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宇利
記得第一次去重慶著名的旅游景點(diǎn)磁器口?時,吸引我的不是那里的青磚古瓦、陳麻花、?木槌酥,而是一碗尋常的小吃——豆花,令我?一吃難忘。
豆花也稱“豆腐花”,是一種用黃豆制成?的小吃,有的地區(qū)也將它作為菜肴。
豆花≠豆腐腦
豆花的制作工藝類似豆腐,也需打漿、濾?渣、煮漿,當(dāng)熟豆?jié){的溫度降至?85℃~?90℃?時,?分?幾?次?拌?入?凝?固?劑,?這?步?稱?為“?沖?豆?花”。豆花做得好不好,關(guān)鍵在于控制沖豆花?的溫度和速度。凝固劑一般是鹽鹵或石膏,鹽?鹵在西南一帶叫“膽水”,用它做的比石膏點(diǎn)?的更好吃。
沖?豆?花?后?靜?置?5?~?15?分?鐘,待?豆?花?凝?固,用筲箕等用具輕壓成型即可,漿水不排?出。
豆花凝固后加壓擠出漿水就成了豆腐,如?果加重壓擠得更干即成豆腐干,如果輕壓成?型,并不把漿水排出,就是豆花,所以吃豆花?時會帶一些漿水。
可見豆花是做豆腐的前奏,自然不會太細(xì)?嫩。如果以石膏或葡萄糖酸內(nèi)酯作為凝固劑,?也不擠壓,做出來的就是豆腐腦。豆腐腦比豆花更細(xì)膩軟嫩,用筷子夾不起來,只能用勺子?吃。
有的地區(qū)只吃豆腐腦而不吃豆花,他們可?能認(rèn)為豆腐腦與豆花是一回事兒,其實(shí)不然。?豆花的英文是?tofu?pudding,是指成形的膠凍?狀;豆腐腦的英文是?jellied?beancurd,意為?“不成形的凝膠狀”。
豆花的甜咸兩派
豆花最初就是個很家常的小吃,經(jīng)過流傳?演化,逐漸成了某些地區(qū)的特色小吃。與豆腐?腦一樣,豆花也分成甜、咸兩派。
甜豆花
以廣式豆花為代表,口感接近豆腐腦,偏?細(xì)軟,可用“絲滑”來形容。它常作為夏天冷?食,消暑解渴。廣東惠州的豆花相當(dāng)水嫩,汕?頭的豆花相對結(jié)實(shí)一些。
甜豆花最方便的吃法是撒上一把白糖,稍?微考究一點(diǎn)的加黑糖、蜂蜜桂花、玫瑰花等?料,時尚潮流一些的則加入煉乳或椰奶,也可?加芋圓、西米、紅豆、桃膠等小料。
更新穎的吃法是加巧克力醬制成巧克力豆?花,香港還有配以黑芝麻糊的芝麻糊豆腐花,?被戲稱為“太極豆腐花”。
咸豆花
在我國西南地區(qū)廣為流傳,可以說是川菜?中的一員。四川豆花又以自貢市富順縣所出的?最為知名,當(dāng)?shù)亟小八够▋骸薄盎茵x兒”。
川味豆花通常配麻辣鮮香的蘸水吃,特別?下飯,我在重慶吃的就是這種。
現(xiàn)在超市有賣專門的豆花蘸水,原料里少?不了郫縣豆瓣以及各種香辛料。除了蘸水,豆?花粉也可以買到,不需要自己泡豆子磨漿,加?水沖泡即可,非常方便。
相比甜豆花,咸豆花的加料更五花八門,?能玩出上百種花樣??梢哉f,只要能在其他菜?肴里加的料,都能加在豆花里。云南文山一帶?還有吃蕁麻菜豆花的飲食風(fēng)俗。
豆花無論甜、咸,都需當(dāng)天現(xiàn)做。如果放?久了,豆花會散,而如果一直加熱,豆花則會?變老成豆腐。
我國中原地區(qū)很少吃豆花。河北一帶俗稱?的“豆花”其實(shí)是一種打結(jié)的豆腐皮,因其外?觀類似麻花,因而得名。
甘當(dāng)配角
“東湖柳,姑娘手,金玉瓊漿難舍口”,這?句民謠形容的是流傳于陜西寶雞一帶的豆花泡?饃,“金”是饃、“玉”是豆花。豆花泡饃是寶雞?市鳳翔區(qū)的地方傳統(tǒng)名小吃,現(xiàn)已遍及陜西各?地的大街小巷。所泡之“饃”就是西北地區(qū)的?鍋盔。鍋盔烙制較厚、偏硬,正好用豆花湯軟?化。所謂“泡”,實(shí)際上是把鍋盔切成小片,用?豆?jié){煮軟;稍煮片刻后盛入碗內(nèi),將熱豆花舀?放其上,再澆以豆?jié){、佐以調(diào)料,加入的調(diào)料?可咸、可甜。
在四川,豆花常作為配菜,制成豆花魚、?豆花雞、豆花泥鰍、豆花牛腩、豆花酥肉等,?“巴適得板”。
川菜中的豆花魚做法類似酸湯魚,只不過?蓋澆在豆花上。魚一般用草魚,也可用鱸魚,?整魚或魚片都可以。
貴州人對豆花魚的喜愛程度一點(diǎn)也不輸四?川人。尤其是黔南的荔波,美食街上每家店都?打著“豆花魚”的招牌。不僅豆花可配魚,連?米飯、面條、米線都可以用豆花搭配。
面條煮在豆花湯里就是豆花面,這是貴州?遵義獨(dú)有的吃法。豆花面屬于湯面類,是當(dāng)?shù)?的傳統(tǒng)名小吃。如果將煮熟的面撈出,在貴州?叫“干餾”;撈出的面拌入油汪汪的醬料,就?是四川宜賓的燃面。赤水河邊的四川古藺離貴?州不遠(yuǎn),近些年來那邊流行吃干餾的豆花燃面?配豆?ji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