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德成
我是第二次穿行山城巷了,離第一次來這里已經(jīng)有兩個年頭。那一次是初冬時節(jié),淺淺的寒意,薄薄的山霧,巷子和步道被江風(fēng)吹落的樹葉鋪成浪漫的樣子,每踩一步,都有清脆的聲音,像是踩在雪地里一樣。兩旁冬眠的草木被店鋪的熱情和溫馨覆蓋,還有零零星星的工匠在修補墻壁。一圈走馬觀花后,我找了家酒館小酌一杯,然后在夜色中離開了這里。這一次,雖然是夏日,但由于是雨后晴天,山青水碧,我的心情十分放松,又添一份厚重的感受。一條山城巷,半世故鄉(xiāng)情。
下車后從山腳的入口處進去,一步就踏上了刻滿歷史歲月的青石階。一塊又一塊疊起的層層梯坎,一直通往坡頂,多少臺階已沉陷在挑夫的腳下。每塊石板都被磨去了千張“皮”,溜溜滑滑的,滴上雨水后又是光光亮亮的。沿著梯坎向上的巖邊,生長著一棵又一棵碩大無比且樹形奇特的黃葛樹。有人說它,頭年幾月份栽下,就在第二年幾月份落葉,它便有了“懷舊之樹”“記憶之樹”美譽。它用臂膀擎天,覆蓋著從崖壁撐起的吊腳樓,和壽龜一起望月?!敖裉鞜o事去吃茶”的茶客,天天在這里悠然地望著江水緩緩流動……
橫亙的小巷老山城的縮影,轉(zhuǎn)個彎、拐個角,上個坡、下個坎,彌漫著的鄉(xiāng)愁,淡淡的,輕盈盈的,又是可觸摸的,仿佛又見到了愛情巷走出來的畫中人。瓦梁上長的草、屋檐上掛的藤、磚縫里蔓延的苔蘚,和著爬滿窗格的一縷縷花香飄灑在一座天街的上空。至今保留煙火氣的時間墻上,更有著詩意般的抒懷。“時間筑起了一道墻,回憶在上面摳出了一扇窗,我們穿越時空探尋山城巷過往……”
跨進第一道門,就有了觸摸歷史的感慨。這里是巷中巷深處的石朝門小院,朝門正上方刻著“長樂永康”四個大字,被歲月剝蝕,已顯模糊,但不失清代末期留下的匠心所向,那通高約4米、寬約2米的朝門依然讓人有肅立的敬畏和聯(lián)想。滿滿的希冀,歡樂常在,健康永駐,寄托著人們對生活的無限期待。接著,又走進“厚廬”,一座具有上海石庫門特點的住宅建筑,透過窗欞傾聽歷史的風(fēng)聲。
臨近中午,沿著走向“通遠門”的崖壁棧道,來到了“仁愛堂”舊址。站在忽然開闊的已是廢墟的仁愛荒野劇場里,殘存的一堵法式建筑墻上,掛著飛瀉而下的花瀑,依稀可見華麗的過往。至今,古木參天,尚存的歐式鐘樓,倚著墻邊,整體呈圓柱形,青灰的圓形墻上裝飾有象牙白羅馬柱,拱形窗洞上的歐式欄桿更顯小塔樓的精致。
讓我吃驚的是,竟然在小巷子里發(fā)現(xiàn)了一個保存完好的金馬寺小學(xué)舊址,看著整潔的水泥地面、磚墻瓦房、斑駁磨損的課桌椅、水泥板乒乓球臺,我似乎一下子穿越回了我的童年時代。校內(nèi)還有一個山城巷故事館,是重慶市文物保護志愿者開設(shè)的展館,里面陳列著志愿者們走街串巷收集的關(guān)于山城巷的故事和物件。感激志愿者們對這座城市的熱愛,讓更多人了解山城巷的過往,讓山城巷彌久歷新,在時光里鮮活依舊。
我還會再來山城巷,沏一杯茶,從清晨到日暮,靜靜地坐在一棵黃葛樹下,等候路上一盞盞燈亮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