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從敦煌卷子《伍子胥變文》看唐代民間“忠”倫理

      2023-07-13 22:00:39李悅鄭煒明
      敦煌研究 2023年3期
      關(guān)鍵詞:唐代倫理

      李悅 鄭煒明

      內(nèi)容摘要:敦煌卷子《伍子胥變文》是根據(jù)伍子胥故事改編的一篇民間文學作品,在唐代傳唱度極高,反映出唐代民眾的某些倫理價值觀念。通過研究《伍子胥變文》,我們可以了解唐代對于“忠”真正的倫理價值取向,并發(fā)現(xiàn)唐代民間所倡導的“忠”的獨特之處,有助于推進敦煌學和中國倫理思想史的研究。

      關(guān)鍵詞:敦煌卷子;《伍子胥變文》;唐代;忠;倫理

      中圖分類號:K877.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0-4106(2023)03-0125-09

      A Study on the Folk Ethics of Loyalty in the Tang Dynasty Based

      on the Text Wu Zixu Bianwen in Dunhuang Documents

      LI Yue? ZHENG Weiming

      (School of Philosophy, Heilongjiang University, Harbin 150080, Heilongjiang)

      Abstract:The text Wu Zixu Bianwen recorded in Dunhuang manuscripts is a revised work of folk literature based on the story of Wu Zixu which was spread widely in the Tang dynasty. The story is particularly notable for reflecting many of the ethical values and concepts important to folk society in the Tang dynasty. Research on Wu Zixu Bianwen can clarify the true ethical content and orientations of “l(fā)oyalty” (zhong 忠) in the Tang dynasty, identify the unique aspects of this ethical concept as understood by regular people at the time, and promote further research on the history of Chinese ethical thought in Dunhuang studies.

      Keywords:Dunhuang manuscripts; Wu Zixu Bianwen; Tang dynasty; loyalty; ethics

      《伍子胥變文》是在《左傳》《史記》《吳越春秋》等史書記載的歷史人物伍子胥相關(guān)內(nèi)容的基礎(chǔ)上,經(jīng)過民間藝人反復傳唱、加工潤色而成的唐代的變文作品,是記載伍子胥故事最豐富的作品。其原卷殘損,部分內(nèi)容殘缺,但并不影響伍子胥故事內(nèi)容的完整性?!段樽玉阕兾摹返膭?chuàng)作經(jīng)歷了從春秋時期歷史上的真實事件到唐代民間講唱文學作品的變化過程,其內(nèi)容已經(jīng)與史料記載的春秋時期的歷史事實相去甚遠?!段樽玉阕兾摹分阅軌蛟谔拼耖g傳唱,并非是春秋時人伍子胥的歷史事跡完全符合唐代民間的大眾心理,而是因為據(jù)史料記載的伍子胥的人物事件改編而來的《伍子胥變文》的故事情節(jié)更符合唐代民間大眾的倫理觀念與價值取向,實際上是唐代民間倫理的一種反映。

      古代民間倫理是相對于官方正統(tǒng)倫理而言的,它與官方正統(tǒng)倫理存在著差異和斷層,但更能反映普通民眾倫理生活的真實面貌。古代民間倫理幾乎不存在于官方正統(tǒng)文獻經(jīng)史子集或史書內(nèi),卻廣泛存在于民間豐富多彩的俗文學文化載體之中。古代民間倫理與官方正統(tǒng)倫理共同構(gòu)成了中國傳統(tǒng)倫理文化,甚至在某種程度上來說,古代民間倫理更能夠反映中國傳統(tǒng)倫理文化的真實面貌,然而以往的中國傳統(tǒng)倫理文化研究中卻被或多或少地忽視了。我們嘗試通過對《伍子胥變文》所體現(xiàn)的一個重要方面——“忠”倫理——進行全面的梳理分析,把握唐代民間有關(guān)于“忠”倫理的價值取向,發(fā)現(xiàn)唐代民間所倡導的“忠”倫理的獨特之處,為我們今天的倫理建構(gòu)提供啟示。

      一 《伍子胥變文》簡介

      《伍子胥變文》在敦煌寫卷中為4卷,均無題,題名乃是依據(jù)故事內(nèi)容擬題的,凡4卷編號如下:甲卷P.3213;乙卷S.6331;丙卷S.328;丁卷P.2794。甲卷存故事開端部分,乙卷僅存12行且有6斷行,丁卷存兩節(jié)內(nèi)容但皆在丙卷所存范圍內(nèi)。《伍子胥變文》的大部分故事內(nèi)容都存于丙卷。敦煌寫卷由王重民等六位先生進行了輪校,收錄于《敦煌變文集》中,而后項楚先生又對《敦煌變文集》中漏校或誤校之處加以補充或改正,使之更加完善,收錄于《敦煌變文選注》一書中。本文主要是對該篇作品的內(nèi)容進行思想性研究,因此選用了項楚先生收錄于《敦煌變文選注》一書中的版本為底本,以規(guī)避原卷中字多錯訛、多俗字別字等障礙。

      《伍子胥變文》是以伍子胥為父兄報仇為線索展開的。在《伍子胥變文》中,伍子胥的父親伍奢效忠于楚國,哥哥伍子尚效忠于鄭國,伍子胥則效忠于梁國。伍奢因不滿其所事君主楚平王與子爭妻的無道行為而直言進諫:“臣今見王無道,慮恐失國喪邦。忽若國亂臣逃,豈不由秦公之女!與子娶婦,自納為妃,共子爭妻,可不慚于天地!此乃混沌法律,顛倒禮儀。臣欲諫交,恐社稷難存!”[1]這使得楚平王面慚失色,羞見群臣,招致了楚平王的不滿,進而又被奸臣魏陵算計,最終引來殺身之禍。在伍奢被斬首之前,他的長子伍子尚收到楚國來信,信上以其父口吻命其赴楚救父于危難,子尚遂趕赴梁國,告知其弟子胥欲一同前去:“今為平王無道,信受佞臣之言,囚系慈父之身,擬將嚴峻。吾今遠至,喚弟相隨。事意不得久停,愿弟急須裝束?!保?]9然而子胥說:“平王無道,乃用賊臣之言,囚禁父身,擬將誅剪。見我兄弟在外,慮恐在后仇怨,詐作慈父之書,遠道妄相下脫。”[1]9因此并未與其兄一同前往楚國,而后其兄去往楚國即被捉拿下獄,與其父伍奢同被楚王誅戮。伍子胥謂楚國使者:“卻回報你平王道:即日興兵報父仇?!保?]11楚王怒而出敕下重賞捉拿伍子胥,敕曰:“如能捉獲送身,賞金千斤,封邑萬戶。隱藏之者,法有常刑。先斬一身,然誅九族。”[1]12伍子胥被迫走上逃亡之路,先后在浣紗女、姐姐、妻子與漁人的幫助下幾經(jīng)輾轉(zhuǎn)到達吳國,終為吳王所用,拜為匡輔大臣,其為臣志節(jié),兢兢業(yè)業(yè),令君臣百姓皆稱贊,因此在五年后得到復仇機會,吳王同意興兵討伐楚國,而此時楚平王已亡,伍子胥遂殺其子楚昭王與奸臣魏陵,為其父兄報仇雪恨,并對在他逃亡途中幫助過他的人或家人報了恩,心愿終了?;貒?,伍子胥被吳王立為吳國宰相,后越王勾踐討伐吳軍,伍子胥英勇奮戰(zhàn),越王不敵,只得退兵。吳王死后,太子夫差繼位,伍子胥在為其解夢時因逆耳忠言直諫而被夫差賜死,子胥死后不久,越王再次征討吳國,吳國不敵越國,陷入岌岌可危之地(變文后文殘缺)。

      二 從《伍子胥變文》看唐代民間

      “忠”倫理的價值取向

      “忠”在春秋時期被認為是一種美德,“忠,德之正也”[2]。在人際關(guān)系中,“忠”最初是指雙方相互的道德要求,但隨著社會的變革與發(fā)展,“忠”的含義與要求也發(fā)生了變化,圍繞“忠”倫理而分化產(chǎn)生了“忠孝”“忠君”“忠諫”“忠貞”等道德觀念,這一分化過程同時也是中國君主專制制度逐漸確立和迅速發(fā)展的過程。在統(tǒng)治集團逐漸占據(jù)主導地位并突破了原始血緣關(guān)系的圈子后,他們所倡導的“忠”倫理的道德準則與民間大眾關(guān)于“忠”倫理的道德觀念所產(chǎn)生的分層與隔膜越來越明顯。《伍子胥變文》中有大量的對父子、君臣、夫妻三對關(guān)系的情節(jié)描寫與人物對話,通過研究這些材料,可以基本了解唐代民間對于“忠”倫理道德觀念的頌揚與批判尺度,明了其與官方所倡導的“忠”倫理的異同之處,把握支配普通民眾思想和行為的真實的“忠”的倫理精神。

      (一)忠孝觀

      “忠”與“孝”在古代是兩種并列的倫理道德規(guī)范,但二者之間也存在著矛盾與沖突。正如張錫勤先生所說:“在中國古代社會生活中,事親與事君、利親與利君、順親與順君,亦即忠與孝的矛盾是難以回避的。在兩者發(fā)生沖突時,古人時常發(fā)出忠孝難以雙全的感嘆。如何圓滿處理忠孝的矛盾,成為擺在古人面前的一大難題。”[3]在《伍子胥變文》中,伍奢長子伍子尚在得知楚平王將其父囚禁后,立即與其所事的君主鄭王請示欲救其父,鄭王的態(tài)度是:“不救父愆,何名孝子?卿須急去,更莫再三?!保?]9于是即刻辭別了鄭王,星夜奔赴去救父親。在這里可以看出,唐代民間大眾對于作為一國之君的鄭王持有的“孝高于一切”的態(tài)度以及伍子尚毅然選擇了“孝”先“忠”后的行為是十分令人贊賞的。并且,伍子胥在面臨“君殺臣父,臣當如何”的問題時,他的做法是為報殺父之仇,不惜借敵國之兵破故國之都城,甚至鞭君主之尸以泄憤。唐代民間能夠如此傳誦《伍子胥變文》,可見在民間大眾心里,伍子胥的行為不但不應受到有悖于“忠”的譴責,反而值得贊揚,反映出了“孝高于一切”的觀念在民眾之間是很流行的。然而與此不同的是,事實上唐代以來的統(tǒng)治集團重“忠”的傾向是非常明顯的,“忠”作為一種政治倫理,成為維系政權(quán)的最重要的手段之一。在“忠”與“孝”的順序問題上,唐代統(tǒng)治者們都不約而同地采取了一種先“忠”后“孝”的態(tài)度。武則天認為,子可以無父,但臣不可無君,國更不可一日無君。她在《臣軌·至忠章》中明確表示:“欲尊其親,必先尊于君,欲安其家,必先安于國。故古之忠臣先其君而后其親,先其國而后其家。何則?君者,親之本也,親非君而不存;國者,家之基也,家非國而不立?!保?]唐代統(tǒng)治集團著力向臣民宣示他們“先君而后親”的倫理價值選擇,與臣民普遍的“孝大于忠”的倫理觀念之間是有分歧的,然迫于權(quán)勢壓力,民間大眾只能借助民間文學的方式來表達他們自己的倫理主張,《伍子胥變文》實際上代表了唐代民間“忠孝”觀的倫理價值選擇。

      (二)忠君觀與忠諫觀

      “忠者,臣德也”[5]。在戰(zhàn)國以后,“忠”的對象逐漸偏向于君,“忠”成為對臣的一種道德要求。又因為國為君之國、民為君之民,因此,“忠君”觀中包含了“忠國”、愛民等內(nèi)容,同時,諫諍成為臣“忠”于其君的一種重要表現(xiàn)方式。然而在“忠君”與“忠國”之間、諫諍易折與君權(quán)至上之間依然存在著矛盾的一面。在《伍子胥變文》中,伍奢與其兩個兒子子尚、子胥都是“忠君”形象的化身,文章開篇即有交代,伍奢“文武附身,情存社稷。手提三尺之劍,清(寄)托六尺之軀。萬邦受命,性行淳直,儀節(jié)忠貞,意若風云,心如鐵石,恒懷匪懈,宿夜兢兢。事君(馴)致為美,順而成之;主若有愆,犯顏而諫”[1]3。他的兩個兒子“一事梁國,一事鄭邦,并悉忠貞,為人洞達”[1]3。然而,伍奢卻因“忠”于君主和國家,指責楚王共子爭妻的做法顛倒禮儀,且不利于社稷,直言忠諫,最終連同其長子伍子尚一起被下獄處死;伍子胥更是將“忠君”發(fā)揮得淋漓盡致,他在逃亡到吳國被吳王收留后,“夙夜兢兢,事君終無二意……子胥治國一年,風不鳴條,雨不破塊。治國二年,食(倉)庫盈益(溢),天下清泰,吏絕貪殘,官僚息暴。治國三年,六夷送款,萬國咸投。治國四年,感得景龍應瑞,赤雀銜書,芝草并生,嘉禾合秀。耕者讓畔,路不拾遺。三教并興,城門不閉。更無呼喚,無徭自活。子胥治國五年,日月重明,市無二價,貓鼠同穴,米麥論分,牢獄無囚。競說君臣道合,遠近宣贊,愧荷伍相之功。百姓皆詣子胥之門:‘愿與伍相為兵伐楚”[1]64。正是因為伍子胥的“忠君”愛民之心,他才獲得了討伐楚國,為父兄報仇的機會。

      在太子夫差繼位為吳王后,伍子胥依然盡忠職守,擔憂虎視眈眈的越國對吳國不利,試圖通過為吳王解夢來提醒吳王要小心越國?!盃枙r吳王夢見殿上有神光,二夢見城頭郁郁蒼蒼,三夢見城門交兵門戰(zhàn),四夢見血流東南”[1]90。子胥解夢道:“臣解此夢,是大不祥……王夢見殿上神光者有大人至;城頭郁郁蒼蒼者荊棘備(被);南壁下有匣、北壁下有匡者王失位;城門交兵戰(zhàn)者越軍至;血流東南者尸遍地?!保?]90然而吳王夫差聽后大怒,下令其自殺。伍子胥自殺后,吳王也因沒有聽其勸告而自食惡果,吳國被越國攻打,兵臨城下之時吳王才意識到伍子胥實為忠臣,但為時已晚。

      可以看出,在《伍子胥變文》中,父子三人雖為忠臣,最終卻都落得了喪命的下場,“忠”完全是作為臣子單方面的義務(wù),對君主的道德品質(zhì)卻沒有絲毫要求。君尊臣卑這種不平等的關(guān)系正是唐代民間大眾所怨懟的,但卻無力改變統(tǒng)治者們用“忠”來維護這種絕對君權(quán)的局面,因此他們才會將這種不滿的情緒以變文的形式表達出來。在《伍子胥變文》中,楚國和吳國都因為君主殺害了忠臣而最終導致喪國,唐代民間大眾對《伍子胥變文》的傳誦一方面是為了提醒統(tǒng)治者要以德配位,臣民即使盡忠于君主、國家,但若君主道德有失,依然會失去天下;另一方面又警示統(tǒng)治者諫諍的重要性,諫諍在唐朝時已十分盛行,但歷史上因諫諍而遭到殺身滅族之禍的事例屢見不鮮,因此臣民們依然存在著顧慮,以此來提醒統(tǒng)治者諫諍的目的是維護國家安穩(wěn)、矯正君主過失,是“忠”的表現(xiàn),若對諫諍之臣怒而處死,將會鑄成大錯,造成無法挽回的災難。

      (三)忠貞觀

      “忠貞”是一種節(jié)操,是一種氣節(jié)。它既是對君主或?qū)ι霞壍闹艺\與貞操,也是夫婦之間的忠誠與貞操,要求“忠臣不事二君”和“貞女不事二夫”,為臣者與為妻者應當從一而終?!段樽玉阕兾摹分形樽玉阆仁铝簢?,后事吳國,卻并未遭到非議,仍被委以重任,官至宰相。伍子胥的妻子在伍子胥逃亡之時與其相見,仍對他不離不棄,在伍子胥復仇成功迎她回家之時也表明態(tài)度,認為不能與伍子胥共患難,于其有愧:“夫妻義重,望君結(jié)死同生。君乃先辱不輕,妾即后嫌不受。貧賤不相顧盼,富貴何假提攜?不貪寵祿榮華,愿君知兒懷抱!”[1]83后因伍子胥隔門叩頭拜謝,其妻知其懇切,才開門接受,與他恩愛如常??梢钥闯?,唐代民間大眾在傳誦《伍子胥變文》之時對于“忠貞”觀所持有的態(tài)度分別是支持或至少不反對“一臣可侍二主,貞女不事二夫”的忠貞觀的,伍子胥與其妻子在唐代民間分別是忠烈之士與貞節(jié)之婦形象的化身,這與唐代官方所倡導的忠貞觀既有相同,又有不同:其一,唐代官方雖也反對忠臣不事二主的忠臣觀,但卻不提倡伍子胥式忠臣,在唐代類書《勵忠節(jié)鈔》中,“忠”被分為上中下三等:“周公于成王可謂大忠也,管仲于桓公可謂次忠,子胥于大(夫)差可謂下忠矣?!保?]也就是說,能夠以大道指導君主,使君主名垂后世,個人亦揚名立功者可稱得上是“大忠”;能夠以德行輔佐君主,成就事業(yè)的可稱為“次忠”;而伍子胥這種因方式過激導致自身受到誅戮并且君亡國喪的只能是最低等的“下忠”,是不值得效仿的。唐代君主所倡導的“忠”觀念中,為臣者以道、以德輔佐君主,外能成就君主美名,內(nèi)能建功立業(yè)、實現(xiàn)個人價值,才可稱得上是“忠君”。忠臣不事二君的“忠貞”并不是君王想要臣子所達到或追求的目標。其二,在唐代,貞婦雖受提倡、表彰,但在全社會來看并未形成風氣,有人根據(jù)《古今圖書集成·閨媛典·閨節(jié)部》的記載作了這樣的統(tǒng)計,兩漢節(jié)婦年均為0.05人,魏晉南北朝年均為0.09人,隋唐年均為0.1人,兩宋年均為0.48人,元年均為4.66人,明年均為93.34人,清初順治、康熙兩朝年均竟達到120人[3]125??梢钥闯?,唐代是不以女子再嫁為非的,無論是官方還是民間都持有開放的態(tài)度,不強制要求女子“忠貞”于其夫。

      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唐代民間頌揚的“忠”倫理與官方倡導的“忠”倫理是異大于同的:在忠孝觀上,唐代民間提倡“孝大于忠”,而唐代官方主張“先忠后孝”;在忠君觀上,唐代民間期望君主注重德性,躬行君道,主張臣民對君的效忠應以君主有道有德為前提。相應地,在忠諫觀上,唐代民間期望君主能夠悉心接受或鼓勵直言進諫的行為,不因觸犯圣怒而殺害忠臣,而唐代統(tǒng)治者雖認同此兩觀點,但生殺大權(quán)卻始終掌握在他們手中,臣民的性命依然只在統(tǒng)治者的一念之間。在忠貞觀上,一方面,唐代民間普遍認為“一臣可侍二主”,唐代統(tǒng)治者也不要求以“忠臣不事二君”作為臣子原則;另一方面,唐代無論是民間還是官方都不要求“貞女不事二夫”。

      究其原因:第一,一方面唐代君主雖然也倡導“孝”的重要,但根本上說是由于古代父權(quán)與君權(quán)相互依存、無法割裂的緊密關(guān)系使得統(tǒng)治者必須力圖將“忠”“孝”并重,才能保持國家穩(wěn)定和諧。如果面臨“忠”“孝”難以雙全的情況,統(tǒng)治者仍然是主張“孝”要服從于“忠”的,在君主專制制度下產(chǎn)生的官方倫理提倡“孝”是以不違背“忠”為前提的,這樣才有利于維持其統(tǒng)治地位的相對穩(wěn)定。而另一方面,由于思想意識的歷史慣性,唐代民間大眾受先秦以來的重“孝”傳統(tǒng)影響依然很大,“孝高于一切”的觀念根深蒂固,難以馬上轉(zhuǎn)變,由此導致了落差,造成了民間倫理與官方倫理之間在“忠孝”觀上的不同。第二,唐代君主所倡導的“忠君”觀中雖然包含忠國、愛民的因素,但由于君主權(quán)力的日益鞏固,大一統(tǒng)格局的日益穩(wěn)定,統(tǒng)治集團不可避免地產(chǎn)生了“朕即國家”的至高無上的獨尊情緒,從而愈發(fā)要求臣民對其唯命是從,“忠”從君臣雙方相互的道德要求轉(zhuǎn)變?yōu)槌济駟畏矫娴钠媪x務(wù),臣民喪失了自主人格而被要求對君主絕對順從。相應地,在“忠諫”問題上,臣民雖有進諫的權(quán)力與義務(wù),但人微言輕,無法掌握自己進諫后的命運,如此便出現(xiàn)了臣民對進諫的恐懼情緒,只能從側(cè)面提醒統(tǒng)治者擁有虛懷納諫的氣量對維系國家長治久安的重要作用。第三,唐代民間倫理與官方倫理所倡導的忠貞觀之所以能夠大體上保持一致,同大于異,主要是因為其對唐代統(tǒng)治者穩(wěn)定政局、鞏固君權(quán)的作用并不大,這一時期的“忠”政治倫理并未像宋代以后那樣絕對化,尚未被論證為天然合理性,唐代的君主又多是通過弒兄逼父等違背倫理道德的行為來獲取皇位的,因此他們?yōu)榱遂柟套约旱幕饰?,論證自己得天下的正當性,從“忠貞”與否的角度講,統(tǒng)治者們更重視的是以標榜仁義來掩蓋自身的負面形象,以寬容大度的有道之君的形象來完善自身德性,凝聚人心。

      唐代民間大眾所頌揚的“忠”倫理與官方倡導的“忠”倫理之間的異大于同,不僅反映出了在君主專制制度下民眾生活受壓迫、喪失獨立人格的一面,同時也反映出了“忠”倫理隨著君主專制制度的發(fā)展已與其本義漸行漸遠。在今天,我們以民間文學為底本,回顧中國傳統(tǒng)道德重要范疇之一的“忠”倫理,是要摒棄其在君主專制制度下腐朽、糟粕的一面,尋回其本義,并挖掘出其有利于社會建設(shè)的一面,消除一些人對“忠”倫理的誤解,重建新時代的“忠”倫理觀。

      三 從《伍子胥變文》與《史記·伍子胥

      列傳》的差異看唐代民間“忠”倫理

      伍子胥故事在《左傳》《史記》《吳越春秋》和《越絕書》中都有所記載,其中《史記》作為二十四史之首,被歷朝歷代納為正統(tǒng),是為“正史”?!妒酚洝肪?6《伍子胥列傳》中,詳細記載了伍子胥故事,通過對比其與《伍子胥變文》中伍子胥故事的異同,更能清楚地發(fā)現(xiàn)唐代民間“忠”倫理的特色。由于《伍子胥變文》和《史記·伍子胥列傳》都主要是以伍子胥的父兄被殺害后伍子胥出逃為線索展開的,因此本文試從伍子胥出逃后二文主要情節(jié)的不同加以梳理比對(表1)。

      通過表1比對可以看出,《伍子胥變文》與《史記·伍子胥列傳》在主要情節(jié)上便有很大不同,實際上,《伍子胥變文》無論是在伍子胥人物形象的塑造上還是在伍子胥復仇故事的描繪上都與《史記·伍子胥列傳》中相去甚遠?,F(xiàn)總結(jié)如下:

      首先,《伍子胥變文》中只有兩處故事情節(jié)在《史記·伍子胥列傳》中有所記載。

      一是伍子胥在逃亡至吳楚之境欲渡江時遇一漁人相助,《史記·伍子胥列傳》載:“至江,江上有一漁父乘船,知伍胥之急,乃渡伍胥。伍胥既渡,解其劍曰:‘此劍直百金,以與父。父曰:‘楚國之法,得伍胥者賜粟五萬石,爵執(zhí)珪,豈徒百金劍邪!不受。”[7]1927而《伍子胥變文》對這一情節(jié)又多有渲染與改編,漁人不但幫助伍子胥渡江,還在渡江前返回家中為伍子胥拿取食物,這一行為引起伍子胥的懷疑,是否漁人要去告發(fā)他,但最終漁人回來找他,體現(xiàn)了漁人言而有信并且真心實意助伍子胥逃亡,“觀君艱辛日久,渴乏多時,不可空腸渡江,欲設(shè)子之一餐。吾家去此往返十里有余,來去稍遲,子莫疑怪……其漁人乃取得美酒一壺,魚肉五斤,薄餅十番,飯攜一罐,行至船所”[1]42。漁人還為伍子胥的逃亡計劃出謀劃策,“漁人問曰:‘只今逃逝,擬投何國?子胥曰:‘擬投越國。漁人曰:‘子投越國,越國與楚和順,元不交兵,慮恐捉子送身,懷報仇心不達。子投吳國,必得流通。吳王常與楚仇,兩國不相和順。吳與楚國數(shù)為征戰(zhàn),無有賢臣,得子甚要。子胥問船人曰:‘吳國如何可投得?船人曰:‘子至吳國,入于都市,泥涂其面,披發(fā)張狂,東西馳走,大哭三聲。子胥曰:‘此法幸愿解之。船人答曰:‘泥涂其面者,外濁內(nèi)清;大哭三聲,東西馳走者,覓其明主也;披發(fā)在市者,理合如斯也。吾非圣人,經(jīng)事多矣。子胥蒙他教示,遂即拜謝漁人”[1]43-44。而漁人最終在幫助伍子胥渡江后覆船而死??梢钥闯?,《伍子胥變文》中漁人這一角色不僅不為平王的重賞所誘惑,還真心誠意地幫助伍子胥策劃逃亡路線與投靠吳國的方法,如果沒有漁人的幫助,伍子胥不會順利地到達吳國并受到吳王重用,漁人最終的悲壯赴死也代表了他堅決支持、幫助伍子胥,甚至不惜犧牲自己的生命。

      二是伍子胥伐楚時為父兄報仇一事?!妒酚洝の樽玉懔袀鳌份d:“及吳兵入郢,伍子胥求昭王。既不得,乃掘楚平王墓,出其尸,鞭之三百,然后已?!保?]1929鞭尸三百的典故即出自此處。而在《伍子胥變文》中,伍子胥的報仇手段則被描寫得更加殘忍。他在破楚后活捉楚昭王與奸臣魏陵,并“取得平王骸骨,并魏陵、昭帝,并悉總?cè)⌒母?,行至江邊,以祭父兄靈曰:‘小子子胥,深當不孝,父兄枉被誅戮,痛切奈何!比為勢力不加,所以蹉跎年歲。今還殺伊父子,棄擲深江,奉祭父兄。惟神納受?!玉慵懒?,自把劍,結(jié)恨之(尤)深,重斬平王白骨;其骨隨劍血流,狀似屠羊。取火燒之,當風揚作微塵。即捉劍斬昭王,作其百段,擲著江中,魚鱉食之,還同我父”[1]67(圖1)。這與《史記》記載相去甚遠,在《史記·伍子胥列傳》的記載中,伍子胥并沒有尋得楚昭王,最終只以楚平王作為其復仇的對象,而在《伍子胥變文》中伍子胥不僅掘楚平王之墓,還生擒了楚昭王與魏陵,對三個復仇對象都進行了徹底的報復。這種殘忍手段的描寫雖然過于夸張,但卻將伍子胥有仇必報的決心體現(xiàn)得淋漓盡致,仿佛創(chuàng)作者本人也體驗到了這種通過報仇而獲得的快感。

      其次,《伍子胥變文》中有多處故事情節(jié)是《史記·伍子胥列傳》中未曾記載或與之有很大差異的。如表中所述:

      一、《伍子胥變文》以大量篇幅描寫他在逃亡途中乞食于浣紗女、他的姐姐和他的妻子,以及他的兩個侄子意圖告發(fā)他,他在打勝仗后回國路上有恩報恩、有仇報仇等情節(jié),在《史記·伍子胥列傳》并無記載。

      二、《伍子胥變文》中伍子胥出仕吳國以及伐楚的過程自始至終都十分順利。他在吳國為臣志節(jié),治國有方,受到吳國百姓的擁護而順利伐楚,且伍子胥英勇過人,在他的帶領(lǐng)下,吳軍一路所向披靡。但在《史記·伍子胥列傳》中,卻并非如此順遂。

      此外,《伍子胥變文》大量荒誕、夸張的故事情節(jié)在作為正史的《史記·伍子胥列傳》中是不可能存在的。例如:

      在與阿姊離別后,伍子胥通過占卜得知他的兩個外甥子安、子永正前來追捕他,他利用法術(shù)來趨避的情節(jié):“行得廿余里,遂乃眼■耳熱,遂即畫地而卜,占見外甥來趁。用水頭上攘(禳)之,將竹插于腰下,又用木屐倒著,并畫地戶天門,遂即臥于蘆中,咒而言曰:‘捉我者殃,趁我者亡,急急如律令!”[1]28

      在漁人幫助他渡江時,伍子胥因漁人不愿接受他贈予的寶劍,遂將寶劍擲于江中而發(fā)生奇特現(xiàn)象的情節(jié):“遂擲劍于江中,放神光而煥爛。劍乃三涌三沒,水上偏偏(翩翩)。江神遙聞劍吼,戰(zhàn)悼涌沸騰波,魚鱉忙怕攢(鉆)泥,魚龍奔波透出。江神以手捧之,懼怕乃相分付?!保?]43

      在發(fā)兵伐楚的路上,伍子胥帶領(lǐng)的軍隊聲勢十分浩大,令天上、林間的動物都感到害怕:“狐兔怕而爭奔,驚龍馳而競竄?!保?]65-66

      在江邊祭祀父兄時,伍子胥的行為感天動地,引起了自然界的種種反應:“感得日月無光,江河混沸。忽即云昏霧暗,地動山摧。兵眾含啼,人倫凄愴,魚龍飲氣,江水不潮,澗竭泉枯,風塵慘烈。”[1]67

      總之,《伍子胥變文》相對于《史記·伍子胥列傳》的故事情節(jié)上的種種變化表明,《伍子胥變文》中無論是對伍子胥人物形象的塑造,還是對伍子胥復仇故事情節(jié)的編排,都是按照民間的標準來設(shè)定的。伍子胥弒君犯上以報父兄之仇的行為以及斬骨鞭尸的過激手段是不為正統(tǒng)所容的,但在民間的倫理道德觀念中卻是合情合理,甚至是為道義所驅(qū);伍子胥投金于浣紗女自沉之處、策漁人之子為楚帝、對占卜和咒語這類法術(shù)的運用以及與自然界的奇特感應等不合理的荒誕故事情節(jié)是為正統(tǒng)史家所詬病的,但在民間文學作品中卻普遍存在著。我們能夠在《伍子胥變文》中這位迥異于正統(tǒng)的“民間英雄”伍子胥的身上,看到唐代民間倫理道德觀念的深刻印記?!段樽玉阕兾摹纷鳛橐黄甲訉鲝统鸬墓适?,尤其對正統(tǒng)倫理觀念中的“忠”有著巨大的沖擊力。我們也能夠在《伍子胥變文》看到唐代民間“忠”倫理的獨特之處,可歸納但不局限于以下兩點:

      其一,“忠”于天道。在古代,天道不僅指天地日月的運行、自然現(xiàn)象的變化等規(guī)律,還具有天命、天意以及人依照其所效法的人與人之間的人倫道德之意。在《伍子胥變文》中,伍子胥的身份是一名臣子,而其復仇的對象楚平王卻是一國之君,這樣的復仇不僅沒有遭到民眾們的批判,反而能夠受到民眾的擁護與支持,其原因就在于在民眾的倫理觀念中并非是一味地“忠”于人君,而是“忠”于天道。正如孟子所謂:“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保?]在《伍子胥變文》中,楚平王與子爭妻,殺害忠臣,所做之事有違天道,在民眾們看來是一個昏淫的無道之君,因此失去了民眾們的擁護;而伍子胥則成為替天行道的化身,他的復仇之業(yè)在民眾心里合乎天道,因此受到了以浣紗女和漁人為代表的民眾們的支持。

      其二,“忠”于民心。相比于無益于民眾生活的君道國法,唐代民眾實際上更加“忠”于的是自己內(nèi)心的期許。在《伍子胥變文》中,從社會層面來看:一方面,伍子胥有恩報恩、有仇報仇的快意恩仇觀符合民眾內(nèi)心對社會生活中“義”的期許;另一方面,伍子胥在吳國時治國有方,所做之事有益于社會的繁榮與發(fā)展,也滿足了民眾內(nèi)心對社會生活中“利”的追尋。從家庭層面來看,伍子胥為父兄報仇這件事獲得了以他的姐姐與妻子為代表的家庭成員的支持,并期盼著他能早日復仇成功,反映出了唐代民眾心中對出于孝道的正義復仇行為的認可。由此可知,在唐代民眾的生活領(lǐng)域,若一個人所做之事有益于社會,有益于家庭,符合于民眾內(nèi)心對“義”與“利”的期許,那么他就會成為民心所向的人;相應的,一個人若想獲得民心,那就要做有益于社會和家庭之事,合乎于民眾心中對“義”與“利”的判斷準則。

      四 余 論

      通過對《伍子胥變文》的研究可知,唐代民間倫理文化中的“忠”相較于唐代官方所倡導的“忠”而言具有獨特性和進步性,其中蘊含的正義、民本、孝道等因素,對當代的倫理建構(gòu)具有啟發(fā)意義。第一,“忠”于國家、“忠”于人民:“臨患不忘國,忠也?!保?]693重民思想是我國自古以來的優(yōu)良傳統(tǒng),“民為邦本,本固邦寧”[9]。在當代,人民是國家的主人,“忠”于國家與“忠”于人民具有內(nèi)在統(tǒng)一性。第二,“忠”于家庭。中國人自古至今都有著濃重的家庭觀念,孟子說:“天下之本在國,國之本在家。”[8]181家庭倫理是中國傳統(tǒng)倫理的核心,其他社會倫理均由此展開、發(fā)散、延伸。孝順父母、夫妻和順、友愛兄弟等都是“忠”于家庭的重要表現(xiàn)。第三,“忠”于事業(yè)。盡忠職守也是我國傳統(tǒng)“忠”倫理的基本內(nèi)涵之一。子張問政于孔子,孔子回答說:“居之無倦,行之以忠。”[10]孔子認為,從政者應該忠于職守,做到不懈怠,居其位,謀其事。在當今社會,無論從事什么樣的職業(yè),處在什么崗位,都應該做到“忠”于事業(yè),發(fā)揚愛崗敬業(yè)的道德風尚,這也是我國一直以來倡導職業(yè)道德的題中應有之義。第四,“忠”于他人??鬃诱f:“與人忠?!保?0]157“忠”倫理最初的對象即是指一切人,是人際交往中的基本準則與行為規(guī)范。他提倡盡己利人、不藏私心,“無私,忠也”[2]428。主張善待他人,“教人以善謂之忠”[8]135;倡導忠恕待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10]72,“己所不欲,勿施于人”[10]188,等等。這些觀念在《伍子胥變文》中多有體現(xiàn),構(gòu)成當代倫理建構(gòu)的重要思想資源。

      參考文獻

      [1]項楚. 敦煌變文選注[M]. 北京:中華書局,2019:4.

      [2]左丘明. 左傳[M]. 杜預,注.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262.

      [3]張錫勤. 中國傳統(tǒng)道德舉要[M]. 哈爾濱:黑龍江大學出版社,2009:111.

      [4]王雙懷,等. 帝范臣軌校釋[M]. 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2016:160.

      [5]《簡帛書法選》編輯組. 郭店楚墓竹簡:六德[M]. 北京:文物出版社,2003:48.

      [6]屈直敏. 敦煌寫本類勵忠節(jié)鈔研究[M]. 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208.

      [7]司馬遷. 史記:卷66:伍子胥列傳[M]. 北京:中華書局,2011:1927.

      [8]楊伯峻. 孟子譯注[M]. 北京:中華書局,2019:92.

      [9]佚名. 尚書[M]. 王世舜,王翠葉,譯注. 北京:中華書局,2012:369.

      [10]楊伯峻. 論語譯注[M]. 北京:中華書局,2006:144.

      收稿日期:2022-08-28

      基金項目: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項目“中華民族共同體的倫理認同研究”(20&ZD037);黑龍江大學研究生創(chuàng)新科研項目“從敦煌變文看唐代民間倫理思想”(YJSCX2022-013HLJU)

      作者簡介:李悅(1996—? ),女,黑龍江省伊春市人,黑龍江大學國學博士生,主要從事敦煌學和中國傳統(tǒng)倫理研究。

      鄭煒明(1958—? ),男,浙江省寧波市人,黑龍江大學特聘教授、國學院博士生導師,香港大學高級研究員、饒宗頤學術(shù)館副館長,主要從事國學研究。

      猜你喜歡
      唐代倫理
      《心之死》的趣味與倫理焦慮
      護生眼中的倫理修養(yǎng)
      活力(2019年19期)2020-01-06 07:37:00
      遼代銅鏡中龍紋樣式初探
      我國唐代文學中桃花意象淺談
      唐代女性服飾考略
      唐代銅鏡中的設(shè)計美學初探
      人間(2016年26期)2016-11-03 18:37:36
      唐代前期的文學理論初探
      人間(2016年26期)2016-11-03 16:49:26
      唐代皖南詩歌探究
      醫(yī)改莫忘構(gòu)建倫理新機制
      論《覺醒》中的倫理關(guān)系
      克什克腾旗| 云霄县| 合肥市| 元阳县| 阜阳市| 新密市| 古浪县| 建平县| 红原县| 布尔津县| 合川市| 特克斯县| 汝南县| 宜黄县| 广宁县| 兴海县| 安顺市| 平邑县| 浮梁县| 墨竹工卡县| 平塘县| 西华县| 汝城县| 肇东市| 扎鲁特旗| 翁牛特旗| 安阳市| 镇沅| 玛多县| 莱州市| 唐河县| 新宁县| 苍南县| 乐昌市| 晋城| 襄樊市| 贞丰县| 伊金霍洛旗| 工布江达县| 宜昌市| 库伦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