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大觀茶論》新校

      2023-07-06 09:45:58葉國盛
      中國茶葉 2023年6期
      關(guān)鍵詞:???/a>

      摘要:宋徽宗《大觀茶論》是解讀宋代茶文化的經(jīng)典茶書,收錄于《說郛》《古今圖書集成》等叢書。今人的整理成果所利用的版本以《說郛》涵芬樓本與《說郛》宛委山堂本為主,而《說郛》早期的明抄本如明弘治十三年(1500)抄本與明代鈕氏世學(xué)樓抄本未得到有效利用,故而《大觀茶論》仍有進一步校訂的空間。新校工作使得《大觀茶論》一書臻于原貌,有利于進一步準(zhǔn)確地理解文本。

      關(guān)鍵詞:《大觀茶論》;《說郛》;明抄本;??保凰未栉幕?/p>

      中圖分類號:K203? ? ? ? ? ? ?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biāo)識碼:A? ? ? ? ? ? ? ? ? ? ? ? ? ? ? ? ? ? ? ? ? ? ? 文章編號:1000-3150(2023)06-71-5

      Abstract: Treatise on Tea written by Song Huizong is a kind of classic tea book to explore the tea culture of Song Dynasty, which is included in the Shuo Fu and the Collection of Ancient and Modern Books. The collations of Treatise on Tea today mainly used Shuo Fu edited by Han Fenlou and Wanwei Shantang, whereas early scripts of Shuo Fu in Ming Dynasty such as those in the 13th year of Hongzhi (1500) and those in the Niushi Shixuelou were not effectively used. Therefore, there is still room for further revision of Treatise on Tea. The new collation work has brought the book Treatise on Tea back to its original form, which is conducive to further accurate understanding of the text.

      Keywords: Treatise on Tea, Shuo Fu, script on Ming Dynasty, collation, tea culture of Song Dynasty

      《大觀茶論》原題《茶論》,為宋徽宗趙佶所撰,熊蕃《宣和北苑貢茶錄》有:“至大觀初,今上親制《茶論》二十篇。[1]”曾著錄于南宋晁公武《郡齋讀書志》,云:“《圣宋茶論》一卷,右徽宗御制。[2]”明初陶宗儀《說郛》收錄是書,并改稱為《大觀茶論》,對此萬國鼎解釋道:“《說郛》刻于明代,不復(fù)崇宋,爰取撰時年號以冠之也。[3]”清代陳夢雷《古今圖書集成》亦收錄此書,并沿用其名。當(dāng)今關(guān)于該書的整理本、譯注本,皆以《大觀茶論》為書名。

      《大觀茶論》首為緒言,次分地產(chǎn)、天時、采擇、蒸壓、制造、鑒辨、白茶、羅碾、盞、筅、瓶、杓、水、點、味、香、色、藏焙、品名、外焙二十目。內(nèi)容涵蓋了當(dāng)時茶葉的產(chǎn)地、采制、烹試、鑒別等內(nèi)容,從中可窺見宋茶的采摘之精、制作之工、品第之勝、烹煮之妙。其中“點茶”一篇尤為精彩,高超的技藝與強烈的審美觀照俱見,反映北宋以來制茶技術(shù)與茶文化的高度繁榮與發(fā)展?!洞笥^茶論》版本從所收錄的叢書來看,并不復(fù)雜:“刻本之可考者,僅有《說郛》本,《古今圖書集成·食貨典》亦載之。[3]”而《說郛》本身存在不同版本,程光裕對之加以細化,指出《大觀茶論》的現(xiàn)存版本于《說郛》系統(tǒng)就有宛委山堂本、明弘治刊本、藍格舊抄本,以及商務(wù)印書館本[4]。其中,商務(wù)印書館本是張宗祥(1881—1965)根據(jù)原北平圖書館藏約隆慶、萬歷間抄本,傅氏雙鑒樓藏明抄本3種(弘農(nóng)楊氏本、弘治十八年抄本、吳寬叢書堂抄本)、涵芬樓藏明抄殘存九十一卷本和瑞安玉海樓藏明抄本十八冊校理成書,于民國十六年(1927)由上海商務(wù)印書館排印出版[5],即《說郛》涵芬樓本。而此本也是目前整理《大觀茶論》依據(jù)的主要版本之一。

      1? 《大觀茶論》的整理成果及存在問題

      關(guān)于《大觀茶論》的整理,目前的成果主要有:《中國茶葉歷史資料選輯》《中國古代茶葉全書》《中國古代茶書集成》《中國茶書全集校證》《茶錄(外十種)》《茶書十三種》等[6-11],另有《大觀茶論校注》[12]一文。綜觀各文本,其整理的工作版本主要是以《說郛》涵芬樓本為底本,以《說郛》宛委山堂本、《古今圖書集成》本為對校本。其中,以《中國茶書全集校證》最為精審,以《說郛》宛委山堂本與涵芬樓本合校,擇善而從,另參校《廣群芳譜》《續(xù)茶經(jīng)》《蘇軾詩注》《宣和北苑貢茶錄》《北苑別錄》的引文,出校共計107條,特別是運用他校法,多有創(chuàng)獲。

      而存在的主要問題是目前《大觀茶論》整理本對《說郛》版本的采用,局限于涵芬樓本與宛委山堂本。而《說郛》涵芬樓本雖經(jīng)張宗祥校訂,已相對精審,然而他在校訂時也有未得見的明抄本,這類版本保存了《說郛》早期的文獻面貌,這對于《大觀茶論》來說同樣具有這樣的價值。其中,沈暢撰文介紹的《說郛》明弘治十三年(1500)抄本值得注意[13],它藏于中國國家圖書館,索書號為03907,該本較張宗祥校訂《說郛》時利用的弘治十八年(1505)抄本還早了5年。另外,《說郛》明代鈕氏世學(xué)樓抄本也是重要的版本之一。通過校勘,發(fā)現(xiàn)這兩種《說郛》明抄本對于??薄洞笥^茶論》有重要的版本價值,可彌補現(xiàn)有整理本的不足。

      2? 《大觀茶論》新校

      2.1 《大觀茶論》新校說明

      今以《說郛》民國十六年(1927)上海商務(wù)印書館涵芬樓重校鉛印本(以下簡稱“涵芬樓本”)為底本,以明弘治十三年(1500)抄本(以下簡稱“弘治本”)、明代鈕氏世學(xué)樓抄本(以下簡稱“世學(xué)樓本”)、《說郛》宛委山堂本(以下簡稱“宛委山堂本”)與《古今圖書集成》本(以下簡稱“集成本”)為校本,將可供《大觀茶論》進一步校正者羅列如下。

      2.2 《大觀茶論》新校札記

      2.2.1? 偶因暇日,研究精微,所得之妙,焙人有不自知為利害者,敘本末列于二十篇,號曰《茶論》(《大觀茶論·序》)

      焙,底本、集成本脫,宛委山堂本作“后”,今據(jù)弘治本、世學(xué)樓本補。宋代造辦貢茶有官焙,焙人專指從事制茶的人,《大觀茶論》后文亦有“焙人”的用例,如“故焙人得茶天為慶”“焙人之茶,固有前優(yōu)而后劣者,昔負而今勝者,是亦園地之不常也”。序中,宋徽宗說明了此書的撰寫目的,特別是針對焙人還不明了關(guān)乎茶葉利害的地方,《大觀茶論》予以一一闡述。

      2.2.2? 今園家皆植木,以資茶之陰(《大觀茶論·地產(chǎn)》)

      園,《中國古代茶書集成》的??庇浿赋龊覙潜舅茷椤皣保驈?fù)印本模糊不清,今據(jù)宛委山堂本改。經(jīng)筆者目驗,底本作“圃”,宛委山堂本、集成本同,今據(jù)弘治本、世學(xué)樓本改。園家,意為經(jīng)營園圃的農(nóng)家;圃家,不見此詞用例。

      2.2.3? 蒸壓惟宜,研膏惟熟(《大觀茶論·制造》)

      “惟”字下,底本、宛委山堂本、集成本有“其”字,今據(jù)世學(xué)樓本刪。此外,據(jù)前后文,應(yīng)與“滌芽惟潔,濯器惟凈”為同一句法,故刪。

      熟,底本、宛委山堂本、集成本作“熱”,今據(jù)弘治本、世學(xué)樓本改。研膏,即搗茶,趙汝礪《北苑別錄》載有“研茶”這一程序,言“每水研之,必至于水干茶熟而后已。水不干則茶不熟,茶不熟則首面不勻,煎試易沉,故研夫猶貴于強而有力者也”[14]。文中有茶熟的要求,故改。

      2.2.4? 瓶宜金銀,大小之制,惟久所裁(《大觀茶論·瓶》)

      惟久所裁,底本、宛委山堂本、集成本作“惟所裁給”,弘治本作“久”,世學(xué)樓本作“及”,今據(jù)弘治本改。瓶,即湯瓶。在唐代有與湯瓶有同樣煮水功能的鍑,其材質(zhì)的選擇見陸羽《茶經(jīng)》:“洪州以瓷為之,萊州以石為之。瓷與石皆雅器也,性非堅實,難可持久。用銀為之,至潔,但涉于侈麗。雅則雅矣,潔亦潔矣,若用之恒,而卒歸于鐵也。[15]”以瓷與石制成的鍑,煮水時受熱容易開裂,“難可持久”;用銀則太過奢華,因此用鐵為佳。而《大觀茶論》里的瓶屬于宮廷茶器,不存在“侈麗”問題,用金或銀制作符合上層階級身份,無妨大小形制,其耐用最為緊要,故作“久”為是。

      2.2.5? 有隨湯擊拂,手筅俱重,粟文泛泛……(《大觀茶論·點》)

      粟,底本、宛委山堂本、集成本作“立”,今據(jù)弘治本、世學(xué)樓本改。粟,指一年生草本植物,子實為圓形或橢圓小粒。宋時有茶名為“粟粒芽”,見蘇軾《荔枝嘆》。而這一糧食作物的稱呼在茶文學(xué)與文化語境中,常比喻茶沫的形態(tài)。或為點茶過程中較為前期的茶湯狀態(tài),或指點茶技藝之品第,梅堯臣《李仲求寄建溪洪井茶七品云愈少愈佳未知嘗何如耳因條而答之》:“五品散云腳,四品浮粟花。[16]”其列第四品。另有“粟面”“銀粟”等詞?!洞笥^茶論》下文有“粟文蟹眼,泛然雜起”句,可作為內(nèi)證。

      2.2.6? 六湯以觀立作,乳點勃然,則以筅著底,緩繞拂動而已(《大觀茶論·點》)

      著底,底本作“著? ?”,宛委山堂本、集成本作“著居”,? ?為“居”之異體。今據(jù)弘治本、世學(xué)樓本改。沈冬梅《大觀茶論(外二種)》注解此句:著,通“佇”,滯留。居,停息。并譯為“將茶筅滯慢下來,緩緩圍繞盞壁拂動而已”[17]。今校訂作“底”,可解釋為:用茶筅接觸盞底,作緩慢的圓周運動。此時點茶“七湯法”已至“六湯”,不必如前幾湯般須輕盈用力,即不著盞底而懸空擊拂,故而至六湯時以筅著底,緩繞拂動,更符合具體點茶的情境。

      2.2.7? 蓋外焙之家,久而益工制造之妙,咸取則于壑源,效像規(guī)摹,圭臠亦相等。燷黃出膏,色澤亦腴潤。范必稠實而不輕,壓必留膏而味必不淡,以是或以為正(《大觀茶論·外焙》)

      此句,底本、宛委山堂本、集成本作“蓋外焙之家,久而益工制造之妙,咸取則于壑源,效像規(guī)模,摹外為正”,闕“圭臠亦相等。燷黃出膏,色澤亦腴潤。范必稠實而不輕,壓必留膏而味必不淡,以是或以為正”等36字,今據(jù)弘治本、世學(xué)樓本補。所脫漏的文字說的是外焙茶的形制、色澤、質(zhì)感、味道表面看起來與正焙所差無幾,甚至有人以為這就是正焙茶,補上的闕文與后文敘述邏輯連貫,即“效像規(guī)摹,圭臠亦相等”對應(yīng)“殊不知圭臠雖等而蔑風(fēng)骨”,“燷黃出膏,色澤亦腴潤”對應(yīng)“色澤雖潤而藏?zé)o畜”;“范必稠實而不輕”對應(yīng)“體雖實而膚理乏縝密之文”,“壓必留膏而味必不淡”對應(yīng)“味雖重而澀滯乏甘香之美”;“以是或以為正”對應(yīng)“何所逃乎外焙哉”,故予以補訂。

      2.3? 部分異文待考

      《說郛》弘治本與世學(xué)樓本另有部分異文值得參考,杜澤遜《談?wù)劙姹緦W(xué)與??睂W(xué)的相互為用——以〈十三經(jīng)注疏匯?!禐槔芬晃闹赋觯骸靶?惫艜税l(fā)現(xiàn)并改正錯誤的目的之外,還要注意異文材料,以便探究其他的文獻問題。校勘記不僅要討論文字的是非,還要注意保存與訂正訛誤沒有直接關(guān)系的異文。保存異文,是為學(xué)術(shù)研究提供材料,是一種學(xué)術(shù)活動,其學(xué)術(shù)價值與訂正錯誤同等重要。[18]”現(xiàn)錄部分異文,以待下一步考究。

      “輕寒,英華漸長”(《大觀茶論·天時》),“輕寒”下,弘治本、世學(xué)樓本有“薄寒”二字。

      “飲而有砂者,滌濯之不精也”(《大觀茶論·制造》),“有”字下,宛委山堂本有一“少”字,弘治本、世學(xué)樓本有一“土”字。

      “葉五崇林之羅漢山水葉芽”,林,弘治本、世學(xué)樓本、宛委山堂本作“? ? ”;葉,弘治本、世學(xué)樓本、宛委山堂本作“桑”。

      “葉懋之老窠園”(《大觀茶論·品名》),懋,弘治本、世學(xué)樓本作“茂”。

      “前后爭鬻,互為剝竊,參錯無據(jù)”(《大觀茶論·品名》),竊,弘治本作“割”。

      以上異文呈現(xiàn)出《大觀茶論》早期版本的復(fù)雜性,也體現(xiàn)了明代抄本的特點。

      3? 《大觀茶論》新校與文本解讀

      利用《說郛》明抄本而重新整理《大觀茶論》,使得此書更接近原本面貌,可以整理出新的《大觀茶論》版本。同時,部分異文、脫文的發(fā)現(xiàn)與整理,有助于進一步解讀《大觀茶論》。以點茶程式與茶葉鑒評的解讀為例。

      3.1? 點茶程式

      根據(jù)程啟坤《對〈大觀茶論〉點茶法的理解》一文的梳理[19],并結(jié)合此次新校,特別是第六湯異文的???,現(xiàn)具體點茶程式可歸納如下。

      第一次注水時,要沿著碗內(nèi)壁周圍注入,不要直接澆到茶膏上。開始注水時,要把握手輕筅重的原則,手指隨著手腕旋轉(zhuǎn),使得茶水充分融合。

      第二次注水時,可直沖茶湯表面,往返要保持在一條線上,宜急注急止。此時茶湯的表面不動,在擊拂有力的條件下,茶的色澤逐漸顯現(xiàn)。

      第三次注水時,加水量與先前一樣,但擊拂的動作宜輕,攪動要均勻,四周環(huán)繞著旋轉(zhuǎn)攪動,茶湯呈現(xiàn)粟紋、蟹眼般乳沫。

      第四次注水的量可以少一些,茶筅擊拂動作要再輕一點,幅度大一些,以讓茶湯表面的乳沫增厚堆積起來。

      第五次注水時,擊拂宜輕宜勻,乳沫不多時可繼續(xù)擊拂,如乳沫足夠則即停止擊拂。此時乳沫凝聚如霧靄、雪花狀。

      第六次注水要看乳沫形成的情況而為之,乳沫多而厚時,茶筅只挨著盞底輕輕環(huán)繞拂動即可。

      第七次是否注水,要看茶湯稀稠程度和乳沫形成的多少而定,茶湯稀稠程度適可。此時茶湯幾乎溢出茶盞,凝結(jié)不動,稱之為咬盞。

      3.2? 茶葉鑒評

      《大觀茶論》“外焙”一篇,經(jīng)過佚文的補訂,通過外形大小、色澤、質(zhì)地、滋味等方面,縝密辯證剖析,例如說道:“燣黃出膏,色澤亦腴潤”,在壓黃的工藝下,茶汁外溢,外焙茶也有腴潤的色澤,后即說“色澤雖潤而藏?zé)o畜”,即色澤表面看起來潤澤,卻沒有內(nèi)在的韻味。這些鑒評是基于長期實踐的基礎(chǔ)上,方有此般經(jīng)驗,更與陸羽《茶經(jīng)》中全面客觀鑒評茶葉的理念是一脈相承的。

      4? 余論

      利用《說郛》明抄本而做的新校,使得《大觀茶論》更接近原本面貌,對《大觀茶論》后續(xù)的整理會有一定的參考價值。同時,應(yīng)重新審視《說郛》早期抄本的利用價值,關(guān)于這一點,郝潤華《古文獻整理中的底本問題》與沈暢《明弘治十三年抄本<說郛>的重新發(fā)現(xiàn)及其文獻價值——兼論原本<說郛>的版本源流》二文有所討論。

      郝文以新出《全宋筆記》第十編第十二冊“《說郛》選五十九種”為例,指出其選用《說郛》涵芬樓本為底本,尤為不妥,以致于“原本《說郛》的很多有價值的版本信息也因此而湮滅”[20]。本文并非否定《說郛》涵芬樓本、宛委山堂本之于《大觀茶論》的價值,然《說郛》早期抄本需要進一步調(diào)查與利用,特別是《說郛》弘治本、世學(xué)樓本等此類文獻,應(yīng)得到重新關(guān)注。

      參考文獻

      [1] 熊蕃. 宣和北苑貢茶錄[M]. 喻政《茶書》明萬歷四十一年(1613)刻本.

      [2] 晁公武. 昭德先生郡齋讀書志·后志[M]. 清康熙六十一年(1722)刻本: 卷二.

      [3] 萬國鼎. 茶書二十九種題錄[J]. 圖書館學(xué)季刊, 1931(2): 202.

      [4] 程光裕. 宋代茶書考略//吳以寧.古今中外論蔡襄[C]. 上海: 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上海分店, 1988: 128.

      [5] 徐三見. 汲古閣藏明抄六十卷本《說郛》考述[J]. 東南文化, 1996(6): 112.

      [6] 陳祖椝, 朱自振. 中國茶葉歷史資料選輯[M]. 北京: 農(nóng)業(yè)出版社, 1981.

      [7] 阮浩耕, 沈冬梅, 于良子. 中國古代茶葉全書[M]. 杭州: 浙江攝影出版社, 1999.

      [8] 朱自振, 沈冬梅, 增勤. 中國古代茶書集成[M]. 上海: 上海文化出版社, 2010.

      [9] 方健. 中國茶書全集校證[M]. 鄭州: 中州古籍出版社, 2015.

      [10] 蔡襄. 茶錄(外十種)[M]. 唐曉云,校點. 上海: 上海書店出版社,?? ? ? ?2015.

      [11] 郭孟良. 茶書十三種[M]. 北京: 生活書店出版社有限公司, 2023.

      [12] 丁以壽. 《大觀茶論》校注[J]. 農(nóng)業(yè)考古, 2010, 111(5): 299-305, 309.

      [13] 沈暢. 明弘治十三年抄本《說郛》的重新發(fā)現(xiàn)及其文獻價值——兼論原本《說郛》的版本源流[J]. 中國典籍與文化, 2019(1): 33-42.

      [14] 葉國盛. 武夷茶文獻輯校[M]. 福州: 福建教育出版社, 2022: 59.

      [15] 陸羽. 茶經(jīng)[M]. 明萬歷十六年(1588)程福生竹素園本: 卷中.

      [16] 趙方任. 唐宋茶詩輯注[M]. 北京: 中國致公出版社, 2002: 186.

      [17] 沈冬梅、李涓. 大觀茶論(外二種中華生活經(jīng)典)[M]. 北京: 中華書局, 2013: 46.

      [18] 杜澤遜. 談?wù)劙姹緦W(xué)與??睂W(xué)的相互為用——以《十三經(jīng)注疏匯?!窞槔齕J]. 文獻, 2019(5): 43.

      [19] 程啟坤. 對《大觀茶論》點茶法的理解[J]. 中國茶葉, 2000, 22(1): 5.

      [20] 郝潤華. 古文獻整理中的底本問題//《劉乃和先生百年誕辰紀(jì)念文集》編委會. 綠葉·紅燭·春風(fēng)[C]. 桂林: 廣西師范大學(xué)出版社, 2018: 405.

      猜你喜歡
      ???/a>
      青春歲月(2017年4期)2017-03-14 20:23:38
      美與時代·美術(shù)學(xué)刊(2016年8期)2016-11-09 02:50:15
      褚彥回作品輯佚
      淺析中國音樂文獻學(xué)??睂W(xué)、目錄學(xué)的方法
      戲劇之家(2016年6期)2016-04-16 16:19:13
      《文選平點》魏晉南北朝文論札記
      《聊齋志異》與“三禮”
      《新出唐墓志百種》??睖\析
      《左傳譯注》校點辨正
      文教資料(2014年34期)2015-03-13 05:24:19
      《尚書注疏》校讀劄記
      文教資料(2014年31期)2015-02-05 05:39:33
      淺談王念孫的校勘方法與成就
      黑龍江史志(2014年3期)2014-11-24 22:07:41
      界首市| 遂溪县| 顺义区| 增城市| 顺义区| 祁门县| 福鼎市| 西吉县| 绵阳市| 秦安县| 南陵县| 临夏县| 台安县| 大城县| 大足县| 临海市| 阿克| 罗山县| 北安市| 仁寿县| 栾川县| 榆林市| 大连市| 收藏| 张掖市| 全椒县| 安塞县| 柳河县| 富平县| 苗栗市| 仁化县| 安多县| 扎赉特旗| 北流市| 永昌县| 清新县| 洪湖市| 宝山区| 遵义县| 马龙县| 卓尼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