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乾隆《直隸達州志》是由達州知州陳慶門主編,繼任達州知州宋名立續(xù)修的一部以達州命名的舊志文獻。該志以乾隆十二年為下限,記錄了達州及所轄縣的政治、經(jīng)濟、文化、軍事等情況,在補其他史料不足、糾正史實之誤等方面有著獨特的文獻價值,尤其是志書中所載錄的人物古跡、物產(chǎn)等對當下的社會經(jīng)濟發(fā)展具有重要的經(jīng)濟價值,充分體現(xiàn)了志書“存史、資治、育人”的功能。
【關鍵詞】《直隸達州志》;達州;文獻價值
【中圖分類號】K29?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8264(2023)22-0053-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3.22.016
一直以來,學界對達州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促進達州經(jīng)濟發(fā)展以及巴文化方面,但是對于達州舊志以及《直隸達州志》并沒有研究專著或文章,只有《中國地方志聯(lián)合目錄》《中國地方志總目提要》對其做了概況介紹。有鑒于此,本文結(jié)合《直隸達州志》的基本內(nèi)容,分析其文獻價值。
一、纂修背景及版本內(nèi)容
《直隸達州志》,陳慶門纂修,宋名立増修。陳慶門是陜西周至人,雍正元年進士,乾隆二年(1737)出任達州知州。宋名立,山東今臨沂人,貢生,乾隆十年(1745)任達州知州。陳慶門到任,“尋其古跡,荒郊蔓草而已??计渑f章,斷簡殘篇”[1]序2,他見史料殘缺,便有了修志的想法,于是到各地廣泛搜集資料。后陳慶門被調(diào)任回京,也就暫停了《直隸達州志》的編纂工作。四年后陳慶門回任,又開始繼續(xù)編訂,至乾隆七年付梓。宋名立上任后,與州屬吏目、同知等官員續(xù)增部分史料再刊印,于乾隆十二年成書。
《直隸達州志》乾隆七年(1742)刻十二年(1747)增刻本,四冊四卷,現(xiàn)存于國家圖書館。9行20字,白口,單黑魚尾,四周雙邊,版心印卷名及頁數(shù),版面清晰平整,版式周正典雅,刊印字跡清晰。該志分為三十一門附一門,約十萬余字。卷一為天文、疆域、沿革、山水、建置、景勝、道里、鄉(xiāng)鎮(zhèn)、風俗,卷二為賦役、祀典、學校、物產(chǎn)、水利、惠政、鹽茶,卷三為秩官、官績、兵營、武略、鄉(xiāng)賢、封典、科目、隱逸、流寓、節(jié)烈、寺觀、墳塋、災異,卷四為藝文、詩集。
二、文獻價值
(一)史料價值
歷代以來,達州經(jīng)濟發(fā)展落后,專門記載達州的文獻資料不多,只有一些零星的資料散存在其他文獻中。至乾隆《直隸達州志》刊行,不斷充實前代內(nèi)容,對達州以及所轄縣的經(jīng)濟、政治、文化、人物、軍事等方面做了詳細記載,保存了許多散佚的資料,可以正史之誤、補史料之不足。
一是正史之誤方面。在《直隸達州志》的達州輿圖中,東北處有一關隘名為“鳳嶺關”,而今達州北有一地名為“鳳翎關”,許多人認為《直隸達州志》中的“鳳嶺關”便是如今“鳳翎關”,細檢《直隸達州志》發(fā)現(xiàn),此“鳳翎關”非彼“鳳嶺關”?!吨彪`達州志》景勝門記載,達州舉人瞿戴仁詠八景詩言達州有八景,分別是“鐵山曉日”“翠嶺祥云”“龍爪清潭”“鳳關綠竹”“北巖夜月”“西寺晴霞”“爛柯棋局”“山埡蹤跡”。其中“山埡蹤跡”下有小字注文:“州治東北,兩小山對峙,中斷一埡,因地設關,名呂公關。故老云:‘昔人曾見呂純陽仙跡游其間?!盵1]卷一2因此“山埡仙跡”即為舊時達城“呂公關”,只因“呂純陽仙跡游其間”的傳說,后人美其名曰“山埡仙跡”。
《直隸達州志》中的達州輿圖中記載了呂公關的位置(詳見圖1),鳳嶺關南下是南岳廟,南岳廟以南是呂公關,呂公關南部是黃龍寺。據(jù)民國《達縣志》記載:“呂公關,城東北三十里,按舊志作十里,按應即鳳翎關當內(nèi)口崖之南麓埡口。鳳嶺關,按應即今蕭公廟側(cè)之石卡若石龍溪口?!盵2]卷四2據(jù)此說法,“呂公關”對應的位置是鳳翎關,鳳嶺關應當是“蕭公廟”(現(xiàn)今達城北“肖公廟”)。且按現(xiàn)今地理位置,黃龍寺北部不遠即鳳翎關,其位置恰好對應輿圖中的“呂公關”。鳳翎關以北是肖公廟,其位置對應輿圖中的“鳳嶺關”。因此可見,呂公關便是現(xiàn)在的鳳翎關,鳳嶺關應是現(xiàn)在的肖公廟,將“鳳嶺關”當做“鳳翎關”乃是以訛傳訛。
又如《直隸達州志》中景勝門記載元稹所建的戛云亭,當年百姓一直稱之為“亞云亭”。一是因為民間多不識“戛”字,誤讀成“亞”字。二是因為《直隸達州志》藝文門收錄的《戛云亭記》?!蛾┰仆び洝肥抢铋L祥所作,他在文中寫道:“每有五色云起之此山為異兆,必有應驗。有州守以事禍州,創(chuàng)亭于其上壓之,今父老或云壓云亭也?!盵1]卷四10當時人們以為五色云升起為不祥之兆,故建亭壓之,亭子名為“壓云亭”。后來人們習慣把“壓”寫成“亞”,所以又叫“亞云亭”。
二是補史不足方面。據(jù)《清史稿》記載,陳慶門在任達州知州時教當?shù)匕傩辗N桑養(yǎng)蠶,給百姓“教以分繭繅絲之法,獲利與巴州等” [3]13013,而《直隸達州志》藝文門《訓蠶?!芬晃膶iT記載了此事。陳慶門“視達州知鄰封巴州蠶桑最為盛,每歲客商挾資收買,巴民甚得其利” [1]卷四17-18。巴州因盛產(chǎn)蠶桑獲利良多,達州與巴州相鄰,也可以發(fā)展蠶桑業(yè)致富。而達州人民“豈無見聞,竟自怠惰偷安,棄美利而不取,憑頑何至此極?” [1]卷四17-18陳慶門督促他們種蠶養(yǎng)桑,他制定了嚴格的標準:“定期本年三月,本州挨戶查勘,如有無桑人戶,定以惰民責處,各宜凜尊毋違。特諭?!?[1]卷四17-18陳慶門自栽種桑秧而迄繅絲貿(mào)易,逐條分述,用以指導本境之農(nóng)桑專業(yè),他提出“辨桑法、種桑法、揰桑法、科斫法、采桑法、擇桑法、安置法、飼蠶法、治簇法、蒸繭法、繅絲法” [1]卷四17-18十二種方法教百姓種桑養(yǎng)蠶,這比《清史稿》記述更加詳細完備,彌補了史料之不足,同時也側(cè)面反映出達州適合種桑養(yǎng)蠶得天獨厚的條件。
又如武略門中收入了李長祥等人參與鎮(zhèn)壓張獻忠率領的農(nóng)民起義軍的情況?!俺绲澕仔绱海瑥埆I忠潰夔關,四月初攻達州城,連無晝夜。知州張聯(lián)象,云南人,隨方堵御,擊賊多死,或夜出奇兵,殺賊益憤,是時達城五門各起義兵。李長祥,達州人,赴京師都會試,至襄陽遇賊,四州亦起兵,前任殺賊守城,賊攻城不克,引去。”[1]卷三2李長祥是明末著名的抗清英雄,張獻忠在反明起義攻至達州時,恰巧遇上李長祥回鄉(xiāng),于是李長祥組織地方地主武裝“殺賊守城,賊攻城不克,引去”[1]卷三2。這一段史料在李長祥本人的傳記中并未提到,《直隸達州志》的記載彌補了李長祥生平資料所缺。關于張獻忠起義,史書多是記載張獻忠在各地起義的整個過程,對張獻忠在達州的情況一筆帶過,例如《明史》張獻忠本傳提到張獻忠“又自巴走達州,復至開縣”[4]7973,張獻忠起義達州城的狀況并未提及,因此這段史料也對研究張獻忠起義也提供了不小的價值。
(二)人文價值
名人故居作為一種獨特的歷史和文化遺存,具有獨特的人文價值和歷史意義,對傳承歷史文脈起著重要作用。據(jù)《直隸達州志》中記載,達州的名人有多人,而以有春申君和元稹為代表,最具影響。
1.春申君黃歇故居。關于春申君黃歇的籍貫與故居問題,或是認為春申君為河南潢川人,或認為他是湖北人,或是以為春申君是湖南常德人,甚至有觀點以為春申君是韓國或朝鮮人,但有一種說法是春申君故居在達州。關于這一說法,許多文獻都有所記載?!洞竺饕唤y(tǒng)志·四川·夔州府·山川載》:“萬頃池,在達縣,相傳為春申君故居也?!?[5]3121明萬歷《蜀中名勝記》卷二十一太平縣條:“縣東北八十里,萬頃池,是春申君故居?!?[6]卷二三4《直隸達州志》宋名立序言中有:“池名萬頃,春申君結(jié)客之鄉(xiāng)?!?[1]序1萬頃池在太平縣(今萬源市太平鎮(zhèn))境內(nèi),在《直隸達州志》太平縣的山水類也有關于萬頃池的一些記述:“治東三百里……相傳春申君故居也。”[1]卷一9除此之外,在目前保存下來的有關達州舊志文獻中,都記載達州是春申君故居。例如嘉慶二十年《達縣志》 卷十九風俗志:“《通川志》云:‘民俗秀樸,任俠尚氣,有楚公黃歇之風?!?[7]卷十九1另外,最早提出春申君是達州人的是《元豐九域志》,其在達州條記載:“萬頃池,《圖經(jīng)》云楚公子黃歇所居之遺也?!?[8]681雖然《元豐九域志》指出春申君所居之地為萬頃池這一說法源于《圖經(jīng)》,但是也有淵源,并非杜撰。
2.詩人元稹故居。元稹是唐代的著名詩人,和白居易交好,世稱“元白”。元和十年(815)三月,元稹被貶為通州(今達州)司馬?!吨彪`達州志》秩官門記載“元稹,唐元和中以諫官謫通州司馬,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贈太師?!盵1]卷三2在該志的其他部分也有提及元稹,例如景勝門記載元稹在丁溪館送別友人,“有《通州丁溪館夜別李景信詩》”[1]卷一2。戛云亭,“唐元稹建,在治南翠屏山瞰江流”[1]卷一2,至今依然留存?!吨彪`達州志》藝文門收錄元稹詩《酬白樂天》:“山水萬重書斷絕,念君憐我夢相聞。我今因病魂顛倒,唯夢閑人不夢君。”[1]卷四1當時,白居易被貶江州,元稹被貶通州,因白居易多次夢見元稹,便與元稹寫詩相唱和以解思念之情,此詩感情誠摯,雖然只有四句,卻把詩人對好友的無限感念之情和內(nèi)心世界的凄苦心境描寫得淋漓盡致,是元稹所作詩中的佳作。元稹在在達州和白居易互相唱和,留下了一百八十余首詩作,其具影響力的樂府詩歌《連昌宮詞》也是在達州完成的,因此達州對元稹來說意義重大。元稹對達州人民的意義也不同尋常。元稹被貶通州,他在達州為官期間,引導百姓開荒生產(chǎn),親事農(nóng)事,情系百姓,政績累累,據(jù)傳當年正月初九元稹離任時,通州人登高而望,留下了“元九登高節(jié)”這一民俗,達州人民為了紀念元稹,也修建了元稹紀念館,將元稹在達州的事跡代代流傳。
(三)經(jīng)濟價值
在中國的社會發(fā)展歷史中,歷代統(tǒng)治者都推崇“重農(nóng)抑商”思想,因此在許多官修史書中,對于經(jīng)濟方面的記載相較于政治、文化的內(nèi)容較少。達州地處大巴山,古時交通不便,經(jīng)濟發(fā)展落后,關于記載經(jīng)濟的書籍少之又少,只有只言片語的論述,并且都是散見于其他書籍中?!吨彪`達州志》的編纂者對達州經(jīng)濟方面較為重視,廣收典籍,反映了清代時期達州的經(jīng)濟狀況,這對研究達州的經(jīng)濟發(fā)展具有重要意義。該志關于經(jīng)濟的內(nèi)容有“物產(chǎn)”“賦役”“鹽茶”類?!吨彪`達州志》卷二《物產(chǎn)》介紹了達州所盛產(chǎn)之物,共分為禾苗、豆、瓜、蔬菜、果實、樹木、花、竹等。如對“豆”記載有黃豆、花豆、果豆、綠豆等。對“果實”記載有柑、橘、梅、桃、梨、栗、橙等。對“竹類”記載有“斑竹、苦竹、剌竹、金竹、紫竹等?!八幉念悺庇涊d有川山甲、鹿茸、天門冬、麝香、何首烏、當歸等。樹木類有松、柏、椿、樟、柳、檀等。這些物產(chǎn)的記載,不僅有利于我們了解達州地區(qū)物產(chǎn)的基本情況,而且為我們進一步研究達州經(jīng)濟發(fā)展情況提供了更多依據(jù)。
隨著經(jīng)濟社會的不斷發(fā)展,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旅游成為一種時尚。因此,將志書所體現(xiàn)的文化和旅游相結(jié)合也是促進古籍普及與傳播的重要方式之一。
《直隸達州志》中包含的旅游資源主要有自然旅游資源和人文旅游資源,其中自然旅游資源主要集中在“山水”“景勝”等門目中,這些記載為達州的地方古跡開發(fā)提供了豐富的文化內(nèi)涵。例如《直隸達州志》記載的達州八景:“鐵山曉日”“翠嶺祥云”“龍爪清潭”“鳳關綠竹”“北巖夜月”“西寺晴霞”“爛柯棋局”“山埡蹤跡”,取名十分雅致,其文化內(nèi)涵躍然于紙上。另外,以地方舊志為依據(jù),根據(jù)當?shù)貙嶋H情況復建傳統(tǒng)文化景點,有望收到良好的社會效果和經(jīng)濟效益。正如《直隸達州志》中記載的達州八景,給復建古代景勝提供了充分依據(jù),建成之后不僅能成為達州的特色旅游景點,或許還能取得可觀的經(jīng)濟效益。人文旅游資源主要集中在“風俗”“寺觀”“秩官”等門目中,這些內(nèi)容為達州人文旅游資源開發(fā)提供了充實資料。例如《直隸達州志》記載了元稹在達州的事跡,后世為了紀念元稹,定每年正月初九為“元九登高節(jié)”,形成了在鳳凰山“元九登高”的民俗,這一節(jié)日不僅吸引了眾多旅客,也為鳳凰山注入了文化內(nèi)涵。又如《直隸達州志》“秩官”門記錄在曾在達州為官有六位著名人物,分別是李嶠、李適之、劉晏、韓滉、元稹、張商英,他們不僅先后為宰相,也是著名文學家。為了紀念這六位人物,相關部門修建了六相廣場,在廣場上建有人物雕塑、石刻六相賦、懷古亭等,吸引了不少游客到此游玩觀賞。由此可見,在開發(fā)達州旅游資源的過程中,挖掘整理達州的歷史文化,將達州故事集成一部厚重的文化典籍,《直隸達州志》發(fā)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三、結(jié)語
《直隸達州志》全面記載了達州的建置沿革、政治、經(jīng)濟、軍事、文化、風俗、山川、民生、土產(chǎn)等方面內(nèi)容,在記載前代的一些人或事物的基礎上,廣征博引典籍資料,是研究達州歷史文化的重要文獻,其文獻價值不僅有利于更好地認識達州歷史,也對促進當下達州的發(fā)展有所助益。
參考文獻:
[1]陳慶門等.直隸達州志[O].國家圖書館藏清刻本.
[2]藍炳奎等.達縣志[O].國家圖書館藏民國刻本.
[3]趙爾巽等.清史稿[M].北京:中華書局,1977.
[4]張廷玉等.明史[M].北京:中華書局,1974.
[5]李賢等.大明一統(tǒng)志[M].成都:巴蜀書社,2017.
[6]曹學佺.蜀中名勝記[O].國家圖書館藏民國刻本.
[7]魯鳳輝等.達縣志[O].國家圖書館藏清刻本.
[8]王存.元豐九域志[M].北京:中華書局,2005.
作者簡介:
萬科,女,四川達州人,碩士研究生在讀,研究方向:中國古典文獻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