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子
明代思想家方孝孺在談論為人處世時,常把心有敬畏放在首位。他說:“凡善怕者,必身有所正,言有所規(guī),行有所止,偶有逾矩,亦不出大格?!比擞芯次沸模隳苷f話有分寸、行為有依歸,才能堅守住底線。
聽過一件很荒唐的事情:有一次飛機起飛前,一名男子正將木箱放進行李艙,空姐看到后,上前詢問他是否需要幫助,并因職業(yè)敏感微笑著問他:“先生,請問您的箱子里裝的是什么?”誰知,男子一本正經地回答:“炸彈。”空姐瞬間緊張了起來,她再三向男子確認,隨后報了警,警察控制住男子,飛機暫停起飛。但最后經查實,男子的箱子里只有一件瓷器,而非炸彈。男子雖辯解“我只是開句玩笑”,可因為這句過火的玩笑,受到了法律處罰。
不恰當又不合時宜的玩笑話,最終會弄巧成拙,甚至在別人看來就是晴天霹靂。人若不知畏,難免言行失當、舉止欠妥。而一旦過度失了禮節(jié),于己于人都是出格。
歷史上有個“四知拒金”的故事。東漢人楊震,曾因王密才干出眾,向朝廷舉薦他為昌邑縣令。王密為了報答楊震提攜之情,深更半夜帶著10斤黃金想送給他。楊震見狀非常生氣,“我正因為你有真才實學,又知孝廉,才舉薦你做官。而如今你這樣做,豈不是辜負了我?!蓖趺苋詧猿?,“現在是深夜沒人知道這件事,你就收下吧!”楊震厲聲喝斥道:“天知,地知,我知,你知!怎么能說沒人知道呢?即使沒有別人在,難道你我的良心不在嗎?”王密聽后羞愧得滿臉通紅,像做賊一樣灰溜溜地逃走了。
知止者,最懂慎獨自律,猶在無人時更知自省自警。面對外物利誘,他們向內修行:唯慎思于心,而后謹言慎行于身。正如曾國藩所說:“人生之善止,可防危境出現,不因功名而貪欲,不因感極而求妄?!币浴爸埂睘槿松袨榧s束,凡事便留有余地、有所節(jié)制。而一個人若能有知止的智慧,在“止”的問題上常存敬畏,人生多半不會逾矩、走偏。