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海燕
課堂上,教師知道要“看”學生,然而這個“看”,大多只是“看向”,而不是“看見”。任務一、任務三的“讀”,教師看學生都在讀書,似乎沒人開小差,這只是“看向”。什么是“看見”?看見小明、小新已坐端正,捧起書,看見小林捧著書但沒有翻到要讀的那一頁……只有“看見”一個個的個體,才叫“看見”。那什么是“看清”呢?小明雙手捧書,眼睛緊緊盯著課本;小新自由讀,遇到卡頓會反復讀三遍;小林呢,遇到“攔路虎”直接跳過或者“難字讀半邊”混讀過去了……這就是“看清”。
任務二、任務四的“寫”,教師看學生都在答題,似乎沒人開小差,這只是“看向”。什么是“看見”?小明埋頭專心答題,小新字跡工整,小林跟同學借橡皮……只有“看見”一個個的個體,才叫“看見”。那什么是“看清”呢?小明讀題,筆尖指著題目,還圈畫關(guān)鍵詞;小新畫線,左手緊壓住尺子的中間,不讓尺子移動,線條直而流暢地畫在直尺上方;小林,徒手畫線,線條歪七扭八……這就是“看清”。
一堂課下來,能回想起多少個有關(guān)學生的細節(jié),就是有多少次“看清”。一節(jié)課下來想不起什么的,因為只有“看向”,沒有“看見”,更沒有“看清”?!翱聪颉保皇且暰€的方向;“看見”,只是眼里的目標;“看清”,才是心中有學生。
習課堂把70%的課堂時間還給學生讀、背、寫,所以“學生滿眼都是學習”;教師騰出了時間和精力,從教師的“教”轉(zhuǎn)向關(guān)注學生的“學”,所以“老師滿眼是學生”。習課堂之所以能“看清每一個”,是因為習課堂的結(jié)構(gòu)如此簡潔,這就能讓教師的注意力集中到每一個學生身上,看到一個個具體學生的具體行為,從而“看清每一個”學生。如此,習課堂的課堂表揚就能做到“具體的人+具體的事+具體的結(jié)論”,這樣的表揚才會落到學生的心坎兒上,才會激勵到身邊的同伴。
“看清學生”,是教師課堂專業(yè)能力的重要體現(xiàn)。
(作者單位:江蘇吳江經(jīng)濟技術(shù)開發(fā)區(qū)花港迎春小學)
責任編輯 郭艷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