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靜
網飛電影《美猴王》劇照。
就算你還沒看過美國迪士尼出品的最新美劇《西游ABC》,可能也聽說了吧?孫悟空當爸了……而且和很多中年男人一樣,正在為如何與青春期叛逆的兒子相處發(fā)愁。不僅如此,戴老花眼鏡、穿松糕鞋的觀世音菩薩動不動就教育人“好好學英語”,牛魔王身上那身閃閃發(fā)亮的奇怪西服說不上是藍還是綠,這部冠以“西游”帽子的美劇,腦洞和離譜程度讓人一時無法單純用東西方文化或是審美差異以一言蔽之。
這就不難理解,它為何在中外觀眾群體中收獲了兩極評價。在代表媒體評價指標的北美權威評分機構Metascore,27家媒體給《西游ABC》打出72的高分,爛番茄新鮮度達96%,“幽默風趣”“多元化表達”“符合Z世代胃口”等評價被多次提及。而在豆瓣,開分直接不及格,之后在5.5分左右徘徊,現在緩慢爬升到5.8分,“劇本太弱(智)”“堅持到觀音出場那一段就看不下了”等短評收獲上百人點贊。連彈幕上中國網友都說:“拍得挺好,下次不要再拍了”。
這部劇從開拍時起,關注度就頗高,它是美國主流流媒體平臺少見的亞裔創(chuàng)作者主導、亞洲面孔擔綱主演、講述美國亞裔故事的作品?!端蚕⑷钪妗吩嗳笋R楊紫瓊、關繼威、許瑋倫、吳漢章(第一季還未亮相)全員參演,因此《西游ABC》被稱為《瞬息全宇宙》“團建”。七名導演,六位是華裔,還出現了德斯汀·克里頓和劉玉玲的名字,前者是《尚氣》的導演,后者是好萊塢著名的華人女演員和電影制片人。再加上金馬影后楊雁雁、單口喜劇演員歐陽萬成,這部劇可以算是華裔卡司的頂級配置。
故事情節(jié)并不復雜,一條線聚焦美國普通高中生王進的校園生活,他在學校邂逅了孫悟空的兒子孫維辰。另一主線是孫悟空父子與牛魔王的對決。兩個華裔中學生引發(fā)了西游記眾神入世,以此探討當下亞裔族群在美國生存時所面臨的一系列挑戰(zhàn)。
對于寒暑假看著“86版”《西游記》長大的觀眾,《西游記》是伴隨一代人成長的經典,雖然當時經費不足,但是拍攝出來的效果,包括劇情邏輯、創(chuàng)作想法、演員表演不管放在哪個年代,都是一部難以超越的作品。在這個框架下看《西游ABC》,那簡直是“槽多無口”,渾身不自在?!拔迕X”服化道整出來的神仙好像小學時在地攤買的劣質玩具,導致蟠桃會活像萬圣節(jié)cosplay大派對;劇情邏輯有硬傷——孫維辰偷走老爸的金箍棒,去尋找當年師徒四人沒取得的第四卷經書,居然只是因為一個夢;編劇根本不懂西游更不了解中國文化——濟公怎么就亂入了西游故事并且在劇中還成了自私小人?更不要提所有神仙凡人的那一口“燙嘴”中文,對了,還有帥了幾十年堪稱人類優(yōu)質男性的吳彥祖,居然毀了演藝形象,第一次丑到觀眾。
但如果你能留心一下這部劇的創(chuàng)作背景,會發(fā)現《西游ABC》雖然帶了“西游”兩個字,但并非改編自《西游記》原著,而是改編自美籍華人作家的連環(huán)畫《美生中國人》。也就是說,它和吳承恩沒有關系,和我們熟悉的那個“86版”《西游記》更是不沾邊。倘若卸下名著的包袱,試著去共情這些生于美國、長于美國的ABC們,也許你能從另一個角度欣賞這部劇。
《西游ABC》的創(chuàng)作班底雖然為華裔,但大約他們并沒有想過文化輸出這么有高度的概念,每一天實實在在面對著的身份認同、自我定義、家庭關系、生活掙扎……才是他們想要表達的,神仙、神話無不是他們借以自我表達的工具。本質上,這是幾代亞裔在美國生活多年后,終于有機會唱出的一曲表達自我的高歌。難能可貴的是,他們并沒有因此就苦大仇深,而是用放飛到肆無忌憚的腦洞和根植于兩種文化中所生長出來的幽默以及價值觀,造就了獨屬于他們自己的新的東西。其中的確有很多被網友詬病的美國主流社會對亞裔的刻板印象,但你不能否認,《西游ABC》正是對這種刻板印象的消費,這是一群輕松、自洽且自信的人才能夠做到的。
片子有很多優(yōu)點,例如絲毫不懸浮,細節(jié)極其真實,以至于細致到男主家里的所有遙控器都包上了保鮮膜。笑點極接地氣,例如即便“見證過千百萬人的苦難,試過讓海浪平靜下來”的觀世音菩薩,也看不懂宜家家具拼接說明書,直嚷嚷“瑞典家具打敗不了我”。讓人忍俊不禁的層出不窮的創(chuàng)意,始終沒有模糊掉故事的最底層邏輯——亞裔不想當配角或小丑,我們也可以沖破困境,突破自我,成為主角和英雄。
劇中,關繼威飾演的亞裔喜劇演員在接受采訪時說也想演英雄,白人主持人略帶嘲笑地問道:“你該不會想演蝙蝠俠吧?”關繼威嚴肅地回答:“我想要扮演的是一個有勇氣的人、一個敢于踏上征途的人,英雄未必要有超能力,他們只是會在最重要的時刻挺身而出,為信念而戰(zhàn)?!?p>
美劇《西游ABC》劇照。
就在《西游ABC》引發(fā)爭議的一個月前,今年5月中旬,網飛出品的動畫電影《美猴王》公布了最新預告片,根據IMDb影評網站的介紹,這部《美猴王》是一部“充滿動作的家庭喜劇”。不少影迷說,光看到這個簡介就感覺背后一涼,不知道又要被改成什么樣,就算拋開劇情,美猴王的造型也有點丑,一點也看不出美,倒像大馬猴。
其實,外國人對《西游記》的改編熱情,不是一兩天了,無論《西游ABC》還是《美猴王》,都還不是最讓人“裂開”的那個。
美國在20多年前就翻拍過《西游記》,那部在NBC電視臺播出的《齊天大圣》,所有角色統統“入鄉(xiāng)隨俗”成了金發(fā)碧眼,唯一的東方面孔觀音居然和唐僧談起了戀愛。韓國對《西游記》的衍生創(chuàng)作貢獻也不小,孫悟空一會和韓國歷史傳說中的善花公主相遇,一會去參與星球大戰(zhàn),在韓劇《花游記》里,唐僧不但是“伏妖能力者”,還和孫悟空成為一對生死相依的戀人,攜手消滅妖魔鬼怪。是的,《花游記》里的唐僧是一位女性,女唐僧的設定在“魔改”中并不少見。
2018年1月,ABC(美國廣播公司)和TVNZ(新西蘭電視公司)首播了由澳大利亞和新西蘭合拍的《新猴王傳奇》。該劇講述的是少女唐三藏(Tripitaka)和三名“墮落之神”孫悟空(Monkey)、豬八戒(Pigsy)、沙悟凈(Sandy)共同踏上艱難旅途,試圖抵抗混亂的惡魔世界、恢復平衡安定的故事,其中唐三藏和沙悟凈都由女演員扮演。片子播出后,無論是澳大利亞還是美國的華人華裔,都對該劇劇情設定和選角提出異議,因為根本和《西游記》無甚關聯,倒像是低配山寨版《指環(huán)王》。
其實,這劇是翻拍劇的翻拍劇。據ABC報道,澳洲《新猴王傳奇》參照的版本是日本1978年拍的《西游記》。當年這部日劇被翻譯成英文,以英文“MONKEY”為劇名,經過配音后在英國、澳大利亞和新西蘭等國播出并大受好評,成為上世紀80年代許多西方青少年的童年回憶,就像中國“70后” “80后”對86版《西游記》的感情一樣。也正是1978版的日本《西游記》開了“女唐僧”的先河。
日本絕對算是《西游記》的“頭號迷弟”,他們的知識分子階層對《西游記》原著非常了解,但是一旦進入到大眾向的影視游戲領域,反而是經過深度改編的作品更容易被大家接受。早在1911年,日本就把《西游記》搬上了電影銀幕——由吉澤商店制作的無聲電影《西游記》,比中國還早了15年。
1978年,日本斥巨資5000萬拍攝了世界范圍內首部《西游記》電視劇,在這部劇中,唐僧由女星夏目雅子扮演,從此,女唐僧成了日本改編中的一種固有范式。后來日本各大電視臺至少又拍過4個版本的《西游記》,全部是由女明星反串唐三藏。
這部改編作品也曾被引進中國,但只播了三集就被叫停,因為“性轉版”唐三藏和她用吻給徒弟療傷治病等離奇設定在中國觀眾中引起軒然大波,很多觀眾打電話給電視臺表達不滿。據說,也正是因為日本1978版《西游記》,直接刺激了中國1986版電視劇《西游記》的開拍。
不過,在國外諸多《西游記》的衍生創(chuàng)作中,也不乏同時被各國觀眾喜愛的作品,它們往往是卡通片。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也出自日本,例如熱門動漫《七龍珠》,豆瓣評分9.3。據說,鳥山明在最初畫《七龍珠》時,本來想講一個與《西游記》深度結合的搞笑冒險故事,為此他還特地到中國旅游采風,甚至在初稿中,悟空的造型完全就是一只猴子。但最后,他還是決定走原創(chuàng)的道路,創(chuàng)作出了自己的世界觀和戰(zhàn)斗系統。
韓國在1990年制作的動畫片《百變孫悟空》也因為有趣的新意受到中韓兩國孩子的喜愛,這個現代版西游記改編自韓國國寶級漫畫家許英萬的同名漫畫,悟空頭戴盔帽,腳踩滑板。唐僧開著小汽車,八戒拿著火箭筒,沙僧老想搶悟空的超級滑板。很多人至今都還記得《百變孫悟空》里悟空變身時念的一段咒語,稱它洗腦了整個童年:奇科奇科查科查科搓科搓科一變。
《新猴王傳奇》海報。
韓劇《花游記》海報。
1978年,日本電視劇《西游記》中的唐僧。
為什么全世界都如此喜愛改編《西游記》而不是其他的中國名著?也許21世紀初中國初代網友就已經在BBS上道出了關鍵——《西游記》是最早的“在路上”的中國故事。在地圖龐大的《西游記》中,師徒四人一路西行,歷經九九八十一難,遇到上百個神仙妖怪,探索多種文化,幾乎是一個故事寶庫,無論神秘奇幻、浪漫愛情還是公路旅行、宗教文化,幾乎能滿足所有類型所有文化背景的創(chuàng)作需求,也貼合歷險這一世界共享的創(chuàng)作母題。因此,在海外的改編中,西游文化往往并非作為文化對話的“他者”,而是很方便就賦予改編地域的本土文化。
在全世界幾乎所有文明的進化歷程中,都在各自的歷史及文化背景下產生過有關英雄的神話和傳說,這些英雄帶給我們的不只是夢幻與神秘,更多的是理想、創(chuàng)造與動力。但對英雄的解讀對于中西方來說卻有比較大的差異,不同的文化內涵和韻味使得東西方英雄的形象也不盡相同。
伏羲、女媧、后羿、炎帝、黃帝等中國上古神話傳說中的神仙、英雄因為尚德、獻身精神和責任擔當而被民間廣為傳頌,大禹治水“八年于外,三過家門而不入”,神農炎帝“嘗百草之滋味,一日而遇七十毒”。與這些東方的“神性化”英雄相比,以希臘神話諸神為代表的西方神話英雄們,是“人性化”的神,并沒有擺脫人的愛恨貪怒、欲望好惡,他們追求個人意志和激情,推崇自由和人性解放。例如尚武精神的化身戰(zhàn)神阿瑞斯愛上了維納斯,即便宙斯將維納斯嫁給了火神赫維斯托斯,仍然沒有讓他們放棄愛情追求,最終維納斯和阿瑞斯生下了小愛神丘比特。再比如《伊利亞特》中希臘最偉大的英雄阿喀琉斯,這個不敗的戰(zhàn)士卻在特洛伊戰(zhàn)爭中因為聯軍統帥阿伽門農搶去了他喜愛的戰(zhàn)俘而覺得羞恥,為此拒不出戰(zhàn),哪怕希臘聯軍的勇士們一批批倒在特洛伊軍隊的長矛弓箭下依然無動于衷。
此時再回頭看《西游記》中最熠熠生輝的角色孫悟空,“踏南天,碎凌霄”,幾乎是中國古典神話里最特別的角色——一個英雄中的異類。集“獸性、人性、神性”于一身的美猴王,被學者梁歸智譽為“自由的隱喻”,這就不難理解為何他在西方文藝作品中受到如此的接納與歡迎,他幾乎可以獲得西方社會最大公約數的共鳴。因此,西方人樂于將《西游記》視為中國人有關英雄的超世俗想象,孫悟空常常是衍生作品中的絕對主角。
再將視線從絕對主角的身上移開,孫悟空身邊的唐僧一心向佛,豬八戒貪財好色,沙僧忠誠耐心,似乎也都隱喻了人性的不同層面,他們?yōu)榱斯餐哪繕?,不但和外部環(huán)境也要與自己的內心作艱難的斗爭,放在任何文化和民族的背景里,這都是觀眾可以理解也愿意共情的故事。
其實,《西游記》本身即是一個不斷改編而成的結果。從玄奘奉詔口述由玄奘弟子編輯整理而成的《大唐西域記》;到收集有關唐玄奘西行路上奇聞異事乃至民間傳說的唐末筆記《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唐新語》《三藏取經變文》;再到北宋年間《大唐三藏法師取經詩話》創(chuàng)造出神通廣大的得道妖王“猴行者”;又到元代戲曲評話鑄造了西游故事的基本模板,民間影響力不斷擴大,各種文人參與改編……西游故事是古代演繹故事中最為復雜的一個故事體系,歷經九百多年演進史。直到明代,西游故事已經版本成熟,孫行者被稱為齊天,豬八戒與沙僧的形象出現,唐僧的身世也有了具體的細節(jié),就連佛教文章都有從宗教角度看西游故事的論述文字。最終,吳承恩結合多種版本的西游故事,將其統一整編,并在此基礎上重新加工創(chuàng)造,最終形成了《西游記》這部名著??梢哉f,它是每個時代的不同創(chuàng)作者一起孕育、創(chuàng)作的成果。改編無處不在,而今天,即便有再多“魔改”大約也不必緊張,因為時間自會沖刷掉沙礫,只有優(yōu)秀的作品會留存下來,成為時代文化記憶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