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紅
【摘? ?要】統(tǒng)編教材六年級下冊綜合性學習“奮斗的歷程”以革命文化為主題進行編排。針對此次綜合性學習的內容特色、編排特征,教師可以借用學習任務群的理念,將教材中的三大活動轉化為“讀中識英雄—詩中覓英雄—寫中感英雄”等系列學習任務,組成“群英譜”任務鏈,助力學習目標的達成。
【關鍵詞】學習任務群;革命文化;綜合性學習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課程標準》)指出:“義務教育語文課程內容主要以學習任務群組織與呈現(xiàn)。設計語文學習任務,要圍繞特定的學習主題,確定具有內在邏輯關聯(lián)的語文實踐活動。語文學習任務群由相互關聯(lián)的系列學習任務組成,共同指向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發(fā)展,具有情境性、實踐性、綜合性?!保?]19學習任務群是語文教師解讀和組織教材的落腳點,也是培養(yǎng)學生語文核心素養(yǎng)重要的載體。它的提出為不少語文教學難點的破解提供了新的教學思路。
統(tǒng)編教材六年級下冊第四單元以“理想和信念”為主題,以“四篇課文+‘奮斗的歷程”的方式編排了革命文化題材的學習內容。其中,“奮斗的歷程”是小學階段革命文化類學習資源最豐富、最集中的一次綜合性學習。在教學安排上,一方面,應充分認識到這一特殊編排體系的特點;另一方面,也應充分考量學生對紅色革命的時代背景和一些重大歷史事件有初步認知的學情。具體設計上,可用學習任務群的理念,將“奮斗的歷程”中的“開展閱讀分享會、制作小詩集、寫一寫自己的心愿”三大活動轉化為“讀中識英雄—詩中覓英雄—寫中感英雄”等系列學習任務,組成“群英譜”任務鏈,以任務驅動學生專心致志地學習,使其在涵泳和運用語言文字中,樹立遠大志向,繼承發(fā)揚優(yōu)秀的紅色文化,達到此次綜合性學習“集閱讀與表達為一體”“融語文要素與情感涵養(yǎng)為一爐”的活動目標。
一、借群文,組群像:運用策略靈活“讀”
所謂“借群文,組群像”指的是將“閱讀材料”板塊中的7個文本圍繞“奮斗”這一主題組合在一起,引導學生運用群文閱讀策略來開展閱讀實踐,在心中形成人物群像,達到“文”和“意”相融合的學習效果。
(一)驅動性問題推進群文閱讀
群文閱讀最大的好處是改變學生原來單篇閱讀時的思維定式,幫助學生拓展閱讀視野,使其看到事物的多個方面和發(fā)現(xiàn)更加靈活的閱讀方式,形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創(chuàng)新思維方式,同時在不斷超越和突破自我中生成對閱讀的濃厚興趣。
7篇閱讀材料分別從偉人和戰(zhàn)斗英雄等不同的角度詮釋了不同人物在社會發(fā)展過程中可貴的品質(精神)。為讓學生領悟這一點,教師在活動一開始就帶領學生直奔“群文”: “今天我們要閱讀‘一篇特殊的課文。這‘篇課文由7個篇章組成。每個篇章都有獨立的主人公、獨立的內容。你能采用我們以前學過的速讀方法來讀讀文章,然后將其分類,并說明分類的依據(jù)嗎?”
教師以“分類”作為群文閱讀的支架,促使學生采用跟往常不一樣的閱讀方式快速閱讀,展開深度思考。學生的分類依據(jù)各不相同:有的根據(jù)體裁分——詩歌和敘述性文本;有的根據(jù)國籍分——中國和外國;有的根據(jù)人物分——偉人和革命英雄;有的則按照事件發(fā)生的大致時間來分。在闡述不同分類結果和理由的過程中,學生對7個文本既有了深切的感性認知,也有了一定的理性認知,真正實現(xiàn)“群”文“群”閱的意義。
接著,教師對學生提出新的要求:“經(jīng)過了剛才的分類閱讀,相信大家對這7個篇章有了一定的了解。你能給這‘篇特殊的課文取一個題目,并說明取名原因嗎?可以小組合作的方式展開討論,把題目寫在詞卡上?!比绱耍岄喿x思維由前一個階段的“分”轉為“合”,進一步激發(fā)學生深度閱讀。有的小組直接取名為《奮斗的歷程》,有的小組則取名為《不平凡的歲月》,還有諸如《永垂不朽》《了不起的英雄》等題目。
在以上兩個疊加式問題的驅動下,學生既要對各篇文章有一定的理解和認識,還要對整組文章進行有高度的、理性的解讀。這樣,在“群文閱讀”背景下層層拓展閱讀的深度,讓學生在自主閱讀探究的基礎上建構起人物的感人形象。
(二)閱讀支架助推群文涵泳
有了驅動性問題的指引,學生對文本的理解已經(jīng)有了一定的深度,但是要想落實單元語文要素,還需要再深入細究文本,走進文字的深處。由此,教師可設計群文閱讀學習單,促進學生深度思考。該學習單不同于傳統(tǒng)課堂上的學習單,其學習任務相對集中,內容更為開放,讓學生有更多個性表達的空間。在本次綜合性學習中,教師設置了特殊的閱讀卡(如圖1)作為群文閱讀學習單,請學生寫一寫:“在這些人物中,最讓你感動的是誰?請你在閱讀卡上寫下感動的理由?!?/p>
美國課程改革專家羅伯特·馬扎諾提出,學習者可以通過多種方式對知識進行一步步的深化。第一是比較,比較的價值在于區(qū)分不同事物的共性與個性,學習者在獲得了一定知識的基礎上,進行類比。第二是分類,將同類型的知識進行分類,以便于知識的輸出。第三是抽象,抽象強調知識的概括化與主題化,從而獲得一般性的概念。第四是歸納推理,通過觀察來獲得未知……[2]羅伯特·馬扎諾的學習理論啟發(fā)我們,運用比較、分類這些具有開放性、包容性的閱讀策略,可以有效引發(fā)學生的思辨意識。借助教師精心設計的學習支架,學生聚焦中心議題進行比較式學習,加深對文章思想內容、人物形象、寫作技巧和語言特色等的理解。本次任務的最后環(huán)節(jié)是讓學生為最讓自己感動、敬佩的那位人物做一張“人物名片”,并把名片張貼在墻報《群英譜》上,以此在涵泳群文的過程中讓人物群像更加凸顯。
二、借群像,品詩情:跨越學科綜合“學”
制作小詩集是本次綜合性學習的另一項實踐活動。學生在四年級下冊中接觸過詩集制作,但是制作紅色革命詩集還是有一定難度的:學生對此類詩集接觸較少,對很多紅色詩詞有較強的陌生感,理解和共情起來會有較大的困難。因此,在活動中,詩集制作是重點,而合適的、能代表百年奮斗歷程的紅色詩詞的收集整理是難點。“跨學科學習”可使這一任務化難為易。
《課程標準》強調:“引導學生在語文實踐活動中,聯(lián)結課堂內外、學校內外,拓寬語文學習和運用領域。”[1]34跨學科主題教學是對學生真實生活的回歸,超越課本與教室,將學生置于真實的社會情境之中,關注跨學科視野、橫向思維、解決問題的能力、創(chuàng)新創(chuàng)造能力等綜合素養(yǎng),主張學生在真實情境下通過合作探究的方式去分析問題與解決問題。[3] 這一理論啟發(fā)我們,教師不妨在教學中先創(chuàng)設情境,再讓學生在真實情境中發(fā)現(xiàn)問題,從而明確解決問題的方法。
(一)詩集制作攻“內”“外”
為了讓學生有目標地、有效地收集紅色詩詞,教師先讓學生收集各種詩集,再在班內進行展覽,請學生邊看詩集邊研究:如何做好一本紅色革命詩集?做好這本詩集需要準備哪些資料?觀看詩集后,全班進行探討:如何做好一名詩集編者?通過討論,學生腦海中“詩集”和“制作詩集”的概念由模糊漸漸變得清晰起來。此外,學生還發(fā)現(xiàn)有的詩集編排得特別與眾不同。如:“《全部都喜歡——金子美玲詩歌精選》專門匯集了金子美玲在各個時期寫的兒童詩歌。每頁還配有非常有童趣的兒童畫。整本書看起來就像一本兒童繪本?!?/p>
學生在一遍遍瀏覽詩集的過程中受到了詩詞的洗禮。他們發(fā)現(xiàn),要想編輯好一本詩集,就要選擇各個時期最有代表性的詩詞,這樣讀者讀起來才不會枯燥,還能了解各個時期的一些特點。同時,一本詩集不僅要考慮詩詞本身,還要做編目錄、擬書名、配插圖等“語文之外”的事情。可以說,制作一本優(yōu)秀的詩集,要關注詩集的“里里外外”。有了這樣的認識,學生對資料的收集、詩集的制作已經(jīng)有了明確的方向,對接下去的行動了然于胸。
(二)詩卡研究融“詩”“情”
經(jīng)過“詩集匯展”的洗禮后,學生進入合作收集資料的階段。本次資料收集的要求以“任務卡”的形式發(fā)給學生。任務卡的內容如下。
親愛的同學:
歡迎你進入“尋覓英雄”之旅。請你通過翻閱書籍、上網(wǎng)檢索、訪問他人等方式,收集關于不同時期中華兒女為祖國的發(fā)展不屈不撓作斗爭的詩詞。
要求:
(1)邊收集詩詞,邊了解詩詞的歷史背景和大概意思。
(2)邊讀詩詞,邊想象詩詞中人物的形象,用自己喜歡的方式為自己最有感觸的一位人物制作一張名片。
(3)做好和大家交流分享人物名片的準備。
在這個過程中,教師給學生留足時間。學習小組隨時將收集到的詩詞以卡片的形式粘貼在墻報《群英譜》上,以便其他組學習,同時也為其他組打開視野。這樣既能讓學生合作研究的成果即時呈現(xiàn),又能豐富教室里的墻報內容?!笆占娫~—制作卡片”既是一個學習過程,也是一種分享交流,更為后期的詩集制作做好鋪墊。
當學生完成了詩詞資料的收集任務時,詩集的雛形就顯現(xiàn)出來了。教師在這些詩詞中選取了幾首與學生共同欣賞,組織詩詞朗誦會,讓學生再次感受奮斗的艱辛(如表1)。
這樣的學習過程正如《課程標準》所言,能引領學生“感受先賢志士的人格魅力,感悟老一輩無產(chǎn)階級革命家的英雄氣概、優(yōu)良作風和高尚品質,體會捍衛(wèi)民族尊嚴、維護國家利益和世界和平的偉大精神”[1]13。
紅色詩詞離學生的生活較遠,學生理解起來有一定的困難。活動中,教師依據(jù)目標,明確了“查找資料,了解內容—結合資料,深入理解—綜合運用,自主、有目的地篩選資料”這一教學路徑,引導學生循序漸進地理解詩歌,體會作者的思想情感。通過多維度的學習,學生不僅提升了學習能力,還受到了革命精神的熏陶。
三、借心愿,植紅心:錘煉語言練習“用”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強調:“建構是個體主動的行為,個體通過新舊知識間的聯(lián)結,在同化、順應的基礎上,促進知識與經(jīng)驗的學習?!苯嬛髁x為學習賦予了新定義,強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能夠與他人合作,以促進個體與個體之間的相互學習。[4]“寫一寫自己的心愿”在統(tǒng)編教材中是作為綜合性學習的一個小欄目出現(xiàn)的,可見其編排意圖是希望學生在參與“開展閱讀分享會”“制作小詩集”這兩個實踐活動的基礎上產(chǎn)生共鳴,用多種形式、各種題材表達自己的心愿,形成積極向上的價值觀。
(一)情景創(chuàng)設實現(xiàn)表達之需
每個時期都需要中華兒女不斷奮斗。如何把學生的“心愿”與“成長”、與“奮斗”相融合,使學生筆下有思想呢?于漪老師曾說過:“語文教學中工具性、人文性皆重要,不可機械割裂……二者應有機結合,使之相得益彰?!庇懈杏诖耍寣W生撰寫心愿最重要的是激發(fā)他們的真實情感。為了避免學生可能會說些假大空的套話,教師以“任務卡”的形式引導學生找到表達點。任務卡內容如下。
親愛的同學:
現(xiàn)在我們已經(jīng)進入“追星”之旅。請你細細端詳教室里的墻報《群英譜》,輕輕誦讀自己收集的詩詞。假如有一條時光隧道可以讓你和詩詞中的人物對話,你有什么心愿想和對方交流?
要求:
(1)把想要交流的內容列成提綱,突出某個重點。
(2)猜想一下,這個人物聽了你的心愿后,會說些什么?
任務卡的設計旨在幫助學生找到傾訴對象,在情境中不知不覺流露真實的心聲。這樣的表達是為“需”而表達,也是一種“有用之表達”。同時,由于設置的情境是開放的,學生的表達既可以面向社會、世界,也可以針對內心的需求或自身的成長。在這個情境中,學生可以經(jīng)歷知識的建構過程。
(二)心愿上墻分享表達之果
撰寫好心愿之后,教師讓學生給自己的文章配上插圖,進行美化,形成“心愿卡”,將其粘貼在墻報上。教師要引導學生做會欣賞的讀者:“對照書上的思維導圖,你發(fā)現(xiàn)同學的心愿可以怎樣歸類?你發(fā)現(xiàn)有多少種方式可以寫我們的心愿?”
撰寫心愿是一個表達內心情緒的過程,也是一個認識責任、擔當?shù)倪^程,更是一次“我”與“文字”交流的過程?!靶脑缚ā钡姆窒韯t是一次“我”與“他人”互動的過程,也是一次品鑒習作的學習之旅。
綜上所述,教師要以學習任務為驅動,圍繞“奮斗”主題,將閱讀分享、詩集制作、心愿撰寫組成任務鏈,使學生秉持“居敬持志”的學習態(tài)度,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逐步增進對“奮斗”的感悟,提升語文核心素養(yǎng),以此達到文化育人的教育目標。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22.
[2]盛群力.旨在培養(yǎng)解決問題的高層次能力:馬扎諾認知目標分類學詳解[J].開放教育研究,2008(2):10-21.
[3]任學寶.跨學科主題教學的內涵、困境與突破[J].課程·教材·教法,2022,42(4):59-64,72.
[4]唐璐.項目學習在小學語文綜合性學習教學中的應用研究[D].天津:天津師范大學,2021.
(杭州師范大學附屬五常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