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文倩
20世紀30年代,英國一些城市中心的街道被稱為“玩耍街”。政府修建這些街道的初衷,是希望在特定的時段將其作為非正式的游樂場使用。遺憾的是,英國的一項調查顯示,對“小時候是否有過每天在家門口快樂玩耍的經歷”這個問題給出肯定回答的比例,已經由之前的71%下降到如今的21%。原因多種多樣——對孩子生命安全的擔憂,家長寧愿孩子不出門或者少出門;城里雖有公共綠地和兒童游樂設施,但距離太遠,來回奔波讓人心力交瘁;或者孩子太小,出門一趟要帶很多東西,浩浩蕩蕩的,想想都累,家長也就懶得動彈了。
車水馬龍的市中心,漸漸失去了“初心”,孩子對快樂的簡單需求成了奢侈。本該無憂無慮玩耍的他們,只能天天宅在家里,把時間和童年交給電視和平板電腦。除了失去了可以被天空看見的快樂,活動量不夠也導致他們的身體素質出現問題,特別是肥胖和近視的比率越來越大。
2009年6月,英國布里斯托爾的兩位媽媽為了讓孩子能夠快樂玩耍而申請封街。她們在獲得許可后,把家門外的街道暫時封鎖,讓孩子們盡情玩耍。街道兩頭,家長們自發(fā)守衛(wèi),禁止車輛駛入。而后,她們開始琢磨把這項歷史悠久的活動重新普及。她們建立了網站,募集了資金,也為其他地方的人們出謀劃策,指導他們如何讓孩子在家門口享受童年。
這項活動勾起了一代人的美好回憶,也開展得如火如荼。布里斯托爾市議會發(fā)布了《玩耍街臨時規(guī)范》,允許當地居民每周將街道封鎖3個小時,讓孩子們享受無憂無慮的時光。最多的時候,當地有49個社區(qū)參與創(chuàng)立“玩耍街”,500多條街道上滿是孩子們奔跑的身影。這些被暫時封鎖的街道,在這個特殊的時間段里,唯一的作用就是成為孩子們盡情玩耍的樂園。不僅布里斯托爾,英國另外40多個城市也紛紛效仿,有些地方甚至會免費為大家提供玩具。
如今,走在英國的街道上,你可能會出其不意地撞見一條溢滿孩子歡笑聲的街道。家長在兩頭護衛(wèi),不同年齡段的孩子在街上開心玩耍。孩子們有的跳繩,有的玩呼啦圈,有的唱歌跳舞,有的做游戲,就連平時很少有機會參與社交活動的特殊兒童,也在家人的陪伴下出來享受屬于童年的快樂。
研究顯示,比起生活在普通街道的孩子,“玩耍街”的孩子們每天的中等強度運動和激烈運動大概多出了15分鐘。研究這種模式的學者欣慰地表示:“家門口的街道,是孩子一生所有旅行的開始?!辈粌H孩子們身心愉悅,家長也在這個過程當中認識了更多朋友,再也不像以前那樣,連自己隔壁住的是誰都不知道。整個社區(qū),變成了一個暖洋洋的大家庭。雖然,依舊會有一小部分人抱怨小孩太吵、開車不方便等,但對于住在街道上的大多數人來說,孩子們開心玩耍的場景,更多的是給他們帶來快樂和慰藉。
塵世喧囂,那些身在玩耍街的孩子如此美好。不由得想起一本書——《下鄉(xiāng)養(yǎng)兒》。書中講述了“菜鳥爸媽”如何讓“弱孩子”變強大的故事。我們可以從中領悟到“童年和自然能給予孩子的是無窮的精神源泉和思維寶藏”。
馮麗麗夫婦的女兒天天已經快八歲,曾經換過五個幼兒園,后來站在小學門口就恐懼到身體僵硬,晚上由于噩夢不斷而不敢睡覺……天天最終不得不暫時離開學校。而馮麗麗夫婦聽了老師的建議,帶著孩子到鄉(xiāng)下開始一種全新的生活。
一段時間后,天天開始和村里的孩子打成一片,進入正常社交。她每天買菜,做午飯,照料兩條狗、一只羊、若干雞鴨;她每天自己洗衣服,和父母一起砌墻、澆地、種菜;遇到問題不是“好像沒有一點力量,任何一個微小的挫折都能把她壓垮”,而是自己想辦法解決。在鄉(xiāng)下這個自由原始的天地里,她過上了順應自然、順應天性的“正?!鄙睿环N孩子本應有的生活。之所以稱之為“正?!鄙?,是因為它包含了正常生活所需的元素,比如社交,比如勞動。這些看似簡單的元素,在曾經的城市生活中是難以獲取甚至是長期缺失的。
天天住在城里,幾乎沒有玩伴。想和伙伴玩時,要一家家地敲門詢問,結果是因為小朋友要寫作業(yè)而一次次被拒絕。有時候她聽到小區(qū)樓下有孩子玩鬧的聲音,下去卻已經找不到了。這些場景對城里的孩子來說,再熟悉不過。一扇扇緊鎖的防盜門,隔斷了孩子們的小小心靈。而父母跟孩子在思維方式和語言上都不太一樣,還得處處讓著他們,長期相處的結果就是大人疲憊,孩子也不開心。
不過在鄉(xiāng)下,一切都變得簡單。家家戶戶的大門都是敞開的,孩子也是放養(yǎng)的。孩子們會大呼小叫地跨門而入,呼喚天天出來玩耍。不需要草坪、滑梯、益智玩具,孩子們在一起自娛自樂,木棍、泥土都是玩樂的道具。那種天性所釋放的快樂是城里的游樂場里很難找到的。難怪非洲部落流傳著一句諺語:“培養(yǎng)孩子,需要一個村莊?!?/p>
曾經在城里家中的天天,無非就是看動畫片、玩積木,大人陪著過家家、講故事。而在鄉(xiāng)下的生活里,她開始忙活起來,早起晨跑,安撫無人照管的小狗,樹林里放羊,燒柴做飯,用大盆洗衣……在這開闊的土地上,水倒在地上直接滲入泥土,家禽四處游走,自然的物景直入眼簾。這才是真實的生活場景。天天開始汲取大自然母親的能量,漸漸懂得了愛和責任——原來她需要力量和智慧來照顧比自己弱小的生命。更重要的一點是,面對塵埃和泥土,她不再心生畏懼,而是敞開胸懷接納所看到的一切。自信心是會生根發(fā)芽的,相較于電視、游戲,深邃的大自然給予心靈的才是豐厚的滋養(yǎng)。多么希望現在的孩子能像那只石破天驚的小石猴,受天地萬物日月精華的潤澤,而不是沉浸在各種虛擬的人造生活場景里,肩頭的責任似乎除了學習成績,別無其他。
書中的一家三口在鄉(xiāng)下生活了四年,后來,天天回到城里上學,品學兼優(yōu),和同學相處很好。在這個另類的育兒故事里,沒有北大哈佛的青年才俊,有的只是伺雞弄狗的日常細碎,然而透過這扇窗,我看到了大自然母親的無盡力量。
作家周國平在《城里的孩子沒有童年》一文中寫道:“今天的孩子已經越來越沒有童年。到各地走走,你會發(fā)現到處都在興建雷同的城鎮(zhèn),千篇一律的商廈和水泥馬路取代了祖先們修筑的土墻和小街,田野和村莊正在迅速消失。孩子們在這樣一種環(huán)境中成長,壓根兒沒有過同大自然親近的經驗和對土地的記憶,因而也很難在他們身上喚起對大自然的真正興趣了。有一位作家寫道,她曾帶幾個孩子到野外去看月亮和海,可是孩子們對月亮和海毫無興趣,心里惦記著的是及時趕回家去,不要誤了他們喜歡的一個電視節(jié)目?!?/p>
我是認同周國平的觀點的——一個人的童年,最好是在鄉(xiāng)村度過。因為“一切的生命,包括植物、動物、人,歸根到底來自土地,生于土地,最后又歸于土地”;因為“童年是生命蓬勃生長的時期,而鄉(xiāng)村為它提供了充滿同樣蓬勃生長的生命的環(huán)境”。城里的孩子,遠離了土地,自然也就遠離了土地上豐富的生命。所以,在一定意義上,城里孩子是沒有童年的?;蛟S,我們真是黃泥做成的小小人兒,只能靠著大自然母親的恩澤和哺乳,才能避免靈魂的干裂和坍塌,才能擁有光滑和細膩的感觸和體味。
如今,在喧囂的城里,孩子們被裹挾得只能從鋼筋水泥的縫隙里看世界;這個喧囂的成人世界里,連童音似乎都已不再流轉。因為,歌頌愛情和嘆息哀愁的歌已占據了孩子們的星空,在沒有聽到過《燭光里的媽媽》前,他們就已經會唱情歌了。這些年,作曲家們很忙,忙著賺錢,忙著養(yǎng)家,似乎沒什么好聽的新童謠問世,那幾首經典也沒有大人不嫌麻煩地為小孩去刻意播放了。因此,他們也就過早接受了那些唱著愛恨情仇的搖滾與嘻哈歌曲。顯然,過早地體會超越年齡的情感并不合適。
作為世間的成年游客,希望你能抽出幾分鐘,回味感受一下,陽光灑在兒時的你的頭上,腳丫子踩在細沙中的感覺。
(選自湖南工業(yè)大學中文系《鹿鳴》期刊,有刪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