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 力 肖耀東 王萬洲 梁 君
慢性硬膜下血腫(chronic subdural hematoma,CSDH)是常見的神經系統疾病之一,多見于老年人[1,2]。鉆孔引流術是目前治療CSDH 最常用的方法,大多數效果良好,但部分病人術后會復發(fā)。文獻報道的CSDH 鉆孔引流術后復發(fā)率在2.5%~33%[3~13]。其復發(fā)的原因還沒有完全闡明。本文探討CSDH鉆孔引流術后復發(fā)的危險因素,為臨床提供參考。
1.1 病例選擇標準納入標準:年齡≥18 歲;入院時CT 確診;在我院接受鉆孔引流術;病例資料完整。排除標準:硬膜下積液;首次手術在外院進行;治療前6 個月內接受過其他形式的顱腦手術;存在嚴重肝、腎、血液系統疾病;臨床資料缺失或失訪。
1.2 研究對象回顧性分析2018 年8 月至2022 年3月鉆孔引流術治療的188例CSDH的病例資料,其中男154 例,女34 例;年齡23~91 歲,平均(68.0±12.0)歲。103 例有明確外傷史,25 例既往使用抗血栓藥物。
1.3 治療方案入院CT 檢查確診,以確定最佳鉆孔部位。對服用抗血栓藥物的病人,術前1周停藥,術后7 d復查CT掃描,如果血腫已基本清除,則恢復抗血栓治療。采用單孔鉆孔引流術,雙側CSDH 則每側各鉆一個孔。術后24 h 內復查CT、血液指標,評估血腫清除情況。必要時,注射尿激酶。術后7 d以及1、3、6個月復查CT。
1.4 CSDH 術后復發(fā)的判斷標準術后6 個月內再次出現神經功能障礙,如新發(fā)頭痛頭暈、肢體偏癱、意識障礙等,排除其他神經系統疾病,滿足任意一條可判定為血腫復發(fā)。CT掃描明確血腫有進展的病人,再次手術;意識清楚,癥狀輕微的病人,保守治療,并動態(tài)復查CT。
1.5 危險因素的選擇包括病人的一般情況、實驗室檢查、影像學資料。根據文獻[2,3,12,13]報道,術前CT 影像顯示不同類型的血腫,例如均質/層狀/漸變/分離/小梁/混合型(圖1)。中線移位采用測量透明隔上最遠點到中線的垂直距離;術前血腫體積測量采用ABC/2法[4,5]。
圖1 慢性硬膜下血腫的CT表現
1.6 統計學分析采用SPSS 25.0軟件進行分析;正態(tài)分布定量資料用±s表示,采用t檢驗;非正態(tài)分布定量資料用中位數表示,采用秩和檢驗;定性資料采用χ2檢驗或Fisher 精確概率法;多因素logistic 回歸模型分析術后復發(fā)的危險因素;P<0.05 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術后復發(fā)率術后6 個月,17 例復發(fā),復發(fā)率為9.04%;171例未復發(fā)。
2.2 術后復發(fā)的危險因素單因素分析結果顯示,術后中性粒細胞、血腫密度、血腫側別、術前血腫厚度與術后血腫復發(fā)有關(P<0.05,表1)。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顯示,雙側血腫、高密度血腫、術前血腫厚度>25 mm是CSDH鉆孔引流術后復發(fā)的獨立危險因素(P<0.05,表2)。
表1 CSDH鉆孔引流術后復發(fā)危險因素的單因素分析
表2 慢性硬膜下血腫鉆孔引流術后復發(fā)危險因素的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
對復發(fā)的定義不同可能會導致復發(fā)率的偏倚,有學者單純將CSDH 復發(fā)定義為手術側血腫量增加,需要再次手術[3,14,15]。我們定義為手術側血腫體積增加和血腫密度改變,新發(fā)頭痛、局部神經功能缺損或意識惡化等癥狀再次出現[6~10]。根據我們的經驗,部分病人因經濟或身體狀況不佳而拒絕再次手術,部分復發(fā)血腫可能在隨訪過程中自行吸收。因此,將CSDH 的復發(fā)單純定義為是否再次手術是不全面的,會低估真實的復發(fā)率。本文所有病人引流管緊貼硬腦膜下向額部方向置入,術后取仰臥位,床頭抬高20°~30°,引流管由前向后走形于硬膜下,充分引流額顳部血腫的同時,還能排出硬膜下積氣,有助于術后腦組織的復張。如果有較大血凝塊不能排出,可以向血腫腔內注射尿激酶,幫助血塊溶解排出。Liu 等[8]發(fā)現,如果大的血凝塊和絮狀物不能被徹底清除,將會形成厚厚的新生內膜,從而造成血腫復發(fā)。
本文結果表明,術前CT掃描表現為高密度的病人,血腫復發(fā)風險明顯增加。CT影像密度反映了血腫腔內新鮮血凝塊的比例,高密度說明血腫存在大量新鮮出血[11]。Nakaguchi 等[12]根據CSDH 的自然演變將血腫分為三個階段:初始階段(均質期),纖溶與凝血處于平衡,再出血的風險相對較低;第二階段,隨纖溶作用逐漸加強,血腫分為低密度和高密度兩種成分(分離型),正常的頭部運動無法使這些成分均勻化,血腫體積不斷增大使周圍腦組織受壓充血,再出血的風險較高;最后CSDH在小梁期溶解,出血傾向較低。根據血腫密度對CSDH 進行分類,可以明確血腫所處的演化階段,從而制定個體化治療方案以降低復發(fā)風險,這對病人和臨床工作都大有益處。
一般認為雙側CSDH 與術后復發(fā)有關。較早期,Huang 等[16]報道雙側CSDH 的復發(fā)率高達28%,單側CSDH 僅為10%。近年來,Bartek 等[17]發(fā)現,雙側血腫病人的復發(fā)風險明顯增加,與腦萎縮關系密切,其次雙側血腫病人的凝血功能較差。Zhu等[15]薈萃分析顯示雙側血腫在預測CSDH術后復發(fā)方面有一定的價值。雙側血腫往往具有較大的血腫體積(圖1F、1H),由于腦組織長期受壓,導致鉆孔引流術后空曠的硬膜下腔不能盡快地被復張的腦組織填充,加上術后難免出現硬膜下積氣,這可導致硬腦膜和蛛網膜之間的橋靜脈反復撕裂、出血,最終引起血腫復發(fā)。另外,本文結果顯示術前中線移位程度與CSDH術后復發(fā)無明顯關系,這可能受到雙側血腫的影響。存在雙側占位效應時,中線移位往往不明顯,此時的中線移位程度不能反映真實病情。
本文發(fā)現術前最大血腫厚度>25 mm是CSDH術后復發(fā)的獨立危險因素。血腫厚度和血腫復發(fā)的關系并沒有統一定論。有研究認為術前血腫厚度>30 mm 是CSDH 術后復發(fā)的有力預測因素[18,19]。然而,也有研究發(fā)現血腫厚度與CSDH 術后復發(fā)無關[20,21]。CSDH的形成與腦萎縮緊密相關,腦萎縮導致硬膜下間隙的延長、加寬,并干擾內膜和外膜之間的粘附,這為血腫提供了生長空間,寬闊的空間有新生血管再次撕裂、出血的風險。此外,腦表面單位面積內血腫厚度越寬意味著大腦受壓越嚴重,這直接導致術后腦復張延遲,血腫容易重新積聚在硬膜下腔,引起血腫復發(fā)。
本文不足之處:很多因素在以往的研究中缺乏統一的參數,比如如何將年齡、血腫厚度、血腫體積等定量數據進行分類處理,不同的界定值可能會得到不同的結果。評估CSDH復發(fā)的最大挑戰(zhàn)在于各中心治療和隨訪的異質性,因此,本文結論需要更大的樣本研究進一步驗證。
綜上所述,雙側血腫、高密度血腫、血腫厚度>25 mm 是CSDH 鉆孔引流術后復發(fā)的獨立危險因素。具有這些特點的CSDH病人應進行細致的圍手術期處理,減少術后復發(fā),并密切隨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