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民法典對個人人格權保護的規(guī)制研究

      2023-06-25 16:05:33宋才發(fā)
      傳承 2023年1期
      關鍵詞:司法救濟法律規(guī)制民法典

      [摘要]《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人格權編”突出了“以人民為中心”的立法理念,“人格請求權”展示了備受國內外矚目的立法新亮點,彰顯了我國民法“以人為本”的秉性和情懷。民法典在法律規(guī)制上,明確保護公民個人人格權、個人信息權,同時對以人為本的價值理念進行了法律規(guī)制。民法典保護個人人格權的基本內涵為:個人信息權創(chuàng)設制度、信息知情同意權制度、人格標識許可使用制度、個人人格權禁令制度。民法典保護公民個人人格權的法治進路主要有三條:構建個人信息侵權救濟體系,構建人格權益賠償酌定機制,完善個人信息公益訴訟制度。

      [關鍵詞]民法典;人格權益;人格請求權;法律規(guī)制;司法救濟

      [基金項目]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項目“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視域下民族事務治理法治化研究”(19ZDA170)

      [作者簡介]宋才發(fā)(1953—),湖北武穴人,法學博士,廣西民族大學特聘“相思湖講席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中央民族大學法學院首任院長、二級教授,研究方向:法學。

      DOI:10.16743/j.cnki.cn45-1357/d.2023.01.014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以下簡稱“民法典”)是我國進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以來,在民事立法領域豎起的一座具有標志性的里程碑,開創(chuàng)性地構建起由“一般規(guī)定”到“具體規(guī)則”相結合的、完整的人格請求權體系。民法典“人格權編”突出了“以人民為中心”的立法理念,“人格請求權”展示了備受國內外矚目的立法新亮點,彰顯了民法“以人為本”的秉性和情懷。作為民法典獨立建制的“人格權編”,不僅為解決我國民事糾紛提供了基本的法律遵循,而且還為世界人格權私法規(guī)制提供了直接的實踐經驗。

      一、民法典保護個人人格權的法律規(guī)制

      (一)民法典保護“人格尊嚴”“人格權益”的法律規(guī)制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以下簡稱“民法通則”)確認和確立個人“人格權”。我國民法“人格權”的立法實踐,肇始于1986年4月12日第六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四次會議通過的民法通則[1]143,是我國第一部嘗試確認和確立個人“人格權”的法律。民法通則第五章標題為“民事權利”[1]148,第五章第四節(jié)具體規(guī)定“人身權”。然而第四節(jié)有關“人身權”的基本內容,并沒有循規(guī)蹈矩地規(guī)制個人“身份權”,規(guī)制的卻是個人“人格權”[1]151。民法通則規(guī)制的個人“人格權”內容,實際上是把后來民法典“分則”中的內容,預先在這里展開了,從而為民法典第四編“人格權編”的創(chuàng)制,預設和規(guī)劃了立法路徑、奠定了法制基礎。民法典第九百九十條規(guī)定:“人格權是民事主體享有的生命權、身體權、健康權、姓名權、名稱權、肖像權、名譽權、榮譽權、隱私權等權利。除前款規(guī)定的人格權外,自然人享有基于人身自由、人格尊嚴產生的其他人格權益?!盵2]人格權本質上關系到每個公民的人格尊嚴以及人格權益,是民事主體對特定人格利益所享有的最基本的權利。民法典“人格權編”共由六章五十一條組成,其法律規(guī)制具體規(guī)定了人格權的一般性法律規(guī)則,規(guī)定了公民個人生命權、身體權和健康權的具體內容,對民事主體尊重保護他人姓名權、名稱權的基本義務作了實質性的規(guī)定,明確禁止侵害他人的肖像權、名譽權和榮譽權,包括禁止侵害已經去世了的人的姓名、肖像、名譽、榮譽、隱私、遺體[2]等人格權,強化了對個人隱私權和個人信息權的法律保護。譬如,民法典“人格權編”盡管沒有直接規(guī)定“聲音權”,但是采取“準用”的參照適用方法,在第一千零二十三條規(guī)定保護“聲音”這個看不見、摸不著的東西。民法典之所以對公民“聲音權”作出法律保護,就因為人的聲音跟人的肖像一樣具有人身屬性,是識別個人身份的重要依據。又譬如,民法典第一千零三十二條規(guī)定:“自然人享有隱私權。任何組織或者個人不得以刺探、侵擾、泄露、公開等方式侵害他人的隱私權。隱私是自然人的私人生活安寧和不愿為他人知曉的私密空間、私密活動、私密信息?!盵2]法律禁止針對他人發(fā)送垃圾短信、垃圾郵件侵擾個人私人生活安寧的行為;禁止非法進入、窺視、拍攝他人的住宅、賓館房間等個人私密空間;禁止非法拍攝、窺視、竊聽他人的私密活動,非法拍攝、窺視他人身體的私密部位??傊穹ǖ湔蔑@了法律規(guī)范保護人格尊嚴、促進人的全面發(fā)展的人文關懷。

      “法律規(guī)制”在我國通常又稱為“法律規(guī)則”。是指那些經過國家制定、認可的關于人們行為抑或活動的命令、允許和禁止的一種規(guī)范,法律規(guī)則的上位概念是法律規(guī)范。法律規(guī)范在我國是一個涵蓋面極其廣泛的法律概念,囊括的內容和范圍除了國家法律,還包括國務院制定和頒布的行政法規(guī),?。ㄗ灾螀^(qū)、直轄市)人大及其常委會制定和公布的地方性法規(guī),也包括《中華人民共和國立法法》2015年修訂后規(guī)定的設區(qū)的市、自治州制定的地方性法規(guī)。民法典第一千零三十四條規(guī)定,個人信息包括自然人的姓名、出生日期、身份證件號碼、生物識別信息、住址、電話號碼、電子郵箱、健康信息、行蹤信息等。個人信息中的私密信息,適用有關隱私權的規(guī)定;沒有規(guī)定的,適用有關個人信息保護的規(guī)定[2]。民法典第一千零三十九條對國家機關和執(zhí)行公務工作人員作出了強制性的規(guī)制。譬如,規(guī)定“國家機關、承擔行政職能的法定機構及其工作人員對于履行職責過程中知悉的自然人的隱私和個人信息,應當予以保密,不得泄露或者向他人非法提供”[2]。這條規(guī)定實質上是對信息處理者處理個人信息,從立法上提出了更加具體的、明確的、強制性的法律約束,擴展了對個人信息保護的廣度、力度和深度[3]10。

      (二)民法典保護個人信息權的法律規(guī)制

      需要把個人信息處理全方位納入法律規(guī)制。民法典第一百零九條規(guī)定了自然人的“一般人格權”,第一百一十條規(guī)定的自然人“具體人格權”,實質上就是對自然人賦予“一般”的和“具體”的兩種人格權。個人信息權保護隸屬于人格權保護的法律范疇,在我國傳統(tǒng)民事法律體系中,通常把個人信息保護納入私法人格權范疇[4]。盡管“個人信息權”和“人格權”具有內在的關聯性,但是兩者畢竟不是同一個東西,具有質的區(qū)別。因而民法典第一百一十一條規(guī)定:“自然人的個人信息受法律保護?!盵2]2012年全國人大常委會表決通過了《關于加強網絡信息保護的決定》,自此“個人網絡信息”保護便進入國家立法視野,個人網絡信息權益保護進入法治化軌道[5]?!吨腥A人民共和國個人信息保護法》(以下簡稱“個人信息保護法”)保護的客體是個人信息,其范圍囊括已經識別的、可識別的特定個人信息[6]。由“個人信息權”衍生的“個人信息利益”是一種獨立人格利益,不能被其他人格利益所吸收和涵蓋。譬如,個人信息與姓名、肖像、名譽、信用、榮譽和隱私等具體人格利益息息相關,但彼此之間并不雷同[7]。在互聯網背景下,個人信息采集與利用已成為非常重要、須臾不可缺少的社會資源。大數據環(huán)境帶來的不再是個人信息數量上的增加,而是維度上的增加[8]。與此緊密相關的是個人信息利用與保護的矛盾也與日俱增,個人信息利用中的風險也越來越大。這里所論及的“個人信息利用”,既包括按照個人信息收集目的和需要使用,還包括對信息資料的二次利用乃至多次運用;這里所論及的“個人信息利用風險”,主要反映為信息泄露風險、誤用和濫用風險以及入侵和篡改等風險。

      個人的重要信息數據一旦發(fā)生泄露,就有可能對信息主體的人身財產安全造成威脅。在大數據時代,個人信息被合理利用是一件非常正常、非常重要的事情,但需要兼顧信息主體的切身利益,找到信息利用與保護之間的平衡點[3]9。民法典和個人信息保護法對個人信息利用作出民事法律規(guī)制是十分必要的,它從內外兩個方面以強制性規(guī)范來構建個人信息處理規(guī)則[3]9。就目前對個人信息權保護的法律規(guī)制看,民法典和個人信息保護法兩部法律,已經把個人信息保護的相關事項系統(tǒng)化、規(guī)范化和法治化。其根本目的就是維護個人隱私權、信息主體的人格權[3]6。民法典規(guī)定自然人對自己的個人信息,依法享有三項權益:一是除了自然人抑或其監(jiān)護人同意、合理處置公開信息抑或維護公共利益和自然人合法利益的免責事由,不得以任何手段和方式處理個人信息。二是自然人有權依法要求信息處理者,提供個人信息的查閱、復制、更正、刪除的功能抑或相關服務。三是規(guī)定信息處理者不得非法抑或違規(guī)泄露、篡改自然人的信息,未經個人信息主體抑或當事人同意不得向他人提供信息服務。為確保個人信息安全,在個人信息被泄露后,應當在第一時間告知當事人和主管部門[9]。一旦出現個人信息泄露事件“不告知”等情況,其當事人和用戶有權依據民法典第七編“侵權責任編”規(guī)定,要求網站承擔侵權責任并賠償損失[10]。

      個人信息保護法是繼民法典之后,保護公民個人信息的一部專門法律。個人信息保護法對個人信息的處理方式等方面進行了全方位的法律規(guī)制和規(guī)范。譬如,個人信息保護法在民法典列舉“個人信息處理活動類型”的基礎上,增設了“刪除”個人信息處理類型。同時遵循以“告知同意”為核心的個人信息處理原則,用多個法律條文對“告知同意”原則作出了較為詳細的規(guī)定[3]7。無論信息處理者是個人抑或互聯網平臺服務機構,只要是屬于實施個人信息處理活動的,都必須遵照執(zhí)行個人信息保護法的規(guī)定,除法律另有規(guī)定外。凡沒有合法根據的個人信息處理活動,都屬于侵害個人信息權益的不法行為。又譬如,個人信息保護法第五十八條就明確規(guī)定,凡提供重要互聯網平臺服務、用戶量巨大、業(yè)務類型復雜的個人信息處理者,依法負有特殊的義務。

      (三)民法典對堅持以人為本價值理念的法律規(guī)制

      人格權是人權保障在法律制度上的具體化和制度化。民法典是落實“公民的人格尊嚴不受侵犯”[11]1-15的憲法要求,開啟了我國公民權利保障法治化的新時代。“大陸法系”國家的民法典,素以調整財產關系為重點,存在“重物輕人”傾向。盡管我國屬于大陸法系國家,但是民法典改變了“重物輕人”的現象,恰到好處地彌補了傳統(tǒng)民法典的體系缺陷。不僅在“總則編”把對“人身權”的規(guī)制,擺到了“財產權”前面,而且以“人格權”單獨一編的方式彰顯了“重人輕物”的立法特征[12]35。從而向世界莊嚴地宣示中國人的生命、健康和尊嚴比財產更重要,為世界各國有效解決人格權保護問題貢獻了中國智慧。

      “人格權”是民事主體最基本的權利,是自然人實現財產權和其他相關權利的前提。民法典把“以人為本”的理念貫穿始終,不愧是一部尊重人、關注人和保護人的人民法典,開創(chuàng)了21世紀“以人民為中心”的新時代?!叭烁駲嗑帯蓖ㄟ^規(guī)制“人身保護令”、禁止“人肉搜索”、禁止性騷擾等方式保護人格權。明確規(guī)定凡違背他人意愿,以語言、文字、圖像、肢體行為等方式,對他人進行人身攻擊抑或實施性騷擾的,受害人有權依法請求行為人承擔民事責任。民法典同時還在“侵權責任編”規(guī)定,凡違背上述規(guī)制發(fā)生侵害他人的行為,應當賠償醫(yī)療費、護理費、殘疾賠償金、死亡賠償金以及精神損害賠償等民事責任。

      民法典是我國第一部以“民”和“典”命名的法律,意味著它的宗旨是保護人民的根本利益,反映的是人民的利益訴求。其增加了民事權利的種類,完善了權利保護和救濟規(guī)則,以法治的方式維護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這部被稱為“社會生活百科全書”的法律,囊括了人“從出生到死亡”的全過程,追求的是以人為本的價值理念,彰顯的是對人民美好生活最大化的保障。民法典第一百一十三條規(guī)定:“民事主體的財產權利受法律平等保護?!?[2]這條法律規(guī)制對于實現國有財產、集體財產和私有財產無差別保護,對于實現人身關系優(yōu)于財產關系、人身權優(yōu)于財產權具有開創(chuàng)性的現實意義。

      公正是法治的生命線。公平公正原則是貫穿民法典的一條根本線,對社會公正、司法公正具有法律指引作用。法律的生命力和權威在于法的實施,各級人民法院和法官必須始終肩扛公正天平、手持正義利劍,把“以人為本”的民本情懷,傾注到整個審判工作實踐中,依法保護好民法典賦予公民的各項合法權益,不斷增進人民福祉,不斷增強人民群眾的安全感和幸福感。民法典通過對民事主體權利的充分保障,對社會弱勢群體的特殊尊重和關懷,以尊重人格尊嚴、增進人民福祉、促進人的全面發(fā)展為目標,實實在在地體現了“以人為本”的人民性[12]34。

      二、民法典保護個人人格權的基本制度

      (一)民法典關于個人信息權創(chuàng)設制度

      個人信息權是公民個人信息安全的法治保障。個人信息自由的長期存在和安全運行,離不開個人信息權和法律保護制度的創(chuàng)設,個人數據信息一旦管理、使用抑或處置不當,就會侵害相關家庭成員的權利與自由[13]58。譬如,山西省臨汾市公安局網絡警察支隊于2020年2月11日晚發(fā)布消息,稱當地一男子在微信群中傳播“35名秘密接觸者名單”文件,其名單內容涉及姓名、身份證號碼、家庭住址等公民個人信息,該男子已被依法行政拘留[14]。在大數據資料庫共建共有共享的時代,個人數據信息安全不是孤立的安全保護問題,需從完善國家治理體系現代化的戰(zhàn)略高度和實施具體網絡治理措施的戰(zhàn)術兩方面規(guī)制公民信息數據信息的儲存、傳播、使用和其他方式的處置[13]62。

      單純強調“個人信息安全”和“信息自由”都是不妥當的。確保個人信息安全、維護個人信息權,需要界定“數據信息”“數據信息安全”的基本內涵,確定依托網絡形成的公民數據信息,厘清數據信息安全的對象、職責范圍和邊界[13]58。因為“個人信息權與信息自由的目標都是為了確保主體意志與行為的自主性”[15]105,需要在保護個人信息權的前提下,權衡各種價值的利弊得失,創(chuàng)設個人信息權保護制度。要創(chuàng)設個人信息權、完善信息法律制度,就需要著眼于長遠,從理論與實踐上弄清楚信息安全與信息自由沖突的內在根源以及規(guī)律性,以實現信息的自由流轉和信息的安全防護[15]106,確保社會整體信息福利目標的實現。

      由于我國在保護公民個人信息數據安全方面的立法起步較晚,有關立法對個人信息權的保護相對不足,在有些領域抑或行業(yè)系統(tǒng)保護的層級低、效力弱,加之相關制度和法律規(guī)制分散在不同的法律、行政法規(guī)和部門規(guī)章中,缺乏統(tǒng)一的、權威的、專門的法律保護體系。民法典頒布實施之后,面對個人信息保護勢不可擋的世界潮流,遵循民法典保護個人信息權的法律規(guī)制,我國于2021年8月制定個人信息保護法,明令自2021年11月1日起施行。個人信息保護法第一條開宗明義地指出:“為了保護個人信息權益,規(guī)范個人信息處理活動,促進個人信息合理利用,根據憲法,制定本法。”[16]第二條以及其他條款對個人信息權保護進行了規(guī)制:“自然人的個人信息受法律保護,任何組織、個人不得侵害自然人的個人信息權益?!盵16]處理個人信息應當避免因個人信息不準確、不完整對個人權益造成不利影響;個人信息處理者應當對其個人信息處理活動負責,并采取必要措施保障所處理的個人信息的安全。

      (二)民法典關于信息知情同意權制度

      信息知情同意權是受民法典保護的個人權利。個人信息在大數據時代是數據產業(yè)的源頭要素,其重要的社會價值已經超越乃至溢出個人私權范疇,發(fā)展成為具有一定公共性的社會資源。網絡技術的快速發(fā)展,使得個人信息相應快速傳播,正在改變人們生產、生活、工作、社會交往的諸多領域和方面,深刻地影響著個人信息的內涵、獲取路徑、使用方式和保護方式。侵犯個人信息擁有權、知情權、獲益權的失范行為乃至犯罪行為,不僅使得信息知情同意權面臨功能困境,而且還會危及個人信息安全、公共安全乃至國家安全。為此,國家立法機關把個人信息知情同意權寫入民法典,使個人信息“知情同意權”成為一種不可挑戰(zhàn)的法律制度,獲得了法典位階的法律保護。

      法典化的“信息知情同意權”凸顯了信息主體對個人信息的主導地位。信息知情同意權表明信息主體對個人信息具有擁有權、知情權、獲益權等一束權利,具有控制信息和決定信息轉移的權利[17]107。然而在大數據、人工智能等網絡技術的沖擊下,個人信息主體知情同意權面臨著功能失靈的危險。在當下和未來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我國對于個人信息權保護尤其是知情同意權的保護,不宜提倡和采用“弱同意制度”,必須依據民法典的規(guī)制要求,加強和完善行政執(zhí)法和司法保護的力度。一方面應當確立過錯責任推定原則,加重信息收集者的證明責任;另一方面,通過敏感分級制度、目的限制制度等形式審查,解決個人信息收集合理性的判斷問題[17]106。為規(guī)范個人信息的正當利用并發(fā)揮社會效益,彰顯信息知情同意權作為企業(yè)、行業(yè)、社會乃至國家機關單位,規(guī)范收集、儲存、傳播、運用個人信息行為的底線制度,已被載入2021年11月1日起施行的個人信息保護法。

      個人信息保護法細化了信息知情同意權制度的內涵和外延。個人信息保護法作為保護個人信息的專門法律,以具體法條的方式細化并明晰了信息權利人“知情同意權”的內涵和外延。譬如,第二條規(guī)定:“自然人的個人信息受法律保護,任何組織、個人不得侵害自然人的個人信息權益。” [16]第四條規(guī)定:“個人信息是以電子或者其他方式記錄的與已識別或者可識別的自然人有關的各種信息,不包括匿名化處理后的信息。個人信息的處理包括個人信息的收集、存儲、使用、加工、傳輸、提供、公開、刪除等。”[16]第五條規(guī)定:“處理個人信息應當遵循合法、正當、必要和誠信原則,不得通過誤導、欺詐、脅迫等方式處理個人信息?!盵16]第十條規(guī)定:“任何組織、個人不得非法收集、使用、加工、傳輸他人個人信息,不得非法買賣、提供或者公開他人個人信息;不得從事危害國家安全、公共利益的個人信息處理活動?!盵16]

      (三)民法典關于人格標識許可使用制度

      民法典對“人格標識許可使用”作出明確規(guī)制。民法典第九百九十三條是關于個人信息“公開權”的一般規(guī)定,即“民事主體可以將自己的姓名、名稱、肖像等許可他人使用,但是依照法律規(guī)定或者根據其性質不得許可的除外”[2]。人格標識許可使用制度又稱為“信息公開制度”。1903年“美國紐約州隱私權法”規(guī)定,為了廣告目的,未經許可而使用他人姓名和肖像的行為,屬于侵害個人隱私權抑或侵害“個人獨處的權利”的犯罪行為[18]14。我國是典型的成文法國家,對于“公開權”“形象權”實施立法保護,尚處于立法建言的起步階段。民法典“人格權編”對“人格標識許可使用”作出明確規(guī)制,可以說是填補了這項制度的立法空白。民法典規(guī)制的“人格標識許可使用制度”,是我國民法首次認可民事主體對其“人格標識”享有“支配性權利”。規(guī)制的對象僅限于“人格標識許可使用”,公民的其他人格權不在法律許可范圍。由此可以得出如下結論:“民法典第九百九十三條就是關于‘公開權的規(guī)定?!盵18]18

      民法典規(guī)制的人格標識許可使用制度,沒有對人格標識許可使用的方式予以規(guī)定。根據支配效力強弱的不同和司法實踐,可以將其利用方式歸納為“獨占許可”“排他許可”“普通許可”三種方式?!肮_權”原本就是一個頗具爭議的學術問題,在我國知識產權領域的專家學者,大多數人持有這種看法。譬如,有學者認為,在市場經濟高度發(fā)達的形勢下,諸如姓名、肖像等真實形象被重塑成為具有商業(yè)性利益的“形象”,并且被運用于各種商業(yè)活動之中,這就使得來源于人格權制度的“形象權”,在很大程度上脫離了原來的權利范疇,進入非物質性財產領域[18]17。民法典第一百零九條和第九百九十條規(guī)定了人身自由,把人身自由規(guī)制在“一般人格權”中。在第一千零一十一條規(guī)定人身自由受到侵害的救濟方法,因之而確認人身自由權的屬性是具體的人格權[19]。這即是說,當公民的人格標識許可使用權益遭到侵害的時候,抑或人格標識許可使用合同出現違約的情況,可依據民法典的相關規(guī)定請求司法救濟。這種救濟既包括對人格權人的違約救濟,也包括對被許可人的違約經濟救濟。損害賠償的范圍,主要根據法律規(guī)定的“完全賠償原則”和“可預見性規(guī)則”予以確定,包括財產“固有損失”與“可得利益”,以減輕受害人的實際損失或實現損益相抵。在實施司法救濟的過程中,法官可統(tǒng)籌考慮損害者“有過失”等因素,把損害賠償額度的確定規(guī)則同過失賠償規(guī)則同時適用。

      (四)民法典關于個人人格權禁令制度

      個人人格權屬于絕對權?!敖^對權”是指權利人之外的任何人都負有不得侵害、妨礙權利人享有和行使權利的義務,即不得違背民法典第九百九十一條的規(guī)定。在“人格權請求權”立法上,無論已經不再適用的民法通則還是侵權責任法,都沒有作出過“人格權請求權”的法律規(guī)制。對“人格權妨害救濟”在過去的民事立法中,一般多采用“停止侵害”的表述方式,從來沒有采用過“人格權禁令”的嚴格表述方式。規(guī)制“人格權禁令”的根本目的,就是為了給人格權提供更為全面的法律保護。即在訴前請求法院發(fā)布侵害人格權的禁令,為權利人提供迅速高效的司法救濟。這種快捷高效的人格權請求權實現機制,有利于彌補立法空白,避免侵害行為給人格權主體造成更大的、難以彌補的損害,切實保護民事主體的人格權益。

      人格權禁令屬于人格權請求權的“獨立實現程序”。法律規(guī)定的人格權請求權程序,從實質上說屬于非訴訟程序,它僅適用于“人格權”而非“所有人格權益”的預防性保護。適用人格權禁令的一項重要要件,就是“合法權益受到難以彌補的損害”[20]138。民法典第九百九十七條規(guī)制的個人人格權禁令制度,理論界有時把它稱為“侵害人格權的禁令制度”,有時又把它稱為“人格權侵權行為禁令制度”[21]108,有時還把它稱之為“人格權行為禁令制度”[22]942,本文在這里把它稱為“人格權禁令制度”。我國學術界對“人格權禁令制度”主要有兩種看法:一是認為民法典第九百九十七條只是規(guī)定了民事主體除了通過請求人民法院判決,還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請采取責令行為人停止有關行為的措施,這是屬于實體法的規(guī)定。至于如何通過程序促使具體實現,其他法律對此有規(guī)定的適用其他法律規(guī)定。譬如,2022年1月1日起實施的、新改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以下簡稱“民事訴訟法”)第八十四條以及第九章“保全和先予執(zhí)行”的規(guī)定,皆可以適用于人格權禁令[23]。二是認為人格權禁令是民法典所規(guī)定的獨特制度,性質上屬于實體法上的禁令,與民事訴訟法上述規(guī)定的行為保全程序并不相同[20]139。即是說民法典規(guī)定的人格權禁令制度,并不是以保全裁判結果為目的的[22]943。人格權禁令的適用并不必然伴隨著訴訟程序,即民事主體申請禁令后只是請求通過法院頒發(fā)禁令,采取責令行為人停止有關行為的措施,達到制止侵害人格權行為的目的[21]111-112。民法典的制定者也把人格權禁令設計為一種獨立的、無需通過訴訟判決程序就可以獲得命令[24]。

      三、民法典保護個人人格權的法治進路

      (一)構建個人信息侵權救濟體系

      有人格權益被侵犯就需要構建個人信息侵權救濟體系。個人信息具有載體的依賴性,其呈現及傳播受制于信息技術和網絡技術。民法典沿用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網絡安全法》的規(guī)定,把個人信息定義為“特定自然人的各種信息”。個人信息保護法對個人信息同樣定義為“自然人有關的各種信息”,并且增加了“不包括匿名化處理后的信息” 的規(guī)定。判斷個人信息以及能否被民法典、個人信息保護法保護的標準,歸結到是否“可識別”上。受民法典、個人信息保護法保護的個人信息,屬于民法典規(guī)制的人格權益。有人格權益被侵犯抑或受到無辜損害的,就需要有法律救濟,需要構建個人信息侵權救濟體系。法諺“無損害,無救濟”,表明損害的社會危害性以及在救濟制度中的核心地位。民法典“侵權責任編”把“損害賠償”作為“侵權責任”的核心功能,并且把“損害賠償”單獨成章,增強了民法典把“傳統(tǒng)債法”分為“合同”與“侵權”兩編的正當性。與此相適應,個人信息保護法第六十九條,也把“損失”作為個人信息權益侵權的前提條件[25]21。然而在大數據時代,個人信息侵權構成要件的認定難度很大,損害事實的認定非常艱難,因為它具有無形性、不確定性、難以定量等特征,尤其是在發(fā)生大規(guī)模個人信息泄露時,裁判者往往會全面斟酌集體訴訟的難度,以及社會穩(wěn)定、高額賠償對信息處理者生存利益的影響等因素,使得損害認定及其賠償過程都變得困難重重。法律規(guī)定的認定方式,不只是侵權責任以損害為首要構成要件,而且在受害人主張信息處理者承擔違約責任的時候,因其與信息處理者的格式合同中事實上不存在違約金條款,受害人也必須證明“存在損害”才可能獲得賠償[25]22。尤其是在個人私密信息被泄露的時候,依據民法典第一千零三十四條第三款的規(guī)定,隱私權規(guī)則應當優(yōu)先適用,因為隱私比一般個人信息蘊含的人格自由和尊嚴成分更多。在價值位階上,人格尊嚴高于私法自治,即使法律行為也不能不當減損或剝奪隱私權,否則將因違反公序良俗而無效[25]28。在構建個人信息侵權救濟體系的時候,應當根據個人信息維權和司法審理實踐中發(fā)現的問題,更加關注個人權益保護中的價值權衡。它事實上關涉公民的人格自由和人格尊嚴,行動自由的內容已經被特定化為數據產業(yè)的發(fā)展利益。民法典第一百七十九條、第九百九十八條、第一千一百八十二條、第九百九十五條等條款,規(guī)定了侵害個人信息權的救濟方式,即侵犯財產性民事責任的救濟方式,是損失賠償和精神損害賠償;侵犯非財產性民事責任的救濟方式,主要是停止侵害、消除影響、恢復名譽和賠禮道歉等。

      (二)構建人格權益賠償酌定機制

      法院酌定是法官運用自由裁量權來確定賠償數額。侵害人格權益財產損失賠償中的法院酌定,是指在人格權益遭受侵害的情形下,由法院根據實際情況確定受害人財產損失的具體數額[26]104的一種規(guī)則。民法典第一千一百八十二條規(guī)定,侵害他人人身權益造成財產損失的,依據被侵權人因此受到損害的實際數額,抑或按照侵權人因此獲得的利益進行賠償;如果被侵權人遭受的損害難以確定數額,侵權人因此獲得的利益也難以確定,且被侵權人和侵權人就賠償數額協商不成的,由人民法院根據審理的實際情況酌情處置[2]。這里的“酌情處置”,就是民法典、個人信息保護法所規(guī)制的“酌定機制”。傳統(tǒng)的法律規(guī)定對于這類賠償的救濟措施,其損失賠償請求權以造成財產損失為必要條件,如果沒有造成財產損失抑或受害人不能證明財產損失的,亦無賠償損失可言[27]。侵權人的主觀惡意狀態(tài)等因素,并不能成為法院和法官作出公正判決的根據,只能作為衡量被侵權人精神損害程度的參考依據。然而民法典的實施,從源頭上改變了以上的被動格局,因為民法典第一千一百八十二條規(guī)定,當受害人無法證明自身損害數額抑或行為人的獲利數額時,并不當然要承擔上述舉證不能的不利后果[28],這是對傳統(tǒng)損害賠償規(guī)則的重大突破,實際上法院酌定方法就是借法官運用自由裁量權來確定賠償數額的。需要指出的是法院酌定方法,既可能導致法官不精于論證說理,也可能導致當事人怠于舉證,還有可能致使裁判結果具有不確定性。正是從這個意義上,需要對法院酌定方式的運用予以規(guī)范 [29]。在人格侵權中不斷擴大法院酌定賠償數額的權力,是比較法上重要的發(fā)展趨勢,法院酌定的對象是受害人的財產損失數額,而非行為人的獲利數額;在人格權侵權中,受害人可以請求法院酌定賠償數額,法院不僅可以依據職權酌定賠償數額,而且應當和必須依職權酌定賠償數額。法院在酌定賠償數額時要考慮多重因素,出于損害預防的需要,法院一般應當根據擬制的許可使用費數額、行為人的獲利數額等損害預防類的參考因素為基礎酌定賠償數額[26]115。各地法院加大了在實踐中構建城鄉(xiāng)一體的人格權益賠償救濟體系。譬如,河北省高級人民法院發(fā)布的《關于開展人身損害賠償標準城鄉(xiāng)統(tǒng)一試點實施方案》,明確規(guī)定人身損害賠償糾紛案件在計算損害賠償數額時,其傷殘賠償金、死亡賠償金、被扶養(yǎng)人生活費,無論城市還是鄉(xiāng)村一律實行“同命同價”,以利于促進城鄉(xiāng)居民權利平等、社會公平公正,文件提出在雄安新區(qū)先行先試[30]。民法典第一百七十九條規(guī)定了承擔民事責任的11種主要形式,明確“法律規(guī)定懲罰性賠償的,依照其規(guī)定”[2],即懲罰性賠償的范圍,必須以法律規(guī)定為限。

      (三)完善個人信息公益訴訟制度

      個人信息權益損害屬于人格權益損害范疇。信息人格權益的損害一旦發(fā)生,將會對權利人造成難以估量的損害。面對難以逆轉的人格權益損害后果,法律和司法機關應當在責任承擔上,作出有利于權利人、有利于消除被侵權人不利影響的規(guī)制和處置。個人信息損害賠償的基本目的,在于填補個人信息損害所造成的損失,主要方法有“恢復原狀”和“金錢賠償”兩種。以個人信息為標志的人格權益損害后果無法恢復原狀,人格利益無法被其他物質所替代。即使向權利人進行金錢賠償,在人格損害后果的救濟上,最多也只能起到精神撫慰的作用。個人信息人格權益侵害造成的后果,盡管不能與特定的金錢等價,但是金錢是一般等價物,能夠通過它來逐漸淡化和抵消受害人的痛苦。從嚴格的意義上說,“損害的預防勝于損害補償”[31]。個人信息人格權益損害的精神損害賠償,從本質上說是無法真正彌補損害的,只不過是對人格權益損害后果的替代性彌補而已。法律設立精神損害賠償的根本目的,在于適用物質的補償,撫慰受害者精神上的痛苦。精神損害賠償的數額依據法律規(guī)定,其實施應當嚴格與精神損害的嚴重程度相一致,無醫(yī)學證明材料證明其損害程度的,運用傳統(tǒng)的救濟方式很難獲得法院和法官的合理判決。2020年,最高人民法院發(fā)布的《關于修改〈民事案由規(guī)定〉的決定》把“個人信息保護糾紛”作為可獨立適用的民事案由,2021年4月最高人民檢察院發(fā)布了11起由檢察機關提起個人信息保護權益的典型案例,包括行政公益訴訟、民事公益訴訟以及刑事附帶民事公益訴訟,為個人信息保護提供了治理的新思路、新路徑[32]155。個人信息保護公益訴訟制度在我國是一項新的立法實踐,個人信息保護法第七十條規(guī)定:“個人信息處理者違反本法規(guī)定處理個人信息,侵害眾多個人的權益的,人民檢察院、法律規(guī)定的消費者組織和由國家網信部門確定的組織可以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盵16]這是我國首次把公民個人信息權益保護,作為一項專門制度予以法律規(guī)定的。通過引入公益訴訟制度應對個人信息保護中遭遇的侵權行為,能夠平衡個人信息保護領域用戶個人的不平衡地位,彌補私益救濟的不足,這是我國個人信息保護法治建設的重要制度創(chuàng)新。個人信息在大數據時代,既具有個人屬性,同時還具有公共性,對個人信息的保護需要通過公益訴訟的方式進行。公益訴訟的責任主體是“公主體”和“私主體”共同構成的個人信息處理者,訴訟事由是侵害了一定規(guī)模的個人信息權益,訴訟的直接主體是檢察機關、履行個人信息保護的行政機關以及法定組織。個人信息保護相對單薄的立法規(guī)定,事實上為司法實踐帶來了諸多不確定的因素。在“十四五”期間乃至更長的時間內,要進一步加強和完善個人信息公益訴訟制度建設,把威懾定位為該制度的主要功能,簡化前置阻卻程序,依法保證公益訴訟能夠順利提起[32]155。傳統(tǒng)的民事訴訟一般遵循“誰主張,誰舉證”的基本原則。個人信息保護法第六十九條突破常規(guī),明確規(guī)定:“處理個人信息侵害個人信息權益造成損害,個人信息處理者不能證明自己沒有過錯的,應當承擔損害賠償等侵權責任?!盵16]即公益訴訟的訴權主體一般不易獲得第一手侵權證據,實行“責任倒置”的方式,對侵權者施加更加嚴厲的證明責任,符合以威懾為主要功能的個人信息保護公益訴訟。

      [參考文獻]

      [1]法律出版社法規(guī)中心.中華人民共和國常用法律大全[M].4版.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

      [2]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N].人民日報,2020-06-02(1).

      [3]宋才發(fā).《民法典》保護個人信息安全的法治保障[J].河北法學,2021(12).

      [4]文暉.人臉識別案:個人信息應用的法律界限在哪兒[J].公民與法,2019(12):42-44.

      [5]喬新生.個人信息不等于個人隱私[J].青年記者,2018(13):72-73.

      [6]李金興.個人生物識別信息民法保護路徑探究:以我國“人臉識別第一案”為切入點[J].法制博覽,2021(16):52-53.

      [7]陳星.大數據時代個人信息權在我國民法典中的確立及其地位[J].北京行政學院學報,2016(6):1-9.

      [8]孫政偉.大數據時代個人信息的法律保護模式選擇[J].圖書館學研究,2016(9):72-76.

      [9]楊潔.論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犯罪的構成要件[D].上海:上海交通大學,2013:1-47.

      [10]肖向婷.論個人信息權的民法保護[J].金融創(chuàng)新法律評論:第1輯,2018:154-162.

      [11]法律出版社法規(guī)中心.中華人民共和國常用法律大全[M].12版.北京:法律出版社,2019.

      [12]魯曉明.民法典核心是以人為本的人民性[J].中國政協,2020(17).

      [13]劉素華.大數據時代的公民數據信息安全規(guī)制問題研究[J].法治研究,2018(6).

      [14]馬光.論疫情防控中對個人信息的保護[J].科技與法律(中英文),2021(4):29-36.

      [15]馮艷艷.數據經濟時代下的個人信息權構建[J].廣西社會科學,2019(8).

      [16]中華人民共和國個人信息保護法[N].人民日報,2021-08-23(14).

      [17]陳峰,王利榮.個人信息“知情同意權”的功能檢視與完善進路[J].廣西社會科學,2021(8).

      [18]溫世楊.中國民法上的“公開權”:《民法典》人格標識許可使用規(guī)定之解析[J].當代法學,2021(2).

      [19]楊立新.中國《民法典》人格權編的立法創(chuàng)新與繼續(xù)完善[J].澳門法學,2021(2):33-46.

      [20]程嘯.論我國民法典中的人格權禁令制度[J].比較法研究,2021(3).

      [21]王利明,程嘯.中國民法典釋評:人格權編[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20.

      [22]張衛(wèi)平.民法典的實施與民事訴訟法的協調和對接[J].中外法學,2020(4).

      [23]黃薇.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人格權編解讀[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20:43-44.

      [24]郭小冬.人格權禁令的基本原理與程序法落實[J].法律科學(西北政法大學學報),2021(2):145-156.

      [25]謝鴻飛.個人信息泄露侵權責任構成中的“損害”:兼論風險社會中損害的觀念化[J].國家檢察官學院學報,2021(5).

      [26]王葉剛.論侵害人格權益財產損失賠償中的法院酌定[J].法學家,2021(3).

      [27]孫道銳,張麗潔.利用信息技術手段偽造侵權的法教義學分析[J].法律適用,2021(5):166-176.

      [28]阮神裕.論侵權法上可得利益損失的合理確定性[J].財經法學,2017(5):87-101.

      [29]張家勇,李霞.論侵權損害賠償額的酌定:基于不正當競爭侵權案例的考察[J].華東政法大學學報,2013(3):20-31.

      [30]河北省高級人民法院.關于開展人身損害賠償標準城鄉(xiāng)統(tǒng)一試點實施方案[EB/OL] .(2021-06-26)[2022-12-26].http:// blog.sina.com.cn/s/blog_72aa56f30102zfqn.html.

      [31]王澤鑒.侵權行為[M].3版.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6:10.

      [32]薛天涵.個人信息保護公益訴訟制度的法理展開[J].法律適用,2021(8).

      [責任編輯:楊軍]

      猜你喜歡
      司法救濟法律規(guī)制民法典
      無信不立 無誠不久——民法典中關于合同的那些規(guī)定
      公民與法治(2022年5期)2022-07-29 00:47:52
      民法典誕生
      云南畫報(2021年1期)2021-06-11 06:04:56
      民法典來了
      中國民法典,誕生!
      金橋(2020年7期)2020-08-13 03:06:56
      大學生權利的司法救濟
      青春歲月(2016年22期)2016-12-23 13:17:21
      論公務員權利救濟制度的完善
      商業(yè)預付卡經營行為的法律規(guī)制
      我國網絡經濟中不正當競爭行為的法律規(guī)制
      我國著作權集體管理組織壟斷行為的法律規(guī)制
      法制博覽(2016年11期)2016-11-14 09:59:04
      論企業(yè)社會責任的法律規(guī)制
      荆州市| 赞皇县| 色达县| 南涧| 普兰县| 陇西县| 蒙山县| 荥阳市| 广灵县| 夏河县| 梁山县| 家居| 体育| 清远市| 广德县| 长海县| 科技| 久治县| 文化| 广州市| 惠州市| 钟祥市| 尤溪县| 阳城县| 金川县| 交口县| 宜宾县| 华容县| 江川县| 宁蒗| 峨边| 永嘉县| 安远县| 龙胜| 永善县| 通河县| 寿光市| 通化市| 涪陵区| 巢湖市| 抚宁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