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紹振
關(guān)于這個話題,我可能要講一個學期都講不完的,因為這樣籠統(tǒng)地提這樣一個問題呢,是非常難以回答的。在回答這個問題以前,我就必須從最簡單、最基本、最常見、最平常的現(xiàn)象講起。最簡單、最平常、最常見的現(xiàn)象里邊恰恰就隱藏著唐詩它最深邃的奧秘。
我從一個現(xiàn)象講起,就是唐詩的,家喻戶曉的一首詩。從我最近的感覺開始。我有個孫女,她才一歲半,她的媽媽就叫她背唐詩。她居然也能背上“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xiāng)”,她根本就不懂怎么回事。她也會背這個:“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弊罱羞M步,又背上了一首:“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絳。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彼隙ú欢裁匆馑迹驗樗掃€講不清楚。而且她講話的特點是,疊詞特別多,哥哥,姐姐,爺爺,奶奶。啊,這個“手”叫“手手”,“腳”叫“腳腳”。(同學笑)根本不知道詩是什么意思,但是她背得非常溜。這說明它有一種魅力。但是教她講話,她不能講超過七個字,但是她背詩可以保證超過七個字。這小孩都能夠非常順溜地背下來,但她不理解,那么大人理解不理解呢?當然,我們說我們理解,那真正理解了嗎?真能理解我今天就不用講了。不理解,我不客氣地說你們還不大理解,我更不客氣地說,不僅你們不大理解,你們中學的老師也不大理解,好多是錯的。不僅你們中學的老師理解有錯誤,連大學的教授,理解的都很少。連北京大學專門研究唐詩的教授也有錯,而且錯得很厲害。那,有時候我感覺到,全世界真正理解唐詩的藝術(shù)奧秘的人不多,當然外國人肯定不理解。中國北京大學的頭牌教授都未能免俗,那剩下還有誰理解呢?剩下的只有我來試一試了。(眾笑,鼓掌)
好吧,閑言少敘,言歸正傳。我們從一首最簡單、最平常、我們最熟悉的一首詩講起,賀知章寫的《詠柳》:“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絳。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它好在哪里呢?叫專門研究唐詩,年紀比我大一歲,頭發(fā)比我白的這位教授來講,呃,我覺得簡直是胡言亂語。他說,第一,“碧玉妝成一樹高”,表現(xiàn)了柳樹的總體印象。這個沒錯。第二,“萬條垂下綠絲絳”,具體到柳絲的茂密。這也沒錯。然后,他下了一個結(jié)論,好在哪里呢?好在,“最能反映柳樹的特征”了。那么,這句話,我一看就糟了。大錯特錯!詩以什么動人?他說以反映了柳樹的特征動人。那不是說明文嗎?詩以什么動人?你們說?。▽W生:以情動人)他就錯了,還是大教授。好吧,我們暫時不去追究。他的第二點呢,說這首詩不但歌頌柳樹,而且歌頌春天。這個呢,我覺得也沒錯。他加了一句話,說這首詩最生動的是最后兩句:“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這兩句精彩在哪里呢?兩點。第一點,不但歌頌了春天而且歌頌了創(chuàng)造性的勞動。你們聽了以后是一個什么感覺?是不是有點離譜了?小小的離譜。待會兒再說。第二,這首詩還好在,“不知細葉誰裁岀,二月春風似剪刀”,好在哪里呢?好在這是個比喻。比喻好在哪里呢?很巧妙。那我當時看了這句就想了,我看你的文章就希望從中找到答案,找到巧妙在哪里。你不告訴我巧妙在哪里,你告訴我說“十分巧妙”,這不是忽悠人嗎?因為他是我的同學嘛,比我早兩年畢業(yè)。當年我留下來當研究生的時候,他是助教,畢業(yè)后在北大當了教授。他說“二月春風似剪刀”比喻十分巧妙,那我就心里跟他抬杠。我說比喻不巧妙,春天的風怎么像剪刀呢?春天的風是非常柔和的,有的人形容春天的風像愛情一樣柔和。那么,似剪刀,剪刀是鋒利的。當然,我替他辯護,因為是二月春風,才能是長安的春風。北方的春風,春寒料峭,所以有刀一樣鋒利的感覺,對不對?因而比喻十分巧妙。那么我再反思,刀很多啊,刀的品種多得不得了啊。剪刀是刀,那么還有別的刀啊,比如菜刀。“二月春風似菜刀”,非常有意思。二月春風似屠刀呢?(眾笑)那就太可怕了。說明他沒讀懂嘛。我再替他回答,為什么“二月春風似剪刀”非常好,“二月春風似菜刀”不好呢?沒有詩意呢?因為,我再念一下你們就知道了。“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聽懂了沒有?因為前面埋伏下一個“裁”,后面有一個“剪”。因為是“裁”,聯(lián)想到“剪”。因為是“裁”,就不能用“菜刀”。把“裁”和“剪”連接起來成為一個固定的聯(lián)想,是偉大的漢語的一個特點。如果是英語,是兩個詞,連不到一起的。如果是“剪”的話是“cut”。如果加上“裁”,就是“design”,設(shè)計。這兩個字連不到一起的。這是一個非常驚險的比喻,但是呢,賀知章就利用了這個驚險的比喻,把春風比作剪刀。這是一個基本的、一個非常精致的常識。這個比喻啊,要怎么樣巧妙呢?要巧妙到不但表面的詞義是和諧的,而且是聯(lián)想的、暗示的,引申的語義要非常和諧。這是第一。我覺得我的師兄如果光這點考慮不周,那問題還不大,問題更大的是,他說,這首詩“二月春風似剪刀”,非常好啊,這歌頌了勞動啊,而且是“創(chuàng)造性的勞動”。這就太離譜了。這個唐朝的貴族,這個賀知章,他腦袋里會有勞動這種觀念嗎?他腦袋里會想到創(chuàng)造性的勞動嗎?我看他做夢都不會。為什么?據(jù)我的考證,勞動這兩個字在古代,在唐朝,不是今天的勞動的意思,而是“勞動軀體”的意思,此言岀于我們共同的老師,王力先生。我是王力先生的學生,我仔細地把它給記住了。他也是王力先生的學生,他忘掉了。這個事,你看,該不該打屁股。(眾笑)第二,勞動這個詞有今天的意義。它是從英語和法語翻譯過來的,是從英語的“work”和“l(fā)abor”翻譯過來的,它不是“勞動大駕”的意思,而是創(chuàng)造財富,創(chuàng)造物質(zhì)和精神財富,創(chuàng)造世界,甚至于創(chuàng)造人自己。勞動一詞有這樣一個一系列的話語和意識形態(tài)的隱含義在里面,在唐朝是不可能有這個詞句的。有一個學術(shù)會議的論文說,是經(jīng)日本人翻譯過來,大概是在一百多年以前,才有了今天這樣的意義。因而他把腦子里的今天的創(chuàng)造性勞動強加于賀知章,這是糊涂。
那么,再回過頭來——他說這首詩的好處是反映了“柳樹的特征”,他也沒看懂。他說,第一句是整體地寫柳樹的印象,第二句是寫柳枝的茂密。這是柳樹的特征嗎?是賀知章的藝術(shù)創(chuàng)造嗎?實際上,賀知章寫的柳樹的特征并不是教授想的那樣?!叭f條垂下綠絲絳”固然是柳條的一個表現(xiàn),但是更精彩的是什么?是“不知細葉誰裁岀”中那個精細的、纖巧的、精致的柳芽,跟這個茂密的柳絲相對比,這才使詩人感到激動,這么漂亮。因為什么呢?春天來了,一般的樹,枝繁葉茂,對不對?可是柳樹的特點是什么?枝繁葉不茂,這才叫柳樹的特征。萬千柳絲垂下來,但柳芽非常精致纖巧,詩人的錦心繡口就激發(fā)出來了。
這么一首簡單的詩,連大學教授,終身研究唐詩,研究唐詩到頭發(fā)都白了,現(xiàn)在是北京大學的國學院的院長,學問比我高得多,他都讀得不太懂。那么,我們怎么去比較,去探究唐詩哪一首最好呢?那么,我的師兄,這里暴露了他研究唐詩的時候,有幾個方面的嚴重錯誤。第一個方面,他的美學思想,他認為一首詩,憑什么動人?不是由于人的感情。雖然他念過中國古典詩歌的理論,像陸機的《文賦》,“詩緣情而綺靡”,詩是由于感情用華彩的語言而表現(xiàn)的,是表達感情的,是抒情的,“詩言志”,“情”和“志”是統(tǒng)一的。但具體分析的時候呢,他說這首詩的好處是反映了柳樹的特征。他腦子里有一個機械反映論。詩就是客觀地真實地反映了對象的特征,而不是表達了主觀的感情,這是第一個錯誤。第二個錯誤,主觀的感情是在主體,跟柳樹是沒有關(guān)系的。對不對?我喜歡柳樹,柳樹是柳樹,我是我。但是要寫成一首詩呢,必須把我的感情放到柳樹里去。柳樹原來是沒有感情的,要讓它變得有感情,變成我的感情,成為我感情的形象的表現(xiàn),怎么辦呢?要把它合成一個東西,把我和柳樹結(jié)合在一起,把我對柳樹的愛,對柳樹的歌頌,變成柳樹的形象。這個就不能夠僅僅是柳樹的真、柳樹的特征,同時要讓它有我的感情、我的感情的特征,這兩個東西結(jié)合在一起。一個客觀的一個主觀的,要讓這兩個在一起統(tǒng)一、和諧、動人,怎么辦?就不能完全是真的。這就要進入一個想象的境界,假定的境界,虛擬的境界;要把我的感情,對柳樹的愛,對柳樹的歌頌,對柳樹的珍貴的感情,變成柳樹本身的性質(zhì)。所以說,就不是說表現(xiàn)了柳樹的真實。同時,拿我的感情去改變柳樹的特征。怎么改變?“碧玉妝成一樹高”,柳樹是不是玉?。坎皇怯?。不是玉,要說它是玉?!叭f條垂下綠絲絳”,柳樹是不是絲織品???不是,我要說它是絲織品。這叫用主觀的情感去改變客觀事物的特征。以我情感的性質(zhì)來為它定性,當然也是它本身一種性質(zhì)的變異。不是剪刀,要說它是剪刀。以絲和玉的貴重,來表現(xiàn)我對柳樹的貴重的感情。然后,“不知細葉誰裁出”不是更美嗎?如果是反映特征的話,客觀地說,那柳樹的柳枝茂密與柳葉的纖細和精巧,是什么讓它和別的樹不同?是大自然,是柳樹的遺傳基因,是氣候和溫度、濕度的提高,導(dǎo)致了柳樹的這樣特別的形象,是很美好的,是吧?但是如果光是這樣,說客觀的、自然的,不夠。然后,詩人覺得這個太美了,美到不僅僅是大自然的美好;而且美好得比大自然都美,一定是有人設(shè)計過的。天工加人美,比自然美更美。他被這種春天的、柳樹的形象所激動,他用這樣的感情,以至于說這個柳樹是經(jīng)過精心設(shè)計的才這么美的。這不是客觀的,這是主體的情感的表現(xiàn),這叫“以情動人”。那么,“以情動人”,他進入了一個假定的境界、想象的境界,才能把感情抒發(fā)得這樣美。
它既然不是反映柳樹特征的,那它有什么價值呢?反映柳樹特征,是科學的。這個柳樹的遺傳基因,在春天的溫度和濕度提高了以后,長成了茂密的柳絲和精致的柳芽,這是科學。但是美要超越科學,就是不科學。那么,不科學有沒有價值呢?在我這個師兄看來,沒有價值,你這想象虛擬假定有什么用?一點用處都沒有。因而他要給它一個價值,什么價值?創(chuàng)造性的勞動。他有一種思想,藝術(shù)的美就是反映了生活的真。對不對?反映了生活的真有什么好處呢?幫助你認識生活。認識了生活的目的是干嗎呢?叫改造生活,創(chuàng)造新世界。如果是認識社會的話,就是改造社會,就是革命,如果現(xiàn)在不是改造社會,而是認識大自然的話,那就是要創(chuàng)造財富,要有創(chuàng)造性的勞動。所以說,他的觀念不僅僅是反映生活,而且是什么呢?而且是推動生活的創(chuàng)造,因而是一種實用價值。所以說他的藝術(shù)觀念,第一點是反映現(xiàn)實,我給他一個帽子——機械反映論。第二點,藝術(shù)既能反映現(xiàn)實,又能幫助人認識現(xiàn)實,從而改造現(xiàn)實。所以說,藝術(shù)啊,它有功利價值,叫教育作用。要么是教育人革命,要么是什么呀?要么就是教育人勞動,而且呢是創(chuàng)造性勞動。我給它扣一個帽子,這叫狹隘功利性。為什么?享受著這首一千多年前的美好的詩還要想著創(chuàng)造性勞動,是不是太累了?我就是為春天的柳樹之美而激動,這本身就有價值。這個價值叫情感價值。這個情感價值,就是審美價值。審美價值,它有的時候可以跟認識價值聯(lián)系在一起,有的時候跟什么?跟這個教育價值聯(lián)系。有的時候在這樣短短的詩歌里,它沒有認識價值,它也沒有功利價值。它超越了認識,它不是真的。它超越了功利,它沒有教育作用。它僅僅使我激動。這個激動本身就有價值,這叫審美價值。
所以說我們在研究這個唐詩之前必須要懂得一個最起碼的道理。就是說,讀唐詩不能用反映現(xiàn)實——用功利的,還有教育價值去硬套,去強加于它,我們只能從文本中分析岀來。
正好那位北大教授,我的師兄,他在一篇文章里又分析了一首詩,正好我的孫女剛剛背下來:“月黑雁飛高,單于夜遁逃。欲將輕騎逐,大雪滿弓刀?!彼趺捶治瞿兀亢迷谀睦锬??好在省略了出征以后究竟勝績?nèi)绾?,在嚴酷寒冷的環(huán)境中,表現(xiàn)了英雄主義的氣概。出征以后,省略了,所以很精練。有沒有道理呢?好像應(yīng)該說有一點道理。的確有英雄氣概,但問題在于表現(xiàn)英雄氣概的詩很多啊,這首詩的特點是什么?王昌齡寫過的“黃沙百戰(zhàn)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不是更英雄嗎?敵人逃跑,你去追,追上沒有?沒有下文,這樣的英雄太便宜了吧?這首詩特點是什么?英雄在哪里呢?我們來分析一下。
“月黑雁飛高”。你想想看,大雁在夜里會飛起來嗎?不會飛起來,除非有特殊原因。對不對?第二,大雁在夜里,夜色很黑的情況下,沒有月亮的情況下,飛得很高,你看得見嗎?不可能看得見。是吧?既不可能飛,也不能看見,但是他寫了“月黑雁飛高”,好就好在這個地方?!皢斡谝苟萏印保麤]看懂這里有一個因果關(guān)系。大雁一般情況下,是在這兒站著休息的,飛起來我看不見,但是我知道它飛起來了。為什么?有唰唰的聲音啊。一定是有人驚動了。誰驚動?單于。敵人在逃跑時驚動了大雁。這里隱含著這個英雄的敏銳的聽覺:趁著夜里敵人跑了,但大雁一飛,我警覺了,這幫王八蛋要溜。下邊這句,“欲將輕騎逐”,不用派很多兵,我派幾個兵,騎著馬,輕騎呀,就可以手到擒來,很有勝利把握,很輕松。但是突然發(fā)現(xiàn),什么?。俊按笱M弓刀”,雪下在哪里?雪一般要下在地上的,居然下在弓上,下在刀上,面積很小??梢娛裁茨??雪下得有多大。弓上都是雪,刀背上都有雪,說明下得非常大。可知前方征途上積雪之深。因而,要戰(zhàn)勝這樣的敵人并不那么輕松。原來估計是那么容易的,心理一個轉(zhuǎn)化,英雄的心里原來是“輕騎逐”,想得太簡單了。大雪一落,整個的沙漠上都是這么深的雪,騎兵將迎來多么大的困難。心里這么一震顫,這叫“詩”,這叫“以情動人”。
所以說,這要讀懂,我們要回答我們提出的問題。我今天一天一次是講不完的,我們先從最簡單的開始,就從四句的絕句開始——先講絕句,它一般的好,好在哪里呢?好在它抒情,抒情的好是好在哪里呢?當然,你可以說不出;但是,你能被它感染。
我們古典詩歌是以抒情為本的。以情動人,古典的詩論《詩大序》里邊最權(quán)威的一個論斷就是什么呢?這里我引用的“詩言志”,這個“志”跟這個“情”是同樣的意思。“在心為志,發(fā)言為詩”,這句話很著名啊,我認為這句話雖然著名,但是只講了道理的一半。在心有了情,講出來就是詩嗎?這不可能的嘛。你心里有了感情,直接講出來說“妹妹我愛你”,這是詩嗎?心里有了情,“這個柳樹多么美,我感動得要命”,這是詩嗎?“在心為志,發(fā)言為詩”這句話我們今天要分析,它把問題簡單化了。接著說“言之不足,故嗟嘆之。嗟嘆之不足,故詠歌之。詠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我要表達我的感情,“言之不足”那要詠嘆之,大家多加幾個感嘆詞嘛?!傲鴺浒?,你是多么美啊,啊,我看見你是多么激動啊,激動得我夜里睡不著覺啊”,那么這“嗟嘆之”,其實還不行。“嗟嘆之不足,故詠歌之”,那我把它譜成曲,那也還不一定就是詩啊。那么“詠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那還不行呀,你變成舞蹈家了,那不是詩歌了,是吧?所以權(quán)威理論不夠用。
我們來繼續(xù)研究。研究什么呢?研究詩本身——什么樣的詩才是動人的,什么樣的詩,什么樣的感情,才能稱為詩的感情。我們都講詩是抒情的,“詩言志”,“情動于中”,都講了多少遍了,以至于我們都沒感覺了,沒有去研究。這個情的特點是什么?什么樣的情才能夠動人?那么,我研究的結(jié)果是什么?情的特點是“動”,你說是不是?你看看,關(guān)鍵在于說“情動于中而形于言”。你的感情動了,要找到恰當?shù)恼Z言。那么這個語言要怎么樣的呢?要表達情之動。中國漢語呀,這個詞語造得非常非常地有意思,而且非常深刻。所以我們有這樣的詞叫“動情”,叫“動心”,叫“感動”,叫“觸動”,叫“激動”,叫“撼動”,你要表現(xiàn)感情,你的感情就要動。如果動了叫“情動于中”,如果不動,叫什么?“無動于衷”。我們昨天講薛寶釵,她比不上林黛玉,她在好多時候,林黛玉激動得要哭要死,而薛寶釵卻是無動于衷。兩種人,好吧?情的特點就是動。動就是什么?就是“運動”,就是“變動”,就是“變化”,就是“變換”。我們研究“碧玉妝成一樹高”這首詠柳的詩,我們說它是以情動人,為什么有人研究歪了呢?就沒有研究它的“動”。我們研究“月黑雁飛高,單于夜遁逃。欲將輕騎逐,大雪滿弓刀”,好在哪里?原來以為輕騎很輕松地就可以抓到敵人,后來發(fā)現(xiàn)大雪如此深,不那么輕松,心里一顫,英雄的心里微微地顫動,把這一刻的情感的這一動,把它抓住,這就是詩。是吧?好詩就是抓住了感情的脈動,哪怕是一剎那,哪怕是心頭微微一顫,哪怕是忽然一過,沒什么用處,但是你把它抓住了就是詩。那么抒情的詩要動人,主要是感情的脈絡(luò)要“動”,要變化。情的特點就是變化的特點。情感的動人,就在于變化,微妙的,潛在的,深沉的,而不是表層的,一望而知的。
那么我們這個時候,拓展一下,來印證一下我們這個觀點是不是有它一定的普遍性。舉一個最簡單的例子。講李白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xiāng)”這首詩,李白寫的時候,大約五分鐘吧。李白活了六十一歲,骨頭都化成灰了,可是一千多年來,這首詩卻活著。估計還要活下去??赡苤钡轿覀儦w天了以后它還能活下去,一代又一代的人覺得這首詩非常好。但是你要把它講清楚,多難啊。我估計,拿這個題去考中國的文學系教授,能夠考及格的沒幾個。當然,我可能考得及格。因為我有個指導(dǎo)思想——這是抒情詩,抒情詩的好處在于什么?情之動?!按睬懊髟鹿猓墒堑厣纤?,感情有沒有動啊?沒動,是嗎?這月光很亮,關(guān)鍵是“疑”,疑是地上霜。是不是月光???是霜吧。所以要“舉頭望明月”。干嗎?目的是什么?要確認一下,究竟是月還是霜,對不對?如果感情不動的話,你看,“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原來都是霜”。(眾笑)那還是什么詩嗎?感情沒動,很有邏輯理性,對不對?“舉頭望明月”,原來的問題是霜啊還是月呀?但是一看見月亮以后把這個問題忘掉了,“低頭思故鄉(xiāng)”。鄉(xiāng)愁被觸發(fā)了,是觸動了,是感動了。由于觸動了鄉(xiāng)愁,這個鄉(xiāng)愁是在潛意識里面,本來不想碰它,它在無意識里面。因為別的原因去看月光,結(jié)果一見到月光,鄉(xiāng)愁冒出來把原來的問題淹沒了。感情一個轉(zhuǎn)折,一個變動,一個變化,一個微妙的變換,就使得這首詩變得不朽。所以說我們要回答唐詩哪個最好,先要懂得一個最基本的道理。如果要按照那個北大教授反映了“柳樹的特征”的邏輯,那就只能說反映了“月光的特征”。月光的特征是什么???很亮。亮得和霜差不多。我看見月光,我就想起了家鄉(xiāng),這個就等于沒說。
我們再來說,再看它的普遍性?!按好卟挥X曉,處處聞啼鳥。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边@首詩,也是非常有名的,也是不朽的。不朽在哪里呢?表達感情啊。表達感情的不朽在哪里呢?在于感情有個轉(zhuǎn)折,它動了一下,你們感覺到?jīng)]有?“春眠不覺曉”,睡得太舒服了。像今天早上,我稀里糊涂地睡到八點半?!按好卟挥X曉”,好舒服。他比我更幸福,我是覺得要趕快起來,過了九點沒飯吃了。(眾笑)那這樣就沒詩意?!疤幪幝勌澍B”,鳥的音樂把他叫醒是多么美好啊。如果就這樣美好下去,這個詩會怎么樣?這個詩不怎么樣。我們看過英國的納什啊。他寫過的詩,叫作《春天》:春天,甜美的春天是一年四季的王。他寫的詩都是好的,少女在跳舞,老頭老太在曬太陽,全是幸福到底。但就不如我們的詩。到了第三句,它的好處就是感情動起來了。原來是非常非常美好的鳥叫,把他驚醒了,引發(fā)的卻是回憶。想到“夜來風雨聲”,昨天夜里,風雨大作?!盎渲嗌佟保ū淮禋埩?,多么嚴重。感情突然一個轉(zhuǎn)折。那么美好的一種境界突然轉(zhuǎn)下來,花被吹殘了,說明春天如此美好,它的到來經(jīng)歷了一個艱難的過程,付岀了一定的代價。而且“花落知多少”,春天很快就會過去。這就是感情的一個轉(zhuǎn)折。所以中國的古典詩歌里面,在全世界很獨特的,是叫惜春的主題。珍惜春天,春天來得不易,春天很快就會過去。這個感情有特點。為什么有特點?因為轉(zhuǎn)折。這個主題后來一直成為一個傳統(tǒng)。
你們大家都會記得,李清照有一首詞:“昨夜雨疏風驟,濃睡不消殘酒。試問卷簾人,卻道海棠依舊。知否,知否?應(yīng)是綠肥紅痩。”就是這個主題的一個延伸。不過呢是女主人公的?!盎渲嗌佟笔悄腥耍瑹o所謂,無非是春天很快過去了,珍惜年華。女主人公是“應(yīng)是綠肥紅瘦”,女人最怕“綠肥紅瘦”了。身體越來越發(fā)福,容顏越來越憔悴,是吧?年齡越來越大,青春在慢慢消逝。這是女性的憂愁。那么這里也是一個轉(zhuǎn)折。你叫那個丫鬟看一看外面的花怎么樣,那個看的人說跟昨天一樣,她沒看出來。詞人說不對,肯定是花落了,葉子長肥了。年紀大了,人憔悴了,這里有個轉(zhuǎn)折。
剛才聽你們陸老師跟我講啊,當這個題目公布出來以后呀,你們好多同學在網(wǎng)上留言。唐詩哪首最好?那肯定是《春江花月夜》,這話慢慢講?!洞航ㄔ乱埂肥窍喈敽谩B勔欢鄬λu價非常高。是詩中的詩。但是現(xiàn)在,我還不覺得它有多好,因為它是過渡時期的產(chǎn)物,里面有好多宮體的華麗辭藻,形式主義的東西,我以后講,因為太復(fù)雜了。我們先把最簡單、最平常、最普通、最一般、最常見的把它搞清楚,把細胞形態(tài)的東西里面的基因搞清楚。就是感情,感情的動,動了情,才是好詩。感情如果不動,是另外一類詩,不是抒情的而是理念性的,我們暫時不講。有了標準以后我們再研究,這詩哪一個好哪一個差。好吧?
我們再來一首,這是我們大家都知道的:“清明時節(jié)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边@詩是不朽的詩啊。那么,我看到有些解釋,說啊,這首詩寫得非常好?!扒迕鲿r節(jié)”是上墳的時節(jié),這個“路上行人”一個個地去掃墓,掃墓時候又下雨了,心里很焦慮,焦慮什么呢?希望找一個地方,熱鬧的地方,找個酒家去喝一瓶酒消愁解悶。就想到那個酒家里面熱鬧的氣氛,那么就問一個牧童,牧童說前面就有,非常開心。這話我覺得也沒錯,但是,還沒看懂真正的藝術(shù)的奧秘。感情,感情,這個情啊,跟感聯(lián)系在一起?!扒迕鲿r節(jié)雨紛紛”這句話是大白話?!奥飞闲腥擞麛嗷辍?,你說是掃墓太武斷了,清明節(jié)在路上走路的人不一定去掃墓,有的去買東西,有的去旅游,有的去趕考,有的去送貨。這個多種多樣的,是吧?“路上行人”,我們就說當他是“路人”“離開家的人”?!奥飞闲腥恕睘槭裁从麛嗷昴??雨不斷地下,不是很大,但是呢非常有耐心地下,因而引起了人內(nèi)心的某種焦慮。不是想到了祖先啊,墳?zāi)拱?,想到父親死了,不是那樣的?!坝麛嗷辍?,“斷魂”當然是比較痛苦的?!坝麛嗷辍笔强煲皵嗷辍边€沒有“斷魂”,只是有點焦慮,但還不是很焦慮。“借問酒家何處有”,請問一下,哪里有酒家?干嗎?很簡單,到酒家去躲下雨。那么,“牧童遙指杏花村”,在遠遠的地方有一個杏花村。這里有一個情感的轉(zhuǎn)折。原來是“欲斷魂”“雨紛紛”,現(xiàn)在是“遙指”,遠遠的地方有一個很鮮明的景色??吹侥莻€杏花村,心情為之一振,眼前為之一亮,感情為之一轉(zhuǎn),這就叫詩。這是非常微妙、潛在深層的感情脈絡(luò)的轉(zhuǎn)折。所以這里我們是不是可以得出一個結(jié)論:詩的動人,并不是靠那個什么反映了柳樹的特征,或者是歌頌了創(chuàng)造性的勞動。不是這樣。而是表達感情,在大部分唐人絕句里主要是表達感情微妙的轉(zhuǎn)換。
這里總結(jié)一下一個基本觀念,古典詩歌欣賞的一條原則。第一,不能僅僅是從反映真實的角度去看。第二,詩里有想象和假定。因而是真假互補,虛實相生。不但是客觀的,柳樹的真;而且是主體的,感情的誠。所以說,它要通過假定來表現(xiàn)真誠的感情。詩,都是想象的。通過想象,就是虛擬的假定。如果沒有想象力,就沒有詩。第三,詩是對人類心靈起作用,但不一定是理性的認識,也不一定是功利的教育。它有可能僅僅是情感的熏陶,這情感的熏陶也有價值,如果是反映真實,叫認識價值。如果是功利的教育,叫作什么啊?叫實用價值。但是如果沒有認識價值,也沒有功利價值,只有感情熏陶叫什么價值???叫審美價值。真、善、美是三種價值,有的時候是統(tǒng)一的。有的時候是不統(tǒng)一的。那么例如“清明時節(jié)雨紛紛”就沒有什么功利價值,它純粹是情感價值。因而,最后我們來分析一首詩,評價一首詩的時候,我們是分析這首詩和它表現(xiàn)的對象的一致呢,還是這首詩與表現(xiàn)對象不一致?是分析這首詩寫得很真呢,還是這首詩寫得既真又假,既真誠又有想象的杰出?這是一個非常關(guān)鍵的問題。所以說,我要講的是思想方法問題:第一,不要拘泥于科學的真;第二,不要要求每一首詩都有教育作用,情感就有價值,情感的熏陶、人文的教育讓你變成一個全面發(fā)展的人;第三,詩歌分析的時候一定要注意詩本身的情感價值。那么要讀懂唐詩的藝術(shù),首先我們把絕句要搞懂。最簡單最平常最普通的,絕句哪一首最好?我先舉些例子回來看吧。
杜牧的《山行》:“遠上寒山石徑斜,白云生處有人家。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于二月花?!边@首詩,好在哪里呢?我們表面上看它寫了一幅景色,遠處的景色是美好的,近處的景色也漂亮,更漂亮,如果光這樣的話呢,我們看不出它的好處。我們要欣賞詩歌,不但要看表層的語言的意象,而且要欣賞人的情感,情感的脈絡(luò),情感的變化,情感的變換,你要把它抓出來很困難。為什么專門研究唐詩的教授還抓不住呢?因為它是隱性的。就像那個“欲將輕騎逐,大雪滿弓刀”,它沒有講出來,它留在空白里頭。所以你必須把它的第二個層次,情感變動這個隱性的脈絡(luò)揪出來。“遠上寒山石徑斜”,就是山很高。為什么說高呢?“石徑斜”,路很斜。如果不是斜的話就是平路。“白云生處”就更高了,“有人家”。因而,這暗示著我們不僅是個景色,還暗示著什么呢?暗示人的眼睛的追隨??吹阶铐旤c,人的眼睛由近往遠看,由低往高看,是不是這樣?“石徑斜”“有人家”,而且在白云生處,隱士居所?!巴\囎鴲蹢髁滞怼?,車子突然停下來。“坐愛”是因為“霜葉紅于二月花”,突然一下,車子停下來干嗎?因為身邊秋天的楓葉比春天的花還要紅,還要鮮艷。有沒有發(fā)現(xiàn)一個轉(zhuǎn)折?原來眼睛是看向“白云生處”,但是突然車子停下來了,干嗎?身邊的紅葉更美、更鮮艷。就是這樣一個轉(zhuǎn)折,表現(xiàn)了人的情感。那么這就告訴我們,我們要分析一首詩,我們欣賞一首詩,我們可以從最表層的說這個景色非常好。“白云生處”很好,“楓林晚”很好,“霜葉”更好。這個是最表面的欣賞。如果要深入下去欣賞,是人的心情的轉(zhuǎn)變,原來是往遠處看,越看越高越遠越神往,然后發(fā)現(xiàn)原來最近的地方更美,更美的是什么呢?“霜葉紅于二月花”。這個比喻非常好。通常的情況下,是二月的鮮花要比秋天的葉子更紅,但是居然秋天的葉子比二月的鮮花還美,這個美是太驚人了。這個沒什么教育價值,也沒有什么客觀的科學價值,就是人的感情價值。這叫審美價值。那么,這里我們看到,這個絕句呀,感情的轉(zhuǎn)折,是在第一、第二句轉(zhuǎn)折呢,還是第三、第四句轉(zhuǎn)折?起承轉(zhuǎn)合。往往是在哪里轉(zhuǎn)折?第三句話跟第四句話。這是規(guī)律性的。
我現(xiàn)在引用一段古人的話。這是元朝人楊載發(fā)現(xiàn)的,寫絕句的話,方法要“句絕意不絕”。句子從第一到第八句,似乎就是字面的聯(lián)系,但是里面的意脈啊,這個情感的脈絡(luò)卻有更深的聯(lián)系?!坝麑⑤p騎逐,大雪滿弓刀”,這兩句好像沒有聯(lián)系,但是有情感的脈絡(luò)。本來以為輕騎就可以抓到了,“大雪滿弓刀”,沒想到,哎呀,問題很嚴重,不那么簡單,這個是吧?所以我們要學會啊,好的絕句,你要善于關(guān)注第三句或者第四句。這第三句、第四句表面上是不連續(xù)的,沒有因為、不但、所以、而且、雖然、但是、從而這樣的連接詞,但是它文字以外的感情的脈絡(luò)很有轉(zhuǎn)折。所以,楊載說,“承接之間,開與合相關(guān)”,有開有合;“反與正相依”,有正有反?!绊樑c逆相應(yīng)”,“至如宛轉(zhuǎn)變化工夫”,注意,你要學會欣賞古典詩歌,特別是我們說絕句開始,要欣賞的什么呢?“宛轉(zhuǎn)變化”。在哪里變化?說在第三句,有的時候在第四句,“若于此轉(zhuǎn)變得好,則第四句如順流之舟矣”。所以這里看,“停車坐愛楓林晚”,就是第三句。本來看得遠遠的,挺好嘛,突然這個車子停下來了。轉(zhuǎn)得好,為什么?身邊的美麗。現(xiàn)在回到我們的問題上來了,歷代的詩話家從宋朝開始,都討論唐朝的絕句哪一首最好,討論來討論去,有這么幾首比較一致,沒有爭論。
王翰的《涼州詞》:“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飲琵琶馬上催。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zhàn)幾人回?”注意啊,剛才我們的論點是什么——絕句“句絕意不絕”。第一句、第二句,“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飲琵琶馬上催”,剛剛要拿起杯子來要喝酒,軍樂隊奏起來要出發(fā)。是吧?照理說,軍令如山啊,那就別喝了吧。不,還要大喝。不是一般地喝,是喝得個痛快,喝得個爛醉如泥,喝得我行軍一個月,到了前線,我還沒醒;喝得我打仗,上了戰(zhàn)場,我躺在那里,也別笑?!肮艁碚鲬?zhàn)幾人回”,上了前線就不準備回來了。這樣的詩,第三句一轉(zhuǎn)折。軍令如山,我還是要喝,喝他個爛醉如泥。一點不悲觀,我既然上前線,就不想回來了,但是我要享受這生命短暫的歡樂。這只有唐朝人才寫得出來。上前線哪怕回不來,躺在那里,啊,也不要笑我。老子上了戰(zhàn)場,下了決心,今天就死在這兒了,完蛋就完蛋。是這么一種氣概。關(guān)鍵是“醉臥沙場”,樂觀而豪邁啊。
再看王維的“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這兩句話比較容易寫,描寫景色的。關(guān)鍵是第三句、第四句:“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guān)無故人?!北緛硎撬蛣e嘛,到這個地方,再喝一杯吧,你出了陽關(guān)上了前線,再沒有朋友了,盡情地飲吧。所以說,這第三句,就上了一個層次。實際上是一種想象,哪里可能呢?我上前線了,那么多朋友一起去呀,有戰(zhàn)友啊,有將軍啊,有書記啊,有士兵啊,有下級啊,有上級。但是這里強調(diào)的是,我這個朋友是唯一的,我是你唯一的朋友,你今天不喝我這杯酒,你再也沒有朋友了。
再看王之渙的“黃河遠上白云間,一片孤城萬仞山”。當然有人爭論了,說題目叫《涼州詞》,有的人說這個不對,涼州離得黃河好遠呢,哪里會這么近呢?這個我們不用管他。詩都是想象的啊,以后這類糊涂蟲不要去理他?!包S河之水天上來”,都是特殊的想象,是吧?黃河哪里會往天上流?。窟@是跟李白的想象“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相反的。然后,“一片孤城萬仞山”。這里還有一個字要交代一下。有人說這“黃河遠上”不妥當,黃河不可能往天上流。應(yīng)該是什么?應(yīng)該是“黃沙遠上白云間”。我覺得這個人有點傻。詩啊,想象要出奇才能制勝嘛,是吧?我們剛剛都講了不是玉要說成玉,不是絲要說成絲。按一些書呆子的邏輯,“黃河之水天上來”,胡說八道,哪里可能是天上來,黃河之水就是地上的嘛,是吧?但是,詩都是可以這樣的。“一片孤城萬仞山”,這個被山包圍著,忽然聽到“羌笛何須怨楊柳”?!扒嫉选贝盗藗€曲子是楊柳曲。楊柳是送別的,吹了這支《楊柳行》啊,就讓我想起來什么,想起來故鄉(xiāng)朋友。在我的家鄉(xiāng),在我的太原,柳已經(jīng)綠了,但是回不去?!按猴L不度玉門關(guān)”,春風是不會吹過玉門關(guān)的。這話是不科學的,玉門關(guān)外我去過,是有春天的,至今還是有春風的。詩人是說我遠離故鄉(xiāng),懷念故鄉(xiāng)。“羌笛何須怨楊柳”,我聽到有胡人的羌笛吹奏著《楊柳行》這支送別的歌曲,懷念故鄉(xiāng)春天的情景。不要吹了,我回不去了,春風不會吹到這里來,這是一個轉(zhuǎn)折。
好,那么,看絕句的第三句情緒有一個文字以下的轉(zhuǎn)折,光在外部是看不出來的,所以許多教授都在表面滑行。這里我要給你們一個窗口,讓你一下子比教授更聰明。那就是情緒的轉(zhuǎn)折有一個外在的標志。在這些被認為是唐詩“壓卷”之作,是最好的詩作里面,第三句的句法、語氣和第四句的句法、語氣,和第一、第二句之間有沒有一點差別?我再念下好吧?“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飲琵琶馬上催”,這是一個什么?陳述句。“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zhàn)幾人回”,是什么?還是陳述句嗎?這第三句是否定的語氣,第四句是感嘆語氣。
再看,“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這個是一個陳述句,肯定句,對不對?你們同意不同意?“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岀陽關(guān)無故人”,這第三句怎么樣?什么語句?是不是陳述句?是不是肯定句?你們有人講了。這是個祈使句,對不對?“勸君更盡”,咱倆喝一杯吧我的朋友。再看“黃河遠上白云間,一片孤城萬仞山”,這是陳述句。“羌笛何須怨楊柳”,什么句?反問句,第三句變成反問句?!按猴L不度玉門關(guān)”,否定句。我們再看,王昌齡《長信怨》的“奉帚平明金殿開,暫將團扇共徘徊”,這是陳述句,對不對?“玉顏不及寒鴉色”,什么?否定句?!蔼q帶昭陽日影來”,陳述中帶著哀嘆。剛才我講過,第三句很重要,內(nèi)在的是情緒的轉(zhuǎn)折,外在的是語氣的轉(zhuǎn)折。往往是第一、第二句如果是陳述句的話,第三、第四句變成疑問、感嘆、否定、祈使等句法。
我們再看,還是王昌齡的,“秦時明月漢時關(guān),萬里長征人未還。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這里的第三句變成一個假定句,對不對?那么,再看李益的:“回樂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處吹蘆管,一夜征人盡望鄉(xiāng)。”這是一望無際的沙漠,沙像雪一樣的,月光像霜一樣的,一片雪白。這個是視覺美,沒有變化,但是,聽覺的突然來了,什么?一種蘆管奏起來,蘆葦是沙漠地帶沒有的呀,是家鄉(xiāng)的音樂?!耙灰拐魅吮M望鄉(xiāng)”,注意,“不知何處吹蘆管”是一個否定句。所以說,我們看,要分析唐詩是哪樣,什么樣的詩最好,首先要考慮到,第一個,情感的節(jié)奏、起伏,對不對?第二個,在分析這個絕句的時候,句子里邊,有的時候,有句法的外在標示。往往到了第三、第四句啊,句法會發(fā)生一些變化。你們看啊,杜牧的“煙籠寒水月籠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后庭花”。第三句怎么樣?是一個否定句。比較特殊的是王安石的:“京口瓜洲一水間,鐘山只隔數(shù)重山。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第四句變成什么?疑問句。那么,好啦,我們再回過頭來看賀知章的這首詩:“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絳。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第三句中這個“不知”很重要。這個明明是你告訴我的啊,“二月春風似剪刀”。但是他不能說“吾知細葉誰裁出”,也不能說“須知細葉誰裁出”,也不能說“心知細葉誰裁出”,只能說“不知”。第三句要換句法。
再來舉個最簡單的例子:“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比绻覀円某伞绊氈P中餐,粒粒皆辛苦”,行不行?也通。但是,但是就不大像詩了。它只能是“誰知”。如果“不知細葉誰裁岀,二月春風似剪刀”,我把它改成肯定句,“心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可以不可以?也通。但是,這個第三句的這個轉(zhuǎn)折就不夠,這個藝術(shù)質(zhì)量就大打折扣。我們再來看。那么,“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這是一個反問句,是吧?把它改成“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及時照我還”,也可以,對吧?但是,比“何時”差多了。
所以說,我們在研究哪一首詩最好的時候,我們要有基本的層次分析:第一個表層的意象,第二個感情的脈絡(luò),第三個句法的結(jié)構(gòu),語式句法愈是豐富,愈是好。那么,我們反過來說,有一首詩啊,你們可能很熟悉的,“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這首詩你們都知道,杜甫的,大詩人杜甫、詩圣杜甫的。你們覺得這首詩寫得怎么樣?比起前面那幾首詩,我說的是比起來藝術(shù)質(zhì)量怎么樣?你們很聰明啊,這個搖頭了,差一點。你們感覺是不是差一點?有沒有感覺更好一點?我們來做個民意測驗好嗎?感覺比前面的詩更好一點的請舉手,一個,兩個,三個,兩個半,我以為他是舉手,原來他是摸頭發(fā)的。(眾笑)只有兩個。那么我們再做個民意測驗啊,感覺這首詩不如前面我所舉的那幾首詩的請舉手,哦,大概是有幾十個,占了比較大的優(yōu)勢。那其他各位大概是棄權(quán)。為什么棄權(quán)呢?其實不要棄權(quán)。棄權(quán)的原因有種種,一個是沒有把握,那說明我講得還不透。這是我的問題,不是你的問題。第二個呢,這杜甫的詩啊,杜甫是詩圣,中國古典第一大詩人,他寫的詩怎么可能比前面有一些人差呢?都是王之渙啊,王維啊,王翰,李益,這些聲名比他差的人。你們心里可能有一個憂慮,我們怎么可以把杜甫看得不如一些二流的詩人呢?但是我要勇敢一點,實事求是,大詩人有的時候也會寫出不怎么樣的詩來,大詩人有的也會寫出二流的詩來。我認為這首詩有它的優(yōu)點,優(yōu)點講起來是絕對可以講一天的。第一,它提供了非常鮮明的畫面,視覺信息飽和啊,它的意象密度非常高,它的畫面非常生動,它的對仗極其工整、嚴密?!皟蓚€”對“一行”,“黃鸝”對“白鷺”,“鳴翠柳”對“上青天”,有數(shù)字的相對,有動作的相對,一個“鳴”字,一個“上”,還有顏色的相對。是不是?“窗含西嶺千秋雪”,繼續(xù)是畫面,那畫面裝了一個窗框?!伴T泊東吳萬里船”,把船放在窗框里,很美啊。你看這個地方,它有許多優(yōu)點。但是我可以告訴你們,在中國古典詩話里面,那些詩話家和詞話家們,都在爭論唐人七言絕句哪一首是可以“壓卷”的?;旧锨懊嫖遗e的有五六首,還有一首我還沒有講到,李白的“朝辭白帝彩云間,千里江陵一日還。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第三句是以聲音轉(zhuǎn)換了畫面。恰恰就沒有杜甫這樣的。連那個韓翃,都點到了,“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御柳斜。日暮漢宮傳蠟燭,輕煙散入五侯家”,連這樣的詩都點到了,就沒有點到杜甫。不但沒有點到杜甫,而且反過來批判杜甫,說杜甫的律詩,無疑是第一,但杜甫的絕句是不行的。不但寫得不行,而且批判他寫得不像個絕句。批判他的詩是什么?叫“半律”。所以絕句啊是不要四行都對的,他往往四行都對。杜甫這個對仗的功夫太強大了,不動腦筋就對上了,自動化的。(眾笑)太精彩了,那個控制不住自己。在對仗上呢,是絕對冠軍。
另外一個詩話家說他是“四幅圖畫,不相連續(xù)”。我承認這首詩,這個表面很漂亮的,顏色、數(shù)字、動作、對仗很工整,但是內(nèi)部的感情的脈絡(luò)呢?感情的連續(xù)呢?句法、語氣的變化呢?沒有。所以,不相連續(xù)。所以另外一個詩話家說他最大的缺點叫“斷錦裂繒”,就像是錦緞,是斷開的。“裂”字也是斷痕的意思,連不起來的,每一幅都不錯,但是連不起來,不像一個整體。我是比較同意他們這樣的說法。補充一句,還有個缺點,就是句法太單調(diào)。全部是陳述句。第三句沒有變化,沒有開合,沒有順逆,沒有轉(zhuǎn)折,沒有提升。因而,杜甫的這個絕句,沒有人把它認為是可以列入壓卷之作,而且說他寫得并不好。你們仔細看看杜甫的詩就知道,杜甫寫出絕句的時候啊,這個才能太偉大了,這個已經(jīng)到了寫詩就不動腦筋自動化的程度。他一寫就是六首,一寫就是十首,有的時候一寫詩是十幾首,好像可以批量生產(chǎn)。正是因為這樣,他這個絕句啊,評價就不太高。但是,這里有一個理論問題,我們沒解決。這四幅是畫面嗎?畫面好啊,畫面有形象,有意象啊,密度很大。有一個理論可以支持杜甫這首。詩很好,這是蘇東坡講的,贊美王維“詩中有畫,畫中有詩”。如果蘇東坡這個理論成立的話,這首“兩個黃鸝鳴翠柳”,應(yīng)該是詩中的畫太豐富了,每一句都是一幅畫。雖然蘇東坡名聲很大,而且“詩中有畫”理論被廣泛接受,但是蘇東坡死了以后幾百年,到了明朝,有一位學問家,叫張岱。這個人是浙江余姚人,余秋雨的同鄉(xiāng)。這個人很有學問的,余秋雨把他捧得很高。捧得跟法國的百科全書主編狄德羅放在一起,當然太高了,家鄉(xiāng)觀念太重。這個張岱就頂這個蘇東坡,說“詩中有畫”不一定是好畫,“畫中有詩”不一定是好詩。他說“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還可以畫,“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xiāng)”你怎么畫?你怎么知道低頭是想故鄉(xiāng),而不是想朋友,不是想鄰居家的小黃狗?畫不出來的。就是能畫出來,問題也是有的,因為抬頭和低頭要畫成連環(huán)畫,(眾笑)當時也沒有Flash動畫。
和他差不多同時期、稍微晚一點的,德國有個大理論家,叫萊辛。他就為了這個問題,詩和造型藝術(shù),繪畫和雕塑的差異、矛盾,寫過一本書,朱光潛翻譯的,叫《拉奧孔》?!袄瓓W孔”是一個希臘古典神話故事人物,他得罪了雅典娜,于是雅典娜就派兩條巨蛇把他父子活活纏死。這個故事寫在羅馬詩人維吉爾的史詩當中。他寫這個蛇把拉奧孔父子纏死的時候,發(fā)出公牛一樣的叫聲,那叫聲震撼了整個天空,非常恐怖的。但是后來發(fā)現(xiàn)有一座古希臘雕塑叫“拉奧孔”,沒有像維吉爾的那個詩里面所寫的那樣,發(fā)出公牛一樣大的喊聲,恐怖得震動了天地,沒有的。給人一種感覺是什么呢?輕微的嘆息。為什么詩歌里可以寫得那樣恐怖,但是雕塑里表現(xiàn)的是那樣輕微的嘆息呢?他說,詩是語言形象,它是訴諸想象的;而繪畫和雕塑,造型藝術(shù)呢,是訴諸直觀的。如果它也像公牛一樣喊叫,那么遠遠看過去,嘴巴就是黑洞,很難看。所以說,他認為,詩跟畫是有矛盾的,不能用詩的標準來衡量畫,也不能用畫的標準來衡量詩,二者有統(tǒng)一的,但是也有矛盾。那么,聯(lián)系這個張岱和萊辛的理論,來看我們古典詩歌,的確如此。詩中有畫,畫中有詩,這話是講不通的。有好多最精彩的詩是畫不出來的。很簡單嘛。畫,是一個瞬間藝術(shù),對不對?畫是視覺藝術(shù),對不對?但是,詩不是一個瞬間的,詩不僅僅限于視覺?!对娊?jīng)》第一首“關(guān)關(guān)雎鳩”,聲音好聽你怎么畫?“在河之洲”可以畫,是吧?那不可畫的東西太多啦。王維的詩,“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你怎么畫?鳥在叫,在大山里叫,根本就沒法畫,是吧?就是蘇東坡自己的詩,他的題畫詩,也沒法畫啊。他有首詩,題在惠崇那個畫上的,叫“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爸裢馓一ㄈ齼芍Α钡故强梢援?,“春江水暖鴨先知”你怎么畫?鴨子是腳伸在水里,很暖和,你怎么畫?蘇東坡的這個理論是非常非常片面的,但是由于他的權(quán)威性,造成了誤解。不可畫的東西太多了。白居易的《琵琶行》,用了好多畫面來表現(xiàn)音樂,對吧?語言局限性之一就是不能表現(xiàn)音樂。語言符號雖然也是聲音,音樂也是聲音,但語言符號不能表現(xiàn)音樂。何以見得?因為語言不能表現(xiàn)音樂,所以才有五線譜,是不是?不然要五線譜干什么?據(jù)說簡譜是日本人發(fā)明的,五線譜太復(fù)雜了,其實我覺得五線譜不復(fù)雜,五線譜很形象。但盡管形象,語言卻沒法表現(xiàn)。特別是,白居易寫到“此時無聲勝有聲”,你畫;“蟬噪林逾靜,鳥鳴山更幽”,你畫。恰恰是最精彩的地方,畫不下來。
所以從這個意義上來講,我們從理論來說,杜甫這首詩畫太多了,四幅畫,當中沒有情感的脈動。現(xiàn)在中學語文教學,有些課改呀,弄了很多很多的這個什么多媒體,是吧?上課之前都要來一點音樂和畫面,是吧?我一看那個多媒體,頭就大,多媒體基本在我心目當中就是“倒霉體”。因為這個多媒體的形象,特別是畫面形象,是妨礙人去理解詩的。特別是我有一次看到那個《再別康橋》,那個老師啊,搜集了大量的劍橋大學的照片,很漂亮。我越看越惱火,我越看越憂慮,我越看越氣憤,我越看越說不出話來。等到學生走了把他大罵了一通,我說這里最重要的一句話:“輕輕的我走了,正如我輕輕的來,我輕輕的招手,作別西天的云彩?!彼莵韺舻?,是吧?這個夢你怎么畫?而且這個夢是沉淀在那個水里的,“沉淀著彩虹似的夢”,尋夢尋夢,他說,“滿載一船星輝,在星輝斑斕里放歌”。放歌有沒有法畫?但是說我不能放歌,“沉默是今晚的康橋”,它的最精彩的一句是“悄悄是別離的笙簫”,“悄悄”是無聲,“笙簫”是音樂,別離的時候不講話是最精彩的。你怎么畫?你弄來好多劍橋大學美麗的景色,都把人嚇死了。詩和畫的矛盾,這個在我們中國的詩歌解讀方面還沒有啟蒙,特別是古典詩歌。
如果詩中有畫要是好畫的話,好詩的話,畫要動起來,叫“動畫”,不是我們講的“動畫片”。我隨便舉個例子,王安石有首詩,前面我們講了,“一水護田將綠繞”這個是畫得出來的啊;“兩山排闥送青來”,門一開,把我的門一推,青山就沖進來,你怎么畫?這一句很精彩,精彩在哪里???畫動起來了,飛起來了。詩中的好畫,不但是動畫,而且是什么呢?暖畫,有溫度的,畫是畫不出溫度來的,但詩可以,“春江水暖鴨先知”。而且是香畫,是吧?“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暗香浮動”你沒法畫,但是恰恰就好在這個“暗香”,千載不朽,是吧?王安石寫那個梅花,很像雪,但是“遙知不是雪,為有暗香來”。我鼻子聞到了。鼻子聞到了但不能畫。所以說,讀懂古典詩歌藝術(shù)真諦很重要的一個規(guī)律,是你必須知道語言藝術(shù)跟繪畫藝術(shù)之間的矛盾,不要讓權(quán)威的理論遮蔽了你的眼睛,讓你對所有的詩都有迷信,讓你分不清詩的藝術(shù)品位來。大詩人也會有敗筆。當然這首詩大概也不是太“敗”,小學生念念還可以,中學生念它呢也馬馬虎虎,大學生如果不覺得它差呢就有點傻了,但是大學生傻不要緊,就是怕我們大學教授傻。(眾笑)我現(xiàn)在覺得《唐詩鑒賞辭典》把杜甫這首詩捧上了天,而且寫文章的呢又是我另外一個同學,友誼也是非常深厚的,但是我又不好意思跟他講,他很得意啊,他說看這里……哎呀,講半天,我只好非常虛偽地對他微笑。
最好的詩啊,往往沒有形狀的。齊梁那個宮體一味堆砌華麗辭藻,搞形式主義搞到?jīng)]有精氣神了,但后來出現(xiàn)了開了一代詩風的陳子昂,把宮體拋棄了。陳子昂有首詩叫《登幽州臺歌》,那照理說登高望遠啊,對不對?結(jié)果他怎么寫?。俊扒安灰姽湃恕?,你怎么畫???他如果說“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那還可以畫啊。他說“前不見古人”好在哪里???好在他本來應(yīng)該是看,登高望遠是看空間的。他不為空間的視力有限而痛苦,他為什么而痛苦???為看不到以前的時間痛苦。因為幽州臺是燕昭王的幽州臺、黃金臺,抬舉知識分子的,看不到古人那個對知識分子的尊重?!昂蟛灰妬碚摺保趺串??我看不到后來的人,我看不到我的孫子的孫子,沒法畫,但寫的也是時間。登高本來可以望空間遠,結(jié)果他因為時間看不到而痛苦?!澳钐斓刂朴啤保鼪]法畫啦,是吧?天地、宇宙是悠悠,是無限的。“獨愴然而涕下”,生命是短暫的,沒有燕昭王那樣的人來重視我這樣有才能的人,我的意見武攸宜不聽而且貶了我,我現(xiàn)在看不到那個古代那么重視人才的賢明的君王了。我也看不到后來有什么希望,我的生命又很短,于是哭起來了。這叫感情啊,有特點啊。這個當然已經(jīng)不是絕句了,所以說我們要講唐詩哪首最好,先要把絕句解決好。我要補充一下,并不是所有的詩都是我講的那樣,有情緒的轉(zhuǎn)換;還有句法上外在的標志。有的時候恰恰相反,給我的感覺,不運動。比如李白那個《送孟浩然之廣陵》,是吧?“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注意啊,這里的情緒轉(zhuǎn)換沒有外在標志,沒有句法標志?!肮嗜宋鬓o黃鶴樓,煙花三月下?lián)P州”,這句話是像散文一樣。好就好在這后面兩句“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沒動啊,里面的感情不是要動嗎?動情,動性,動心,觸動,感動,激動,它不動啊,“唯見長江天際流”,看呆了。但是,這里邊是從動到靜。注意啊,“孤帆”,長江上帆很多,我只看那一片,對不對?朋友的船我看見了,不是我朋友的都沒看見?!斑h影”,什么意思?長江很多船里,我只看著我朋友的船,“遠影”就是我的眼睛跟著這個船帆前進?!氨炭毡M”是我的眼睛追著船帆,追到看不見了,本來是“碧水盡”嘛,船在水上嘛,但是,他說眼睛一直跟到水天之交,看不見了,只眼睛緩緩地移動。“唯見長江天際流”,帆已經(jīng)沒了,船已經(jīng)消失了,眼睛還呆呆地看。用現(xiàn)代語言來講叫“空鏡頭”,“空鏡頭”是主觀鏡頭。那么它這個感情的運動是什么呢?感情的運動是從緩緩地移動到慢慢地靜止。
我們再來舉一首,是杜牧的?!般y燭秋光冷畫屏,輕羅小扇撲流螢”,你們都知道啊,背得上?!疤祀A夜色涼如水,坐看牽??椗恰保瑢Σ粚??這首詩很簡單嘛,在我看來,小菜一碟,但是我的師兄又糟糕了?!般y燭秋光冷畫屏,輕羅小扇撲流螢”,他說這是這個宮女啊非常寂寞,已經(jīng)被遺棄了。為什么呢?這個“螢火”啊,“螢火蟲”啊,古代辭書上有注解說,螢火蟲生在腐草和墳?zāi)固?。那么這個既然是螢火蟲在飛,就說明這個宮女所處的環(huán)境啊就跟那個墳?zāi)购透莶畈欢?;而且這個“輕羅小扇”,扇子啊在古典詩畫里是有一個典故,就是美人遲暮的意思,夏天擁有,到了秋天就丟了。這說明啊,這個女孩子啊,這個宮女啊,是像團扇一樣被遺棄了。我覺得這——哎呀——這有學問的人呢有的實在是傻,我小時候在農(nóng)村待過,也經(jīng)常去捉螢火蟲,我沒跑到墳?zāi)估锶ヂ?,也沒有那么痛苦嘛,很開心的嘛,拿扇子“撲流螢”啊。而且,這個扇子不是主體,扇子是個道具;而且“撲流螢”往往是孩子氣的,是吧?我記得我媽那時三十多歲從來不去“撲流螢”的,只有我跟幾個小孩子亂撲。這是一個歡樂的景象,對不對?挺開心的嘛,游戲嘛,螢火蟲抓來以后放在小瓶子很好玩的嘛?!疤祀A夜色涼如水”,“坐看”——有的寫“‘臥看牽??椗恰薄T瓉砗芑钴S,原來在做游戲,無憂無慮,后來往下一躺,看到“牽牛織女星”,躺在那不動了,心思來了。什么心思?女同學對這都知道,是吧?“牛郎織女”,看剛才是小孩開心,現(xiàn)在是青春萌動,心里有一點小小的騷動。牽牛星不知道在哪里呢,將來也不知道碰到什么樣的人呢,也不知道是個好人還是壞人呢,也不知道是富人還是有學問被請到東南大學講座的教授。(眾笑)想到這些便心思重重。從天真無邪的歡快到心事默默的發(fā)呆,很簡單嘛。當然我跟你們講講還很自由,我跟師兄講的時候就很費勁了。我只能很委婉地說這個東西,螢火蟲我小時候捉過,并不是在墳?zāi)巩斨?,而是在打谷場上,那個豐收景象,很開心的,大人看我們自由地去撲螢火蟲也不會來干涉。雖然我沒有學問,但是我有經(jīng)驗啊,我也做過小孩子啊,我有童年的經(jīng)驗。我不知我那個師兄是不是農(nóng)村長大的,我也不是完全的農(nóng)村人。日本人來了,我逃難逃到農(nóng)村啊,就跟農(nóng)村孩子一樣啊,捉螢火蟲啊,好開心的。還有螢火蟲的故事啊,說有一位愛讀書的少年把螢火蟲抓了以后用它讀書啊,這東西還很好嘛,對吧?唉,真沒辦法。那么再舉一首啊,因為時間差不多了,我們得講到留一點時間給你們挑戰(zhàn)我。我現(xiàn)在已經(jīng)罵人罵到現(xiàn)在了,再留點時間讓你們來罵我。
這首啊也是吵得半死,而且非常有名,不但在中國有名,而且在日本也有名。現(xiàn)在蘇州啊,可能有好多的人靠這個吃飯呢?!稐鳂蛞共础?,旅游重點啊,日本人特別崇拜這個?!霸侣錇跆渌獫M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這里有故事,什么故事呢?張繼去考試,也類似我們?nèi)ジ呖?,或者是考研究生,考上了,但是沒有通過銓敘,沒得到官職?;剜l(xiāng)的途中,經(jīng)過蘇州,很失落,所以就是非常憂愁睡不著覺,“對愁眠”,對愁不眠?!肮锰K城外寒山寺”,他就停船停在了寒山寺了?!耙拱腌娐暤娇痛保估锖剿碌溺娐曧懫饋砹?。這首詩非常有名,讀了非常有味道,日本人也非常喜歡來朝拜這個地方。好在哪里呢?有人爭論,寒山寺夜半有沒有打鐘啊。有人說,夜里根本就不會打鐘,有人說夜里就有打鐘的,也吵得半死。那我不討論這個問題,我討論感情的轉(zhuǎn)換,感情的轉(zhuǎn)折。這個人很倒霉。中國臺灣的張曉風女士,大散文家,她說啊,這個落第的人啊寫出這首詩來,很偉大,所以叫“偉大的落第”。如果他不落第也就沒有這樣一首藝術(shù)精品留給我們來欣賞,讓我們世世代代享受。張曉風的說法很精彩,但是不太可靠。有史料說張繼在天寶十二年(753)中進士,最后還當了南昌的鹽鐵判官。這就有了一種可能:第一次沒有考中,后來考中了。可要當官還得有一定的程序,走某種門路。張繼不屑,有詩自白:“終年帝城里,不識五侯門?!敝笏毓枢l(xiāng)襄陽,路過蘇州時,留下了這首經(jīng)典杰作。我回答的問題是這首詩為什么那么動人,好多人說不清楚。我現(xiàn)在試著說一說,好吧?落第了以后我同意,“月落烏啼”,我不能解釋為什么是烏鴉叫,反正不是喜鵲叫?!霸侣洹睉?yīng)該是早上了吧?那快早上了是吧?他們說早上,我說不一定,要看是上弦月還是下弦月。有的時候月落了是早上,有的時候還沒有夜深月亮就不見了,這個不去討論。“江楓漁火對愁眠”,肯定是他失眠了。“姑蘇城外寒山寺”,我們現(xiàn)在說寒山寺是個古跡啊,在唐朝就已經(jīng)是古跡了。在張繼以前一百年,就有寒山的和尚在這里主持過,所以是一個古跡叫寒山寺,所以有一點文化的含量。“夜半鐘聲到客船”,夜里鐘聲響起來,這個味道非常濃,怎么回事???好多專家解釋不清楚。有的人解釋本來是很寧靜的,鐘聲就打破了寧靜。也對啊。但是,我覺得也不太寧靜啊,烏鴉在叫。那我想做一個解釋好不好?提供你們參考。我認為這是一個情感的轉(zhuǎn)折,廟里為什么要打鐘呢?有一個典故——醒世鐘。梁武帝曾經(jīng)問過一個和尚,梁武帝是信佛的。他問人生這么多苦惱怎么辦?有一個和尚就告訴他,應(yīng)該做一口大鐘,經(jīng)常來敲鐘,來醒世,來提醒人生的短暫,解脫人生的痛苦。聽著這個鐘聲,讓你超脫了眼前的現(xiàn)實的痛苦。因而,鐘聲是代表什么?出世的思想,一種宗教的超脫,一種靈魂的解脫。為什么“夜半鐘聲”,到夜里了鐘聲響起來了,是有人來進香了。而自己呢,原來是“江楓漁火對愁眠”,原來是非常憂郁,就像那個“欲斷魂”啊,心里非常焦慮,失眠,難過,沉重。聽到了鐘聲以后,出世的鐘聲喚醒了人生的短暫,詩人感到一陣心靈的安慰。用我的理論解釋,它好就好在,沉浸在失眠痛苦當中的人聽到醒世的鐘聲,感到一種非常超脫的、非常寧靜的內(nèi)心的安慰。那種焦慮、那種浮躁消退了,是吧?他聽到鐘聲,感情上也慢慢醒悟了,就輕松了,釋然了。
唐詩太深奧了,我現(xiàn)在是只能講到絕句。我總結(jié)它的藝術(shù)標準,第一,絕句它是表現(xiàn)人的感情的。所以感情要生動,要動人,它必須“動”,或者是由一種心態(tài)變成另外一種心態(tài),哪怕是瞬間的心態(tài)轉(zhuǎn)換。像“大雪滿弓刀”,像“臥看牽??椗恰?,從動到靜,從靜到動,都可以,這是一種。那么,第二我要講的,人的感情的變動跟畫有關(guān)系,跟視覺有關(guān)系,但是,跟視覺也有矛盾,不要為“詩中有畫”這樣片面的理論所誤?!霸娭杏挟嫛笨赡苁呛卯?,“畫中有詩”可能是好詩,也可能是壞詩壞畫。“詩中有畫”要成為好詩需要畫也動起來,叫動畫。第三,最好的絕句不是畫的連續(xù),而是心靈的、情緒的、瞬間的微妙轉(zhuǎn)換。
最后我舉一首詩,所有的古典詩話家從宋朝一直到現(xiàn)在,都沒有注意到這首詩是最好的絕句,被我發(fā)現(xiàn)了。什么詩呢?剛才我念過王昌齡那首《出塞》:“秦時明月漢時關(guān),萬里長征人未還。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睂Σ粚??他們覺得這是壓卷之作,我覺得那個不算。這是王昌齡的《出塞(其一)》,許多人恰恰忽略了王昌齡還有一首詩,叫《出塞(其二)》。我認為這是最好的絕句,我跟所有的以前的詩話詞話家唱對臺戲。我前面這個講到現(xiàn)在講了差不多兩小時啊,批評對象是我的同學,笑一會兒讓大家放松。那現(xiàn)在我找的對象是誰?一千多年來的詩話詞話家,論絕句的人。我覺得他們的眼光都漏掉了一首最好的絕句。具體來說,他們眼光不如我,哪一首呢?我念給你們聽啊,“騮馬新跨白玉鞍”,“騮”啊是馬字旁一個“留”,留下來的“留”?!膀t馬”是紅色,有黑色的鬃夾雜著,架的鞍呢是白玉之鞍?!皯?zhàn)罷沙場月色寒”,打完了以后在沙場才發(fā)現(xiàn),月光啊,寒冷的月光提醒他已打了一天了?!皯?zhàn)罷”,結(jié)束了。底下這第三句甚是精彩。不是“戰(zhàn)罷”了嗎?“城頭”這邊還在打。第三句轉(zhuǎn)了一下,“城頭鐵鼓聲猶震”,這邊已經(jīng)結(jié)束了,那邊城頭的鐵鼓還在震。說明有些地方還沒打完。然后最后一句最精彩了,“匣里金刀血未干”,這個刀匣里面那把刀啊,那個鮮血還沒干呢。唐詩的絕句,它最大的長處就是能寫瞬間的心情的一種轉(zhuǎn)換,很少有詩從正面去寫打仗,因為四句寫不了打仗。他這寫打仗,寫得很聰明,先寫戰(zhàn)爭前的準備,他不寫自己的英勇、高貴。他寫馬,騮馬,是好馬,“白玉鞍”,貴重的鞍。這個是好馬,好鞍,表示一種精神氣概。他不寫整個打仗的過程,他寫打完了才發(fā)現(xiàn),月光之寒提醒他仗已經(jīng)打完了。說明什么呢?打的時候打忘了。打的時候沒感覺,打完了發(fā)現(xiàn)月光很冷之后才知道打了一天了,贏了。但是,突然感覺到還沒有完全贏,那邊還在打。“城頭鐵鼓聲猶震”,還在打,還沒有完。他的構(gòu)思太精致了,選在戰(zhàn)爭已經(jīng)結(jié)束和尚未完全結(jié)束之時,寫他的感情的轉(zhuǎn)換。原來以為敵人被打退了,月光之寒提醒夜深了,說明打一天,打得忘我了,然后贏了。但是正在感到贏的時候,又聽到戰(zhàn)鼓,說明還沒有完全贏,“城頭鐵鼓聲猶震”,然后提醒自己,剛剛插進這個刀鞘里的這把刀啊,敵人的鮮血還沒干。這太精彩了,就在于寫了一剎那,已經(jīng)結(jié)束,尚未結(jié)束,以為勝利,還沒完全勝利,一天忘我,忽然感到自我。雖然沒完全勝利,但是敵人的鮮血已經(jīng)插到我刀鞘。我已經(jīng)把它忘掉了。因為鐵鼓震,我想起來,血還沒干,我剛剛把敵人干掉。太精彩了!而且它的語言啊,雖然不像杜甫那樣兩個對子,它只有一個對子,特別是“城頭鐵鼓聲猶震,匣里金刀血未干”,是完全工整的對仗。但是它的感情的轉(zhuǎn)折,“月寒”引起了夜深,夜深提起了戰(zhàn)罷,“鐵鼓”提起了未罷,“匣里金刀血”提起了剛剛戰(zhàn)勝,敵人剛剛被我干掉。在那一剎那的感情那么豐富的轉(zhuǎn)折,這是第一。第二,它的語言太精彩了?!膀t馬”“玉鞍”,哪里有“玉鞍”啊,鞍都不是玉的,玉的鞍都沒法坐?!皯?zhàn)罷沙場月色寒”,它不是說戰(zhàn)到晚上,而是說寒冷,不是說月光亮了我發(fā)現(xiàn)了寒光,而是身體的觸覺,這是畫畫不出來的。然后,“城頭鐵鼓”,一般不是用鐵鼓啊。一般使用什么?。拷鸸?!金鼓齊鳴啊,是不是?城頭用鐵鼓說明這個戰(zhàn)爭的殘酷,戰(zhàn)爭的血腥啊,然后殺敵人的刀,什么刀啊?金刀。居然用金刀來殺人,他用這樣的金刀美化自己的豪情。這個金刀是貴金屬,貴金屬涂上鮮血,充滿了對比,驚心動魄,充滿了情緒的轉(zhuǎn)換,這是全唐絕句,全世界十四行詩都比不上的好詩。直到現(xiàn)在為止,沒有人超過它。但是我們古典詩話家都把它忘掉了,我感到非常遺憾,但是同時也感到非常榮幸,被我發(fā)現(xiàn)了。謝謝大家。
對話:
問題一:孫教授您好,您剛才說,現(xiàn)在很多學校的老師還有教授對這些唐詩都不能有很好的理解。那這樣是不是就說明現(xiàn)在很多在校的學生被老師誤導(dǎo)了,他們好像接受的知識也是錯誤的。如果真的是這樣的話,那這些老師應(yīng)該如何去教這些詩?學生如何才能比較好地理解這些詩呢?還有剛才您在講座一開始就說您的孫女年紀很小就會背很多唐詩,但是對這些唐詩又好像不能很好地理解,既然她沒法很好地理解,那有必要去背這些唐詩嗎?因為我個人認為,如果小孩子想從小學一些中國古典文化的話,我覺得他們可以背一些《三字經(jīng)》,可以從小培養(yǎng)他們一些比較好的品行。
教授答:請你的問話到此結(jié)束,你該同情我一點,老人的記憶力是不太好,你這么豐富的問題,我用上吃奶的力氣也完全不可能記住。你說,這么多老師這么多教授,沒有很好地理解唐詩的真正的精致,真正的精彩,真正的藝術(shù),就這一點來說啊,我好像有一點過分自信,過分自戀。但是,我想了一下啊好像還不能這樣謙虛,因為我的專業(yè)是文藝理論。對文本的個案分析啊,這個全世界的難題,西方文論大師已經(jīng)宣布失敗了。一種情況像蘇珊·朗格,美國的,很權(quán)威的,我不管審美價值,我不管個案分析,這不是我的任務(wù),我就是哲學家管哲學的事,搞形而上學。這是一種。第二種就是學貫中西的李歐梵,是美國哈佛大學教授,在中國有很大影響的。他在21世紀的文學論壇上講過,從20世紀50年代,西方的文學理論有結(jié)構(gòu)主義啊,解構(gòu)主義啊,現(xiàn)象學啊,女權(quán)主義啊,后現(xiàn)代啊,還有種種吧,打著紛紜的旗號,都是為了解讀文本的。文本好像城堡,各路人馬來到城堡面前,廝殺的結(jié)果呢,紛紛倒地。旗幟狼藉一片,而城堡安然無恙。美國文論的最高權(quán)威,希利斯·米勒,干脆宣布理論和閱讀是不相容的。更嚴重的是西方的大師,他們都認為文學不能下定義。因而文學,這個東西存在不存在都成問題,因而沒有什么文學經(jīng)典的問題。他們也不分析文本,也不屑于個案文本。因而他們就宣布不玩這個了。這個時候呢就冒出來一個我,我想人家干得好的是意識形態(tài)分析,人家干的是解構(gòu)啊,重新思考意識形態(tài)。那都非常強大,是代表全世界最高的智商。但是在分析文本方面,他們表現(xiàn)出極大的弱智,那么我就想了,人家自己都承認自己的理論完蛋了,那我還不覺醒,那就太對不起父母給我的堂堂七尺男子漢之軀了。我的生命短暫啊,特別是老漢今年七十七。那么我要干什么呢?如果是別人干得非常好的地方我跟過去,大不了跟他并駕齊驅(qū),那就了不得了。那我是不是能找一個別人干不了的事呢?我一看,他們有一件事干不了,個案的文本分析他們不會,而這個恰恰是非常重要的,因為什么?自然科學發(fā)展告訴我們,有兩種自然科學發(fā)展的途徑,一種是愛因斯坦使用的演繹法,用數(shù)學的辦法預(yù)言了水星近日點的漂移,后來實際考察證明了他的廣義相對論。另外一種是個案分析,用歸納法。我就用第二種辦法,就是說,用個案分析歸納來解決文本的奧秘,在這一點上,我是保持了非常清醒的頭腦。因而我做了一件事,我用從2002年以來到現(xiàn)在為止十五年左右時間解讀了將近五百篇的文本,然后我得出了一個結(jié)論,大概我是對的,大概我能在西方人無能為力的地方、無可奈何的地方施展我的拳腳,我再也不像我的同學、我的朋友那樣,跟著西方亂跑,西方人不解決他也不解決,西方人弄錯了他也跟著跑,我就保持我的獨立性。因而,從這個意義上來講,你剛才講的,我們許多老師、教授讓中學老師、同學受到誤導(dǎo),這個不要緊。人都是會被誤導(dǎo)的,包括我剛才講的話也可能有好多誤導(dǎo),不可能絕對正確。有了誤導(dǎo)以后就等于吃了一點帶細菌的食物,有個壞處就是可能拉肚子,但是有個好處是會提高你的免疫力,接受一些理論,哪怕是錯誤的,它里面還是有文化。這一文化就成為我們一個前進的基礎(chǔ),認識錯誤是最好的學習。如果你連錯誤都不知道那就沒文化,那是白癡。這是我回答你的第一個問題。不要悲觀,哪怕錯誤的,你要聽,你要知道它是怎么錯的。我先洗耳恭聽,然后想一想,哦,原來他是胡說八道,那我就進步了。哲學家有個叫波普爾的你知道吧?波普爾他有個理論:證偽高于證明。懂了嗎?如果有一個命題:一切天鵝都是白的,如果你給我舉例子證明它是對的,我看到天鵝是白的,你看到天鵝是白的,古人看到天鵝是白的,今人看到也是白的,外國人看到也是白的,中國人看到也是白的,一點用都沒有,并不能證明一切天鵝是白的,只要發(fā)現(xiàn)一只天鵝是黑的,馬上就完蛋了。但是相反,并不是一切天鵝是白的就肯定是對的。所以說有了一定的知識以后不管它對的錯的,你要學會反思,要尋找黑天鵝。今天我給你帶來這么多黑天鵝讓你來觀賞,以后你也可以找黑天鵝,找完黑天鵝,你再找白天鵝來反駁我,那你就進步了。人生就是這樣的,在錯誤中前進,用波普爾的話來說,“一切的理論思維都是猜想和反駁”。我今天發(fā)表了我的猜想,你的任務(wù)是回去反駁我,好吧?
我應(yīng)了你第一問。第二問是什么來著?要不要讓小孩念這個古典詩詞,是吧?這個我覺得是這樣,不懂也讓他念。因為中國古典詩詞里的音韻,它的音樂性中的文化潛意識,那種美感,那種民族文化的精神密碼,即使說不出,也會變成文化認同感在潛意識(里)訓(xùn)練他的音樂感,這個是非常重要的,他能背上的話,他日后慢慢會懂的,今天沒有時間講這個。中國漢語音韻的這個節(jié)奏感,特別是對古典詩歌,主要表現(xiàn)在后面的三個字結(jié)構(gòu),他只要把三個字記住了節(jié)奏就出來了。比如說“清明時節(jié)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你覺得這個很有節(jié)奏,但其實,關(guān)鍵不在七個字,關(guān)鍵在最后三個字。你把前面刪掉兩個,“時節(jié)雨紛紛”“行人欲斷魂”“酒家何處有”“遙指杏花村”,還是很好。如果你再刪掉兩個字,“雨紛紛”“欲斷魂”“何處有”“杏花村”,還是很精彩。就是中國古典詩歌它的音樂性主要表現(xiàn)在這里。如果說你把這三個字改變了,那就不一樣了?!扒迕鲿r節(jié)細雨紛紛,路上行人皆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都有,牧童遙指杏花之村?!边@是《詩經(jīng)》的四言結(jié)構(gòu),中國的古典詩歌就是一個四言結(jié)構(gòu)加一個三言結(jié)構(gòu)。漢語的節(jié)奏主要概括在兩個經(jīng)典著作里面,一個就是《三字經(jīng)》,都是三字的,“人之初,性本善”,還有一個四字結(jié)構(gòu)的,《百家姓》,“趙錢孫李,周吳鄭王”。這么多的奧秘全在一句七言詩里面,“清明時節(jié)雨紛紛”。“清明時節(jié)”四字結(jié)構(gòu),“雨紛紛”三字結(jié)構(gòu),把它一連起來,就是詩,這是我簡單地回答你。還是要他念,念了以后他就會有這個漢語的節(jié)奏,所以成語都是四言的:天地良心、氣壯山河、大義凜然、威武不屈、舍身取義。而諺語則多是七言的:浪子回頭金不換,有緣千里來相會,近水樓臺先得月。其中的音樂性和價值觀念以及民族文化的基因就這樣深入骨頭里去了,燒成灰也忘不了啦。
問題二:孫教授您好,我想請問您一下,您對于這個《唐詩鑒賞辭典》的看法,以及對這本書的編寫和其他作者的一些看法,謝謝。
教授答:請允許我講坦率的話,請允許我講粗魯?shù)脑?,請允許我講不禮貌的話,百分之六十是空話,套話,廢話。當然也有一些有用的東西,就是講知識的,作者生平啊,寫于何時啊,什么典故啊。但解讀詩歌藝術(shù),基本是沒有什么東西,水平跟我的師兄差不多,甚至不如,而且有的是根本就沒有觀點,就是把人家很精致的詩翻譯成很啰唆的散文。但是很可惜,由于威信很高種種原因吧,也發(fā)行了一百多萬冊,甚至有兩百萬冊都說不定了。這使我有時候感覺到無力回天。那么今天,到你們這里來,我一方面有“蚍蜉撼大樹”的感覺,另一方面有螞蟻搬泰山的豪情。
問題三:孫教授您好,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提出詩歌有兩種境界:“有我之境”和“無我之境”。您剛才在分析詩歌的時候多數(shù)是以作者的情感為線索進行分析的,所以我想請問一下您,您怎么看待體現(xiàn)出作者“無我之境”的詩歌?謝謝。
教授答:你的問題很深刻,很尖端,很學術(shù)。從我的哲學和美學理念來說,世界上不存在“無我之境”?!盁o我”,是表面上無我,實際上是“有我”,是一種更形而上的“我”。有一種詩,的確給人感覺到是“無我”的,我今天沒時間講啊,它跟我剛才講的情感就是“動”恰恰相反,是靜的。我舉一個例子,好吧?“木末芙蓉花,山中發(fā)紅萼”,就是樹的樹梢上開著這個芙蓉花,在山里邊“發(fā)紅萼”,開著紅花。“澗戶寂無人”,“澗”,山澗啊。“澗戶”,澗邊有一戶人家,但是沒有人。“澗戶寂無人”,沒有人,“紛紛開且落”。用王國維的理論來說,“無我之境”,不但沒有“我”,而且沒有人,“澗戶寂無人”?;ㄩ_了,花落了,跟人沒關(guān)系,這就是說徹底的物,但是仍然是寫“我”。這個“我”不把世界萬物當作因為人而存在的,人跟世界、人跟自然的關(guān)系,是一種很天然的關(guān)系。物我之間,人不是這個世界的主體。沒有人,花開照樣花落,不為人的欣賞與否而存在,那么這是“無我”了,但是這是具有禪宗理念的人眼中的世界。所以從這個意義上來說,“無我之境”,我們客氣一點說吧,因為王國維是大師,我還不敢跟他多對話,當然,先生過世快一百年了,要對話也不可能了。王國維的“無我之境”,我做這樣的解釋,實際上“無我之我”是更大的我,萬物與我為一的“我”。禪宗本意,以無為余,以無相為體,無往為本,總之是一種不動心的“我”。好吧?謝謝你。
2013年4月15日
(王珊記錄整理,作者修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