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智慧
內容摘要:“中式”一詞從表征來看就蘊含著豐富的中國文化內涵,本文在探究“中式”在漢語中的語義和語法特征中發(fā)現(xiàn),“中式”與其修飾的對象體現(xiàn)了漢語詞匯表達中國獨特文化內涵的深刻性,本文旨在從“中式+X”的語義和語法角度探究其文化內涵及在國際中文教學中的方法。
關鍵詞:“中式” 文化內涵 國際中文教學
2022年6月,一位在加拿大留學的中國學生在畢業(yè)典禮上身著中式服裝、行中式禮儀引起了網友的高度關注,主要是因為是其著裝和行為展示出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之美。中式元素在近來的復古風潮中占得一席之地,不僅體現(xiàn)在一部部爆火的影視作品中,更展現(xiàn)在人們的生活之中,例如人民日報在一則題為“慶元宵 賞冬奧會里的‘中式美學的報道中評價中式美學“促進了中華文明與世界文明深度交融,呈現(xiàn)傳統(tǒng)文化元素的新樣式、新發(fā)展”i。
“中式”在現(xiàn)代漢語詞典(第七版)中為屬性詞,詞義是“中國式樣的”ii。古書記載及古漢語中未見“中式”為一詞的語用。在古代漢語中,“中”與“式”是兩個詞?!墩f文解字》中說“‘式,法也。iii”闡釋道:“式”意為“法度、模范”。“中式”古義有兩種:其一是符合規(guī)格?!尔}鐵論·錯幣》中“吏匠侵利,或不中式,故有薄厚輕重。iv”的“中式”描寫的是古代貨幣制造的規(guī)格,具體是指制作錢幣的規(guī)范。其二是科舉考試合格。《明史·選舉志二》中“三年大比,以諸生試之直省,曰鄉(xiāng)試,中式者為舉人。v”的“中式者”為在科舉考試鄉(xiāng)試中考試合格的考生。之后,“式”字的釋義引申為“特定的規(guī)格、外形或者特定內容的儀式”,“中”與“式”黏連,合為一詞,就表示有中國特定的風格色彩、文化特征、思維方式的模樣或外形,現(xiàn)代漢語中歸為區(qū)別詞,含中性義。這種用法最早出現(xiàn)在清代作家曹聚仁于20世紀五十年代著述的游記小說《萬里行記·食在揚州》中:“在香港,一盤菠蘿牛柳,可算是西式中菜,也可說是中式西菜,廣東館子有,川揚館子有,北京館子也有。vi”“西式中菜”意為“西洋式樣的中國菜”,“中式西菜”意為“中國式樣的西洋菜”,“中式”與“西式”對舉形成對比。
一.現(xiàn)代漢語中的“中式”
“中式”在黃伯榮、廖序東版的《現(xiàn)代漢語》中歸為區(qū)別詞,有如下語法特征:
(1)“中式”經常與“西式”出現(xiàn)作對比,或成組作語法成分。
例如:西式的長餐桌與中式的紅木桌、紅酒與功夫茶、中式小點與西式糕餅……(人民日報2003年11月10日)
(2)可作定語,直接修飾限定名詞,這些名詞可以是概括性的,也可以是各種事物。短語中間不用加定語標志“的”,例詞如“中式茶館”“中式服裝”等,但在實際的語用中,“中式”作定語也有帶不帶“的”隨意性。
(3)不能單獨作主、謂、賓語,在組成聯(lián)合短語或成雙對比后,或者組成“的”字短語后才作主語、賓語,并且,組成“的”字的短語做主語時,必定隱含著前文所提到的中心語。
(4)這里探討一點“中式”向形容詞游移的特殊性。黃伯榮、廖序東版的《現(xiàn)代漢語》中,區(qū)別詞要表達否定時,應前加“非”,如“非正式會談”,但“非中式”一詞并不成立,要變成否定式應前加“不、不太”。這樣的特殊現(xiàn)象是由于“經濟原則”和“合作原則”的語用機制,充當名詞、形容詞、動詞連續(xù)統(tǒng)“中間站”的區(qū)別詞語法功能出現(xiàn)了向形容詞游移的特征vii。除了否定變式,“中式”還有以下特征:
①“中式”前面可受“不”“很”“太”“相當”“非?!钡瘸潭雀痹~的修飾,表達說話人認同的程度及強調的方式。
例如:大偉的思想很“中式”,計劃等兩年后女友一畢業(yè)就結婚,他相信自己能夠找到一個使兩個人感情更穩(wěn)定的工作去處。(人民日報海外版2016年09月10日)
②“中式”后還可加程度補語“一點兒”。
例如:而且我想要的中式一點兒的家具裝飾美國人的店里不一定有。(人民日報海外版2016年05月09日)
這些表現(xiàn)區(qū)別詞語法功能向形容詞游移的現(xiàn)象很是常見,并且隨著社會語言的發(fā)展,這種用法也會越來越多,一般是在口語中或者網絡用語中出現(xiàn),當這些用法成為普遍現(xiàn)象,廣為群眾所用,并且不會隨時間推移而隱退,“中式”也很可能會轉化成形容詞。
二.“中式+X”的語義分析
語言是文化的載體,隨著社會生產的發(fā)展而發(fā)展,人們通過語言表現(xiàn)文化、發(fā)展文化。漢語詞匯具有民族性,不僅表現(xiàn)在理性意義上,還表現(xiàn)在隱含的語義上,也就是附加的文化內涵,“它們直接或間接地將該民族的文化反映在語言詞語之中,這些詞語把隱含的深層民族文化信息明確的呈現(xiàn)出來,它來源于一個民族的心理、物質以及制度文化”viii?!爸惺健庇兄毺亍⑸羁痰闹袊幕馕?,通常在不同“中式+X”短語的語義中一起表現(xiàn)出來。
1.“中式+X”語義分類
1.1區(qū)分中西文化類
從語義上分析,“中式+X”可分出在中西方文化共有的事物中起凸顯中國文化作用的一類?!癤”成分不同,語義表現(xiàn)也不同,但可以肯定的是,現(xiàn)代漢語中多數(shù)能與“中式”結合的是不同文化中都存在的事物,這些描述事物的詞或短語與“中式”結合,能夠表現(xiàn)出中國文化與其他文化,特別是西方文化的差異性。因此,“中式+X”中“中式”最主要的功能是對其修飾的對象作語義上的區(qū)分。語料庫的語用中,使用“中式+X”區(qū)分中西文化的概括性詞匯主要有:思維和語言表達、設計和風格、習俗和禮儀、餐點和烹飪等類別,根據(jù)語言使用者的需要,“X”還可以是上述詞匯的下位詞,如“圖案、菜肴”等等。下面從2595例含“中式+X”短語的語料庫中ix具體舉例說明:
(1)“中式”做法中,典型菜品有水蟹粥等,水蟹粥借鑒了粵菜的煲粥手法,將蟹汁溶于白粥之中,蟹之鮮香灌滿唇齒。(人民日報2014年10月31日)
不管是哪個國家,哪個文化,食物是經久不衰的話題,話題中也有無法調解的跨文化沖突,因為,任何民族任何文化中的人都有食物,但“一方水土養(yǎng)一方人”,食物在不同環(huán)境中有著不同的飲食文化。中國人喜熱食,無禁忌,任何可食的東西都有可能被做成食物,食用時除了飯,菜一般共用,不分食,食用的工具主要是筷子和碗;西方人以冷食為主,食用時根據(jù)自己的喜好分碟子食用,食用的工具主要是刀叉碟。中國文化中對食物的崇拜和虔誠充分體現(xiàn)了中國人“民以食為天”的精神,不管是食材還是做法都多種多樣,烹調甚至成為了一種藝術,清代袁枚在《隨園食單》中記載的種類就超過了300多種,國內還形成了八大菜系。
(2)一些找我做筆譯的客戶,公司內部也有人會英語,但是因為翻譯得不夠地道,中式英語痕跡較重,所以他們還是愿意把這部分業(yè)務交給我做。(人民日報海外版2017年12月16日)
(3)我不得不承認,這一點是她受到北美西式教育的結果。如果按照我的中式教育法沒有把握的事情,我不主張她去浪費時間。(土一族《從普通女孩到銀行家》x)
中式思維和表達往往是委婉的、抽象的,因為在中國人的觀念里,情感不宜外漏,大喜大悲都是不可取的,人與人的交流也應心平氣和,敘述應娓娓道來。中式思維和表達與世界上很多國家相對比起來相差很大,出現(xiàn)了一些類似“中式英語”、“中式教育”的短語?!爸惺接⒄Z”形容中國人使用或輸出的英語有著中介性和變異性的特征;“中式教育”是在中國的教育制度和環(huán)境下的教育模式。
但在長期的語言語義流變中,例(2)(3)中“中式英語”“中式教育”呈現(xiàn)出由完全消極的意義向中性,甚至積極意義轉變的現(xiàn)象?!爸惺接⒄Z”原本是指那些受漢語思維和表達方式的影響,帶有漢語詞匯和語法的英語表述,并不符合英語的表達習慣,隱含中國傳統(tǒng)思維方式固化、英語水平低以及英語表達不地道等問題,也含有一定程度的嘲諷義;“中式教育”原來指的是中國國內的教育文化氛圍,在學校,實行的是應試教育的傳統(tǒng)體制、集體教育,隱含含義為模式僵化、不靈活、高壓、競爭殘酷和制度無情,在家庭中,中國的家長教育觀念普遍認為孩子沒有分辨是非的能力和對事情選擇的能力,為他們選擇好需要做的事情,從學習到生活都一手包辦。這些情況都有對現(xiàn)實社會現(xiàn)象的批判,但隨著中國的綜合實力增強,國際地位也日益提高,世界關注的焦點也從20世紀的歐美國家逐漸轉移到亞洲,事例如2015年英國政府引進中式教育模式、大量的中式英語被國外權威字詞典錄入等,中國文化的優(yōu)點被世界所接納,這些原本負面的詞匯短語的語義色彩也向著褒義發(fā)生積極轉變。
(4)走進戲樓,見樓內中式仿古的裝飾一派古色古香。八仙桌、靠背椅、青花蓋碗茶具,最令人愜意的是明凈的大玻璃窗外,樹影婆娑,古老雄壯的前門箭樓如畫般展現(xiàn)在眼前。(人民日報海外版2002年8月7日)
這些包含“中式設計”和“中式風格”如例(4)中的中式“八仙桌”“靠背椅”“青花蓋碗茶具”,都是對平面、空間上甚至是思想的中國特色的抽象性概括,通過使用具有中國特色的細節(jié)處理使事物包含中國元素,如傳統(tǒng)圖案、花紋、結構、材料,精致精巧的事物可以做到實用的同時觀賞性質極高。
1.2獨特“中式”文化
(5)班玖家窗欞上的窗花精雕細琢,特別好看……另一種是藏紅色的木雕圖案,有點像中式古典窗花。(青年網2012年10月17日)
語料庫中有些詞匯就是中國獨有的并且極具中國文化特色和內涵的事物,如“旗袍”“窗花”“瓦”,一提到這些事物人們都能想到“中國”“中國文化”。這些詞屬于“文化詞”的范疇,隱含著文化義素,是隱性的,“中式”是彰顯中國文化的標記詞,文化詞附上“中式”對內容象征性意義有強調作用,前面再加上“中式”,這樣一隱一顯的組合,對內容的象征意義便有了強調作用。
從社會層面來說,中國文化逐漸走向世界,也融入了世界文化這個混合體之中,與此同時,我們作為生活在地大物博、歷史文化悠久的土地上的中國人,很多時候都沒有區(qū)別中國優(yōu)秀文化于世界的意識,甚至會認為國外的文化遠優(yōu)于中國,這樣的使用在一定程度上也表現(xiàn)了中國的文化自信。
2.“中式”與“中國式”的關系
“中式”現(xiàn)代義為“中國式樣的”,這樣看來,“中式”是從“中國式”簡縮而來的一個詞匯,意義相同,可以替換,例如“中式英語”可以說成“中國式英語”,意思是“體現(xiàn)中國人思維方式的英語”;“中國式教育”也可以說成“中式教育”,意思是“沿用中國傳統(tǒng)方式的教育”?!爸袊健币辉~出現(xiàn)比“中式”晚,最早在現(xiàn)代作家王海鷗的小說《中國式離婚》中出現(xiàn),隨著2004年同名改編電影大火,微博上“中國式過馬路”的說法也流行起來,人們創(chuàng)造了大量的以“中國式離婚”和“中國式過馬路”為語基仿擬的詞語,比如“中國式相親”“中國式教育”“中國式哄搶”等等。
“中式”與“中國式”的不同可以從以下三點分析:一,從詞匯結構角度來看,“中式”是由兩個語素黏著成的一個區(qū)別詞,具備區(qū)別詞的特征,“中國式”是由單詞加上語綴組成的言語中的臨時詞,詞“中國”作“式”的定語。二,在語法結構上,“中式+X”短語的“X”成分比“中國式+X”短語的“X”成分更有限制性?!爸惺健焙笠话憬用~性詞語或短語,如“中式窗花”“中式長旗袍”而“中國式”后可接的成分不限于名詞性詞語或短語,還可以接動詞性詞語或短語,如上文提到的“中國式過馬路”“中國式哄搶”等。三,從語義上來看,“中式”與“中國式”語體色彩也不同,“中式”一般取“中國傳統(tǒng)樣式”這一包含中國文化的中性義,而“中國式”更多地反映中國出現(xiàn)的一系列不文明、消極的社會問題,被附上了一層貶義的色彩。
三.“中式”在國際中文教學中的教學方法
“中式”屬于二語教學中的高級詞匯,不管是詞的理性意義和語法功能,還是詞的文化內涵,“中式”包含的信息量都比較大,如何能運用好教學方法和策略使外國學生吸收這些知識并對中國文化產生學習興趣,對國際中文教師來說是一項重大的任務。
學生學習具有豐富文化內涵詞匯是循序漸進、由淺入深的過程,由對詞匯的基本意義了解,到放在短語、句子中的交際性質的運用,再到深入了解詞匯在目的語語境中文化內涵以及其與母語之間的異同,高級階段的漢語課堂應把文化教學放在最重要的位置。教師應該結合各種教學方法和策略,分階段實施教學。
“中式”的基本詞匯教學中,可以詳細解釋“式”字的意義,與其他詞匯中的語素“式”作對比,例如與“中式”意義不同的詞匯如“開幕式”,以及同樣表示樣式的“新式”“舊式”。教師還應重點對比分析“中式”與“中國式”,英語中這兩個詞翻譯過來都是“Chinese”或者“Chinese style”,意義上不做區(qū)分,中文語境中卻是兩個用法不同的兩個詞。
“中式”的文化教學中,教師可運用圖片、視頻等多媒體手段為學生提供可視化教學,把各具“中式”和“西式”特色的事物作對比,使文化概念由無形到有形、由抽象到具體,如介紹短語“中式服裝”時,展示有中國傳統(tǒng)元素的典型服裝和西方典型服裝的圖片。在疫情時期,利用模擬類科技產品可以讓學生人在教室仍然身臨其境感受中國文化,比如游覽中式園林場景。
文化教學任務是“潤物細無聲”地傳播中國文化,使學生愉快地接受中國文化并激發(fā)學生自主了解學習中國文化的熱情。因為不同文化中的事物有著不同的象征義和不同的理解,還有一些可能會導致文化沖突的地方,國際中文教師不僅要擁有深厚的中國文化基礎,更要對學生的文化背景有充足的認識和了解,盡量避免把自己傳播中國文化的“好心”和“虔誠”變成與學生的文化背景相向的“對峙”,如一些以蟲子為材料的餐食在中國是特色食物,在很多國家不被接受,而肉類是不同宗教人群所抵制的,教師在介紹“中式餐點”時,要注意班上的學生是否有抵制自己所要介紹的內容的可能。
參考文獻
[1]常敬宇.漢語詞匯與文化[M].北京大學出版社,1995.
[2]陳哲.論“很+區(qū)別詞”的語法現(xiàn)象[J].現(xiàn)代語文(語言研究版),2011(12).
[3]黃伯榮,廖序東.現(xiàn)代漢語(增訂六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7.
[4]齊滬揚,張素玲.區(qū)別詞功能游移的原因[J].漢語學習,2008(04).
[5]周薦.“語?!痹煺Z淺說[J].語文研究,2008(1).
[6]張誼生.說"X式"--兼論漢語詞匯的語法化過程[J].上海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31(3).
注 釋
i人民網.慶元宵 賞冬奧會里的“中式美學”(2022-02-15)http://ent.people.com.cn/n1/2022/0215/c1012-32352548.htm
l.
ii[1]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室.現(xiàn)代漢語詞典.第7版[M].商務印書館,2016:1696.
iii(漢)許慎.說文解字[M].北京:中華書局,2013.
iv王利器校注:《鹽鐵論校注》之《錯幣》[M].中華書局,1992:56-58.
v〔清〕萬斯同.〔明史續(xù)修四庫全書史部第325冊〕[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
vi曹聚仁.萬里行記[M].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2000:149.
vii齊滬揚,張素玲.區(qū)別詞功能游移的原因[J].漢語學習,2008(04):3.
viii常敬宇.漢語詞匯與文化[M].北京大學出版社,1995:03.
ix荀恩東,饒高琦,肖曉悅,臧嬌嬌.大數(shù)據(jù)背景下BCC語料庫的研制[J],語料庫語言學,2016(1).http://bcc.blcu.edu.cn/zh/s
earch/0/%E4%B8%AD%E5%BC%8F.
x土一族.從普通女孩到銀行家[M]. 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2007:2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