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譽澤
[摘要]清代對水利工程的重視和經(jīng)費投入前所未有,但也出現(xiàn)了財政投入越大治理效果越差的“治理怪圈”。本文分析提煉了林則徐任江南道監(jiān)察御史和河東河道總督時期開展系列水利工程審計的相關經(jīng)驗,如在賬目上既關注資金真實性,又結合以往年度開支縱向分析資金使用效益性;在實物檢查上創(chuàng)新探索多種揭示河堤物料虛報舞弊的方式方法;在查處問責上堅持重大違法問題問責到人,敢于彈劾重臣;在審計建議上提出具有重大價值被全國推廣的專業(yè)建議等,為當前審計工作帶來啟示和思考。
[關鍵詞]古代審計 ? 舞弊審計 ? 水利工程審計 ? 林則徐
中華文明依水而生,水利工程建設和監(jiān)管歷史悠久,積淀深遠,早在西周時期,就設有“司空”專職掌水利、營建。隨著審計制度的發(fā)展,自宋代起,開始將工程納入審計范疇,在水利工程審計中做了大量探索和實踐。林則徐是晚清治水名臣,歷官14省,號稱“為官一方、治水一方”,在水利工程(清代稱河工)建設和水利工程審計方面都取得杰出成就,特別是在任江南道監(jiān)察御史和河東河道總督時期,林則徐對水利工程開展的系列審計多次獲得嘉慶帝和道光帝的表彰,成為古代水利工程審計典型案例。本文基于林則徐河南河堤審計和山東河道審計兩個案例,分析古代重大水利工程舞弊的主要表現(xiàn)、審計方法、問責制度和審計建議,并提煉出具有參考意義的實踐經(jīng)驗。
一、案例基本情況
林則徐的政治生涯中,在水利建設和水利工程監(jiān)督除弊方面投入的精力最多、取得的成就最為輝煌,他治理的水域遍及海河、黃河、長江、淮河、太湖、西湖、珠江、伊犁河,是歷史上治理水域和參與水利工程最多的官員之一。尤其是在任江南道監(jiān)察御史和河東河道總督期間,林則徐對水利資金、工程物料舞弊等情況開展多次審計,影響深遠。
(一)江南道監(jiān)察御史期間河堤工程審計
清嘉慶二十五年(1820)二月,黃河儀封南岸河堤再次決口。林則徐出任主管漕運工程審計的江南道監(jiān)察御史,他在實地審計監(jiān)督后發(fā)現(xiàn),料商囤積居奇工程用料導致河堤工程用料不足、工程進展緩慢。他對河南巡撫琦善進行了彈劾問責,并提出打破料商壟斷的制度性改進建議,獲得嘉慶帝采納及上諭贊揚。
(二)河東河道總督期間水利工程審計
道光十一年(1831)十月,道光帝擢升林則徐為河東河道總督。清代的總督按例兼右都御史,負有綜合監(jiān)督、監(jiān)察職責,雍正七年(1729)起分設北河、南河、東河河道總督,負責監(jiān)督管理河渠、堤防、漕運等。道光帝在圣旨中要求林則徐深入監(jiān)督查處河工積弊,“務除河工積習,統(tǒng)歸誠實”。
林則徐任河東河道總督期間,針對運河、黃河河道各項積弊開展了一系列審計監(jiān)督,如對河庫專項資金開展賬實核查審計,對河道十五廳秸稈料垛虛報舞弊事宜開展專項核查審計,對運河挑挖工程開展專項核查審計等。其提出的碎石護堤的審計建議被采納并全國推廣,受到道光帝多次上諭贊嘆,認為假如所有官吏都能“如此勤勞,弊自絕矣”。
二、清代重大水利工程舞弊表現(xiàn)及審計特點評析
古代工程審計一直是“屢審屢犯”的監(jiān)督領域,特別是水利工程,往往任務量大、時間緊迫,而非災害時期又很難發(fā)現(xiàn)偷工減料等質量問題,監(jiān)督難度很大。清代對水利工程的重視前所未有,持續(xù)投入了巨額水利經(jīng)費,因此水利工程也成為舞弊貪墨的高發(fā)領域,但同時,清代也涌現(xiàn)出林則徐等眾多治水名臣,在水利建設和監(jiān)管方面都進行了大量探索創(chuàng)新,積累了很多經(jīng)驗。
(一)清代重大水利工程舞弊主要表現(xiàn)
清代在水利工程領域投入巨大,林則徐好友魏源所著《籌河篇》中梳理總結了清代國家水利支出變化(見表1),可以看出,國家用于水利的固定支出和重大水患專項支出的費用持續(xù)大幅增長,如僅嘉慶十一年至道光四年,十八年間歲修增長過億(“已浮舊額萬萬”),意外大工費用增長“不可數(shù)計”。
經(jīng)費投入不斷增加,水患治理效果卻甚微,與此直接相關的,就是河工貪墨腐敗行為的同步增加。對《清實錄》中12朝皇帝上諭進行檢索可以發(fā)現(xiàn),與河工弊端、貪冒、濫支相關的上諭有2300余項,且經(jīng)費投入倍增的清中晚期明顯更為嚴重(見圖1),這也被魏源稱為相生相長的“病河”和“病財”問題。
結合林則徐在河南、山東等地的審計監(jiān)督案例和《清史稿》《清實錄》中的相關案例詔敕,總結清代重大水利工程的舞弊主要表現(xiàn)為以下四個方面。
一是“吃空名”冒領役銀。康熙中期起,由于河工用役夫量過大,攤派徭役負擔過重,開始將歲修“停止僉派”改為“動帑雇募”;乾隆中期開始“大工不派夫”,自此虛報、多報雇募役夫名單冒領錢糧的“吃空名”成為各類工程的常見做法;雍正帝在上諭中提到“管夫河官”吃空名情況嚴重,每處“僅存夫頭數(shù)名”,遇有工役“臨時雇募鄉(xiāng)民塞責”;乾隆帝在上諭中將此稱為“夫頭扣克”,稱報上“用夫一千名者”,實際最多“有八九百人”,甚至還會進一步克扣役銀,民夫役銀八分就要“公然扣除二分”。
二是“報虛數(shù)”冒領工銀?!案筇摂?shù)”是清代河道衙門官員舞弊貪腐行為中最常見的做法,這里的虛數(shù)包括虛假工料開支、虛假工程量等。在假賬虛報工料開支方面,林則徐在河南、山東審計時發(fā)現(xiàn)營私舞弊、“立假賬”、物料外垛完整內垛“朽黑霉爛”,“以舊翻新”“以新蓋舊”“中填雜草”等弄虛作假行為,嘉慶時期多次上諭斥責“工員賬簿,多系捏造,何足為憑”等;在虛報工程量方面,乾隆帝上諭中稱應做工一丈者“暗中增加二尺”,或將同一工程分報為多個工程,或將每年常規(guī)性歲修工程報成臨時、突發(fā)工程,“以歲搶之工,報作另案”,重復騙取工銀。
三是虛報多報險情。為了增加撥款金額,很多河道官員選擇人為編造甚至制造險情。有的無中生有“虛報”,魏源犀利指出清代二百余年間,“每汛必漲,每漲必險,無歲不稱異漲”;有的以小養(yǎng)大“養(yǎng)險”,雍正元年齊蘇勒在奏折中指出了河南河道官員小險不救,“必至十分緊迫,方行搶救”,則“一丈之險頓成百丈千金之費”;有的人為破壞“造險”,魏源揭示如果河堤“久不潰決”,會有河道官員組織從水急湍流處私自穿洞,“不出一月,必決矣”。
四是貪墨私分治水專項資金。清代河道衙門被戲稱“金穴”,以侵貪奢靡著名,《清史記事本末》記載南河歲修費用五六百萬,但實際用于工程的經(jīng)費“什不及一,余悉以供官吏之揮霍”,貪墨挪用治水專項資金的重大案件更是層出不窮,如順治時期淮安府胥吏侵吞河銀案,雍正時期的郎逵侵蝕河工帑銀案,乾隆時期河督白鐘山官商串通貪墨十萬余金案等,咸豐上諭中指出貪墨私分已成“河道陋規(guī)”,對于河道資金“上下分肥”,“庫存短絀”后再繼續(xù)“冒領冒銷”。
(二)清代重大水利工程審計方式方法
與其他工程相比,水利工程投入的經(jīng)費和對國計民生的影響都更大,因此歷朝歷代都高度重視對水利工程的監(jiān)管。古代水利工程審計一直以“除弊”為重點,旨在發(fā)現(xiàn)水利工程項目中偷工減料、弄虛作假、貪污挪用等問題。由于水利工程營繕涉及的錢糧物料巨大、專業(yè)門檻較高、勘查設備不足,對審計力量的投入和審計方式方法的創(chuàng)新要求較高。從林則徐河南、山東審計案例情況來看,其審計方式方法上有以下特點。
一是資金審計程序清晰,主要分為賬賬核對、賬實核對、現(xiàn)銀核實三個環(huán)節(jié),還可以結合以往年度開支進行縱向比較分析資金使用效益。
道光十二年(1832),林則徐時任河東河道總督,在審計經(jīng)管的運河、袞沂兩道河庫資金時,由于河道資金假賬、虧空問題突出,林則徐以“真實性”為關注重點,采取的審計程序與現(xiàn)代貨幣資金審計程序十分相似。首先是正月初四起開始賬賬核對“庫冊及收支月報庫薄”,核對總賬與月度明細賬的收支金額,同時注重審計公開,采取了“當堂查對”的方式;其次是二月初四起親赴兩個河道銀庫現(xiàn)場進行賬實核對,將賬簿與庫銀進行“逐款盤查”,核對有無虧缺;最后是在銀庫現(xiàn)場賬實核對后,進一步對現(xiàn)銀進行“逐封彈兌”,檢查庫銀的成色、重量、官方標記等,避免出現(xiàn)“借銀充庫”。
審核完成并上報奏折后,林則徐在“真實性”審計的基礎上進一步關注了“效益性”,將此次審計的資金開支與前三年(道光八年、九年、十年)開支金額進行縱向對比,尤其是注重梳理了不同年份不同河道的“另案”(臨時突發(fā)性工程),綜合對比分析資金開支的合理性、效益性。
二是創(chuàng)新方式方法,深入查實河堤物料虛報舞弊問題,一并查出河道官員放火燒料滅跡案件。
河道官員普遍存在對河工物料“報虛數(shù)”的舞弊行為,由于河道工程所需物料量極大,尤其像秫秸料垛等物料,垛高量大,以往即使認真履職的審計官員也只能統(tǒng)計垛數(shù)進行核對,無法真正評估物料是否保質足量。林則徐在河南和山東期間都把核查物料作為審計重點。在河南任監(jiān)察御史期間,林則徐交叉對比證人證言,突擊實地核查秸料的購買、驗稱、運輸、堆垛等詳細過程。
在山東任河東河道總督時期,他已經(jīng)有十余年治水經(jīng)驗,對河工“門垛”“并垛”“戴帽”等舞弊手段了解更為清晰。他親赴黃河的河南山東兩岸對七千多垛物料進行了專項核查,并創(chuàng)新核查方法,如穿行料垛之間,兩兩記錄對比長寬高尺寸,對比新舊虛實,“有松即抽”“有疑即拆”,對存疑料垛全部拆開查驗質量,“計束稱斤”,發(fā)現(xiàn)了料垛中空以及用雜草和短秸棍填充內芯等弄虛作假問題。在林則徐的高壓詳查下,商虞廳相關官員制造了料垛失火案,林則徐一面到燒料現(xiàn)場“履勘形跡”,一面了解當?shù)卮饲熬痛嬖诘摹胺呕馃鈵毫暋?,并及時會通歸德知府一并嚴格訊問相關證人,查實揭示當?shù)毓賳T為掩飾浮報虧空放火滅跡的重大案件,對于商虞廳燒料的相關官員和兵丁均按照不同責任給予革職、降級、賠償?shù)葢徒?。林則徐此次對料垛舞弊的專項審計在全國產(chǎn)生較大影響,該案被寫入《清史稿》,并被道光帝稱贊為“向來河工查驗料垛,從未有如此認真者”。
(三)以持續(xù)深入的專業(yè)研究為基礎,提出具有重大價值被全國推廣的審計建議
林則徐在翰林院期間就對水利工程很感興趣,利用豐富的藏書、檔案開展深入研究,著有《北直水利書》,其中包括對北直隸水性的分析,以及歷代治水、水田等做法成效的總結分析,對治水、利水都有一定的研究認識,因此,從他入仕的第一份實職江南道監(jiān)察御史起,他的歷次水利工程審計都與其他審計監(jiān)督人員有明顯不同,即不會停留在“揭示問題”層面,而是堅持深入分析弊端背后的原因,提出改進做法、完善制度的建議,他作為監(jiān)督人員提出的很多建議被統(tǒng)治者采納并在全國推廣,甚至對后世治水都產(chǎn)生很大影響。
一是關于應對商販囤積居奇物料的審計建議。
自乾隆時期起,實行工料實奏實銷,超過預算部分稱為“夫料加價銀”,因此每逢堤壩決口前,沿河的商販會提前囤積物料,加價售出,有的地方甚至官商勾結謀取暴利。林則徐在河南儀封審計期間,發(fā)現(xiàn)商販大量囤積物料是導致工程遲緩的主要原因,在深入挖掘揭示問題并彈劾問責河南巡撫琦善之外,他進一步提出了解決問題的建議。
第一層次是就事論事解決問題,即對于囤積居奇造成重大后果的商販“嚴密查封”,從嚴懲處治罪形成威懾力;第二層次是從防范風險角度提出制度建議,即建立“平價收買”制度,對于所需材料按照收買成本平價買入,解決工程急需,同時也能夠平抑物價。他的建議被嘉慶帝采用,幾乎使用了他的奏折原文下旨,并肯定批示“該御史所奏尚屬可行”,林則徐憑借此次工程審計成果在京察中獲評“一等”,并提任浙江杭嘉湖道。
二是關于以碎石代替秸稈的審計建議。
林則徐任河東河道總督期間,在對河工物料審計過程中發(fā)現(xiàn)慣用的秸稈類物料堵塞河堤容易腐爛,有人曾嘗試以碎石代替秸稈,該舉措在護堤防洪方面取得顯著效果。對于這一信息,林則徐十分謹慎,他廣泛座談民夫和查詢史料,深入了解碎石防洪的各種方式、可能存在的問題,并著手開展碎石試驗。
林則徐上奏的《覆奏訪察碎石工程情形折》,對他的碎石試驗進行了詳細介紹,包括在河堤不同位置拋石、不同拋石方式、不同強度水流沖擊的效果比較,并進行了經(jīng)費測算和評估,總結提出防洪新技術,即拋碎石鋪成坦坡,然后用柳偎護,使其在洪水沖擊時下不淘底塌陷、上不涮岸浸漸。同時,碎石替代秸稈,成本更低,舞弊風險更小,對于解決秫秸料垛舞弊屢審屢犯問題具有重大價值。
這一份有理有據(jù)的審計建議得到了道光帝的高度評價,在奏折中高度贊揚:“前折有如此勤勞,弊自絕矣。作官當如是,河工尤當如是?!边@項技術在東河推廣后當年就實現(xiàn)了“工固安瀾”,以碎石代替秸稈成為晚清治河的突出技術創(chuàng)新,創(chuàng)造了極大價值。
三是揭示預警了運河挑挖工程中的苗頭性風險。
林則徐在對山東境內挑挖運河工程進行審計監(jiān)督時,發(fā)現(xiàn)挑挖工程偏離設計方位造成河道變窄,具有較高淤塞風險。他立即要求整改,并對負直接責任和管理責任的差官工頭、鉅嘉汛主簿等予以不同懲戒。另外,他發(fā)現(xiàn)在正月清淤作業(yè)時,挑抬出的雪泥會拋濺在道路上凍成條塊,被民夫稱為“泥龍”,進一步了解得知河工習慣做法是全部竣工后再統(tǒng)一清理泥龍。林則徐立即指出這是“偷小懶而誤大工”,幾個月工程期間積累的“泥龍”阻塞了道路,且存在隨春雨沖入運河再次淤積的風險,建議改為“挑完一段,起凈一段”,極大規(guī)避了風險。
三、相關啟示
重大工程項目一直是權力腐敗的重點關鍵環(huán)節(jié),緊盯重大項目建設,加大對重大工程、新型基礎設施等建設項目的審計力度,是當前審計工作的重點。從歷史視角來看,工程項目腐敗因其隱蔽性強、行業(yè)群發(fā)概率高、技術識別難度大,一直是審計監(jiān)督的重點和難點。本文以林則徐在河南、山東的多次水利工程審計入手,對清代水利工程舞弊貪腐問題開展總體分析,結合當前審計實踐有以下四方面啟示。
一是應當嚴防財政投入越大、治理效果越差的“治理怪圈”。在缺乏有力有效制度約束和監(jiān)督機制的前提下,對水利工程的巨額投入無法形成正向促進作用,甚至在利益驅使下官員不僅浮報冒領,甚至開始“養(yǎng)險”“制險”,以致清代二百余年間“無一歲不治河”,水利工程經(jīng)費在國家財政預算中占比甚至已經(jīng)遠遠超過了財政民生支出“遠在宗祿、名糧、民欠之上”,但卻出現(xiàn)了“錢糧節(jié)省之時,河必稍安。錢糧靡費之時,河必多事”的治理怪圈。因此,對于重大投資項目建設和重點資金撥付使用,應當構建全過程覆蓋的科學監(jiān)督管理機制,尤其對于存在重大尋租風險和利益驅動的關鍵環(huán)節(jié)、重點領域,應當加大監(jiān)督力度,推動財政資金使用規(guī)范、有序高效。
二是應當注重提高專業(yè)性,加強對高新技術方法的運用。對于水利工程以及其他重大工程項目而言,專業(yè)性強、技術難度高是造成監(jiān)督門檻的主要原因,林則徐對水利專業(yè)知識的研究起步早、持續(xù)時間長,是眾多監(jiān)督官員中少見的專業(yè)“內行人”,他也基于對行業(yè)積弊的深入了解,做到了“內行看門道”,創(chuàng)新方式方法,有效揭示問題。新時代工程項目審計過程中,應當在加強專業(yè)知識研究的基礎上,注重更新掌握行業(yè)新技術新方法,找準癥結根源。
三是應當注重審計建議的實用性和可行性。林則徐審計案例的突出特點就在于他從來沒有止步于揭示問題本身,尤其是對于屢審屢犯的積弊和行業(yè)亂象,能夠敏銳意識到是制度和機制上出現(xiàn)了漏洞和問題,并扎實致力于提出改進建議。他的奏折中幾乎看不到清代御史常見的情緒化言辭,而都是在大量實地測量、試驗、對比分析的基礎上提出務實建議,得到統(tǒng)治者的高度肯定,甚至讓皇帝發(fā)出了“作官皆當如是”的感慨。當前審計工作中,要做好審計整改“下半篇文章”,真正實現(xiàn)一體推進揭示問題、規(guī)范管理、深化改革,首先要確保審計建議的針對性、可行性和實效性,以改革思維和治理邏輯提出可用、好用、管用的決策參考,更好地發(fā)揮審計在推動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xiàn)代化進程中的作用。
四是應當高度重視審計追責問責。清代實行監(jiān)察審計合一制度,審計官員同時也具有監(jiān)察權限,因此林則徐任監(jiān)察御史和河東河道總督期間,對于發(fā)現(xiàn)的重大舞弊貪腐問題,都沒有停留在就事論事層面,而是問責到人。在河南審計彈劾河南巡撫琦善時,林則徐為從五品監(jiān)察御史,且是離開翰林院的第一次地方歷職,琦善則是世襲一等侯爵、正二品封疆大吏,而林則徐對涉事官員不論是低級官員還是高級官員,皆一視同仁、敢于揭示彈劾,最終令琦善被嘉慶帝下旨革職議處。新時代審計工作中,敢于碰硬、勇于擔當也是審計干部必須堅持的職業(yè)精神,只有堅持查真相、說真話、報實情,靠鐵面樹立權威、憑專業(yè)贏得尊重,才能始終保持國家審計的權威性和公信力。
(作者單位:審計署審計科研所,郵政編碼:100086,電子郵箱:liuyuze84@163.com)
主要參考文獻
[1]林則徐.林文忠公政書[M].北京:朝華出版社, 2018
[2]林則徐全集(奏折卷)[M].福州:海峽文藝出版社, 2002
[3]清史稿[M].北京:中華書局, 1998
[4]清實錄[M].北京:中華書局, 1986
[5]中華書局編輯部.魏源集(上下)[M].北京:中華書局, 2018
[6]朱批諭旨卷二上.欽定四庫全書薈要[M].長春:吉林出版集團有限責任公司, 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