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謙
一把刻刀、一張紅紙、一雙巧手、一絲妙想,80歲的蘇云軒耐心地刻畫出一幅幅細膩而逼真的畫作,訴說世間百態(tài),留下歷史發(fā)展的印跡。
從20世紀70年代初起,蘇云軒就把業(yè)余時間大都放在了刻紙這個愛好上。從臨摹書上的畫作開始,身邊的花鳥、風景、人物漸漸都成了他刻畫的主題。經(jīng)過反復地研究、學習、苦練,他逐漸形成了自己的風格。
“我的作品展現(xiàn)的都是普通勞動人民的真實生活?!碧K云軒說。
以前蘇云軒在商業(yè)局工作,去商店、門市部、食堂、餐館等處時,他總會仔細觀察工人的工作和生活狀態(tài),空閑的時候,他就琢磨如何構(gòu)圖,以便生動地反映這些人物形象。有時沒有好的思路,他會輾轉(zhuǎn)反側(cè),難以入眠;睡到半夜,靈感突然蹦出來了,他會立即起床創(chuàng)作。
蘇云軒有一個半個巴掌大的本子,上面粘貼著他20世紀七八十年代在報紙上發(fā)表的刻紙作品?!奥蒙崆芭_服務員為住客縫補脫落的扣子”“餐館門口店員攙扶盲人進店”“巷子口送菜員把蔬菜送到殘疾人手上”……這些作品展現(xiàn)了人物的淳樸之美,講述了一個個誠信經(jīng)營、服務周到的故事。
蘇云軒自小便鐘情于樂器。7歲那年,蘇云軒跟著父親從湖北鄂州搬到了飛云山腳下。一次砍柴時,他用山上的竹子做了一支笛子,自己摸索著吹奏。這是蘇云軒的第一件樂器。
“1965年,我被抽調(diào)到商業(yè)局負責文藝宣傳工作,那會兒才正式入門?!碧K云軒告訴記者,接觸文藝宣傳工作后,他才開始系統(tǒng)地學習樂理知識。
基礎薄弱,只能勤加練習;沒有專業(yè)老師指導,只能和別人對比后再改進。他每天都會找一個安靜的角落,翻開曲譜獨自練習,一練就是兩三個小時。自己練完后,再跟樂隊合奏,錯了就重來。就在一次次重來中,從笛子到簫,從葫蘆絲到二胡,蘇云軒漸漸掌握了多種管弦樂器的演奏技巧,水平不輸專業(yè)人員。
2002年退休以后,蘇云軒的時間變得充足,這給了他自制樂器的條件。有一次,他和老伴在公園鍛煉時偶然撿到一根竹子,竹身泛著淡紫色,上面有累累“淚痕”,詩意與美好并存,不禁讓他想起自己兒時做的竹笛。于是他將這根竹子帶回了家??橙深^,留下5節(jié),里面掏空成內(nèi)膛,外面用燒紅的螺絲刀燙出氣孔,然后打磨竹節(jié),串好笛穗,綁上扎線,一支笛子便制成了。
不單竹笛,蘇云軒還用水管自制了一支笛子。只見他從絨布袋中取出一支黑色笛子,順手便吹奏了一曲《化蝶》,笛聲宛轉(zhuǎn)悠揚,如泣如訴。這般美妙的聲音竟是從一根“水管”中吹奏出來的,實在讓人難以置信。
“天天演奏別人的曲子,我覺得沒什么新意,就想更上一層樓,演奏自己的曲子?!蓖媪耸畮啄旯芟覙菲骱?,蘇云軒開始將注意力轉(zhuǎn)移到了譜曲、作詞上。有十幾年聲樂知識和演奏經(jīng)驗的積淀,沒過多久,他就掌握了要領。
1993年,他參與作詞的歌曲《瞬間閃光》獲得“全國工人歌曲征歌”金獎。當年的那本獲獎歌曲集他保留至今。雖然上面手寫的字跡已經(jīng)淡去,但他的創(chuàng)作熱情持續(xù)至今,而且有越燃越旺之勢。
“江灘春回歸/日月入懷心兒醉……”節(jié)奏歡快、曲調(diào)優(yōu)雅的歌聲從蘇云軒口中吟唱出來。這首他獨立譜曲、作詞的《黃石好山水》,融入了黃梅戲的元素,用黃梅戲的韻味展現(xiàn)黃石的半城山色半城湖。
為了譜寫《黃石好山水》,蘇云軒專程到澄月島看夕陽染紅磁湖,看東方山上清晨的陽光透過樹葉的縫隙灑在林蔭小道上,看重巒疊嶂、水天一色的仙島湖……欣賞四時之景,感受城市變遷,從中找尋創(chuàng)作的靈感。
蘇云軒最近的作品《飛云洞》前后修改了十幾次,現(xiàn)在已經(jīng)接近創(chuàng)作尾聲。在飛云山腳下住了近30年,他對那里有著深厚的感情。飛云山上,四季之美各有千秋:春天山花爛漫、夏天飛瀑千尺、秋天落英繽紛、冬天銀裝素裹。
一幅幅綺麗的畫卷,在他的腦海里扎下了根?!案呱搅魉骨С撸饺M流飛云洞”,他記憶里的飛云洞,歷久彌新。
(摘自《東楚晚報》2023年3月3日,水云間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