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淑芹
學科是人類對自然、社會和人自身理性認識而形成的不同知識體系的具體科目和分支。人類按照一定的研究對象和功能屬性進行學科分類后,學科建設就成為不同門類學科發(fā)展的客觀要求。學科建設在本質上是學科理論體系與話語體系同構的過程。具而言之,學科建設既需要人們在不斷深化學科理論認識的基礎上,精準凝煉概念,提出新術語、新命題,科學闡釋原理,使學科理論更加豐富、科學以及體系結構更加完整,也需要運用特定的語言表達形式,形成富于學科特色的話語體系。通觀新中國成立后我國倫理學學科建設歷程,總體上比較偏重學科結構、內容、理論的闡釋,話語體系建設的自覺意識不強、功力不足。新時代加強中國特色倫理學學科建設,需要處理好學科話語體系構建的普遍性與特殊性、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實然與應然、全球化與本土化的關系,堅持“四個統(tǒng)一”的原則,使話語表達契合理論內容且體現(xiàn)中國道德文化元素。
人的社會性存在方式決定了人際思想交流的必然性。人類對各種事物的感覺認識和理性思維所形成的看法意見、思想觀念等,需要通過話語或其他形式表達出來。人的話語表達依賴于語言文字。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中指出:“語言和意識具有同樣長久的歷史;語言是一種實踐的、既為別人存在因而也為我自身而存在的、現(xiàn)實的意識。語言也和意識一樣,只是由于需要,由于和他人交往的迫切需要才產生的。”(1)《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161頁。人與動物的區(qū)別在于人有理性和思想,人的活動具有意識和自覺性,而語言恰是人類傳遞信息、相互交流的特有工具,是不同國家和民族發(fā)明創(chuàng)造的思想交流符號,而話語是人們運用不同的語言文字、修辭手法、語法規(guī)則等,以語言為媒介表明立場、態(tài)度、意見、觀點、思想或闡釋一定的理論等。西方近代哲學家洛克和休謨在探討人類知識起源時都認為,“詞語代表觀念”,(2)葉秀山、王樹人總主編:《西方哲學史》(第4卷),南京:鳳凰出版社、江蘇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422頁。即是說,社會成員在交往中,都是用詞語表達自己的立場、態(tài)度、想法和見解的。人們表達思想觀念而形成的話語體系,“不僅是語言符號體系,更是言語內容和理論知識體系。”(3)郭湛、桑明旭:《話語體系的本質屬性、發(fā)展趨勢與內在張力——兼論哲學社會科學話語體系建設的立場和原則》,《中國高校社會科學》2016年第3期。一言以蔽之,話語體系是人們之間進行思想交流和學科理論概括的工具。學科作為人類認識成果而形成的專門性知識體系,需要通過一定的話語表達出來。從這個意義上說,學科建設的任務,不只是發(fā)現(xiàn)問題,在科學探索中尋求真知和獲得真理,不斷完善學科知識體系,促進學科理論的發(fā)展,而且也需要運用恰當?shù)脑捳Z表達方式,闡釋好相關術語和理論,構建特定學科的話語體系。
學科的話語體系建設,既有共性也有個性。倫理學作為哲學的分支,其學科話語體系建設首先需要遵循所有學科話語體系建構的普遍規(guī)則要求。一切學科話語體系建設,都需要遵守兩大基本原則。一是學科話語表達在形式上,要合乎特定語言文字的一般規(guī)范要求。眾所周知,語言具有語音、語法和詞匯三大要素,語言使用有明確的規(guī)則要求。這就預示,任何學科話語體系的構建都要遵循一定的語言文字的詞匯、語法構成等基本規(guī)則要求,即話語表達要合乎語言邏輯。與日常生活用語相比,學科話語表達更具有精煉性、嚴謹性,不僅要合乎語言表達的一般語法規(guī)則,不能出現(xiàn)語言文字的語詞語法錯誤,而且還要體現(xiàn)語言運用水平的高度,既要與闡述的對象相貼合,又要精準精煉精義。即是說,學科語言表達要形神兼?zhèn)?、言簡意賅,思想闡述要精要,論述邏輯要清晰。換言之,無論何種學科的話語體系,其語言表達方式都要遵循特定語言文字的詞語、詞性、語法等普遍規(guī)定要求,遵循人類語言表達的一般規(guī)律和原則。二是學科話語表達在內容上,要遵循實事求是的科學原則。馬克思指出:“思想、觀念、意識的生產最初是直接與人們的物質活動,與人們的物質交往,與現(xiàn)實生活的語言交織在一起的。”(4)《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第151頁。人們的思想觀念是對現(xiàn)實的反映,來自社會實踐,這就要求語言表達要真實地反映社會生活實際,不能主觀臆造。話語表達雖然是學科內容的外在表現(xiàn)形式,但相關學科人員要恪守科學精神和學科規(guī)范要求,按照合乎特定學科研究對象產生、發(fā)展的客觀規(guī)律而表達觀點、思想、理論體系,切忌夸大其詞甚至篡改數(shù)據(jù)、歪曲事實等。具言之,學科建設者在概括或論述學科理論時,要堅持以科學的態(tài)度看待和評價問題,在科學研究中求真務實,客觀準確地表達學科研究的理論成果。在西方哲人看來,知識是由命題構成的,只有真命題才能構成科學知識?!爸R必須包含有命題陳述,它構成了知識的內容。該命題必須是真實的,如果該命題是不真實的,或者是邏輯謬誤,那么該命題就與知識的概念相矛盾,就不能稱之為知識……在知識的概念中,命題內容的真是根本的。”(5)葉秀山、王樹人總主編:《西方哲學史》(第4卷),第440—441頁。顯然,學人對特定學科思想理論的話語表達,只是對描述對象、闡釋理論或得出結論的客觀反映,是人們現(xiàn)有認識水平對已有研究成果的一種真實而準確的表達。這就預示,學科思想理論的話語表達,要合乎客觀規(guī)律、忠實于事實真相,這是所有學科話語體系建設都要遵循的普遍根本原則,倫理學也不例外。
倫理學作為哲學社會科學中特殊的價值科學,具有獨特的研究對象,即人類社會的道德現(xiàn)象。倫理學圍繞人應當做什么、如何做以及成為什么樣人的核心問題,探究人應該具有何種道德意識、道德心理和道德品行才配做“真正的人”?!罢嬲娜恕笔侨说纳纳硇?、存在方式的社會性和思想需求的精神性高度統(tǒng)一的有機體。倫理學注重對人的心靈善化和人格塑造,因此,倫理學與其他人文社會科學相比,具有許多特定的學科概念,如倫理、道德、善惡、良心、榮辱、幸福、道德義務、道德權利、意志自由、道德自律等。倫理學人對這些具有鮮明倫理學學科特色的概念界定及其學理闡釋,需要在遵循所有學科話語表達普遍原則的前提下,使用恰當?shù)恼Z詞、語調、修辭方法等,表達好學科特有概念的內涵及其相關理論。除此之外,倫理學話語體系的建構,還需要站在道德哲學和實踐理性相統(tǒng)一的立場,注重不同道德語言類型的合理使用,處理好“理論道德語言”與“日常道德語言”的關系和適應場域,既避免完全用“理論道德語言”取代“日常道德用語”而產生的倫理學話語表達過于抽象的晦澀難懂問題,也要避免完全用“日常道德用語”取代“理論道德語言”而產生的倫理學話語表達過于具象淺顯的問題。“理論道德語言”是學科理論體系高度凝煉概括的需要,“日常道德用語”作為多數(shù)社會成員廣泛使用和普遍接受的“活性”道德觀念和價值標準,因其更能直接表達出人們“應該做什么”或“不應該做什么”的道德要求,不僅易于道德傳播,使道德教育具有親和力,而且易于為社會成員的道德選擇和行動提供具體指引。有鑒于此,倫理學學科話語體系的建構,需要把“理論道德語言”與“日常道德用語”結合起來,既突顯學科理論的抽象概括性,也注重道德理論的通俗易懂性,使二者相互輝映,融貫互濟。
任何學科都有自己產生和發(fā)展的歷史。相較于其他學科而言,倫理學屬于產生較早的學科之一?,F(xiàn)代社會的許多學科都是近代社會伴隨科學發(fā)展的知識門類增加的產物,但倫理學產生于古希臘時期,亞里士多德在“建立了廣博的百科全書式的知識體系”(6)葉秀山、王樹人總主編:《西方哲學史》(第2卷·下),南京:鳳凰出版社、江蘇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696頁。并進行分門別類的學科劃分時,就首創(chuàng)了倫理學學科,并著有以“倫理學”命名的多部著作,如《尼各馬可倫理學》《大倫理學》《優(yōu)臺謨倫理學》。倫理學自產生后,一直是西方哲學研究的重要內容,形成了美德倫理學、自然主義倫理學、快樂主義倫理學、神道主義倫理學、理性主義倫理學、情感主義倫理學、功利主義倫理學、義務論倫理學、直覺主義倫理學、語言分析倫理學等諸多學派和學說。我國古代雖然沒有對倫理學進行學科劃分,甚至在19世紀之前沒有使用過“倫理學”這一學科概念,但我國古代已有“倫理”“道德”的范疇,并形成了豐富的傳統(tǒng)倫理思想。為此,習近平指出:“中華民族在長期實踐中培育和形成了獨特的思想理念和道德規(guī)范,有崇仁愛、重民本、守誠信、講辯證、尚和合、求大同等思想,有自強不息、敬業(yè)樂群、扶正揚善、扶危濟困、見義勇為、孝老愛親等傳統(tǒng)美德。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中很多思想理念和道德規(guī)范,不論過去還是現(xiàn)在,都有其永不褪色的價值。”(7)習近平:《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人民日報》2015年10月15日,第1版。
由于“任何話語體系的建設都基于本民族的歷史實踐并體現(xiàn)本民族的風格和氣派”(8)郭湛、桑明旭:《話語體系的本質屬性、發(fā)展趨勢與內在張力——兼論哲學社會科學話語體系建設的立場和原則》。,所以,新時代我國倫理學學科話語體系的建設,要善于繼承和弘揚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道德文化的精華,汲取其道德思維和話語表達的優(yōu)長,真正“體現(xiàn)繼承性、民族性”(9)習近平:《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人民日報》2016年5月19日,第2版。。以儒家為主的優(yōu)秀傳統(tǒng)道德文化,有其獨特的話語表達形式。歸類而論,有五大特征:
一是德目簡明。傳統(tǒng)道德文化在德目的凝煉方面,較好地體現(xiàn)了中國文字的獨體單音的特點,即一個字能夠完整地表達一個詞的語義,以至于最初的倫理、道德都是分開而寫的。中國傳統(tǒng)社會倡導的德目,簡潔明了,如“五?!薄鞍说隆??!拔宄!笔侨?、義、禮、智、信;“八德”是孝、悌、忠、信、禮、義、廉、恥。雖然德目之間有個別重合,都是“一字一德目”,精義入神,既體現(xiàn)了中國古代話語表達“凝煉節(jié)制”的特性,又體現(xiàn)了語言傳遞信息的識記性。
二是德意明確。儒家推崇的“五常之教”,即“父義、母慈、兄友、弟恭、子孝”(10)楊伯峻:《春秋左傳注》(第2冊),北京:中華書局,1981年,第642頁。,用“義慈友恭孝”五個字,直接表明倫理關系中不同社會角色的行為規(guī)范,以人倫定位明示道德要求?!爸倚⒐?jié)義”德目倡導人們對國家盡忠、子女對父母盡孝、妻子對丈夫盡節(jié)、朋友間盡義,也是使人們在特定倫理關系中理解、接受、認同和踐行相關道德準則,體現(xiàn)了由倫理關系及其合理秩序衍生出行為規(guī)則之“道”以及人們內化“道”于心并外化為行的道德品行的生成邏輯。
三是德理通達。中國傳統(tǒng)儒家倫理思想家,對道德正當性及其價值的闡釋,遵循以“天道”釋“人道”、以“人道”明“義理”的證成邏輯。宇宙萬物都有運行發(fā)展的客觀規(guī)律,即“天道”;人按照“天道”的客觀要求去做,即為“人道”。以“誠實”之德為例。在我國傳統(tǒng)儒家文化中,“誠”是本體論與規(guī)范論的統(tǒng)一。在本體論意義上,“誠”既是“天道”,也是“人道”。孟子曰:“是故誠者,天之道也;思誠者,人之道也?!?11)楊伯峻:《孟子集注》(上),北京:中華書局,1984年,第173頁。在孟子看來,“誠”是自然的規(guī)律,追求誠是做人的行為當然律則。朱熹在《四書章句集注》中對其注解為,“誠者,理之在我者,皆實而無偽,天道之本然也。思誠者,欲此理之在我者,皆實而無偽,人道之當然也?!?12)朱熹:《四書章句集注》,北京:商務印書館,2011年,第257頁??陀^實在性是自然萬物的本性,是自然之理,即“天道”;人們尊重事物實在性、按照事物本性做事的態(tài)度和行為,是做人之理,即“人道”。上述分析表明,傳統(tǒng)儒家倫理思想,對人們?yōu)槭裁匆袷氐赖碌睦碛申U釋,不是以道德功利價值為根由,而是以天道義理為正當性的根本,具有超功利性,突顯了道德天經地義的必然性。至于道德行為產生的實際功效和利益,是行道而應得的自然之果,是道德應得之利,猶如自然界的“種瓜得瓜種豆得豆”一樣,是自然而然的因果律。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道德文化基于事物和關系內蘊的“應然秩序”之理,闡明人遵守“應然秩序”之道的必然性和正當性,表明人遵守道德、具有良好品德是理所當然,是做人之根本,即人們遵守道德是事理之當然,而非源于利益獲取之故。這種從“天道之本然”到“人道之當然”的道德闡釋邏輯,體現(xiàn)了中國人的“人心和善的道德觀”,不同于西方功利論倫理學的道德思維范式,有利于人們避免道德手段論的道德價值相對主義,從根本上捍衛(wèi)了道德的尊嚴。
四是德規(guī)易懂。中國傳統(tǒng)儒家倫理思想,對道德問題的闡釋,既注重對天道義理的道德理性的分析與闡釋,也善于把道德理性與人的生活經驗相結合,注重運用比喻、隱喻、設問、反問、襯托等多種修辭方法,使道德公理淺顯易懂。如中國古人對“信用”之德的釋義。在他們看來,“信”德的本質是從“道”而不單是“行其言”的守約?!叭酥詾槿苏?言也,人而不能言,何以為人?言之所以為言者,信也。言而不信,何以為言?言之所以為信者,道也,信不從道,何以為信?”(13)《春秋谷梁傳全譯》,白本松譯注,貴州:貴州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220—221頁。孔子在論述信用重要性時指出:“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大車無輗,小車無軏,其何以行之哉?”(14)楊伯峻:《論語譯注》,北京:中華書局,1980年,第21頁。我國古代思想家們用人們熟知的生活常識說明信用的義理深義,便于社會成員理解而明理守信。
五是德行適度。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道德文化,非常注重道德分寸。面對復雜多變的道德生活境遇,主張人們在道德行為選擇中,堅持道德的原則性與靈活性相結合,運用辯證思維和道德智慧,“守經達權”,使行為恰到好處,不偏不倚,義行適度。中國古人對“德”的理解,主要有兩義:一是內心得“道”為“德”。春秋時代的管子曰:“德者,道之舍,……故德者得也;得也者,其謂所得以然也。”(15)《管子譯注》,劉柯、李克和譯注,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259頁。朱熹認為:“道則人倫日用之間所當行者是也;德者,得也,得其道于心而不失之謂也?!?16)朱熹:《四書章句集注》,第264頁。二是事宜為“德”。中國古人認為:“德者,得也,得事宜也。”(17)《釋名》,任繼昉、劉江濤譯注,北京:中華書局,2021年,第221頁??鬃印⒚献訉Φ赖滦袨?尤為強調德行的適度性??鬃诱J為,對于信德,既要遵守諾言,又要講信循義。孔子曰:“信近于義,言可復也?!?18)楊伯峻:《論語譯注》,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第9頁。守信的前提是承諾要合乎“義”,符合義的約言就能兌現(xiàn)。孟子說得更加明確:“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義所在。”(19)楊伯峻:《孟子譯注》,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第144頁。有德行的人,言行依義而行。朱熹曰:“信不近義,豈所謂信!”(20)黎靖德編:《朱子語類》,王星賢點校,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第491頁??梢?中國儒家的倫理思想,體現(xiàn)了鮮明的道德辯證法思想,既反對固守道德原則的教條主義,也反對否定道德原則普遍性的相對主義。
顯然,在我國當代倫理學話語體系建設中,需要深入挖掘與闡發(fā)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道德文化,使中華民族最基本的優(yōu)秀道德文化基因、范疇與新時代經濟文化社會的發(fā)展相協(xié)調?!皞鞒兄腥A文化,絕不是簡單復古,也不是盲目排外,而是古為今用、洋為中用,辯證取舍、推陳出新,摒棄消極因素,繼承積極思想,‘以古人之規(guī)矩,開自己之生面’,實現(xiàn)中華文化的創(chuàng)造性轉化和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21)習近平:《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具而言之,儒家優(yōu)秀傳統(tǒng)倫理對德目的高度凝煉與鞭辟入里的分析、對道德正當性以“天道之本然”而建構“人道之當然”意義世界的闡釋邏輯等思想精華,需要在現(xiàn)代倫理學的話語體系建構中,實現(xiàn)創(chuàng)造性的轉化和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形成帶有中國道德文化特質的話語表達方式與闡釋范式,既改變現(xiàn)有倫理學話語體系較為偏重理論分析、缺乏生活氣息、不接地氣的道德理論過于抽象問題,也改變目前中國倫理學學科在國際學術交流中反映中國道德思維方式的概念、術語供給不足的“話語權”微弱的境況,因為“建設中華民族現(xiàn)代文明,是我們在新時代新的文化使命”(22)《習近平在文化傳承發(fā)展座談會上強調 擔負起新的文化使命 努力建設中華民族現(xiàn)代文明》,《人民日報》2023年7月27日,第18版。。
倫理學的話語體系作為對道德思想觀點的系統(tǒng)化和理論化表達,雖然與其他人文社會科學有相同、相通之處,但道德命題連系詞的特殊性,內蘊了倫理學話語表達的個性特征。倫理學不同于自然科學,它探求的不是宇宙萬物的真?zhèn)螁栴},而是基于人類人性完善和美好社會建構的價值追求,探究人“應當”遵守的價值原則以及需要形成的品德和情操。近代西方社會伴隨科學的復興,知識來源的獲取方式成為哲學思考的前沿問題,以至于哲學研究的核心任務發(fā)生了從本體論到認識論的轉化。英國哲學家大衛(wèi)·休謨熱衷于對知識命題的研究,他在對情感與理性在道德行為中的功用進行分析時,按照道德體系的慣常推理方式進行判斷,卻突然發(fā)現(xiàn)道德命題“不再是命題中通常的‘是’與‘不是’等連系詞,而是沒有一個命題不是由一個‘應該’或一個‘不應該’聯(lián)系起來的。這個變化雖是不知不覺的,卻是有極其重大的關系的。因為這個應該或不應該既然表示一種新的關系或肯定,所以就必須加以論述和說明;同時對于這種似乎完全不可思議的事情,即這個新關系如何能由完全不同的另外一些關系推出來的,也應當舉出理由加以說明?!?23)[英]大衛(wèi)·休謨:《人性論》(下),關文運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16年,第505—506頁。休謨發(fā)現(xiàn)道德命題的特殊形式,構成了“事實與應該”的休謨難題。后世的倫理學家們對這一難題給予了不同的關注和闡釋,盡管觀點紛呈,但對道德命題連系詞的“應該”屬性卻是共識的,即道德命題的連系詞不是科學命題中的“是”與“不”,而是“應該”與“不應該”。道德命題的特殊性,是倫理學學科話語表達不同于其他學科的內在規(guī)定。它要求倫理學的話語表達形式,在用詞及其表述語氣等方面,都要體現(xiàn)道德的“應然”特性,處理好“實然與應然”的關系。一方面,“事實”與“價值”雖分屬于不同的問題域,但二者之間具有內在的邏輯關系,即“事實”或“是”本身蘊含“應該”的價值訴求。人類社會的進步以及人性完善的內在驅動力,恰是源于人們對社會存在現(xiàn)狀和自然人性的不滿而生發(fā)出的改造主觀世界和客觀世界的欲求和愿望,顯然,現(xiàn)實的不完滿性孕育出應然的價值訴求。人類道德是基于人性事實與人性完善價值追求的需要。人性是道德的基礎。人是受生物機制影響的生命體,人的自然屬性以及自利傾向對社會合作造成的破壞性以及淪落為動物的風險性,孕育了道德產生的必然性。恩格斯在《反杜林論》中,既承認了人源于動物的“實然”事實,也指出了人要超越獸性的“應然”價值要求。“人來源于動物界這一事實已經決定人永遠不能完全擺脫獸性,所以問題永遠只能在于擺脫得多些或少些,在于獸性或人性的程度上的差異?!?24)《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478頁。人類為了拉開人性與獸性之間的距離,促使人盡可能擺脫獸性,不僅創(chuàng)設法律,出于社會利益關系的“實然”底線要求,明確規(guī)定人們不可為的界限,同時,通過對人的強制性行為約束,避免因人們之間的相互爭斗與廝殺而淪為動物;而且也出于人獸相別的“應然”要求,創(chuàng)設完善人性的道德,倡導有助于提升人性、維護社會和諧的行為原則和精神,通過抑惡揚善,激發(fā)人性最大的善意,彰顯人性的光輝。所以,與其他學科相比,倫理學學科的話語表達,要契合道德命題“應當”的知識內容和價值追求,體現(xiàn)道德應當?shù)某珜?、建議性和勸誡性的“弱義務性”特征,以區(qū)別于法律的“必須”“必行”等“強義務”特征的用語。在道德規(guī)范的話語表述中,不僅要注重與法律相比道德要求“弱義務性”特征的普遍性,而且也要基于道德規(guī)范要求的多層次特征,注重人人都應該遵守的“義務的道德”與體現(xiàn)較高道德要求的“愿望的道德”(美國法理學家富勒語)不同層次要求的話語表達的差異性。“義務的道德”作為底線倫理要求,可以突出道德“要求”的人人可為、人人應為、人人要為的“弱義務”中的“強義務”要求特性;而“愿望的道德”作為彰顯人性光輝的道德期待,則需要更多體現(xiàn)行為主體“自主自愿道德選擇”的“弱義務”性的自由空間。
一個學科話語體系的構建,不僅表現(xiàn)為該學科與其他學科相比具有自身獨特的概念、范疇、原理,而且表現(xiàn)為該學科的概念、范疇和原理在反映世界通用的普遍性同時,還要具有本土的語言特色。為此,倫理學學科話語體系的建設,需要處理好學科“全球化”“國際化”與“本土化”“民族化”的關系。對于如何對待本國文化傳統(tǒng)與國外思想的問題,毛澤東有明確的論述和指引。他認為,“我們的態(tài)度是批判地接受我們自己的歷史遺產和外國的思想。我們既反對盲目接受任何思想也反對盲目抵制任何思想。我們中國人必須用我們自己的頭腦進行思考,并決定什么東西能在我們自己的土壤里生長起來?!?25)《毛澤東文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年,第192頁。倫理學學科的價值屬性,雖然具有鮮明的民族文化特性,但同時也具有較強的世界性。因為倫理學對道德現(xiàn)象和道德問題的研究,對人的德性與幸福以及道德狀況與社會秩序關系的關注,是一切民族和國家都要探討的理論與實踐問題,也是各國精神文明建設的核心內容。一言以蔽之,倫理學是一個帶有民族特征的世界性的學科。無疑,各國倫理學的研究成果,伴隨國際學術交流的深入,許多著名倫理學家提出的思想觀點、構建的理論體系,會在世界范圍內為人們熟知,一些概念、術語或闡釋的某些理論會積淀為學科共識性的概念或原理?!皩獾睦碚摗⒏拍?、話語、方法,要有分析、有鑒別,適用的就拿來用,不適用的就不要生搬硬套。”(26)習近平:《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也就是說,對國外倫理學有益的理論觀點和學術成果,需要批判地吸收借鑒,而不是拿來主義。無需多論,我國倫理學學科話語體系的建設,既需要打破中國與世界話語體系之間的“隔膜”,在世界道德文明互鑒中批判地吸收人類道德文明的理論成果,同時也要警惕本土學科話語意識的“弱化”“退化”乃至“空心化”的傾向。倫理學學科的世界性,雖然要求中國倫理學人具有廣闊的國際視野,不斷拓展國際學術交流,了解世界倫理學發(fā)展狀況,運用馬克思主義辯證思維方式和歷史唯物主義基本原理,及時吸收世界倫理學研究的最新理論成果,把脈世界倫理學發(fā)展的趨勢;但更為重要的是,對于域外的倫理學理論,不能完全以“仰視”的心態(tài)進行學習,以避免因失去鑒別力和道德文化自信,一味地、不加分析和甄別地全面接受,而是要在“辯證地否定”中進行揚棄,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并進行本土化的創(chuàng)造性轉化。為此,習近平指出:“強調民族性并不是要排斥其他國家的學術研究成果,而是要在比較、對照、批判、吸收、升華的基礎上,使民族性更加符合當代中國和當今世界的發(fā)展要求,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這是由特殊性到普遍性的發(fā)展規(guī)律?!?27)《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2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年,第340頁。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與實踐,產生了許多具有中國地域特性的社會道德現(xiàn)象與問題,在社會道德治理方面也探索和創(chuàng)建了具有中國特色的道德建設方案,尤其是在社會轉型的現(xiàn)代化建設中走出了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協(xié)調發(fā)展的中國式現(xiàn)代化新路,致力于跨越經濟缺乏內生動力、社會道德淪喪的“中等收入陷阱”。中國以道德為核心的精神文明建設,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取得了顯著的社會成效,這些中國式的道德問題及其形成的中國經驗,需要在總結、凝煉、概括的基礎上,提出具有中國特色的倫理學學科的概念和原理,以充實到世界倫理學學科理論中,在國際學術交流中發(fā)出中國聲音??傊?中國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為提升自身在國際格局中的大國地位和形象,亟須強化學科話語體系構建的自覺意識,改變目前中國倫理學學科在國際學術交流中,缺乏原生性理論貢獻的“學術話語權”的微弱狀態(tài),為此,需要運用好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道德思維和言說范式,立足中國社會生動多樣的道德實踐,“挖掘新材料、發(fā)現(xiàn)新問題、提出新觀點、構建新理論”。(28)《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2卷),第344頁?!凹涌鞓嫿ㄖ袊捳Z和中國敘事體系,用中國理論闡釋中國實踐,用中國實踐升華中國理論,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疇、新表述,更加充分、更加鮮明地展現(xiàn)中國故事及其背后的思想力量和精神力量”,提出“為國際社會所理解和接受的新概念、新范疇、新表述”(29)習近平:《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擴大中國倫理學學科在國際學術交流中的主導性影響力,發(fā)揮中國倫理學在世界倫理思想發(fā)展中的重復作用。
倫理學學科話語體系的建設,要走出面對西方倫理學的“學徒狀態(tài)”,改變在世界倫理學思想文化交流中的“失語癥”。要把從西方倫理思想甄選的內容轉化為中國倫理學的學科資源,繼承中華傳統(tǒng)優(yōu)秀倫理思想的精華并實現(xiàn)創(chuàng)造性地轉化和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著力從中國社會豐富道德生活孕育出的道德問題和形成的實踐經驗中,提煉出既反映道德普遍性又帶有本土化的標識性概念,形成既博采人類倫理思想的精華又脈承我國優(yōu)秀道德文化精髓并體現(xiàn)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德特征的倫理學話語體系。這既是中國特色倫理學學科發(fā)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倫理學學科話語體系構建的核心任務,更是中國倫理學人的使命與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