通過知識的傳授、實踐的參與、文化的溝通,給學生以認識世界、把握人生的金鑰匙,有了這把金鑰匙,同學們在未來的人生中就會無所畏懼。
拿破侖說過,世界上有兩種力量:利劍和思想,從長而論,利劍總是敗在思想手下。 人類文明的早期成果,大都靠人類付出艱辛的體力而獲得,但自從人類進入文明史的發(fā)展階段以來,思想的力量、智慧的利劍則成為開天辟地的金鑰匙。 中國的春秋戰(zhàn)國時期,老子、孔子、孟子等一批思想大師橫空出世,由此塑造了中華文明的偉大氣象。 今天,當我們讀到大音希聲、大象無形、自強不息、厚德栽物,仿佛看到一把思想之劍超越時空,給人以智慧、力量和啟迪。 從根本上來說,思想的核心就是方法論。 我們通常評論一個人有思想,僅說他讀得書多是不夠的,在現(xiàn)實生活中,確實有一些人讀了不少書,或者也有較高的學位,但卻是一個思想蒼白的人,他們不會對風云變幻的外在形勢作出抽絲剝繭的分析,他們不善于將知識的積淀用于實踐的創(chuàng)新,所以總是在從一處讀書到另一處讀書中無意義的循環(huán),沒有對社會進步帶來一些有積極創(chuàng)新意義的貢獻。 一個人的思想獲取,需要讀書、需要實踐、需要對話,由此還需要通過自己的思與悟,形成一種方法論上的升華。
美國經濟學家貝克爾在《人類行為的經濟學分析》中說過,經濟學之所以成為一門科學,其原因不在于它的研究對象或種種定義,而在于它的研究方法。方法論的獲取不僅僅是在精神文化層面的自我欣賞,關鍵在于在改造世界、提升人類福祉方面有所作為。 馬克思的哲學思想之所以能夠超越歷史上一切哲學流派,就在于馬克思不僅關注如何認識世界,更關注如何改造世界,認識世界與改造世界有關聯(lián),但不能等同,要讓一種理論成為人類改造世界的指南,就要將關于認識世界的成果轉化方法論用于應對和解決現(xiàn)實問題。 當年林則徐被發(fā)配到新疆,看到新疆因缺水造成生產生活停滯十分心痛,當他發(fā)現(xiàn)古代就有人通過在山中挖井儲備雪水并澆灌農田時,就積極鉆研并不斷改善,帶領新疆人民挖了數(shù)百條坎兒井。 一百多年過去了,物是人非,但坎兒井卻一直以潺潺流水滋潤著大美新疆。
南北朝劉勰在《文心雕龍》中說,操千曲而后曉聲,觀千劍而后識器。 這就是講任何一種技藝方法論的獲取,不是靠投機取巧就可以得到的,而是需要艱苦的訓練、勤奮的實踐而獲得的。對于青年學生而言,要想獲得某門知識的方法論,首要需要打下這門專業(yè)的知識基礎,正所謂 “書讀百遍,其義自現(xiàn)” ,要舍得下苦功夫,真正做到 “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 。 惟有如此,再經過不懈的反思、質疑、體悟,才能逐步獲得方法論的金鑰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