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豫明
郭豫明,1934年1月生于潮陽縣貴嶼鎮(zhèn)聯(lián)堤。1950年2月考進韓山師范學校第2屆簡易師范科。1952年畢業(yè)后參加土改工作隊。1952年3月到揭陽棉湖第一小學任教。1953年9月考進北京師范大學歷史系。1957年7月畢業(yè)后分配到上海師范學院(現(xiàn)上海師范大學)歷史系工作,由助教逐步晉升到教授,擔任中國近現(xiàn)代史碩士研究生導師、碩士點學科帶頭人,從事中國近代史的教學和研究歷44年。曾任上海師范大學中國近代社會研究所所長、歷史系中國近代史研究室主任、研究所名譽所長,兼任空軍政治學院教授,為上海市學位委員會學科專家組成員,中國太平天國史研究會主席團成員,上海市太平天國史研究會創(chuàng)始人和領(lǐng)導人。2001年10月20日在上海逝世。
他長期從事中國近代史的教學和研究工作,主編的《中國近代史教程》獲上海師大教材建設(shè)一等獎,是一本具有知識性、科學性、穩(wěn)定性和思想性的教材,出版后一直是學校本科生的中國近代史教材,也是中國近現(xiàn)代史碩士生招生考試的重要參考書目;所寫《編撰〈中國近代史教程〉的構(gòu)想與實踐》獲上海市和全國高等教育教材研究會優(yōu)秀論文獎。他教學經(jīng)驗豐富,教學效果好,獲上海市教學成果獎。1982、1989年先后應邀赴日本橫濱市立大學、大東文化大學講學。著有《捻軍史》《上海小刀會起義史》《太平天國與捻軍》《捻軍起義》《洪秀全》《賴文光·張宗禹》等書;參編《中國近代史辭典(太平天國部分)》《辭海(太平天國、捻軍部分)》《中國人名大辭典·太平天國部分》《太平天國歷史地圖集》《太平天國歷史與地理》《太平天國大辭典》《上海通志》《上海名人(1840-1998)》等書;發(fā)表了《太平天國歷史與地理》《捻軍斗爭性質(zhì)問題的探討》《西方傳教士與上海小刀會起義》《上?!澳喑侵畱?zhàn)”》《上海租界與小刀會起義》《辛亥革命期間的上海群眾運動》等多篇論文,有些論著獲上海市、北京市社會科學優(yōu)秀成果獎。是國內(nèi)外知名的中國近代史和太平天國史、小刀會史專家。
在捻軍、太平天國、上海小刀會及辛亥革命等研究方面用力甚勤。撰文論述捻軍起義的主要領(lǐng)導人張樂行、龔德樹、賴文光、張宗禹和范汝增;全面闡述了太平天國領(lǐng)袖洪秀全的一生活動,且進行評價,又較早編寫了太平天國的全部辭目;深入考究了上海小刀會的宗教倫理思想與“旗制”、與西方傳教士及外國租界的關(guān)系,其軍事組織與軍事斗爭、起義失敗的內(nèi)在因素等問題;研究1905年上海與全國的抵制美貨運動、上海光復前后的群眾運動等問題。其中,2001年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捻軍史》,全面系統(tǒng)地再現(xiàn)了捻軍斗爭的歷史畫面,并用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科學地分析了捻軍斗爭的起因、作用,并實事求是地總結(jié)了其歷史經(jīng)驗,堪稱二十世紀捻軍研究的集大成者;《上海小刀會起義史》(1993年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上海分社)在廣泛收集史料和認真查閱歷史檔案的基礎(chǔ)上,全面系統(tǒng)地闡述了1853至1855年上海小刀會起義的全過程,逐一探討了這次起義的原因、性質(zhì)、醞釀過程、失敗原因及歷史意義,著力研究了起義軍的思想制度、政策措施以及它和太平天國、清朝政府、外國侵略勢力三者之間錯綜復雜的關(guān)系,可以稱得上是其這一專題的終極性研究成果。
(陳賢武 撰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