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時節(jié),食粽子、掛艾草、賽龍舟、佩香囊、祭祖、戴五彩繩等節(jié)日習俗是每一位中華兒女獨有的記憶符號,也時常會勾起我們對一位詩人的懷念?!昂蠡始螛?,橘徠服兮。受命不遷,生南國兮。深固難徙,更壹志兮。”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首詠物四言詩《橘頌》的開篇。天地孕育的橘樹,生來就適應這方水土,稟受天命不離故土,永世生活在南方的楚國。屈原看似是在描寫故土的橘樹,實則道出了其人生信條,君子應如橘,哪怕是面對“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的境遇,也不應人云亦云,隨波逐流。此時,橘樹不再單單是南楚故土的橘樹,更成為千百年來中國人獨有的情感符號。
中國人的浪漫基因使得萬物都被賦予了獨有的意義。如屈原筆下“制芰荷以為衣兮,集芙蓉以為裳”,象征君子高尚品德的香草;王安石筆下“墻角數枝梅,凌寒獨自開。遙知不是雪,為有暗香來”傲霜斗雪的梅花;白居易筆下“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具有頑強生命力的野草;陶淵明筆下“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寧靜與自由。世間萬物,不論是飛禽走獸,還是山川樹木,在中國文人的筆下皆有生命與感情。一代代文人,借萬物而言己意,在方寸間感受自然的力量,同時也用他們骨子里的浪漫,賦予了萬物以新的生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