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要了解自己甚至比了解身邊其他人還難,但是了解自己的回報十分豐厚。蔡叔試著在書里給出一個尋找自我的路徑,書中既有精細知識的趣味,又兼具思想氣息。
相信很多人都聽過、說過一句話:“明白了很多道理,依然過不好這一生?!?/p>
從小到大,我們聽過、明白了那么多人生大道理,可是,我們的日子依然過的一塌糊涂。那些從古至今流傳下來的書本上的名言金句,那些一個個成功人士的案例,仿佛都是為別人量身定做的。
一直以來,成功或是與我們失之交臂,或是與我們隔之千里。素材庫的金句、不偏不倚的論點足以支撐自己走過人生一眾多坎坷,可依然還需要反復品讀、揣摩,包括走出去經(jīng)歷方能參透。
我們好像永遠是那個追在成功后面跑的成功絕緣體。久而久之,我們成了道理歸道理,行動是行動的“思想的巨人,行動的矮子。”
《認知突圍:做復雜時代的明白人》這本書中,作者結(jié)合我們生活中經(jīng)常遇到的實例,用層層遞進的方式告訴我們,你認為自己明白了很多道理,可是否真的明白了很多道理。又或者我們固化了的認知本身就是錯誤的。
看完這本書后,我才發(fā)現(xiàn),很多時候我們以為的道理其實是一種思維陷阱。
學會正確計算時間價值
時間價值即單位時間產(chǎn)出,二者并非成正比。
本書中有一句話特別值得學習者深思:其實學習是這樣一件事,它跟搬磚不太一樣,搬磚的工資是日結(jié)的,而學習可能是按年或者是更長時間后一次性結(jié)給你的。只有結(jié)到你手上的時候,你才知道,哦!原來是那個時候我學了這個。
書中引用一個特別貼切的例子,作者說“只要如此堅持三個月,你確實能瘦下30斤,那么大多數(shù)人應該都能堅持下來。為什么?因為這時候你開啟的計算模式是這樣的,90天瘦30斤,那么每3天就能瘦1斤,于是你就不需要上秤了,只要每過3天告訴自己瘦了1斤,離更好的自己又更近一步就行了?!?/p>
這是長期主義性的目標踐行過程,當你有細微而又看得到的目標時,每個階段每一天都很有干勁,每天都有小成就。
然,人生并非事事都能獲得到短期成就。記得一位長輩說過,學習一樣技能要有學徒的心態(tài),學徒前三年是沒有收入報酬,也沒辦法出師。
如果每個人以學徒心態(tài)行走在快節(jié)奏的生活工作環(huán)境中,心態(tài)也許會平衡很多。自我暗示追夢路上或近或遠的小星星給予自己能量,有仰望星空的夢想、也有腳踏實地努力。當我們遇到這類“長期高回報”的事情時,就需要在心中創(chuàng)造一個虛擬的上帝,學會屏蔽模糊的感覺計算,開啟精細化的計算模式。
學會識別努力的“真假”
成功路上不缺乏努力的人,那些付出努力、埋頭苦干最后卻一無所得的人,大都歸結(jié)于運氣和懷才不遇。
試問,審視自身一路努力的過程的有嗎?對旅途中的“努力”再三反問了沒?看一下自己當下從事的領(lǐng)域,再審視一下自己的身邊人,我想很多人在某個領(lǐng)域都有超過10000個小時的積累,但他們都成為專家了嗎?他們的收入大幅提升了嗎?大多數(shù)人都沒有,因為大多數(shù)人所謂的努力和積累,僅僅是一個一直在愚弄自己的騙局。
你說自己努力的過程是個騙局,很難茍同,再來看看作者在書中給到我們的對“真假努力”的6點判斷標準:1. 你是否堅持在自己的學習區(qū)進行努力?2.深夜多努力了兩個小時,白天有沒有浪費兩個小時?3.如果拿深夜的學習或工作時間來替代白天的,那么確定深夜的效率高過白天嗎?4.深夜的兩個小時內(nèi),有沒有刷過手機,有沒有想過雜事?如果有,你的凈有效學習或工作時間還剩下多少?5.如果白天的安排更有效率,是否能避免熬夜行為?6.“努力”過后是否有發(fā)過微信朋友圈?
努力的效果累計,不在于努力的時間段,不在于磨了多久,而在于有效時間有多少。從此,頭懸梁錐刺股,也可能是努力的假像。如若提高單位時間效率,何必熬那些看不見盡頭的“夜”。
“我忙、我時間不夠用”,這是所有奮斗者的常態(tài),學會有效地管理時間、真正拋開利益、虛榮心專注工作這才是努力的樣子。
時間用在哪里,決定你是誰
專注不一定能成功,但是成功的人都是因為花費巨大的時間精力做深耕才有所成就?;嫉没际В抖枷胍娜送Ψ稚?,產(chǎn)能低下,更不可能成為行業(yè)卓越者。
這是最好的時代,也是最糟糕的時代。信息更新迭代很快,一不留神就掉隊了,當然瞬息萬變的社會下,社會規(guī)章制度健全、法制體系完善,放棄假想的跑道,你把注意力放哪里,哪里就會開花結(jié)果,遲早而已。
人生是經(jīng)歷,這不是什么沒營養(yǎng)的雞湯
“我們的生命里,一直都只有孤獨的自己?!边@句話是書中的,一開始看到,我有些傷感。想起薩提亞冥想詞的一句話:這一天下來,你開心與否,可幸福與否,其實只和你自己有關(guān)系。
那為何在平時,我們都習慣了伸出傳統(tǒng)“瞎操心”的手去管控別人。這個“別人”也包括孩子。
我都是為了你好,我這么辛苦都是為了你。孩子不應該背負這么大的成長壓力。每一個孩子都是他們自己人生的設計師,不父母不能把自己前半生的遺憾強行加在孩子的人生去補足。
同為二娃寶媽的我,身邊很多父母,在學前階段就安排豐富的周末興趣班,“學這個好,學那個好”,一是擠掉自己的帶娃時間,二是自己認為這些興趣重要。當他們身為父母之后,又會對孩子的未來產(chǎn)生焦慮,并開始提前為孩子“避坑”(自己沒能力避過的坑),在起跑的時候就用力地將孩子推出去,以便讓他獲得一個較快的初始速度。
不過,人生這條跑道似乎是假想出來的。孩子們從來也沒有說他們要去哪兒,是那些自以為他們要去哪兒的人當下想去哪兒,于是認為這些事對孩子也同等重要,至少在未來會同等重要。
前天看到報道,那個4歲就學完初中課程的“神童”去世了。如果可以選擇,他也許只想和同齡人簡單生活,而不是填鴨、突破,別人口中無法超越的無所不能。
我們這一生,重在經(jīng)歷。人生旅途,重要的不是引領(lǐng)我們前進的目標,那一個個得奮力奔跑、才有可能夠得著的山頭固然重要,然而一路上的風景,不曾領(lǐng)略過的風光是人生中可貴的生命體驗。
人生是一場不可逆的生命體驗。蹉跎之中是蹉跎,何不把握當下捕捉生命每個階段的美好,人生之帆不管到達哪里,眼之所及皆是風景。
書名:《認知突圍:做復雜時代的明白人》
作者:蔡壘磊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