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敏 常遠
【摘要】 《木偶奇遇記》中木偶匹諾曹從愛吃貪玩、任性胡鬧的木偶成長為勤勞上進、孝順父親的男孩兒,是他身上所具有的斯芬克斯因子動態(tài)發(fā)展的結果。在獸性因子占主導地位時,匹諾曹受自然意志控制,一心追求快樂和自由,出現(xiàn)種種荒唐行為。當人性因子占主導地位時,匹諾曹的倫理意識和理性得以發(fā)展和成熟,指引他做出符合倫理規(guī)范的選擇,最終不僅在生理上得以蛻變成人,更實現(xiàn)了倫理意義上的成人。
【關鍵詞】 《木偶奇遇記》;變形;斯芬克斯因子
【中圖分類號】I106?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文章編號】2096-8264(2023)20-0007-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3.20.002
基金項目:安徽省高校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項目“英國維多利亞時期兒童小說的倫理價值研究”(SK2021A0377);安徽省高等學校省級質(zhì)量工程教學研究項目(2020jyxm1086);安徽省大學生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訓練計劃項目(S202110372134)。
“變形”一詞來源于希臘語,意為形態(tài)的變化。自奧維德《變形記》以來,變形成為文學作品中常見的母題,形成了人與動物,人與非生命物質(zhì),有生命物與無生命物之間變化的三種變形模式。[1]文學倫理學認為,人作為個體的存在,等同于一個完整的斯芬克斯因子,同時存在人性因子和獸性因子。其中,人性因子即理性意識,主要表現(xiàn)為能夠分辨善惡的理性意志,而獸性因子是人類在進化過程中動物本能的殘余,表現(xiàn)為自然意志或自由意志。[2]人性因子和獸性因子的此消彼長則會導致人物性格的變化,推動故事情節(jié)的發(fā)展。在兒童文學作品中,人性因子和獸性因子的持續(xù)斗爭過程往往反映在主人公外部形態(tài)的變化上。當人性因子能夠控制獸性因子時,變形主人公變形成人;當受制于獸性因子,為欲望所控制時,主人公失去人的身份,變形為獸或其他非生命物質(zhì)。[1]《木偶奇遇記》中木偶匹諾曹曾多次變形,先從木偶退化成驢,再從驢變回木偶,最終由木偶進化成小男孩。這一外部形態(tài)改變的過程正是匹諾曹作為一個類似兒童的個體身上所具有的人性因子和獸性因子的動態(tài)變化過程。
一、退變成驢
當蓋佩托將一根沒有生命的木頭雕成能說會跑的木偶,匹諾曹就成了人性因子和獸性因子并存的類人生物。他雖尚未完全獲得人身,但已經(jīng)具備了說話、思考和交際等能力,表現(xiàn)類似兒童。兒童雖已完成生物性選擇,具備人的生理特征,但尚未經(jīng)過倫理選擇,不具備成熟的倫理意識,所以他們的人性因子還不足以對獸性因子進行有效的約束與控制,更多地表現(xiàn)為與生俱來的天性。某種意義上,尚未受到倫理啟蒙的兒童在倫理本質(zhì)上與動物幾乎沒有區(qū)別,驅(qū)動他們思想和行為的動力,都是那種與生俱來的自然本能與欲望,而非倫理意識或者善惡觀念。[3]匹諾曹入世之初,出現(xiàn)了種種任性胡鬧行為,正是他作為一個斯芬克斯因子,獸性因子占主導地位的表現(xiàn)。
匹諾曹身上的理性力量非常薄弱,行為主要受到自然本能的驅(qū)動,表現(xiàn)為貪圖享樂,好逸惡勞,不辨善惡和不負責任。匹諾曹十分貪玩,頻頻撒謊和逃學,如他所言,“真正讓我感興趣的,那就是吃飯、睡覺和給自己找樂子,從早到晚四處游蕩。”[4]匹諾曹第一次逃學后闖入木偶劇場,差點因擾亂演出秩序被劇場老板“吞火者”扔進了火爐。獲救后,他只消停了幾個月,又在貪玩的同伴的鼓動下,逃學去海邊看大鯊魚,差點命喪警犬和綠色漁夫之口。僥幸逃脫的匹諾曹回到了仙女身邊,卻在仙女兌現(xiàn)將匹諾曹變成小男孩的承諾的前夕聽信壞朋友“蠟筆芯”的蠱惑,再次出逃前往兒童不用讀書天天玩樂的玩具國??梢姡趦和某砷L過程中,內(nèi)心尋求刺激和快樂的自然本能欲望力量極大,不僅會影響兒童的健康成長,甚至會驅(qū)使兒童鋌而走險,給兒童自己和他人帶來災難。
匹諾曹的離家出走凸顯了他的不負責任和倫理意識的淡薄,是對父親蓋佩托和宛如母親的藍發(fā)仙女的背叛。蓋佩托制作出了匹諾曹,并像父親一般照顧著他。蓋佩托將自己的晚餐省下留給匹諾曹,賣掉自己唯一一件御寒的外套供他讀書。藍發(fā)仙女數(shù)次救下匹諾曹,給予他物質(zhì)的優(yōu)待和精神的鼓勵,耐心地陪伴著匹諾曹成長。然而,受獸性因子控制的匹諾曹一心只惦記著自己的快活,親情倫理觀念淡漠,逃避為人子女的責任,多次任性地一走了之。由此可見,當獸性因子占主導地位時,兒童既無法感知也無從回饋父母的親情,更無法在親人的關愛和指引下進行理性的思考做出符合倫理道德的行為。
獸性因子的強勢導致倫理意識式微,造就了匹諾曹妄想不勞而獲的心理和輕信壞人的行為。狐貍和貓覬覦匹諾曹獲得的金幣,對他謊稱在奇跡之地種金幣可以得到更多金幣。對于這種荒唐的說法,匹諾曹卻很快相信了,最終被狐貍和貓騙走了五個金幣。狐貍和貓固然狡猾,但如果匹諾曹具備理性意識,相信只有通過自己的踏實勞動才能創(chuàng)造財富,就不會上當受騙。匹諾曹的成長過程中并不缺少理性和善良的聲音,父親蓋佩托教導他要愛護糧食和讀書上進,藍發(fā)仙女教育他要誠實,鼓勵他讀書認字,會說話的蟋蟀也反復告誡他不要忤逆父母,但人性因子匱乏的匹諾曹好逸惡勞,總期待著好運從天而降,因此也就反復上當,為自己的貪心和糊涂付出了沉重的代價。
在追求快樂和自由的原則下,匹諾曹放縱自身的獸性因子不斷積累,不僅給他的生活帶來了麻煩,也在他的外形上留下了痕跡。每當匹諾曹撒謊,他的鼻子就會變長,這正是獸性因子變強的外顯。后來,匹諾曹在壞朋友“蠟燭芯”的慫恿下,在玩具國盡情玩樂了五個月后,他的獸性因子得到完全釋放,人性因子則在安逸和享樂中被稀釋,兩種因子此消彼長,匹諾曹最終由半人半木偶的形態(tài)退化成一頭驢子,這代表人性因子在他身上幾乎已經(jīng)消失殆盡,他成了一個基本上完全受獸性因子控制的動物。
二、進化成人
匹諾曹身上具有很多缺點,這是獸性因子活躍的外在表現(xiàn)。但如果匹諾曹只是一個自私、愚蠢、胡鬧的形象,也就無法贏得眾多兒童和家長的喜愛。實際上,在匹諾曹跌跌撞撞的成長過程中,他作為一個斯芬克斯因子也常常閃現(xiàn)著人性因子的光芒。匹諾曹內(nèi)心善良,具有正義感,也具備自省能力。正是在人性因子的理性指引下,匹諾曹一次次化險為夷,并最終克服了獸性因子對自己的牽制,成長為一個勤勞、勇敢、擔當、上進的倫理意義上的成人。
匹諾曹本性并不惡劣。當他在木偶劇場面對他和花衣木偶必須有一個要被燒死的局面時,雖然他很恐懼,還是毅然挺身而出,愿意犧牲自己來挽救花衣木偶。后來匹諾曹被誤認為是打傷同學的罪犯,遭警犬追擊。當他看到警犬因慣性落水即將被淹死時,富有憐憫之心的匹諾曹不顧自身安危,勇敢地跳入水中救起了警犬。匹諾曹不僅善良,也充滿正義感。在他被農(nóng)夫誤會扔進了狗窩時,面對前來偷雞的黃鼠狼開出的只要裝作沒看見,每天就能享用一只雞的條件,匹諾曹假意答應,卻在黃鼠狼偷雞時叫醒了農(nóng)夫。在農(nóng)夫答謝時,匹諾曹坦蕩表態(tài)“有一種錯誤我不會犯,那就是與壞人串通一氣,與他們同流合污!”[4]匹諾曹的這些善行說明他的人性因子已經(jīng)逐步發(fā)展,倫理意識已經(jīng)萌芽。
此外,在獸性因子和人性因子的斗爭中,匹諾曹的自我反省能力也為人性因子的最終勝利立下奇功。因為一心玩樂,匹諾曹退化成驢。但和完全受獸性因子控制的動物不同,匹諾曹非常懊悔,并誠心誠意地接受隨之而來的折磨和痛苦,這種對自己錯誤進行反思并甘愿承擔后果的品質(zhì)是殘存的人性因子的彰顯。匹諾曹也因此再一次贏得了藍發(fā)仙女的信任和幫助。退化成驢給匹諾曹的身心帶來了極大的痛苦,但在痛苦中的深刻反省也徹底扭轉了人性因子的被動地位。自此,匹諾曹身上的人性因子迅速積累。在營救父親、讀書學習、贍養(yǎng)父親和幫助仙女等一系列事件的磨煉和考驗中,匹諾曹最終成長為一個充滿責任心,孝順父母,熱愛勞動,自給自足,認真學習的好孩子,他也迎來了期待已久的變形,從看起來有點古怪的木偶變成一個真正的小男孩。
由此可見,倫理意識的萌芽和人性因子的主導是成長的關鍵。喪失倫理意識而受控于獸性因子,則無法成長為具有理性的成年人。形成倫理意識以逐步控制住獸性因子,則會做出正確的倫理選擇,實現(xiàn)倫理意義上的成人。倫理意義上的成人最終也外顯在匹諾曹外部形態(tài)的變化上,匹諾曹最終變成了自己夢寐以求的小男孩兒。
三、逆襲的歸因
在許多文學作品中,作家喜歡發(fā)掘和關注主人公身上兩種因子之間的存在關系及其變化規(guī)律。在這些人物身上,既有人性因子又有獸性因子,既有自由意志又有理性意志。[5]匹諾曹作為一個完整的斯芬克斯因子,他所具有的獸性因子和人性因子是互相轉化的。當自由意志戰(zhàn)勝了理性意志的時候,匹諾曹就成了小魔鬼;當理性意志戰(zhàn)勝了自由意志的時候,匹諾曹就成了小英雄。匹諾曹從一開始受獸性因子主導的頑劣兒童轉變?yōu)樯l(fā)人性因子之光的上進少年,既離不開蓋佩托和藍發(fā)仙女所代表的父親母親的無私付出,也得益于匹諾曹所處的倫理環(huán)境的孕育,更是匹諾曹反省和擔當?shù)谋厝粴w宿。
(一)親情倫理的感召
正是由于老木匠蓋佩托對木工事業(yè)的熱忱和對木偶的喜愛,匹諾曹被精心制作出來。在匹諾曹獲得生命之后,蓋佩托如同父親一樣照顧著他,自己忍饑挨凍也要讓匹諾曹吃飽讀書。即使匹諾曹的撒謊和頑劣給他帶來了極大麻煩,蓋佩托也沒有過多斥責匹諾曹。在匹諾曹因為頑皮離家出走后,蓋佩托跋山涉水,堅持尋找匹諾曹。父親蓋佩托對匹諾曹深沉的父愛,正是匹諾曹的人性因子之根,在冥冥中引導匹諾曹一次次迷途知返,最終實現(xiàn)自我救贖。藍發(fā)仙女作為書中的道德指引者和規(guī)范者,也如同陽光雨露一般呵護著匹諾曹的人性因子生長。面對匹諾曹因玩心太重反復犯錯,藍發(fā)仙女并不氣餒,甚至也不過多地進行枯燥的說教,而是讓匹諾曹在一次次受挫中自己吸取教訓。在匹諾曹數(shù)次命懸一線之時,藍發(fā)仙女總會出現(xiàn),或予以鼓勵,或施以援手。藍發(fā)仙女理性而溫和的母愛滋潤了匹諾曹的善良和自省能力。作者在故事中構建了藍發(fā)仙女這樣一位道德監(jiān)護人的形象,讓她在匹諾曹的成長中發(fā)揮約束和感召作用,既展現(xiàn)了人類真情世界的感人事跡,也體現(xiàn)了人類社會道德的力量。[6]
(二)倫理環(huán)境的引導
雖然匹諾曹在成長過程中曾遭遇狐貍和貓這樣的奸惡之徒,也曾與“蠟筆芯”這樣的頑劣兒童為伍,但總體說來,匹諾曹所處的倫理環(huán)境有益于匹諾曹倫理判斷能力的形成和人性因子的積累。匹諾曹的頑皮胡鬧行為往往會讓他受到懲罰,進而鞭策他深刻反省自己的行為。而在匹諾曹行善之時,善意往往得到傳遞和回饋,從而激勵匹諾曹更加規(guī)范自己的行為。匹諾曹第一次逃學后被狐貍和貓欺騙,不僅丟了錢財,還差點沒命。這次經(jīng)歷告誡匹諾曹要有對是非善惡的辨別能力。第二次逃學,匹諾曹因為怕被誣陷成打傷同學的罪犯獨自出逃,卻差點葬身綠色漁夫之口,這讓他明白了應該勇敢承認自己的錯誤,消極逃避只會造就更大的麻煩。第三次,匹諾曹為了不用讀書出走去了玩具國,最后卻變成了驢子,在受盡身體的折磨后差點被淹死剝皮。他深刻地認識到一心玩樂只會讓自己喪失人性,結局將與做苦力的動物無異。這些經(jīng)歷如同一節(jié)節(jié)生動深刻的教育課,警示著匹諾曹頑劣胡鬧、好逸惡勞和逃避責任的下場。匹諾曹的獸性因子也因此有所收斂。同時,在關鍵時刻展現(xiàn)了自己善良、正直一面的匹諾曹,也感受到了人性之美。在匹諾曹舍身去救花衣木偶時,劇場老板“吞火者”被他的勇敢和善良所感動,同意釋放了兩個木偶,并送給匹諾曹五個金幣以示嘉獎,這使匹諾曹明白了友情的珍貴和勇敢的價值。在匹諾曹放下個人恩怨救下落水的警犬后,警犬不久又從綠色漁夫手中救下了即將被吃掉的匹諾曹,匹諾曹因此明白了善有善報。善惡有報的倫理環(huán)境就如同適合倫理意識增長的肥沃土壤,匹諾曹的道德認知不斷積累,所具有的人性因子在棄惡揚善的氛圍中蓬勃生長。
(三)自我反省的革新
深沉的父愛母愛賦予匹諾曹向善向上的力量,善惡有報的社會環(huán)境營造了匹諾曹改造自己的氛圍,但人性因子的最終質(zhì)變還要歸因于匹諾曹基于深刻反省的無悔擔當。對于父母之愛的感知和回饋父母之愛的渴望,因頑皮胡鬧而遭遇危險的痛苦與因好心助人而得到回報的幸福,這兩種不同體驗所形成的沖擊,促使匹諾曹不斷地進行自我反思,他所具有的人性因子也隨之不斷的積累,倫理意識和理性意志不斷增強,最終指引他做出了合乎倫理道德的選擇。當匹諾曹在鯊魚腹與父親重逢時,他對父親坦白了自己離家后的遭遇,對自己的錯誤進行了最為徹底的反省,這也是匹諾曹所具有的人性因子在善惡斗爭中占據(jù)優(yōu)勢地位的開始。在坦承了錯誤之后,匹諾曹勇敢地做出了改變自己的決定。他制定了合理可行的出逃計劃,耗盡體力,歷經(jīng)艱險,終于帶著父親逃離了鯊魚和大海。回到陸地上,面臨著無家可歸和父親體弱多病的殘酷現(xiàn)實,理性意識已經(jīng)成熟的匹諾曹沒有退縮逃避,而是勇敢地承擔起養(yǎng)家糊口的責任。他辛勤地勞動,學會了用燈芯草編筐子、籃子,用賣這些物件的收入應付日常開銷。他還連續(xù)五個月每天起床去踩水車換一杯牛奶來改善爸爸糟糕的健康狀況。
此外,匹諾曹沒有忘記通過學習來完善自己。每天晚上,即使書本已經(jīng)很破舊,只能用小樹枝和桑葚汁作筆墨,匹諾曹依然讀書寫字,學得專心致志。當?shù)弥膳畫寢尣≈責o錢醫(yī)治時,匹諾曹毫無保留地拿出了自己好不容易攢下的所有銅板,并且承諾以后會每天編織更多的燈芯草籃子來養(yǎng)活仙女媽媽。
正是在孝順父親、回饋恩人、辛勤勞動和努力讀書學習中,匹諾曹的人性因子蓬勃發(fā)展,最終形成對獸性因子壓倒性的優(yōu)勢。最后,當藍發(fā)仙女施以魔法將匹諾曹變成小男孩時,實際上匹諾曹的理性早已成熟,在倫理意義上他已經(jīng)成長為一個符合社會期待的男子漢。
四、結語
小說中作者多次通過描寫匹諾曹身體形態(tài)上的改變,來反映他的人性因子和獸性因子的力量對比和變化。人與獸相比最為本質(zhì)的特征是具有倫理意識,只有當人的倫理意識出現(xiàn)后,才能成為真正的理性的人。[7]因此,匹諾曹的成人過程就是一個去獸性得人性的倫理選擇過程。
《木偶奇遇記》通過對木偶匹諾曹變形過程中的斯芬克斯因子博弈的文字化描述,不僅能為兒童提供健康成長的倫理教誨,也為父母呵護和教育兒童提出了忠告:兒童的自然本能放縱容易約束難,但只要運用恰當?shù)姆椒?、耐心地引導,兒童的自然天性遲早會讓位于理性,逐漸形成倫理意識和道德認知,并最終做出符合倫理規(guī)范的倫理選擇。
參考文獻:
[1]柏靈.變形·成長·倫理選擇——安徒生變形童話的倫理闡釋[J].外國文學研究,2014,(6):31-36.
[2]聶珍釗.文學倫理學批評:倫理選擇和斯芬克斯分子[J].外國文學研究,2011,(6):1-13.
[3]王曉蘭.從《柳林風聲》看兒童文學經(jīng)典的倫理價值[J].南昌工程學院學報,2018,(4):59-63.
[4]卡諾·科洛迪.木偶奇遇記[M].劉秀娟譯.北京:中國少年兒童出版社,2010.
[5]鄒建軍.倫理批評的核心術語及其闡釋功能的產(chǎn)生[J].北方工業(yè)大學學報,2020,(8):110-118.
[6]王曉蘭.社會拯救訴求與社會認知訴求的碰撞[J].江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5,(3):62-67.
[7]聶珍釗.文學倫理學批評導論[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4.
作者簡介:
吳敏,女,安徽桐城人,安慶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講師,碩士,研究方向:歐洲兒童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