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范悅
跟妹妹聊天的時候了解到,她現(xiàn)在越來越恐懼文言文了。課堂上,老師經(jīng)常隨機抽查文言文的背誦,這讓她感到吃不消。為此,妹妹焦慮不已。在焦慮狀態(tài)下,她很難靜下心去背那些令人頭疼的“之乎者也”。慢慢地,她開始失眠、掉頭發(fā)。
我理解她的心情,曾經(jīng),我也不喜歡文言文,更別提背誦了。那我后來為什么又喜歡上它了呢?一切還要從《聊齋志異》說起。
我從小就對孔子所“不語”的“怪力亂神”感興趣,于是買了一部帶有白話翻譯的《聊齋志異》。買了之后我才發(fā)現(xiàn)這本書瑕疵累累,錯字連篇不說,翻譯還經(jīng)常驢唇不對馬嘴,讓人一頭霧水。一怒之下,我果斷跳過翻譯,直接看原文。盡管讀得磕磕絆絆,但故事大意還是看懂了。我頓時覺得,文言文也不是那么難懂嘛。自那以后,我就開始看原典并漸漸感受到文言之美了。
當我以前偏心于白話文的時候,文言之美與我擦肩而過。客觀來看,白話有白話的美,文言有文言的美。在翻譯文言文的時候,白話很難達到“信、達、雅”的境地。有的文言文一經(jīng)翻譯,其美就零落成泥碾作塵了——“蒼山負雪,明燭天南”這么美,你如何翻譯?“草無忘憂之意,花無長樂之心”這么美,你如何翻譯?“龜言此地之寒,鶴訝今年之雪”這么美,你如何翻譯?
其實它們無須翻譯,只要你認識中國字,《詩經(jīng)》中的蒹葭伊人,便會越陌度阡,向你而來。因此,要想建立對文言文的興趣,可以閱讀一些自己喜歡的文言題材來提高文言素養(yǎng),比如東漢末年的抒情小賦、唐代的傳奇、晚明的小品文等。有了興趣,背誦自然少了一道難關(guān)。
如果時間緊迫,來不及培養(yǎng)興趣,那么你可以試一試歐陽修的背書方法。其背書方法,記載于元人編撰的《居家必用事類全集》中。
“今取《孝經(jīng)》《論語》《孟子》六經(jīng),以字計之:《孝經(jīng)》一千九百三字,《論語》萬有一千七百五字,《孟子》三萬四千六百八十五字,《周易》二萬四千一百七字,《尚書》二萬五千七百字,《詩》三萬九千二百三十四字,《禮記》九萬九千一十字,《周禮》四萬五千八百六字,《春秋》《左傳》一十九萬六千八百四十五字。止以中才為準,若日誦三百字,不過四年半可畢;或稍鈍,減中人之半,亦九年可畢。其余觸類而長之。雖書卷浩繁,第能加日積之功,何所不至。”
這就是歐陽修的“計字日誦”背書法。
我曾用這種方法背過《毛詩大序》和《典論·論文》。兩篇文章每天各抄寫五十字左右,抄完后把這大約一百字讀上二十來遍,讀熟,熟到張口成誦的地步;第二天,溫習第一天的一百字,然后抄寫新的一百字……等我抄到最后一百字時,前面的內(nèi)容基本上就能背下來了。
我選擇抄下來的原因除了加深印象以外,還在于這樣可以化整為零,充分利用零散的時間:等車的時候掏出來看一看,餐廳等飯的時候掏出來看一看,做英語做夠的時候掏出來看一看……總之,只要有時間,我就掏出來看一看、背一背。形成習慣后,有時候早上睡醒,腦海會自動跳出“《關(guān)雎》,后妃之德也,‘風之始也”的字樣,促使我不由自主地接下去,遇到卡殼處就跳過,等起床后再翻出紙條溫習一遍卡殼的地方。溫習上幾次,下次再背就不會不順暢了。
我認為“計字日誦”背書法很巧妙,妙就妙在以獅子搏兔之力去背書。學生就是獅子,一篇千字左右的文言文就是老虎,獅子搏老虎肯定是費力的;但是把千字左右的文言文分成一段段百字左右的小文,就好比是把老虎換成了十只兔子,而且還是一天搏一只,這能不省力嗎?省力倒在其次,關(guān)鍵是有成就感。
成就感相當重要。為什么有的學生犯愁背誦?因為他背了一通后發(fā)現(xiàn)合上書什么都記不住,于是就有了滿滿的挫敗感。自信心一受打擊,動力就沒了,書也就背不動了,背不動就會產(chǎn)生各種煩躁、焦慮的心理。
據(jù)我的經(jīng)驗看,要想將“計字日誦”背書法貫徹到底,重中之重是不要把兔子變成老虎。背誦過程中你會發(fā)現(xiàn),原來一百字這么好背,那我再抄三百字。抄完后才發(fā)現(xiàn)讀完二十遍都堅持不下來,于是半途而廢。
記住,永遠不要讓你的背誦目標超過你的承受范圍,一定要有多大的鍋烙多大的餅。你將背誦對象分成二十首《靜夜思》也好,分成十首《山居秋暝》也罷,這都不要緊,要緊的是能堅持下去,“能加日積之功”。
那些對背誦文言文感到焦慮的同學,不妨先選一兩篇最讓自己頭疼的文言文試一下,找一找成就感。成就感建立起來后,就可以任其東西南北風了。
(作者畢業(yè)于山東政法學院,曾從事教輔圖書編輯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