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美佳 李碩
摘 要:在中國傳統(tǒng)紋樣中,蟬紋是一種寫實性動物紋樣,象征吉祥如意,在商代青銅器中多用于裝飾。與其他紋樣相比,蟬紋雖然無龍紋、獸面紋等幻想型紋飾的重要地位,但其藝術價值頗高,不僅適用多種器類而且造型獨具特色,便于我們對商代人的文化觀念與審美意識進行深入了解。本文旨在探究商代青銅器蟬紋的藝術特征,具體如下。
關鍵詞:商代;青銅器;蟬紋;藝術特征
中圖分類號:K876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6-0905(2023)03-0-03
在我國商代,青銅器在社會政治生活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這些青銅器不僅姿態(tài)各異還有華美精良的制作工藝,是中國古代藝術的典型代表。其中,蟬紋在商代青銅器上比較常見。古時將蟬稱為“復育”,具高雅清潔之態(tài),深受人們喜愛。對商代青銅器蟬紋進行研究,可深刻了解當時人們對世界的認知與社會文化內涵。
一、蟬紋分類
通常說來,蟬紋有三角形軀干、大眼等顯著特征,只是在腹部體節(jié)以及是否有足等方面存在差異。本研究在對前人研究成果之基礎上,將商代青銅器蟬紋分為無足蟬紋、有足蟬紋、變形蟬紋三類,具體如下。
(一)無足蟬紋
在商代青銅器中,無足蟬紋在蟬紋造型中所占的比例較大,細節(jié)刻畫傾向于寫實,可依據有無體節(jié)分為兩種。第一,無足無體節(jié)。無足無體節(jié)的紋飾在商代有十多件,總體特征為大頭圓眼、軀干無體節(jié),會有一個小三角形出現在軀干尾部,還有部分在表現身體部位時會鐫刻比較簡潔的雙翅。比如,我國河南安陽1976年小屯五號墓出土的婦好平底爵,在口沿處有豎置的蟬紋裝飾,蟬吻突出且軀干為長三角形,尾部朝上,線條簡潔清晰,將蟬的形態(tài)描摹得惟妙惟肖。而墓中所出土的小方缶也有一枚比較典型的寫實蟬紋,這枚紋飾的軀干覆有明顯雙翅,勾勒的輪廓非常細膩,形象異常生動。第二,無足有體節(jié)。無足有體節(jié)的蟬紋是無足蟬紋中的主要類型,商代晚期時出現的較多,大約有100多件。這類蟬紋會在軀干上刻畫出體節(jié),體節(jié)位于肩部與尖尾間,通常用一條波浪線或多條波浪線表現。因為出現了體節(jié),相應地用于裝飾軀干尾部的小三角形明顯減少,按照細節(jié)區(qū)分可依據尾部不同裝飾分為無裝飾型、豎線型、三角型三類,比如1995年安陽郭家莊26號墓出土的分襠鼎等[1]。
(二)有足蟬紋
根據足的數量,可將有足蟬紋分為兩足蟬紋、四足蟬紋、六足蟬紋三種類型。第一,兩足蟬紋。兩足蟬紋主要出現在商代晚期,如果細分可依據是否有體節(jié)分為兩足無體節(jié)蟬紋與兩足有體節(jié)蟬紋。例如,河南安陽小屯墓出土的提梁卣,蟬紋飾出現在蓋鈕與提梁連接的鈕鏈處,方形突出的蟬紋,無體節(jié),有一小三角形作為軀干的內裝飾,自肩部向下伸出兩足。又比如,陜西涇陽縣高家堡出土的尊,蟬紋為臣字目,軀干中部有兩枚小菱形圖案,肩部向軀干兩側伸出兩足。安陽郭家莊1990年160號墓出土的鳳鳥卣,其蟬紋飾于蓋側,不僅有非常清晰的頭部輪廓還有尖蟬紋,體節(jié)用多條波浪形表示,自肩部向左右兩側伸出兩足。第二,四足蟬紋。四足蟬紋主要出現于商代晚期,如1959年河南安陽武官村一號墓出土的鼎,橫置且蟬的首尾相連一周,軀干為三角形,從肩部平直朝上伸出兩個前足至頭部兩側,從肩部平直向下伸出兩個后足至軀干兩側。還有殷墟晚期時的父丁卣,蟬紋的三角形軀干用波浪體節(jié)進行裝飾,前兩足、后兩足分別從肩部上、下兩個方向伸出,而且后足上部及中段有鉤牙,雕刻得非常精細。第三,六足蟬紋。在商代青銅器蟬紋飾品中,六足蟬紋非常少見,但技藝非常精湛非常有藝術價值。比如,1959年山西石樓桃花莊出土的獸面紋壺,蟬紋的三角身用自然流暢的波浪形體節(jié)作為軀干,前兩足從肩部向上于頭部兩側平直伸出,后四足從肩部向下于軀干兩側平直伸出,同時有鉤牙出現在六足中段。比如,美國舊金山亞洲藝術博物館藏的珍品獸面紋壺,蟬紋前兩足向內伸出且足上有趾。
(三)變形蟬紋
變形蟬紋出現在商代青銅器紋飾中的數量較多,其主要依據蟬紋全部或者部分體型為參考,并用幾何圖形或線條突出其特征,整體紋飾圖案比較抽象。根據不同部分的變化,可將其分為全身型、軀干型、體節(jié)型三種類型。第一,全身型。這類變形蟬紋主要保留了蟬紋的頭、眼等主要部位,并采用簡化夸張的線條構成比較抽象的紋路。例如,出現于商晚期的云雷紋形,蟬的頭目通常以一對云雷紋表現,用一個小三角形飾尾部,中間續(xù)以云雷紋或體節(jié)來表現軀干。從總體上看,方折回旋的雷紋比較少,而柔和回旋的云紋比較多。河南安陽殷墟出土的寢出爵,就有兩對云雷紋飾于三角形輪廓內,而且尖尾處還有一個小三角紋。再比如河南安陽小屯墓出土的獸面紋鼎,蟬紋三角紋內就有一對方折回旋的雷紋。第二,軀干型。軀干型蟬紋延續(xù)的時間比較長,主要出現于商代中期和晚期。這類變形蟬紋主要保留了其軀干部位,蟬的形象用三角形軀干表現,上端內卷且有三角形輪廓,部分紋飾的尾部有豎線型或小三角形等特征。例如,河南安陽殷墟出土的婦好小圓鼎,柱足的蟬紋豎置并環(huán)繞一周,還有一對卷云紋出現在長三角輪廓的上端。第三,體節(jié)型。這類變形蟬紋基本上保留了波浪形體節(jié),形態(tài)變化不大,主要用多道波浪紋進行構圖,在末端還用一道豎線進行裝飾。比如,1988年陜西省麟游縣出土的卣,蟬紋飾于蓋紐且有四道波浪體節(jié),有一道豎線出現在末端,尾部向上并于蓋鈕處環(huán)繞。
二、商代青銅器蟬紋的裝飾藝術
(一)商代青銅器蟬紋裝飾的器物與部位
商代蟬紋裝飾的青銅器器類非常豐富,酒器、飪食器上分布的紋飾較多,還有少量分布在雜器、兵器、樂器、水器等。就酒器而言,卣、觚、爵等器物較多,裝飾部位最常見為蓋鈕、口沿以及蓋測等;在飪食器中,鼎與簋兩類器物出現的蟬紋數量較多;在其余器物中,鉞身、援部、筒身、弓面等出現的蟬紋較多。由上述可知,在商代時,卣、鼎等為蟬紋裝飾的主要器物,口沿、足部、腹部等為主要裝飾部位[2]。
(二)蟬紋布局組合
具體說來,不同部位的蟬紋布局存在一定差異。比如,在器物囗沿上,豎置的較多且集中在蕉葉紋或三角紋內,蟬的尾部向上并環(huán)繞一周。也有部分為橫置,布局方式主要為相鄰且首尾相連;在器物足部,通常為豎置且尾部朝下,于足部環(huán)繞一周;在器物腹部,豎置的占比較多且集中在蕉葉紋或三角紋內,頭部向上并環(huán)繞一周;在器物鈕蓋上,普遍為豎置且尾部向上。也有極少數的蟬紋所在部位極其特殊,既沒有在器物外部也沒有與任何紋飾相組合,只出現在器底或者器內腹壁處。在商代青銅器上,蟬紋主要以輔紋形式出現,蟬紋與鳳鳥紋、獸面紋等進行組合搭配。比如,在婦好中型圓鼎中,我們可以看到雷紋填滿了四周。商代晚期,蟬紋與獸面紋組合的紋飾較多,蟬紋或在獸面紋之上或在獸面紋之下,這種組合特點與當時紋飾時代特征相符合[3]。
(三)蟬紋的藝術價值
商代青銅器既有很強的實用性也有極高的藝術價值,不論在中國工業(yè)美術史還是世界藝術史上,青銅器裝飾藝術都占據舉足輕重的地位。在青銅器裝飾紋樣中,蟬紋是其中一種,工藝技術精湛卓絕且極富創(chuàng)意美感。蟬紋以匠身獨妙的形象內涵,詮釋了人們獨出機杼的審美情趣,也反映了人們先進的思想意識與追求。第一,對稱美。人們往往會對簡單對稱排列組合的圖案心生喜歡,這種排列給人平衡安定的視覺美。仔細分析不難發(fā)現,商代青銅器上的蟬紋,不論主紋還是輔助紋飾,幾乎沒有單個出現的,基本上以中心點或者中軸為對稱,圍繞其通過上下或左右方式進行排列,樣式與大小呈現出高度一致性,因此讓人感到肅穆莊嚴。第二,結構美。蟬紋構圖具有顯著的反復性,通常采用二方連續(xù)藝術手法構成頗具美感的帶狀紋樣,并在器物腹部、頸部等位置出現,橫向為主要表現形式,其反復性也讓我們看到了井然有序的秩序與規(guī)律。同時,在組合布局上,蟬紋與其他動物紋飾還體現出了多樣變化的思想,即在多樣中求統(tǒng)一,在統(tǒng)一中求變化。比如,在商代青銅器中,蟬紋與饕餮紋組合比較常見,作為主要紋飾與輔助紋飾分布在器物腹部與器物口沿下,排列方式為連續(xù)性縱向或帶狀橫排。綜上所述,商代青銅器中的蟬紋,并沒有采用比較簡單的方式進行隨意堆砌,而是運用多邊統(tǒng)一的規(guī)律集中展現獨特的韻律美。第三,寫實美。商代后期出現的變形蟬紋,蟬的形象采用比較抽象的幾何線條勾勒,從而展現出自由靈活、簡潔大方的美,青銅器因為這樣的紋飾更顯靈動富有生機,且極富裝飾趣味。在一些大型青銅壺與青銅鼎中,蟬紋還運用了平面與浮雕充分結合的特殊工藝,這樣顯示出的蟬形象更加立體且活靈活現,讓人感覺呼之欲出,具有寫實美感。因此,商代青銅器蟬紋是一種比較特殊的裝飾,通常會運用豐富多樣的藝術手法,打破拘謹死板,使其顯得更加莊嚴生動,讓我們看到當時人們的審美[4]。
三、商代青銅器蟬紋的象征意義
蟬紋作為商代青銅器紋飾,不僅為器物平添了氣韻美感還具有特殊的象征意義。蟬紋以自己空古絕今的形象內涵,集中反映了當時人們瑰麗奇行的思想意識與理想追求。
(一)重視生活品質
從古至今,有很多對蟬贊美的詩詞,如“煩君最相警,我亦舉家清”“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蟬蛻塵埃外,蝶夢水云鄉(xiāng)”等,從這些詩詞中,我們可以看到蟬高潔、心態(tài)豁達的天性。在商代,蟬之所以在青銅器上廣泛出現,正是取了其飲食清潔之意。結合現有的考古成果,諸如鼎、觚、爵等商代青銅器的酒器與飪食器上,蟬紋出現的數量較多,從側面也證實了商代人重視生活品質這一觀點的準確性,民眾當時已將飲食衛(wèi)生當作生活大事[5]。
(二)高潔的道德品質
蟬餐風飲露,棲高獨鳴,自古就被人稱贊品性高潔?!按咕q飲清露,流響出疏桐”“無人信高潔 ,誰為表予心?”等詩句,都能讓我們看到蟬自身的品德。諸如晉代陸云作《寒蟬賦》對蟬的高潔品性不吝贊美,同時還以蟬言志認為“可以事君,可以立身,豈非至德之蟲哉”,古人認為君子就要具備美好高尚的品德,而蟬的天性非常吻合。蟬的高潔品性恰如無瑕美玉,光滑溫潤、冰清玉潔,因此古人喜歡隨身佩戴蟬形玉器,時刻警醒自己,消除浮躁之心、愉悅煩悶之心、凈化污濁之心,用蟬的品性要求自己,規(guī)范自己的德行。例如,在殷墟婦好墓中就出土了裝飾有蟬紋的玉墜、玉琮,還有活靈活現的玉蟬[6]。
(三)希冀生命永存
蟬紋還預示著靈魂不朽,代表人們希冀生命永存的美好思想。蟬生長在潮濕環(huán)境中,生卵化蛹,蛹破殼后才為蟬。以古人的思想見解,蟬擁有的特殊蛻變表達了循環(huán)無端、永不磨滅的生命。因此,古人會在死者口中放入玉雕刻的蟬陪同葬入,既表達了生者對死者能夠重生的美好寄托,又代表古人相信肉體雖死但靈魂不滅的內涵,他們希望死者能夠順利轉生,相信生命生生不息。在殷墟出土了鉞、弓形器、矛等兵器,這些兵器上均刻畫了細膩的蟬紋,讓我們看到古人對戰(zhàn)爭的敬畏。戰(zhàn)爭是殘酷的,必然會有不計其數的傷亡,戰(zhàn)士們拿著飾有蟬紋的兵器,即便戰(zhàn)死也期望能夠獲得庇佑,在歷史洪流中從而獲得重生[7]。
(四)與天地溝通
在商代,人們賦予了神話中動物特殊功能,它們充當溝通媒介,能與人的祖先進行交流溝通。在占卜中,動物骨骼是特殊助力。當時,對祖先進行祭拜會使用禮樂銅器,因此作為與世界溝通重要媒介的動物花紋也會出現在這些銅器上。在商代,青銅器的紋飾帶有非常濃郁的宗教文化色彩。雖然蟬紋并不是商代具有神話性的重要動物紋飾,但其自身具有生命永存的象征。同時,蟬紋還常與其他不同紋式相組合,詮釋更多寓意。
四、結束語
青銅器在商代文化中為最重要的載體之一,蟬紋作為重要紋飾頻繁出現,既承擔了增添美感的作用也提高了視覺效果。因此,對蟬紋進行深入研究,可以幫助我們對商代的歷史文化與政治意識形態(tài)進行更全面的認識。
參考文獻:
[1]孫曉娟.中國傳統(tǒng)文樣之蟬紋淺析[J].美與時代(中旬刊)·美術學刊,2011(12):47-48.
[2]趙芯,宋巧紅.商代青銅器紋飾變化初探[J].神州·上旬刊,2017(07):52-54.
[3]沈愛鳳.淺論商周青銅器的藝術造型[J].蘇州大學學報(工科版),2002(03):15-18.
[4]邱麗珠.商周青銅器蟬紋研究[D].湖南大學,2017.
[5]宮希成.皖南商周青銅器初步研究[D].安徽大學,2008.
[6]張江.商周青銅器上的蟬紋研究[D].南京藝術學院,2016.
[7]胡蔚波.商周青銅器上的蟬紋之美[J].文物鑒定與鑒賞,2021(07):335-338.
[8]曹帆.商代青銅器造型與紋飾中的寫實性動物元素研究[D].天津師范大學,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