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凌頌
1822年1月,清代道光年間,一艘中國巨型三桅帆船滿載著瓷器、茶葉等貨物,從廈門港起航,緩緩地沿著海岸線向南航行,它的目的地是印度尼西亞的巴達(dá)維亞(今雅加達(dá))。這艘船的船首被漆成綠色,因此也被稱為“綠頭船”。后來它被打撈上來時,名字被記錄為“Tek Sing”,譯為“泰興”。
“泰興號”復(fù)原船模
“泰興號”長約59.1米,寬約12.9米,深約6.6米,吃水4.9米,載重1000噸,排水量1430噸。
“泰興號”有15 個獨立的水密隔艙。當(dāng)時船上除了商人和水手,還搭載了約1600 名乘客,總?cè)藬?shù)有1800 多人,是當(dāng)時少有的巨型中國帆船。
考古學(xué)家推測,“泰興號”是為了躲避海盜而改變航向,最終在加斯帕海峽這個船舶事故高發(fā)地觸礁沉沒的,最終僅190 人獲救,傷亡人員甚至比“泰坦尼克號”還多!
1999 年5 月,“泰興號”被發(fā)現(xiàn),澳大利亞一家海洋公司在中國南海附近將“泰興號”打撈出水,同時出水的35萬余件瓷器震驚中外。
“泰興號”打撈現(xiàn)場
看到這里,你一定很好奇,像“泰興號”這樣沉沒在水底的古船,是怎樣被打撈起來的呢?不同情況下,專業(yè)人員會采用不同的打撈方法。
1. 浮力打撈法
浮力打撈法是常用的方法之一。首先,工作人員在水面上的浮船里放入泥沙,然后把繩子的兩頭分別拴在浮船和沉船上,再把泥沙從浮船里拋出去,浮船的重量減輕,在水的浮力作用下上浮,同時拖動沉船離開水底,這樣反復(fù)操作,沉船就能逐漸浮出水面了。
水的含鹽量越高,密度越大,浮力也越大。利用這個原理,我們現(xiàn)代有時會把沉船用密閉的容器罩起來,與外界隔絕,然后向這個容器內(nèi)不斷加鹽,使這一部分海水的密度增大,浮力增大,沉船自然就浮起來了。
2. 浮筒打撈法
浮筒打撈法是將若干浮筒在水下充氣,然后借它們的浮力將沉船拉出水面。這種打撈法實施起來較為方便、安全。
3.浮船塢打撈法
浮船塢打撈法需要將浮船塢沉入海底,將其與沉船系為一體,然后利用高壓空氣將浮船塢水艙里的水排出,最終將沉船拖出水面。
浮船塢簡稱浮塢,是一種用于修船、造船的工程船舶,它還可用于打撈沉船、運(yùn)送深水船舶通過淺水的航道等。
浮船塢
2007年,擁有“水下殷墟”之稱、出水超18萬件(套)精美文物的宋代古船“南海一號”就是使用了浮船塢打撈法。這也是世界上首次成功實施的古沉船整體打撈工程。
2022年,我國實施了目前為止規(guī)模最大的一次古沉船整體打撈——“長江口二號”古船打撈工程,首創(chuàng)“弧形梁非接觸文物整體遷移技術(shù)”。
4.手工打撈法
“手工打撈”顧名思義就是需要潛水員潛入水底直接進(jìn)行打撈。這種方法適用于海底水深較淺、沉船相對較小的情況。這種打撈方法需要潛水員具有水下考古的專業(yè)技能和相關(guān)經(jīng)驗,存在一定的風(fēng)險。
沉船打撈是一項非常復(fù)雜的工程,需要科學(xué)的方法和技術(shù),還需要充分考慮各種因素,如水深、船體大小、海洋環(huán)境等,由此決定到底應(yīng)該使用哪種打撈方法。在打撈過程中,不同領(lǐng)域的專業(yè)團(tuán)隊還需要相互配合,這樣才能使打撈過程安全高效。當(dāng)然,沉船打撈也是一項考古工作,無論使用哪種打撈方法,都需要注意保護(hù)沉船,確保那些水下歷史遺產(chǎn)的完整性,讓它們攜帶的重要信息能永存于世。
“南海一號”復(fù)原船模
打撈“長江口二號”古船的“大力號”和“奮力輪”
“長江口二號”古船里的陶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