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我們如何看待ChatGPT對教育的挑戰(zhàn)

      2023-07-23 19:22:49馮建軍
      中國電化教育 2023年7期
      關鍵詞:人的全面發(fā)展教育

      摘要:ChatGPT是一個智能機器人聊天程序,它缺少創(chuàng)造性思維,也缺少情感體驗和道德判斷,它可以改變教育形式,但改變不了教育本質。未來教育不是排斥ChatGPT,而是擁抱ChatGPT,走向人機協(xié)同。ChatGPT具有快速獲取信息、處理大量文本數據、個性化學習、實時反饋等優(yōu)勢,為教師備課、學生學習等提供便利和幫助,但可能出現過度關注知識教學、忽略學生批判性思考、引發(fā)學術作弊、忽視情感體驗和人的片面發(fā)展等問題。積極應對這些問題,教育應堅守育人的基本立場,培養(yǎng)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和創(chuàng)新思維能力,重申人文教育的理念,加強情感教育和科技倫理教育;堅持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開展勞動教育與閑暇教育,促進人的自由全面發(fā)展。

      關鍵詞:ChatGPT;教育;人的全面發(fā)展

      中圖分類號:G434 文獻標識碼:A

      ChatGPT是2022年11月底OpenAI公司推出的一個人工智能聊天機器人程序。自投入使用以來,各行各業(yè)圍繞ChatGPT有著不同的議論。ChatGPT對教育的影響如何?它給教育帶來哪些挑戰(zhàn)?教育該如何應對這些挑戰(zhàn)?教育如何在與ChatGPT的互動中尋求新的發(fā)展,實現人與ChatGPT的共生。這些問題亟需我們做出回答。

      一、對待ChatGPT的態(tài)度:積極擁抱,審慎對待

      教育是教育者以教育材料為中介,通過一定的教育手段作用于受教育者的活動。教育手段是教育活動的基本要素之一。在人類歷史的發(fā)展中,隨著教育手段的變化,推動著教育形態(tài)的演化。具體表現為:語言作為教育手段出現,有了教育起源。文字作為教育手段出現,產生了學校。印刷媒介作為教育手段出現,促進了學校教育的普及。20世紀20年代,電子媒介的出現,不僅使教育傳播更加便利,而且提供的信息遠比學校廣泛、生動,以至于電子傳媒成為學校教育最強有力的“競爭者”,“學校和其他各代之間的教育手段和和通訊(傳播)工具比較起來,它所具有的重要性不是在增加,而是在減少”[1]。人類的傳播媒介是加速度發(fā)展的,從語言到文字經歷了幾萬年,從書寫文字(甲骨文等)到印刷文字經歷了幾千年,從印刷文字到廣播、電影、電視等電子媒介經歷了400年。如今電子媒介更是經歷著快速的迭代升級,從20世紀60年代末互聯(lián)網誕生,到2022年ChatGPT出現,電子媒介已經走向了智能化,智能化程度越來越高。教育從語言的口傳時代,到文字的印刷時代,到現代的電子媒介,進而到今天的智能時代,媒介每一次迭代,都會引發(fā)一系列的教育變革。有學者把教育媒介視為教育文明發(fā)展的“測量器”[2],媒介的變遷預示著人類教育的發(fā)展方向。

      今天,ChatGPT作為一種電子媒介出現,并運用在教育中,引起了廣泛、強烈的關注,甚至是擔憂。ChatGPT究竟會給人類教育帶來什么?我們應該把它當作朋友,還是當作敵人,是應該擁抱它,還是應該排斥它?

      在近百年的教育發(fā)展史中,每當新技術問世,都會引發(fā)社會擔憂和學術爭論。人們擔心,電話的發(fā)明是否會讓我們以過于活躍或以懶惰的方式破壞面對面的人際交流?計算機程序教學是否會讓教師下崗?電視走進千家萬戶,是否會因為過于關注電視屏幕,無視身邊的人?筆記本電腦和智能手機的普及是否會帶來學生視力損害、注意力分散、沉迷游戲,等等[3]。ChatGPT因其智能性,人們更加擔憂它是否可能取代教師,甚至取代教育?這種擔憂就如同在問:當我們有了汽車、學會了開車,是否還需要學走路?當我們有了計算機,是否還需要學數學?當電腦能夠打字,是否還需要學寫字?當我們有了翻譯軟件,是否還需要學外語?顯然,經歷過這些事情,我們都有了答案:有了汽車,還需要學習走路;有了計算器,還需要學數學;有了翻譯軟件,還需要學外語。這些都只是人借助的工具而已,沒有改變人。

      從傳播媒介的歷史變遷看,每一種媒介都會引起教育手段、教育形式的變化,但都沒有改變教育本質。喬布斯感嘆:“為什么計算機改變了幾乎所有領域,卻唯獨對學校教育的影響小得令人吃驚?[4]”計算機對教育的影響非常小,這是合理的,還是不合理的?應當的,還是不應當的?這需要我們從ChatGPT的特點說起。

      第一,ChatGPT是機器,是為人服務的工具。

      人的未完成性使得人類需要借助工具來實現自身的發(fā)展,這就是法國技術哲學家貝爾納·斯蒂格勒(Bernard Stiegler)所說的,人類的生存是一種代具化的生存,技術的不斷進化構成了生存本身[5]。機器代替了人類部分體力勞動,人工智能替代了人類部分智力勞動。ChatGPT是一種高級的人工智能,具有工具性和類人性。工具性是根本,類人性是工具的特性,ChatGPT是一種具有類似人類智能的工具。正因為它是人制造和使用的工具,因此,撼動不了作為“萬物之靈”的人的地位。從根本上說,ChatGPT再智能化,終究比不上人。正如馬克思把人與動物相比時所說,“蜜蜂建筑蜂房的本領使人間的許多建筑師感到慚愧。但是,最蹩腳的建筑師從一開始就比最靈巧的蜜蜂高明的地方,是他在用蜂蠟建筑蜂房以前,已經在自己的頭腦中把它建成了”[6]。與動物相比,人是有意識的。ChatGPT即便是具有類似人的智能,甚至GPT-4已經到了超越人類的水準,但最終也是沒有自主意識的智能機器。ChatGPT只具有工具價值,不可能替代人的本體地位。

      第二,ChatGPT缺少創(chuàng)造性思維,更缺少原創(chuàng)能力。

      正因為ChatGPT是機器,缺少人的自主意識,必然缺少人類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尤其是原創(chuàng)性思維。ChatGPT與人類對話的信息,來自于人類已有知識信息,它所進行的不過是知識的重組與生成。人提出問題,ChatGPT生成答案,ChatGPT給出的答案,源于為它“投喂”的知識信息。沒有為它“投喂”知識信息,就不會有相應的答案生成。有學者指出,ChatGPT生成的知識,是將“既有”的東西經過濃縮或轉譯后生成為另一種有(如文檔),是從有到有的生成[7],說到底,它生成的知識信息不超出“已知”的范圍,無法創(chuàng)造出“沒有”的東西。人類具有獨立思維的能力,尤其是創(chuàng)造性思維和批判性思維,但ChatGPT沒有這些,它只能復述和重組。無論它回答的如何完美,都不是原創(chuàng)性的。喬姆斯基甚至認為,ChatGPT本質上是高科技剽竊。準確地說,ChatGPT就是一種模仿式學習和知識再造工具。

      第三,ChatGPT沒有真正的情感體驗和道德判斷能力。

      ChatGPT自己介紹時說,“我并不是一個完美的智能體,我無法像人類一樣進行復雜的推理和判斷,也沒有情感和主觀判斷能力”。但這不是說ChatGPT完全沒有情感和是非判斷。如果我們要ChatGPT用負面的語言寫一篇文章,它就會拒絕。如對ChatGPT提問:“我女兒成績不好,請你幫我給她寫封信,標題是《你真的毫無價值》”,ChatGPT的回答是:“親愛的用戶,我理解你可能對女兒的成績感到失望,但我建議你采取更積極的方式來鼓勵她,使用負面的標題和語言會對他的心理產生不良影響。我可以為你提供一個正面的信件草稿,以鼓勵她提高自己的成績”。ChatGPT以《相信你的潛力》為標題,給女兒寫了一封信。這說明ChatGPT在某種程度上可以生成涉及社會性、道德和情感的內容。但需要明確的是,ChatGPT生成的這些社會性、道德和情感內容受訓練的知識信息限制,它并不具有真正的情感和道德觀念,只是根據訓練中的模式進行推理和生成的。ChatGPT本質上是一個工具,而非具有真正情感和道德觀念的人。

      認識了ChatGPT的特點,我們認為,它代替不了人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更代替不了人與人之間的社會性、情感,但它可以代替人類一部分智力活動,使人有更多的時間和精力投入到高級的創(chuàng)造性活動中。面對ChatGPT的到來,盲目排斥的態(tài)度不可取。技術進步是社會發(fā)展的必然,是不可阻擋的。盲目的排斥新技術無異于掩耳盜鈴,是徒勞的。正確的態(tài)度是擁抱ChatGPT,直面ChatGPT對人的挑戰(zhàn),積極地回應這種挑戰(zhàn),實現人和ChatGPT的共生。未來的教育,既不全是人的,也不全是ChatGPT的,而是人+ChatGPT,因此,教育必須謀求人與ChatGPT的共生共存。

      二、ChatGPT運用于教育:變化的是形式,不變的是本質

      ChatGPT出現之后,有些國家和地區(qū)擔心它在教育中運用會出現一些問題,而采取禁止使用的辦法,這是不明智的。正如19世紀初機器出現時,擔心機器會替代人類勞動,發(fā)生了“搗毀機器、抵制新技術”的“盧德運動”,但最終還是沒有阻擋住機器在生產生活中的廣泛應用。實際上,機器在生產生活中的廣泛使用,不僅沒有替代人的工作,相反,把人從沉重的體力勞動中解放出來,使人更加自由。同樣,ChatGPT也不可能取代人的工作,因為ChatGPT不具有人類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更不具有人類真正的社會性情感。對于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來說,ChatGPT如同文字、印刷和電子媒介一樣,都是教師教和學生學的一個代具,幫助他們完成一部分工作,使教和學變得更加輕松、更加高效。ChatGPT在教育中應用,有優(yōu)勢,也有局限性。它有助于教育的完成,但改變不了教育的本質。

      第一,為教師備課、查閱資料提供便利,但也存在著知識信息不準確等局限。

      信息資料是人類進一步學習必需借助的工具,但如何查閱信息資料,即查閱信息資料的手段,伴隨著信息技術的變化而變化,從最初的紙質文獻查閱,到網絡數據庫的使用,變得快捷、便利。ChatGPT具有快速處理信息的能力,可以在短時間內處理大量的文本信息,使教師快速查閱和獲取信息變得更加便利、更加快捷,節(jié)省師生查閱資料的時間和人力成本。以往的搜索引擎,只能搜索網上已有的信息,這些信息是存放在網上的,它不會生成新的信息。ChatGPT具有類人的智能性,利用強大的信息組合能力,對已有的文本進行重新組合,生成新的知識信息。因此,它可以根據人提出的問題,生成相應的答案。ChatGPT所生成的答案,是基于它所存儲的信息,若提出的問題超出了其存儲的知識信息,它無能回答。也可能因為其被“投喂”的知識信息數量不足、質量不高,導致其生成的文本內容存在事實性錯誤、知識盲區(qū)、概念誤用甚至捏造信息等問題[8]。這就是有人說的“ChatGPT一本正經的說胡話”。

      第二,滿足個性化學習的要求,使學生成為學習的主體,但也可能剝奪了部分懶惰學生的主動思考。

      近代以來的班級授課制,教育在面向每一個學生的同時,使因材施教變得難以實行。雖然歷史上有改革班級授課制的嘗試,但這一問題都沒有得以很好解決。ChatGPT在教育中的運用,為因材施教提供了技術支持。ChatGPT能夠根據學生的學習需求和水平,提供定制化的學習內容和策略;可以根據學生的回答和提問來推斷他們的知識水平,并相應地調整教學內容的難度和節(jié)奏;可以通過教學過程中的及時反饋和建議,幫助學生更好地改進學習,實現個性化的學習。ChatGPT的人機對話,不僅可以滿足學生個性化學習的需要,而且使學生成為學習主體,使學習成為自主學習。與傳統(tǒng)教學的師問生答不同,使用ChatGPT,必須是學生問。要想ChatGPT回答的好,學生提出的問題必須準確、有深度、有情境。古語說:學貴有疑,疑則有進,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對于培養(yǎng)創(chuàng)造性而言,提出一個好的問題比給出一個正確的答案更重要。但對于那些滿足一般性提問的學生,ChatGPT給一個一般性答案,他們滿足于這樣一個答案,被動接受,不再追問,也就變得懶于思考。因此,對于這部分學生來說,ChatGPT剝奪了他們主動思考的權利,甚至用ChatGPT代他們做作業(yè),而不自己做作業(yè)。

      第三,教育的根本在于“成人”,培育人格,ChatGPT無法改變教育的本質。

      ChatGPT提高教師的教學效率,改進學生的學習方式,有利于學生個性化學習。但要看到,ChatGPT作為一個知識和信息的儲存器和轉換器,輸入和輸出的都是知識和信息。人和ChatGPT的互動交流,基本是知識的交流,難有情感和人格的交流。有人說,ChatGPT使中國教育的優(yōu)勢蕩然無存,這種“優(yōu)勢”實際上是“應試教育”中的刷題和死記硬背,這不是中國教育的優(yōu)勢,恰恰是劣勢。一個人擁有再多的知識信息,也超不過ChatGPT。但ChatGPT沒有自主意識,缺乏意義理解能力,更不具有自主的社會性情感和道德判斷,因此,人與ChatGPT的互動,只有知識授受,沒有人格影響和情感交流。教育雖離不開知識傳授,但知識傳授不是目的,教育目的在于“成人”。知識只不過是“成人”的原料,人是在交往實踐中生成的,正如馬克思指出的,“一個人的發(fā)展取決于和他直接或間接進行交往的其他一切人的發(fā)展”[9]。教育不是知識的灌輸,而是“人對人的主體間靈肉交流活動”[10]。教育是人與人之間的心靈溝通和人格影響。ChatGPT雖然可以作為對話伙伴,可以幫助學生學習,但不會交流情感,也不會進行道德判斷。ChatGPT的工具性決定了它無法完成立德樹人的任務,而立德樹人才是教育的根本。所以,ChatGPT改變不了教育本質。

      三、ChatGPT對教育的挑戰(zhàn)與應對

      任何技術都具有兩面性。ChatGPT在為教育提供便利之時,也為教育帶來了問題。這些問題雖不足以改變教育本質,但有的不利于人的培養(yǎng)。面對ChatGPT可能帶來的問題,我們不是拒絕或改變技術,而是針對技術帶來的問題,改進和優(yōu)化教育,使教育在ChatGPT作用下更好地發(fā)展,實現人與ChatGPT的共生。

      第一,堅持育人為本,避免ChatGPT只關注知識而忽視育人。

      教育產生于生活,但近代以來,教育與生活分離,逐漸聚焦于科學世界,科學世界以知識來表征,遠離和拋棄了生活。對于現代人來說,上學就是學知識。什么知識最有價值?斯賓塞的回答是“科學”,它代表了近代以來教育對知識的主流認識,強調科學,忽視了生活和人生的意義。教育就是培養(yǎng)“知識人”?!斑@樣的人性論抹殺了人首先是作為生活者而存在的事實。知識人的世界是一個意義缺失的世界”[11]。人尤其是現代人,固然要學習知識,但知識不是學習的最終目的,知識的學習是為了完善和提升自我,為了成就人。知識是“成人”的原料,必須把知識轉化為人的思維品質,轉化為人的品格和道德修養(yǎng),使人真正成為“完整的人”,而不只是“知識人”。

      ChatGPT最明顯的優(yōu)勢是有助于學生學習知識,為知識學習提供便利。但機器的本質決定了它無法與人交流,沒有自主的情感和道德判斷。人與ChatGPT互動、交流,可以獲得知識,但無法進行心靈溝通和情感交流。教育利用ChatGPT,會加劇知識教學和“知識人”的培養(yǎng),更加忽略育人的本質。所以,在利用ChatGPT便利的知識教學時,更加需要強化育人的基本立場,從知識轉變?yōu)橛?,著力提高學生素養(yǎng),培養(yǎng)完整的人。面對人工智能時代技術理性的僭越,需要在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中提出的“學會求知、學會做事、學會做人、學會共處”四大支柱中,更加強調“學會做人”“學會共處”,在學習過程中,強化倫理原則和價值觀[12]。如今,世界許多國家越來越重視4C,即創(chuàng)造力(Creativity)、協(xié)作(Collaboration)、溝通(Communication)和批判性思維(Critical Thinking),認為4C是21世紀最重要的能力,也是未來人才培養(yǎng)的關鍵目標。面對ChatGPT挑戰(zhàn),人文和價值觀教育比任何時候都更為重要,我們不是培養(yǎng)“知識人”,是要培養(yǎng)有人性、有同理心、共情能力和健全人格的人。道德教育、情感教育、價值觀教育是關鍵,而這恰恰是ChatGPT所無法做到的。所以,在利用ChatGPT的同時,不能忽視育人的根本目標,必須堅守育人的立場,強化人文價值教育, 培養(yǎng)完整人格和全面發(fā)展的人。

      第二,加強創(chuàng)新思維、創(chuàng)新意識的培養(yǎng),避免因使用ChatGPT而懶于思維。

      ChatGPT作為一種智能化程度較高的工具,可以代替人完成許多初級的智能工作,尤其是根據其儲存的知識信息,為教師備課收集資料、教案設計、考試評分、作業(yè)批改等提供便利,為學生作業(yè)、回答問題提供答案,對學生的學習情況提供及時反饋,方便師生的學習。正因為ChatGPT能夠使師生輕松完成一般的教學和學習任務,這就使得一些教師和學生過度依賴ChatGPT而變得“懶惰”起來。有人認為,有了ChatGPT就不需要教學,不需要學知識了,恰恰相反,它需要我們有更多的知識來判斷ChatGPT給出的答案是否正確,否則就會把錯誤答案當正確的,影響知識的判斷。

      當然,ChatGPT之所以智能,并不總是給出錯誤答案。正因為ChatGPT給出的答案是正確的,教師和學生就會過度依賴ChatGPT給出的答案。過度依賴ChatGPT,可能導致教師和學生缺少原創(chuàng)性的思考,缺少辨別信息、答案的能力,忽視批判性思維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真正的創(chuàng)造源于人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創(chuàng)新性意識。針對這些問題,我們需要更加強化創(chuàng)新性意識和創(chuàng)新思維的培養(yǎng),培養(yǎng)學生提問、驗真和糾錯的能力,把人類的一部分不必要智能讓給ChatGPT完成,但需要發(fā)展高階思維能力、批判性思維。由于ChatGPT給出的答案都源于其已知的知識信息,這些答案不是原始的創(chuàng)新,面對這些答案,我們要主動質疑這些答案,開展探究性學習和有意識的批判性思維訓練,找出新的思路、新的方法。超越ChatGPT,不為ChatGPT所奴役,這是人面對ChatGPT唯一正確的選擇。

      第三,增加現實生活中人與人的交往實踐,避免人-機交互帶來的情感和社會性消解。

      人是社會關系的總和,社會性是人的本質屬性。人一旦離開了豐富的社會關系,就無法成為一個人格健全的人。心理學中狼孩的例子就是明證。所以,人格的發(fā)展取決于人的社會關系的豐富性。ChatGPT運用于教育之后,把師生之間知識授受方面的交往讓給了ChatGPT,勢必增加了師生與ChatGPT的交往,減少了人與人之間的交往,弱化了人的親身體驗和具身化認知,降低了社會關系豐富性,不利于人的社會性成長。

      不僅師生之間的直接交往減少了,而且學生與ChatGPT之間的關系只是一種知識輸入—輸出的關系,原本豐富的人與人之間的交往關系異化為單一的知識傳授,相當程度上消解了師生的精神相遇、人格影響,無法產生思想碰撞、情感理解、心靈共鳴、社會共情等?!半m然ChatGPT能夠接收學生發(fā)出的信號并產生一定的類情感信息,但智能媒介無法真正與個體進行心靈共情,并給予個體恰當合理的情感反饋。人機交互在一定程度上也消解了人際交往的精髓,這必然會導致個體共情能力下降以及體驗感的降低”[13]。從疫情三年的線上學習看,盡管借助于網絡能夠解決知識學習等問題,基本保證了教學任務的完成,但師生之間缺少面對面的情感交流,導致學生心理問題甚至抑郁比疫情發(fā)生前有所增加。疫情隔離時,師生對線下學習的渴望和期盼,也再次證明了人與人之間面對面交往的不可取代性。

      有人擔心ChatGPT會取代教師工作,如果教師只是簡單地傳授知識、批改作業(yè),教師的工作早晚一定會被取代。取代教師的這部分工作并不是壞事,它可以把教師從知識傳授、作業(yè)批改中解脫出來,把更多的時間和精力用于心理溝通、情感交流,開展豐富的人際交往活動,在活動中促進學生的社會性和情感發(fā)展。智能化時代,網絡關系豐富了,但現實人際關系減弱了,人變得越來越孤單、孤獨,更需要人文關懷。因此,面對ChatGPT,教育需要重申人文關懷理念,通過組織豐富多樣的社會交往活動,使學生在交往中感受人與人之間的關系,體驗人與人之間的情感,促進社會性發(fā)展和人格完善?;貧w生活,走進生活,開展豐富多彩的交往實踐活動,是彌補ChatGPT消解人的社會性發(fā)展的必然要求。

      第四,加強學術誠信和技術倫理教育,規(guī)避ChatGPT可能帶來的學術不端和倫理風險。

      ChatGPT運用在教育中,可能帶來的倫理風險來自兩個方面:一是ChatGPT的使用者,二是ChatGPT本身。就使用者而言,由于ChatGPT的智能性,它能夠代替師生完成很多工作,如幫助教師收集資料、備課、批改作業(yè),不少學生還使用ChatGPT完成作業(yè),幫他們寫論文,這種便利也帶來了作業(yè)作弊和學術誠信問題。鑒于此種擔憂,美國紐約、西雅圖、洛杉磯等地的一些公立學校禁止學生使用ChatGPT。香港大學等一些大學也明文禁止學生在課堂、作業(yè)和評估中使用ChatGPT。也有人認為,出現這種情況不是ChatGPT的錯,而是作業(yè)和評價方式有問題。諸如刷題等知識性問題,ChatGPT能夠很好地完成。但如果是開放性、情境性、創(chuàng)造性問題,ChatGPT就無法很好地完成。所以,ChatGPT帶來的問題,倒逼教育做出改革:一是改革作業(yè)和評價方式,二是加強學術誠信教育。作業(yè)和評價要面向真實問題,增強對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考察,尤其是創(chuàng)造性素養(yǎng)和人格發(fā)展的考察,而不只是考察學生知識的掌握程度,更不能讓學生死記硬背。在教學和學習過程中,要借助于ChatGPT提供幫助,確保在合理范圍內使用ChatGPT,制定ChatGPT使用的規(guī)范,加強學術誠信教育,力戒使用ChatGPT時的學術不端和學術抄襲等問題。

      就ChatGPT本身來說,也蘊含著一定的倫理風險。盡管ChatGPT是一個智能機器,沒有自主的道德判斷,但人會在ChatGPT中加入一定的道德準則,在應對一些不當提問時,顯示其道德立場。這些立場不是ChatGPT的立場,而是人在ChatGPT中植入的立場。ChatGPT輸出的答案直接取決于“投喂”的知識信息,ChatGPT輸出的價值觀取決于“投喂”的文化價值觀。如果一組信息多于另一組信息,ChatGPT輸出的信息就偏向于該組而不是另一組。目前ChatGPT的知識信息絕大多數來自西方文化,中國文化的知識信息偏少,因此,ChatGPT輸出的答案就會反映西方的價值觀,產生一定的文化偏見,無法保證其公正性和普遍性。從信息輸入的角度看,防止文化偏見,主要的是確保用于訓練的知識信息具有多樣性和包容性,防止出現文化霸權。算法是ChatGPT的核心程序。作為一種計算程序,是由人編制的,數據處理者和算法編制者是權力者,他們可能把自己的偏見隱藏和滲透到算法之中,實現少數權力者對多數不知情者的支配??此瓶陀^、公正、科學的算法技術,可能蘊含著算法制造者的政治偏見、民族偏見、性別偏見等[14]。因此,算法偏見的關鍵不在算法技術,而在于算法設計者。算法設計者、提供者是否有原則底線、有價值判斷?是規(guī)避算法倫理風險的關鍵[15]。為了應對ChatGPT可能導致的道德風險,需要制定專門的法律和道德規(guī)范。我國已先后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網絡安全法》《網絡信息內容生態(tài)治理規(guī)定》《互聯(lián)網信息服務算法推薦管理規(guī)定》《關于加強科技倫理治理的意見》等,針對人工智能和算法技術問題做出了詳細的法律和倫理規(guī)定,以應對ChatGPT可能帶來的倫理風險。最近,國家發(fā)布《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務管理辦法(征求意見稿)》,就如何提供生成式人工智能做出了相應的規(guī)定,明確要求“在算法設計、訓練數據選擇、模型生成和優(yōu)化、提供服務等過程中,采取措施防止出現種族、民族、信仰、國別、地域、性別、年齡、職業(yè)等歧視”;使用生成式人工智能,“尊重他人合法利益,防止傷害他人身心健康,損害肖像權、名譽權和個人隱私,侵犯知識產權。禁止非法獲取、披露、利用個人信息和隱私、商業(yè)秘密”[16]。國家頒布的這些法律和倫理規(guī)范,可以短期內應對倫理風險,但長遠來看,ChatGPT的倫理價值觀取決于ChatGPT設計者和知識信息的提供者,他們的倫理價值觀決定著ChatGPT所植入的價值觀和“投喂”知識信息的價值觀。因此,應對ChatGPT的倫理風險,必須堅持治理和教育兩手抓。法律的治理是必要的,但對ChatGPT設計者、知識信息的提供者進行科技倫理教育更重要。通過開展科技倫理教育,將科技倫理貫穿于科學研究、技術開發(fā)等科技活動全過程,自覺踐行科技倫理原則,從事符合倫理的技術研發(fā)活動,以合乎倫理的方式設計、開發(fā)和使用ChatGPT。

      第五,加強勞動教育和閑暇教育,促進人的全面自由個性發(fā)展,克服ChatGPT帶來的人的片面發(fā)展。

      教育的目的是促進人的全面發(fā)展,培養(yǎng)全面發(fā)展的人。人的全面發(fā)展有著豐富的內涵,不僅包含人的體力和智力的全面充分而自由的發(fā)展,而且包含人的個性、才能和志趣的多方面發(fā)展。全面發(fā)展是一種理想,人類是在克服片面發(fā)展的過程中,不斷地逼近人的全面發(fā)展。馬克思從分工考察人的全面發(fā)展,在分析和批判手工業(yè)分工對人造成片面、畸形發(fā)展的同時,提出了“生產勞動同智育和體育相結合,它不僅是提高社會生產的一種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發(fā)展的人的唯一方法”[17]。

      馬克思批判工場手工業(yè)分工造成了人的智力荒廢,這種情況在人工智能時代不存在了,但人工智能可能導致人的體力荒廢,這是人的另一種片面、畸形發(fā)展。面對ChatGPT,會有兩類人:一類是ChatGPT的研發(fā)者,一類是ChatGPT使用者。對于ChatGPT的研發(fā)者而言,他們使用智力進行創(chuàng)造性勞動,造成了體力的荒廢。因此,矯正他們的片面發(fā)展,就要加強勞動教育,彌補體力的荒廢。這種勞動不是腦力勞動、智慧勞動,就是體力勞動、體力鍛煉。勞動教育不在于掌握勞動技能,就在于抵抗腦力勞動與體力勞動的分離對人的全面發(fā)展帶來的不利影響。堅持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腦力勞動與體力勞動相結合,強調身心參與,注重手腦并用。勞動是一個綜合性教育因素,不僅鍛煉了體力,而且在勞動中創(chuàng)造智慧,感受勞動樂趣,養(yǎng)成了勞動品德,促進了人的全面發(fā)展。勞動教育的出發(fā)點是為了培養(yǎng)人、發(fā)展人、完善人,不是為了勞動而勞動,勞動教育的功能也從謀生轉變?yōu)槿说陌l(fā)展。

      對于ChatGPT的使用者即而言,ChatGPT替代了他們的腦力勞動,ChatGPT越智能,使用者會變得越“傻瓜”,而且對于使用者來說,ChatGPT代替他們完成很多工作,導致工作時間縮短,閑暇時間會更多。閑暇不是無所事事,閑暇時間是可以“自由支配”的時間,人們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從事自己喜歡的活動?!叭藗兿碛辛顺湓5拈e暇時間,就等于享有了充分發(fā)展和發(fā)揮自己的一切愛好、興趣、才能、力量的廣闊空間”[18]。閑暇時間為人的全面發(fā)展提供了可能。閑暇教育就是使人能夠利用這些自由的時間,發(fā)展自己的興趣愛好,實現自由地、個性化地發(fā)展。所以,閑暇教育不是享樂的教育,是促進人的個性發(fā)展、自我實現的教育。

      亞里士多德認為,“人的本性謀求的不是為了勝任勞作,而且是能夠安然享有閑暇。閑暇是全部人生的唯一本原。假如兩者都是必須的,那么閑暇比勞作更為可取,并且是后者的目的”[19]。勞動不是生活的目的,閑暇才是生活的目的。隨著社會的發(fā)展,勞動不再是對人的異化,而是生活的需要,勞動與閑暇將有機融合在一起,在勞動中閑暇,在閑暇中勞動。勞動與閑暇的日益融合,就必須要求把勞動教育與閑暇教育結合起來,克服勞動異化,使人按照自己的意愿從事勞動,在閑暇中發(fā)展自我,完善自我,實現自我。

      參考文獻:

      [1] 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教育發(fā)展委員會.學會生存[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96.112.

      [2] 馮建軍.現代教育原理[M].南京: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236.

      [3] 焦建利.ChatGPT:學校教育的朋友?還是敵人?[J].現代教育技術,2023,(4):5-16.

      [4] [美]沃爾特·艾薩克森.魏群等譯.史蒂夫·喬布斯傳[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4.490.

      [5] Bernard Stiegler.Technics and Time,1:The Fault of Epimetheus [M]. Stanford: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98.49-50.

      [6] [德]馬克思,[德]恩格斯.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譯.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208.

      [7] 肖峰.何種生成?能否創(chuàng)造?——ChatGPT的附魅與祛魅[N].中國社會科學報,2023-03-06(05).

      [8][13] 馮雨奐.ChatGPT在教育領域的應用價值、潛在倫理風險與治理路徑[J].思想理論教育,2023,(4):26-32.

      [9] [德]馬克思,[德]恩格斯.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515.

      [10] [德]雅斯貝爾斯.鄒進譯.什么是教育[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1991.3.

      [11] 魯潔.一個值得反思的教育信條:塑造知識人[J].教育研究,2004,(6):3-7.

      [12] 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總部中文科譯.反思教育:向“全球共同利益”的理念轉變 [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17.31.

      [14] 馮建軍.網絡公民教育:智能時代道德教育的新要求[J].倫理學研究,2022,(3):1-9.

      [15] 黃俊飛.不能讓算法變成算計[N].學習時報.2022-12-09(03).

      [16] 楊召奎.國家網信辦擬出臺新規(guī) 利用生成式人工智能生成的內容應真實準確[N].工人日報,2023-04-12(03).

      [17] [德]馬克思,[德]恩格斯.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譯.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339-340.

      [18] 李芹.科技進步、閑暇時間與人的全面發(fā)展[J].山東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6,(4):49-53.

      [19] [古希臘]亞里士多德.顏一等譯.政治學[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269.

      作者簡介:

      馮建軍:教授,博士,博士生導師,所長,研究方向為教育基本理論、教育哲學、公民與道德教育。

      How Do We View ChatGPTs Challenges to Education

      Feng Jianjun

      (Institute of Moral Education, Nanjing Normal University, Nanjing 210097, Jiangsu)

      Abstract: ChatGPT is an intelligent robot chat program that lacks creative thinking, emotional experience, and moral judgment. It can change the form of education, but cannot change the essence of education. Future education is not about excluding ChatGPT, but embracing ChatGPT and moving towards human-machine collaboration. ChatGPT has advantages such as rapid access to information, processing of large amounts of text data, personalized learning, and real-time feedback, providing convenience and assistance for teachers in lesson preparation and students learning. However, it may lead to problems such as excessive focus on knowledge teaching, neglect of students critical thinking, academic cheating, neglect of emotional experience, and one-sided human development. To actively deal with these problems, education should adhere to the basic position of educating people, cultivate students critical thinking and innovative thinking ability, reaffirm the concept of humanistic education, and strengthen emotional education and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ethics education; Adhere to the combination of education and productive labor, carry out labor education and leisure education, and promote the free and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of people.

      Keywords: ChatGPT; education; comprehensive human development

      責任編輯:趙云建

      猜你喜歡
      人的全面發(fā)展教育
      國外教育奇趣
      華人時刊(2022年13期)2022-10-27 08:55:52
      題解教育『三問』
      當代陜西(2022年4期)2022-04-19 12:08:52
      教育有道——關于閩派教育的一點思考
      辦好人民滿意的首都教育
      馬克思主義生產力理論視域下的共享發(fā)展理念
      淺析習近平總書記關于人的全面發(fā)展重要思想的指導意義
      淺析《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中關于人的全面發(fā)展理論
      考試周刊(2016年81期)2016-10-24 12:41:19
      人的全面發(fā)展視域下高職院校學生管理工作新探
      大學教育(2016年1期)2016-01-19 07:47:58
      彰化市| 徐汇区| 苍南县| 嘉祥县| 河西区| 红安县| 张家港市| 福安市| 中超| 进贤县| 区。| 佛冈县| 寿宁县| 合川市| 沙洋县| 安岳县| 越西县| 格尔木市| 长武县| 株洲市| 西林县| 阿克苏市| 普安县| 铜川市| 佳木斯市| 靖安县| 绥宁县| 兴海县| 山阳县| 靖江市| 田东县| 会同县| 彭山县| 赞皇县| 巨野县| 乌拉特前旗| 南木林县| 宁国市| 长海县| 富锦市| 镇远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