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恬恬
摘 要:黨的二十大報告深刻闡明了文化自信在新時代新征程中的地位與作用,明確了“推進文化自信自強,鑄就社會主義文化新輝煌”的重大任務。師范院校要緊緊圍繞文化自信,堅持以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正心明德、以紅色革命文化賡續(xù)血脈、以校園文化砥礪奮斗,不斷研究和探索立德樹人的實踐路徑,力爭培養(yǎng)更多理想信念堅定、思想道德高尚、專業(yè)知識淵博的高素質教育人才。
關鍵詞:文化自信;立德樹人;師范院校;路徑研究
教育的根本在于立德,“德育”居德智體美勞“五育”之首。師范院校承載著培育高素質教育人才的神圣使命,其德育質量直接關系到國家的教育質量、社會的文明程度和民族的發(fā)展?jié)摿?。文化自信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發(fā)展的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也是師范院校探索立德樹人實踐路徑的根本要義。新時代下的師范院校,應在文化自信的引領下,秉持教育的根本在于立德的教育理念,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全面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不斷輸送高素質教育人才。
一、立德樹人的歷史沿革與時代內涵
(一)中國傳統(tǒng)德育思想和方式剖析
中國傳統(tǒng)德育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其中蘊含的深邃德育思想和方式不僅推動了當時社會的進步,對新時代立德樹人的實踐仍然具有深刻的借鑒意義。中華民族歷來都有重教崇德的優(yōu)秀文化傳統(tǒng),其中蘊藏的德育思想是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傳統(tǒng)德育資源極為豐富,除了豐富的德育思想,中國古代的教育家、思想家還提出了許多深刻反映教育教學規(guī)律和人類認知習慣的德育方式,比如被后世尊為“圣人”的孔子提出“因材施教”“有教無類”的德育方式,此外還有“循序漸進”“教學相長”“寓教于樂”等德育方式都被我們沿用至今。
(二)新時代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內涵與價值
立德樹人是一個啟發(fā)學生樹立道德信念、培養(yǎng)道德品質、完善道德情操的過程,是潛移默化、潤物細無聲的過程。新時代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內涵是培根鑄魂、陶冶情操、傳承美德、提高素養(yǎng),核心是不斷提升學生的政治覺悟、思想水平、道德品質、文化素養(yǎng)和健康體魄,讓學生成為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我國已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要求師范院校要有新作為,立德樹人必須成為各師范院校全方位全過程全要素貫徹落實的教育理念和教學實踐。
二、師范院校立德樹人實踐所面臨的實際困境
(一)師范院校重科研、輕育人的現象較普遍
現行的師范院校管理體制和評價體系往往從“師資隊伍與資源”“科學研究水平”“人才培養(yǎng)質量”和“學科聲譽”等指標入手,把重點學科建設、課題論文數量、科研項目多少、畢業(yè)生就業(yè)率等作為評判師范院校優(yōu)劣的量化標準。因此部分院校不能從人才培養(yǎng)的長遠角度出發(fā),不能正確看待立德樹人的重要意義,不能準確理解德技并重的育人模式,缺乏立德樹人的長遠規(guī)劃、實踐策略和落實方案,導致立德樹人停留在了口號上、文件中。
(二)立德樹人考核評價機制不完善
立國以教育為根本,教育以師范為根本。相比于師范院校的專業(yè)學科,立德樹人的考核評價往往缺少專業(yè)統(tǒng)一的考核指標,并未形成系統(tǒng)而完善的考評體系和量化標準。制度建設層面的滯后,導致師范院校在德育教育體系建設上的落后,德育內容缺少創(chuàng)新,教師不愿在德育上投入時間和精力,學生敷衍,沒有形成教育合力,立德樹人的效果大打折扣,繼而導致德育的虛化。
(三)部分教師立德樹人意識不強、水平不高
“學高為師,身正為范”,師范院校作為培養(yǎng)未來教師的搖籃,著力提高教師的立德樹人水平是重中之重。教師作為學生成長道路中的引路人,其立德樹人的意識強弱、水平高低,會直接影響師范院校整體的德育質效?,F有的職稱評聘機制讓部分師范院校教師把主要精力和努力方向放在科研成果和教學工作量上,過分追求論文發(fā)表、職稱晉升、學歷提升和獎項獲取等方面,而對自身德育水平缺少潛心研究、追求卓越的精神。教師即使開展了德育教學也往往是走過場、照本宣科、敷衍了事,重科研、輕育人的現象較為普遍,甚至出現部分教師“只教書不育人”的現象。
(四)立德樹人停留在課堂上,知行合一不夠
道德發(fā)展是一個由知到行、由淺入深、從自發(fā)到自覺的動態(tài)養(yǎng)成過程。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必須遵循道德發(fā)展的一般過程和規(guī)律,引導青年學生把正確的道德認知、自覺的道德養(yǎng)成、積極的道德實踐緊密結合起來,不斷修身立德,打牢道德根基,在人生道路上走得更正、更遠。然而部分師范院校的德育方式只是思政課堂上的照本宣科和掛在墻上的硬性規(guī)定,沒有組織引導學生走出課堂、走出校園,沒有把立德樹人與學生見習實習、就業(yè)創(chuàng)業(yè)、志愿服務等社會實踐和社會教育結合起來,未做到學思用貫通、知信行統(tǒng)一。
三、文化自信引領下師范院校立德樹人的實踐路徑
才者,德之資也;德者,才之帥也。”一個國家要培養(yǎng)人才,既要育智,更要育人,而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師范院校作為國家教育事業(yè)的先鋒隊和引領者,要始終把立德樹人作為根本任務,不斷培育具備正確的歷史觀、民族觀、國家觀、文化觀的師范人才,將文化自信內化于心、外化于行,并貫穿于教育教學的全過程。
(一)以文化自信為亮點,創(chuàng)建特色鮮明的德育課程體系
科學完善、特色鮮明的德育課程體系,既能充分調動教師備課授課及研學的積極性主動性,同時也能激發(fā)學生學習進步的內生動力。德育課程與其他專業(yè)課程不同的地方在于德育課程是思想、理念、價值觀的傳授,很難塑造和改變人的思想觀念,只有學生內心認同,才能欣然接受。師范院校如何搭建特色鮮明而又能被學生廣泛接受的德育課程體系,是當務之急。中華民族在歷史和當下都創(chuàng)造了震古爍今的燦爛文化,是我們日用而不覺的寶貴資源,在物欲橫流、拜金泛濫的價值觀沖擊下,文化自信是撥開迷霧、堅守正確航向的指路燈塔。師范院校應以文化自信為亮點,在德育課程體系創(chuàng)建過程中創(chuàng)造性轉化、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中華文化,用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陶冶情操、啟迪心智,用紅色革命文化恪守初心、培根鑄魂,用校園文化催人奮進、鼓勵創(chuàng)新;不拘泥于固有課程體系,不局限于特定課程內容,挖掘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紅色革命文化及校園文化中具有深刻教育意義和廣泛價值認同的內容篇章;充分利用學生喜聞樂見、同頻共振的授課方式,講清中國道路、講透中國文化、講好中國故事、講出中國精神,凝聚中國思想、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不斷更新課程配方,提升課程工藝,改進課程包裝,增強課程親和力,換回課堂抬頭率,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國家觀、民族觀、文化觀,讓學生備受洗禮、受用一生,最終成長為德才兼?zhèn)涞膰覘澚?,從而達到立德樹人的目的。
(二)以文化自信為載體,將立德樹人滲透到教育教學全過程
立德樹人不僅體現在師范院校的思政課堂上,還要融入教育教學的全領域全過程中。高校學生不同于中小學生,除了課堂學習,還有豐富的課后活動,如各類社團活動、晚會比賽、社會實踐、入黨考研、實習創(chuàng)業(yè)等,同時他們思想前衛(wèi),有了一定的社會經驗,即將步入社會。因此,師范院校要全方位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將德育內容滲透到教育教學全過程,充分發(fā)揮文化自信的載體作用。首先,在專業(yè)課教學中適當加入德育內容,比如歷史課上加強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fā)展史的教學內容,漢語言文學課上加強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教育,舞蹈課上編排革命題材的作品等,在專業(yè)課教學中潤物細無聲地進行了德育,傳承了中華文化,堅定了文化自信。其次,利用學生入黨、考研、競選干部等契機組織集中學習或者培訓,加強紅色革命文化的熏陶和浸潤,強化校園文化中拼搏奮進、自強不息等精神的激勵作用,以達到德育效果。最后,可以利用晚會、文藝比賽、演講比賽等活動,編排有關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紅色革命文化、校園文化的節(jié)目作品,宣講中華傳統(tǒng)道德典故、革命英雄人物、優(yōu)秀奮斗故事,以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實現立德樹人的目標。
(三)以文化自信為資源,與時俱進創(chuàng)新德育內容和形式
時代在發(fā)展,社會在進步,我們已經建成了世界上規(guī)模最大的教育體系,教育普及水平實現了歷史性跨越,然而德育內容和形式卻沒有與時俱進,仍然停留在空泛化、形式化、邊緣化的狀態(tài)。因此,與時俱進創(chuàng)新德育內容和形式,塑造立德樹人新優(yōu)勢,全面提升學生綜合素質,已然成為新時代師范院校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必然要求。立德樹人的本質是講道理,要把信仰的道理講深刻、把真理的味道說清楚、把德行的作用談明白,把道理講深、講透、講活,以透徹的學理分析回應學生,以徹底的思想理論說服學生,用真理的強大力量引導學生。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紅色革命文化、校園文化中蘊含著博大精深而又經世致用的深刻道理,是師范院校德育的寶貴素材和資源,要多研究多琢磨,用心溝通、用情傳遞,讓廣大青年學生愛聽愛學、聽懂學會。同時要注重德育方式方法,不僅要在課堂上講,還要把德育教學重點、理論難點、社會熱點貫通起來,把“立德樹人”和“經世致用”融會貫通,堅持守正創(chuàng)新,堅持在改進中創(chuàng)新;大力開展課外及校外文化活動,精心營造愛黨愛國、文明友善、團結奮斗的校園文化氛圍,促進環(huán)境育人,形成優(yōu)良的文化育人環(huán)境。
(四)以文化自信為依托,強化立德樹人的實踐教學
立德樹人是師范院校的基礎性、支撐性戰(zhàn)略任務和目標,是滴水穿石、久久為功的長期工作,不應該僅僅停留在說教和課堂上,應在文化自信的大背景下,大力強化立德樹人的實踐教學,充分調動學生參與的積極性,讓學生成為立德樹人實踐教學的主體。可從以下幾個方面開展工作:一是整合校內、校外教學資源,創(chuàng)新教學活動,搭建可供學生實踐操作的教學平臺,提供與黨政機關、企(事)業(yè)單位、村(社區(qū))、其他院校等機構單位合作開展的文化活動、鄉(xiāng)村振興、幫貧助困、文旅融合發(fā)展等實踐教學機會,使身處象牙塔內的師范院校學生走出校園,在交流合作中、在文化活動中切實提升道德素質,更加堅定馬克思主義信仰,自覺做共產主義遠大理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的堅定信仰者和忠實實踐者;二是與當地中小學、幼兒園合作,為學生提供更多的實習、見習機會,使學生在教師的崗位上感受師德師風建設的重要性,促進道德建設工程的實施;三是組織學生深入當地村(社區(qū))開展形式多樣的支教、助教活動,只有深入基層一線,參與基層治理,體驗群眾生活,才能加強學生對德育的感悟,增強學生對人民的感情,在為民服務的過程中培育家國情懷和民族共同體意識,在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的新征程中砥礪奮斗;四是引導學生積極參與當地文明城市創(chuàng)建、衛(wèi)生城市創(chuàng)建等志愿活動,鼓勵學生服務社會、致力民生,增強學生對精神文明的理解,廣泛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四、結 語
作為中國特色高等教育體系中一支重要的力量,師范院校發(fā)揮著高質量教育體系建設的重要保障作用,承擔著為教育強國建設打基礎、固根基的重要使命。師范院校必須高度重視立德樹人的重要意義,切實認識到當前立德樹人實踐所面臨的實際困境,堅持對馬克思主義的堅定信仰、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堅定信念,堅持文化自信,以更加積極的歷史擔當和創(chuàng)造精神把立德樹人作為根本任務落實好、貫徹好,培養(yǎng)更多更優(yōu)秀的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為中國教育事業(yè)聚沙成塔、積水成淵。
(長沙師范學院)
參考文獻
[1] 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N].人民日報,2022-10-26(1).
[2] 劉冠男.新時代紅色基因融入高校黨建的創(chuàng)新路徑:基于高等教育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思考[J].沈陽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2,24(2):188-195.
[3] 趙國利.新時代高校立德樹人理念及其強化[J].長春師范大學學報,2022,41(5):1-3.
[4] 柳夕浪.為課堂教學落實立德樹人定位導航[J].人民教育,2022(9):18-20.
[5] 李建華,王果.立德與樹人之間:一種教育倫理學辨析[J].西北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20,57(3):1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