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天路過
“廚房是我的治愈之地”——這是我即將進入30歲,在間隔年期間最大的感受。
廚房里有我具體的生活。
早上醒來,熱油煎雞蛋、煎腸,切好水果,用奶和咖啡冷萃液混合出一杯簡易的拿鐵;中午,煮一份酸湯肥牛,做一份上湯娃娃菜,或者炒一份黑椒牛柳;夕陽西下的時候,適合煮一份綠豆湯或者酸辣湯,把雞蛋攪拌一下倒進去,看它在滾燙的湯里浮出一層褶皺,變成薄薄的雞蛋塊兒。
每當我因為間隔年或者存款變少而焦慮的時候,我都會去按一個按鈕,這個按鈕叫作“去給自己做點兒好吃的”。
前幾天,我邀請朋友來家里吃餃子——如果“小確幸”有形狀的話,大概就是胖乎乎的餃子那樣吧。
我們做了不同餡兒的餃子,還有朋友用包好的餃子做了冰花煎餃。美食帶來了確定感——你不確定明年此刻自己會身在何方,不確定明天會不會下雨,但就是能夠確定雞蛋和辣椒放在一起炒出來的味道。
2019年剛來杭州的時候,我沉浸在春季返潮和出租屋里冰涼的墻帶來的巨大負面情緒里。某天,我決定邀請舍友和舍友的朋友來家里吃飯,我去超市買了雞腿、小米椒和香蔥,做了一道香味四溢的黃燜雞。這道菜俘虜了桌上一位男士的心,之后,他成了我的男朋友。
那是26歲時的事情了。26歲,去新的城市,愛良人,穿好衣,吃好飯。
感情跟食材一樣,會過期,會變質(zhì)。培養(yǎng)感情卻不像做菜一樣簡單,感情和生活都沒有步驟可言。
“生活的作料總是要么太多,要么太少。宇宙不明白一小撮是多少?!?/p>
曾經(jīng)獨居過的人大概都和我一樣,對做飯有特殊的情愫,它能陪你度過艱難的時光,飽腹,溫暖。
生活波瀾起伏,那些宏大的夢想一一過期,生活里有些事應(yīng)該及時去做,打開廚房的門去做一頓飯便是其中重要的一項。對自己好一點兒,再好一點兒,這是我對自己的愛——付出方和接收方都是我,消耗的只有食材,我卻得到了愛。
猶如《亂世佳人》中說“我終于不再挨餓”的郝思嘉,我期待著明天的早餐。
摘自《讀者·原創(chuàng)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