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賢芳 曲順
在泰山西麓,泮河左岸,有一所以勞動教育為特色的學校。它讓三千學子的“農耕夢”從書本走向田野,從傳統(tǒng)走向現代,從理想走向現實,它就是泰安市岱岳區(qū)臥虎山小學。近年來,學校依據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fā)的《關于全面加強新時代大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和教育部印發(fā)的《大中小學勞動教育指導綱要(試行)》精神,主打“以勞育人”特色,通過一系列舉措,讓“勞動光榮”成為每一名學子成長過程中最亮麗的底色。
一、事必躬親,讓勞動發(fā)生在田野
“走過路過,不要錯過,現采現摘,綠色無害……”耕讀園里人來人往,叫賣聲此起彼伏,一茬茬剛從基地采摘的果蔬新鮮“上市”。在臥虎山小學“耕之原”勞動教育實踐基地,這樣的場景幾乎每月都在上演。依據四季時令開展的播種、培育、采收、上市、銷售活動已經自成一道風景,成為學校一張獨具特色的名片。
學校以“農耕”文化為依托,以“讓城區(qū)孩子享受田間快樂”為愿景,打造了涵蓋“一站一房一博一廊一集六園區(qū)”格局的全市最大校內勞動基地,供師生開展教學、實驗、研究等活動。無論是百蔬園里種植的小蔥、小白菜、小油菜,還是豐谷園里種植的茄子、玉米、韭菜、豆角、黃瓜、番茄,都凝結著師生一點一滴的汗水。孩子們會為春天里一株幼苗的拔節(jié)而長欣喜若狂,也會為炎炎夏日炙熱無雨的高溫而心憂,他們會對著金秋壓彎了枝條的累累碩果嫣然淺笑,也會小心翼翼地在冬天收藏起種子,等待來年春播的時刻。勞動讓孩子們的心和大自然緊密地聯系在一起,也激發(fā)了他們對自然科學的探究欲望。
豐收月、采摘節(jié)等活動期間,孩子們攜筐挎籃,親自來到田間地頭,在教師的指導下收獲自己親栽親種的碩果,并將其投入義賣,或分享給教師、家長和伙伴,使其在整個勞動教育活動鏈條中觸摸耕耘之苦、培育責任之心,享受豐收之樂,常行感恩之舉。目前,學校已成功開展了石榴、花生、春韭、西瓜、杏子、小白菜、玉米等多種作物的栽植和采收活動,耕種季和采收季成了孩子們最期待的日子。每當這期間,田埂上的陣陣勞動號子和爽朗笑聲將校園一隅裝點成一片歡樂的海洋。通過讓勞動發(fā)生在田野,孩子們的勞動技能日益增長,綜合實踐水平得到了顯著提高。
“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厲行節(jié)約,常懷感恩之心?!边@句在臥虎山小學每日午餐時響起的感恩話語已不僅僅是一種儀式感的存在,更被孩子們銘刻進了骨子里。隨著孩子們的勞動能力一同提升的,還有他們的精神品質與人格內涵。學校驚喜地發(fā)現,無論在哪里用餐,越來越多的孩子們加入到“光盤行動”中來,孩子們會在“幸福周三”把自己喜歡的水果帶來,分享給身邊的小伙伴,教室的衛(wèi)生執(zhí)勤無需催促提醒,孩子們就可以打掃得干干凈凈,宿舍午休結束后,被子在短短的1分鐘就可以疊得整整齊齊……這些顯而易見的變化與其說是勞動教育的“附屬品”,不如說是孩子們在勞動體系浸潤下的一串串成長“腳印”。勤儉節(jié)約、孝老愛親、助人為樂、和諧友善的優(yōu)良校風、家風、民風從勞動教育中萌生,向著廣闊的社會生活四散開來。
二、學科融合,讓勞動發(fā)生在課堂
日前,山東省教育廳發(fā)布了《加強普通中小學勞動教育的若干措施》,從豐富教育內容、拓展實踐場所、增強師資力量、完善勞動素養(yǎng)評價、推進家校社協(xié)同實施等方面提出了13條具體措施,其中,要求中小學保證每周1節(jié)勞動課,每所中小學至少配備1名勞動教育教師,將學生勞動素養(yǎng)納入學生綜合素質評價體系,支持有條件的師范院校設置勞動教育相關專業(yè)等。為了鞏固深化勞動課程在義務教育階段的地位,讓學生享受到更加系統(tǒng)、全面的勞動課程資源,讓勞動教育課的教師在教學中有本可依,學校自主研發(fā)出基于核心素養(yǎng)的“1+3+N”勞動教育課程體系,結合時代特征和學生實際,從校園勞動、家庭勞動、社會勞動三大方面進行課程整合,編寫了“耕之原”系列校本課程,課程涵蓋《本草園》《豐谷園》《百蔬園》《碩果園》共160課時的內容。
同時,學校還加強了勞動教育與全學科育人的融合。為在勞動教育中不斷提升語文素養(yǎng),學校充分利用校園內的土地模塊,以泰山知名中草藥為重點種植和養(yǎng)護對象,打造了“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的教育教學模式;各年級各班組劃分“責任田”,由各“責任田”的責任班級開展創(chuàng)意性的耕種規(guī)劃和田園“基礎設施”的改造,開設校園內的“田園耕種”創(chuàng)新大賽,充分發(fā)揮孩子們的創(chuàng)新意識和主觀能動性;學校不斷開展配套校園常設性的勞動征文、演講、朗誦、手抄報等賽事活動,于校園文化中積極融入勞動教育元素;積極以校園耕讀項目為契機,將學科知識充分融入其中,并共同探索臥虎山小學特色的自然探索課堂,將人與自然和諧發(fā)展的生態(tài)教育觀念充分融入日常教學;通過校外實踐教育基地師資進校園,于校內提供更多來自實踐基地的模擬課堂,與在校教師共同打造臥虎山小學特色的實踐課堂,如中草藥種植、木藝制作、非遺傳承、二十四節(jié)氣與生活教育、二十四節(jié)氣與民俗文化教育、農業(yè)生產與科學教育、農事體驗與生活創(chuàng)意等,為學科融合發(fā)展、勞動教育內涵的延伸和學生勞動創(chuàng)造力的盡情發(fā)揮提供了無限可能性。正如在臥虎山小學的勞動教育課上教師所言的那樣:“你可以在勞動中找到各門課程的影子,也可以在各門課程中找到各門課程的影子。”
優(yōu)質的師資力量是促成勞動教育實踐落到實處的必要保障。為解決勞動教育專職教師少、師資力量短缺的難題,學校聯合所在的臥虎山教育集團各成員校,統(tǒng)籌綜合實踐活動、技術、科學、美術、體育等學科教師資源,培育一批“一專多能”的勞動教育專任教師,每所中小學至少配備3名勞動教育教師。并積極通過學區(qū)內走教、跨學科兼任、購買教學服務等方式,保障學校勞動教育師資需求。同時,通過聘請能工巧匠、勞動模范、技能人才,邀請具有一技之長的家長志愿者到校開展勞動實踐指導等方式,進一步充盈專職教師隊伍。在教育部門的統(tǒng)籌規(guī)劃下,泰安當地支持有條件的師范院校設置勞動教育相關專業(yè),在高校師范類專業(yè)開設勞動教育課程,重點提高師范生勞動課程的規(guī)劃與組織能力。在名師工作室、工作坊建設中向勞動教育教師傾斜,自2023年起,每年培訓一定數量的勞動教育骨干教師,逐步培養(yǎng)一批學科帶頭人。建立勞動教育激勵機制,勞動教育教師在績效考核、職稱評聘、評先評優(yōu)、專業(yè)發(fā)展等方面與其他專任教師享受同等待遇,學校以教育集團的名義與駐泰高校建立合作伙伴關系??梢哉f,政府和各級部門的支持給基礎教育中勞動教育的現代化、專業(yè)化提供了更多發(fā)展的可能。
三、家校聯動,讓勞動發(fā)生在社會
學校、家庭、社會三方在勞動教育中發(fā)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近年來,學校努力突破校內場地、師資等現實條件限制,積極探索家、校、社協(xié)同推行的大勞動教育,取得顯著成效。學校通過家長會、班級群等渠道,積極開展家庭教育促進法普法教育,強化家庭教育責任意識,讓家長認識到在家庭開展適當的勞動教育對學生健康成長的重要性,引導其樹立崇尚勞動、尊重勞動的良好家風。一位學生家長在接受采訪時說:“自孩子上小學以來,我一直將兒子照顧得無微不至,早上幫忙穿衣,晚上幫忙整理書包。但自從學校開設勞動教育課之后,孩子不再請我為他做這些事情,反而要求自己做好。從那時起,我忽然意識到自己從前的育兒觀念是有所偏頗的,并立即為孩子制定了家庭勞動方案,讓他從自己的事做起,再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務勞動。”家長告訴記者,春節(jié)期間孩子還參與了家中的忙年工作,從大掃除到參與購置年貨,收獲滿滿。家校協(xié)同育人不僅密切了家校之間的聯系,也讓孩子們從課上到課下都有了勞動環(huán)境,走出了“在學校做勞動小能手,回到家當甩手掌柜”的困境。除此之外,學校還通過建立家長委員會、開展大家訪、設立家長開放日、家長接待日等渠道,向家長傳遞科學的勞動教育理念。
利用好豐富的社會教育資源同樣是學校貫徹勞動育人的重要舉措。學校聯合高鐵派出所、交警大隊,定期帶領學生體驗路面執(zhí)勤,勸導路人遵守交通規(guī)則;聯合山東農業(yè)大學、泰山學院等駐泰高校,共建“校外勞動實踐基地”,讓勞動教育的空間進一步擴大;在“共創(chuàng)文明城”的號召下,孩子們深入周邊社區(qū),開展衛(wèi)生義務勞動,宣講創(chuàng)城相關知識,將城市“小主人翁”的意識傾注到熱愛家鄉(xiāng)、美化家鄉(xiāng)、造福家鄉(xiāng)的行動當中;每年寒暑假,學校還會倡導家長帶領孩子選擇一種感興趣的職業(yè)進行深度體驗,并撰寫職業(yè)體驗過程報告,拍攝相關照片視頻,開學后在班內相互分享體驗心得;學校還將各類勞動教育活動納入學生綜合評價體系,在豐富學生勞動體驗的同時,增強學生的成就感、獲得感。
勞動成就夢想,生活就是課堂。下步,學校將繼續(xù)推動師生特色成長、家校協(xié)同與勞動教育特色的融合,多點發(fā)力、多元共生、多彩綻放,推動學校勞動教育再上新臺階,努力讓每個學生都能成長為愛勞動、會勞動的新時代好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