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祖希
“西山永定河文化帶”是北京的“三大文化帶”之一。西山之所以稱“西山”就是因為它就在京城之西,而永定河則是“北京的母親河”,其間的親密關系無須贅言。
今天,我們試圖從“海淀”說起,來看看其間血肉相連的關系。
“海淀”原是古河床
“海淀”這個名字,對于人們來說是再也熟悉不過了。因為一提起北京西郊的“三山五園”一一玉泉山的靜明園、香山的靜宜園、萬壽山清漪園(頤和園)、暢春園、圓明園,都會不約而同地想起海淀。
“海淀”二字都是水字旁,顯然與“水”有關。
“淀”是我國華北平原北部,對一些水位較淺的湖泊的泛稱。而“海”呢,在北京人的口語中常有“海了去了”即“大”的意思?!昂5怼奔词牵骸捌涞泶笕绾!钡囊馑?。問題是,在北京的西郊何以會有“?!币话愕摹暗怼蹦??
把“海淀”當作居民聚居的村落名,甚至是鎮(zhèn)名,卻是原先居住在“淀”邊上的人們,在對“淀”進行了開發(fā)經(jīng)營之后,聚落的人口越來越多,最后形成的“鎮(zhèn)”,也叫“海淀”了。
明蔣一葵在其《長安客話》一書中有這樣一段話描述海淀:“水所聚曰淀。高梁橋西北十里,平地有泉(按此處指萬泉莊一帶的泉),彪灑四出,淙汩草木之間,潴為小溪,凡數(shù)十處,北為北海淀,南為南海淀。遠樹參差,高下攢簇,間以水田,町塍相接,蓋神皋之佳麗,郊居之勝選也。北淀之水,來自巴溝,或云巴溝即南淀也。”
據(jù)侯仁之先生考證,“北海淀”就是今天北京大學燕南園。其南面海淀鎮(zhèn)的一條街巷亦名“南海淀”;“巴溝”在海淀鎮(zhèn)南,這里泉眼眾多,“其平地淙淙出乳穴者不可勝數(shù)”。近旁的村子即名“萬泉莊”。不僅如此,清乾隆帝還曾在此建“泉宗廟”,并將其中的28眼泉賜以嘉名。由泉流匯集向北流淌并匯入清河的就是萬泉河。
研究表明,海淀鎮(zhèn)和巴溝低地一帶原是永定河早期流經(jīng)的河道。
遠在地質(zhì)時期,源自山西、內(nèi)蒙古高原的永定河滾滾而下,并切開北京西山,在三家店附近出山后,卻遇到了橫亙在南的石景山、金頂山、八寶山等自然山脈的阻隔,不得不折而東北流,經(jīng)西黃村、巨山村進入巴溝低地,再沿今天的圓明園、朱房、清河,匯入溫榆河。主河道寬6~7千米。這也就讓我們明白了海淀一帶地理風貌的淵源所在。
海淀一帶的自然美景,一經(jīng)都下文人的贊美吟誦,官僚、富豪等也就趨之若鶩,追蹤而至。修苑囿、辟別墅、建園林。海淀鎮(zhèn)也就隨之日漸興盛了起來。
西郊園林的興起
據(jù)歷史地理學家、北京大學侯仁之教授研究,海淀一帶的園林開發(fā)始于元代。其依據(jù)是明朝中葉曾在海淀的一座古墓中發(fā)現(xiàn)元上都路刺史朵里真所撰的碑文中,把海淀稱之為“丹稜沜”。其所以用如此文雅的名字是因為此時元大都已建成,而海淀去都城的距離較前大為縮短。住在大都(當時又稱“北城”)的人既可去南城(原金中都城)踏青游覽,也可以來海淀郊游。因此,也就會有文人墨客賜此嘉名。到了明朝就更是如此了。明人王嘉謨有《海淀望西山》詩,可以為證:
西山吾夙好,水竹幸為鄰。晴日蒼煙在,青苔古樹新。
雀勤雛尚彀,燈報客愁人。巖壑朝將往,丹稜沜可津。
海淀一帶的美景一經(jīng)都下文人墨客的吟誦贊美,就必然會有人趨之若騖,并來此辟治園林、修筑別墅。而其中最負盛名的當數(shù)由李偉辟治的清華園和米萬鐘的勺園。
李偉是明穆宗朱載垕李后的父親。萬歷(1573—1620)間封武清侯。他于海淀西南巴溝低地,引水辟治園林,額曰:清華園。當時景物之勝,被推為京國第一名園。清初改為暢春園。
米萬鐘是明萬歷二十三年(1595)進士,官至太仆少卿,擅長書法,與董其昌齊名,時稱“南董北米?!鄙讏@則在清華園的下游。論規(guī)模雖不如清華園,但格局幽雅,當時有“李園壯麗,米園曲折;米園不俗,李園不酸”之說。勺園故址即在原燕京大學校園的西南部。
到了明清易代之際,上述的清華園、勺園漸就湮圮。到了清期初年,圣祖玄燁又就清華園故址重加修治,改名“暢春園”。自此往后歷經(jīng)康熙、雍正、乾隆三代的百余年間,海淀附近名園并起。如圓明園、清漪園、長春園、萬春園、淑春園等,還如近春園、熙春園、澄懷園、蔚秀園、承澤園、鏡春園、朗潤園、一畝園、自得園等,它們或是因“避喧聽政”而修筑的皇家離宮別館,抑或是宗室大臣的賜園,在方圓數(shù)十里內(nèi)“舉目所見皆為園林飛閣,連綿隱現(xiàn)于煙云樹杪之間”,可以說達到空前的狀況。而這些園林的共同特點是園中的水面都占有很大的比重。盛極一時的圓明園更是一個以水景為主體的水景園。在這里,不僅溪流縱橫、湖泊星布,還有30多眼泉流滮溢其間。
水是生命的源泉,也是構(gòu)成中國古典園林形態(tài)和生機的要素。沒有水,任何園林都將會黯然失色。而永定河早期的古河床——海淀,正是它們極好的天然基礎。
京西稻作成遺產(chǎn)
海淀迤西大面積的稻作,原是非常受人青睞,甚至是讓人饞涎欲滴的“京西稻”的主要產(chǎn)區(qū)。用“京西稻”做成的米飯,以其軟糯清香、口感極好而受到人們的追捧。
在北京地區(qū)種植稻作的歷史,可以上溯至東漢建武十五年(公元39年)張堪官拜漁陽太守的時候。但在清帝入關之后,面對著農(nóng)耕文化的汪洋大海,更感受到了糧食的豐歉與大清王朝統(tǒng)治之間存在著一種生死攸關的密切關系。而康熙“自幼喜歡稼穡,所得各方五右菜蔬之種,必種之,以觀其收獲”。在其親政之后,更是對全國的旱澇雨情、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的豐歉等關懷備至。據(jù)《清圣祖實錄》《御制耕織圖序》等史料記載,康熙帝先是把南巡時從南方帶回的優(yōu)良稻種,在玉泉山一帶進行試種。為保持水溫還特地把福建、浙江等地用豬毛、雞毛給稻田保溫、增溫的技術(shù)引進京西稻種植區(qū),以提高京西稻的產(chǎn)量。后來,他在西苑(今中南海豐澤園)開辟稻田,進行育種、選種,并親自培育出了一年兩熟的稻種,命為“御稻”。
《幾暇格物編》一書還詳細地記載了康熙帝發(fā)現(xiàn)、培育“京西稻”的過程:有一年六月下旬,水稻開始吐穗,康熙下田巡視,“忽見一棵高出眾稻之上,實已堅好”。他馬上“收藏其種,待來年驗其成熟之早否”。翌年六月,“此種果先熟。從此生生不已,歲取千百,40余年以來,內(nèi)膳所進,皆此米也。其米色微紅而粒長,氣香而味腴,以其生自苑田,故名御稻米”。京西御稻由此誕生。
在圓明園他專辟有稻田、菜畦,并在園內(nèi)修筑“多稼軒”“稻香亭”“耕織軒”“學圃”“觀稼軒”等,以此標榜天下。“平定三藩”之亂后,康熙帝更是結(jié)合皇家園林建設發(fā)展水稻種植??滴醵辏?684年)他在暢春園內(nèi)種了一塊6畝地的水稻田。他在《早御稻》一詩中這樣吟誦:紫芒半頃綠陰陰,最愛先時御稻深。若使炎方多廣布,可能兩次見秧針。
最近,考古人員在“圓明園四十一景”之一的“澹泊寧靜”遺址處發(fā)掘了一座建于雍正五年(1727年)的大型建筑——“田”字形大殿(俗稱“田字房”),并在其北側(cè)發(fā)掘了一處稻田遺址。這就是說,清代帝王不僅以“田”為房,且還在其近旁的稻田里勞作,察看農(nóng)時、農(nóng)事。
清乾隆帝則是大肆興修水利、改善灌溉條件,以擴大京西御稻的種植面積。當時,京西稻田已達萬余畝。乾隆帝曾寫詩描繪西郊的御稻風光:新辟水田千頃綠,喜看惠澤利三長。京西稻米也已成為專供宮廷享用的“貢米”。當時,京西稻作區(qū)南起萬泉河沿岸,西至玉泉山下,北抵清河以南的廣大地區(qū)。
現(xiàn)如今,“北京京西稻作文化系統(tǒng)”,已于2015年列入“中國重要農(nóng)業(yè)文化遺產(chǎn)名錄”。
編輯 宋冰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