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力
在我的家鄉(xiāng),插秧最早從四月開始。春末初夏,大地清明,滿目青翠,山嶺植被繁茂,田野秧苗青青,好一派“四山矗矗野田田,近是人煙遠是邨”的鄉(xiāng)村田園風光。在我小時候,勤勞的父母總是一早出門,他們頭戴草帽,高挽褲腿,一心奔向呼喚他們的秧田地。不久的將來,那里將插滿青蔥的秧苗。稻谷種子經過曬種、浸種、催芽等一系列辛苦的育秧工序,從苗床上移植出來,奔向大地的懷抱。
插秧的手藝,來自一代代傳承,中指鉗住秧苗根部,掌心朝向秧苗,食指和中指順著秧苗根部向下插入泥土,一般三四根秧苗為一組,它們像聽話的精靈,在農人靈巧的手指上翻飛,在田野上豎立起一排排整齊劃一的苗陣。微風吹過,苗浪翻滾,農人們擦著汗,一邊喝著解渴的茶水,一邊欣賞著他們的杰作,一塊塊秧田就是他們最用心栽培的孩子。
老一輩的辛勞,孩子們總當成趣事,記憶之中,我也插過一次秧。那天我背著書包放學,經過村東頭的秧田時,正遇上大人們插秧。見我不肯離去,向來喜歡小孩的富貴叔招呼我也下田試試,就是這一試,讓我知道了插秧的辛勞。踩著的稀泥,一邊插秧一邊后退,每走一步都感到吃力。長時間的躬腰,難忍的腰酸背痛,難怪每晚回家父親都要為母親捶背。聽說“插秧、割禾、走長路”是當時的三苦,沒想到剛一下田就讓我體會透徹。再看旁邊的富貴叔,一排排秧苗間距兩拳,插得整整齊齊宛如藝術作品,而我卻像走蛇形,看上去十分滑稽。父母在遠處嗔怪我,富貴叔卻沒事似的大聲說:“小娃子肯干是好事,種出的稻子一樣香!”
秧苗插完后,父母和鄉(xiāng)鄰會輪流去巡查灌滿水的秧田,遇到天氣變化,他們會做一件“奇怪”的事情——白天放水晚上灌水。我初時以為這是瞎折騰,后來才知道,這是為了防止秧苗受凍,白天放水方便秧苗照射陽光,而夜晚氣溫下降,則給秧田灌水讓秧苗保暖,這是千百年來祖宗留下的經驗。
四月間,除了插秧,蠶寶寶也長勢喜人。“蜜蜂出戶櫻桃發(fā),桑椹連村布谷啼”,這時候的父母再辛苦,也不忘收工時順勢采些桑椹回家,犒勞一下疲憊的身心。借著月光,父親咂著小酒,母親喂著蠶桑,不時交待一兩句農活,再奔波辛勞的日子,也是云淡風輕。
現(xiàn)在,不管是插秧、割禾還是走長路,農業(yè)實現(xiàn)了機械化,出門有了代步車,廣袤的田野,處處涌動著鄉(xiāng)村振興的氣息。但不管時代怎樣變,每到這個季節(jié),“鄉(xiāng)村四月閑人少,才了蠶桑又插田”的鄉(xiāng)村畫卷,總是年復一年,不僅在鄉(xiāng)間田園,也在我們的心間上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